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种心痛
概述:九种心痛是指前胸和上腹部各种痛证的合称,出《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所载九痛丸“治疗九种心痛”,但未言九痛名目。
-
九痛丸
附子42克(炮)生狼牙14克(炙香)巴豆14克(去皮、心,熬,研如脂)人参干姜吴茱萸各14克制法:上药六味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摘录:《金匮》卷上《疡科纲要》卷下方之九痛丸:组成:白川椒1两,公丁香1两,高良姜1两,广木香1两,明腰黄1两,江子仁(即巴豆,拣取白仁,压净油质)1两,五灵脂8钱,西藏红花6钱。
-
拈痛丸
处方:五灵脂蓬莪术(煨)木香当归各15克制法: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杨氏家藏方》卷五:方名:拈痛丸组成:附子(炮,去皮脐)、川乌头(大者,炮,去皮脐)、胡椒、干姜(炮)、高良姜、肉桂(去粗皮)、荜茇、当归(洗,焙)、吴茱萸(汤洗7遍,焙干,微炒)各等分。
-
大实心痛
急以煮黄丸利之,利后以藁本汤去其邪也。”心痛为胸脘部疼痛的统称,一指心前区或心窝部疼痛,也指胃脘痛,古代文献对心痛有多种记载。如真心痛、厥心痛、九种心痛、冷心痛、热心痛、气心痛、血心痛、食心痛、饮心痛、失血心痛、蚘心痛、虫心痛、大实心痛、悸心痛等。
-
无比丸
《圣济总录》卷五十六:无比丸:处方:高良姜(炮)缩砂仁桂(去粗皮)干姜(炮)赤芍药各90克制法:上五味,捣罗为末,酣煮面糊为丸,如小弹子大。功效:止泻。《幼幼新书》卷二十四引《孔氏家传》:组成:代赭石2钱,芜荑(去皮)半两,雷丸半两,干漆半两,神曲半两。主治:水蛊,通身肿满。主治:膈气,呕逆不下食。
-
软疰丹
《鸡峰》卷十四:方名:软疰丹组成:硫黄半两,白矾(枯)半两,硇砂(精白者,各别研细)半两,干蝎半两,茴香半两,桂半两,木香半两,川楝子(麸炒,去皮)半两,葫芦巴半两,胡椒半两,破故纸半两,黑附子1两。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以朱砂为衣。用药禁忌:新产妇人不得服。
-
茱萸生姜汤
《圣济总录》卷五十五:方名:茱萸生姜汤组成:吴茱萸(汤洗,焙干,微炒)1两,生姜(切,焙)1两,人参3分。主治:九种心痛。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大枣2个(擘破),煎至1盏,去滓热服。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
真圣丸
《医方类聚》卷九十三引《澹寮》:方名:真圣丸组成:胡椒49粒,全蝎7个,巴豆1粒(去皮膜,研),五灵脂1钱(炒末)。主治:九种心痛。用法用量:每服1丸,菖蒲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水为丸,如绿豆大。
-
久心痛
《诸病源候论·心痛病诸候》:“久心痛者,是心之支别络,为风邪冷热所乘痛也。或食伤,或寒伤,或气逆,或痰饮,或死血,或虫,或郁火,皆致痛也。”2.心痛指胃脘痛。如真心痛、厥心痛、九种心痛、冷心痛、热心痛、气心痛、血心痛、食心痛、饮心痛、失血心痛、蚘心痛、虫心痛、大实心痛、悸心痛等。
-
雄黄麝香丸
《鸡峰》卷十一:方名:雄黄麝香丸组成:乌头8两,大黄12两,雄黄5两,麝香1两,朱砂6两,蜀椒4两,巴豆4两,槟榔10两,当归6两,木香6两,桂6两,犀角3两,干姜4两。主治:九种心痛,及恶血结块。用法用量:每服7丸,空心米饮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大温白丹
