-
内疚
内疚是个人自认为做了错事或是实际上做了错事之后所唤起的一种不安、自责或是赎罪的情感。社会心理学研究中认为,内疚是一种利他的亲社会情感。每当个体出现内疚的情感体验时,就会出现一种心理不平衡的状态。为了保持心理平衡,就要采取利他与自我情操升华或自我惩罚的方式。
-
责任分散效应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
-
自我反馈
自我反馈是道德行为反馈的一种渠道。这种反馈是行为主体对行为的自我道德评价。一个人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完成一次道德行为,当这种行为取得圆满结果时,如参加扑灭火灾、救起落水儿童,帮助同志克服困难等,便会产生充实、满足、自豪、喜悦等良好情绪体验,从而形成一种力量和信心,今后会继续坚持这种行为。
-
自责
自责(autopunition)指因个人缺点或错误而感内疚,这是正常现象。如反应过分,甚至对一些并不严重的缺点或失误出现罪恶感,对之念念不忘,悔恨,并要求给予惩罚,即为自责。见于各种抑郁症,人格障碍。
-
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人格发展八阶段论指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根据其自身人生经验及多年从事心理治疗观察所见,修改与扩充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论。认为,人除了生理性的冲动外,在生长过程中还有一种注意外界并与外界相互作用的需要,而个人的健全人格正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
偷窃狂
偷窃狂的主要特征为反复出现不可克制的偷窃行为。鉴别诊断:病理性偷窃应与下列情况相鉴别:①无精神障碍表现的反复在商店行窃,行窃时计划周密,且有明显的个人获利的动机;②器质性精神障碍,由于记忆减退和其它种类的智能损害使患者反复不予商品付款;有些患者随着年龄增长,这种冲动会逐渐缓和。
-
最后通牒效应
能拖就拖,但在不能拖的情况下,例如条件不允许或到了规定时间,人们基本上也能完成任务,这在心理学上叫做“最后通牒效应”。拖拉是一种坏习惯,容易引起焦虑和内疚,是一种自我心理折磨。金庸就是对自己在交稿前压力下产生的作品感到不满。而驱除恐惧唯一办法就是迎向它,行动起来,尽早完成任务,才能脱离恐惧。
-
疚疽
疚疽病名,痈疽发于两腋及两臂等内侧者。《刘涓子治痈疽神仙遗论·决生死法》:“内疚疽发两腋下及两臂并两手掌中,寒热而振,血(疑“衄”字)嗌干,饮多即呕,烦心,六、七、八日宜汗。”《医宗金鉴》卷六十七作疚疽,即米疽,证治详该条。
-
失个性化
失个性化又叫去个性化或去个体化,是集群行为研究中的一个术语。在这种条件下,人们不考虑别人怎么想,不惧怕惩罚,失去自我控制,行动放肆,失去个人特点,淹没于群众之中,去个性化常包括摆脱正常社会约束和从事极端否定的行为。二是责任扩散。金巴尔多认为,一旦失个性化开始并聚集力量,就难以逆转或是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