处方:紫菀、吴茱萸、菖蒲、枇杷叶、桔梗、茯苓、皂角、厚朴、姜、连翘、椒巴豆各等分(1方无枇杷叶,有柴胡、人参、桂、川乌头)。黄疸宿食,朝起呕吐,支满上气,心腹胀满,心下坚结,气攻胃胁连背,痛无常处,心痛状如虫咬;十种水气,八种痞塞,反胃吐呕,饮食噎食,五淋;九种心痛,七十二种风,三十六遁尸注;
-
大效紫菀丸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九种心痛,五淋、五痔;妇人断续多年;诸风,身体顽麻,不知痒痛,半面浮疼,眼目冷泪,遍身如锥刀所刺,眉毛坠落,面上生疮,游如虫行,莫知所有,或手足烦热,或夜卧不安;小儿72种风,及25种惊痫;临床应用:心痛:主簿陈胜妻,久患心痛,羸瘦在床,气急心悬,饮食不下。
-
当归鹤虱散
处方:当归8分,鹤虱8分,橘皮6分,人参6分,槟榔12分,枳实6分(炙),芍药6分,桂心5分。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九种心痛,蛔虫冷气,先从两肋,胸背撮痛,欲变吐。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空腹煮姜枣饮调下,日2次。不利,渐渐加至1匕半。注意:忌生葱、生冷物、油腻、粘食。摘录:《外合》卷七引《广济方》
-
夺天造化丸
处方:针砂(煅)3两,大麦粉3两,红花1两,木香1两,泽泻1两,当归1两,赤芍1两,生地1两,牛膝1两,苏子1两,麦冬1两,川贝1两,陈皮1两,枳壳1两,香附1两,山楂1两,神曲1两,青皮1两,丹皮1两,地骨皮1两,五加皮1两,秦艽1两,川芎1两,乌药1两,玄胡1两,木通1两。
-
二珍散
《简易方》引《养生方》(见《医方类聚》卷二二四):二珍散:处方:木贼(去节)、川芎各等分。功能主治:胎不稳,坐卧不安。摘录:《简易方》引《养生方》(见《医方类聚》卷二二四)《魏氏家藏方》卷五:组成:芫花1两,高良姜2两。制备方法:上2味,米醋1升,入砂石器中,熬干为度,焙干为末。用药禁忌:忌油腻之物。
-
换金煮散
处方:延胡索1两,蓬莪术(炮)1两,威灵仙1两,鬼箭羽1两,姜黄1两,苦楝根(洗,锉)1两。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九种心痛。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酒少许,同煎7分,温服,日二夜一。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六
-
九痛圆
处方:狼毒(炙香)一两,附子(炮.炮制:上六味为细末,炼蜜和圆,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九种心痛:一、虫心痛;二、疰心痛;三、风心痛;四、悸心痛;六、饮心痛;七、冷心痛;八、热心痛;九、去来心痛。又治连年流注心胸痛。并疗冷冲上气,落马堕车,瘀血等疾。卒中恶心腹胀痛,口不能言者,服二圆立瘥。
-
克效散
《卫生总微》卷三:克效散:处方:龙脑薄荷叶2两(薄荷之一种),白僵蚕(去丝嘴)半两(微炒),玄胡索(去皮)半两。摘录:《卫生总微》卷三《杨氏家藏方》卷十九:克效散:处方:地骨皮2两,防风(去芦头)1两半,人参(去芦头)半两,黄苓半两,甘草(炙)半两,葛根半两。功能主治:胎漏。小便淋沥为效。
-
温白圆
处方:川乌(炮.姜汁制)、皂荚(去皮.功能主治:治心腹积聚,久症癖块,大如杯碗,黄疸宿食,朝起呕吐,支满上气,时时腹胀,心下坚结,上来抢心,傍攻两胁。及疗一切诸风,身体顽痹,不知痛痒,或半身不遂,或眉发堕落。或妇人诸疾,断续不生,带下淋沥,五邪失心,愁忧思虑,意思不乐,饮食无味,月水不调。
-
槐枝
化学成份:含芸香甙。功能主治:治崩漏带下,心痛,目赤,痔疮,疥疮。①《别录》:主洗疮及阴囊下湿痒。④《本草图经》:春采嫩枝,煅为黑灰,以揩齿去蚛;⑥《纲目》:治赤目,崩漏。浸酒或入散剂。附方:①治崩中或赤白,不问年月远近:槐枝,烧灰,食前酒下方寸匕。(《传信方》)③治九种心痛:新生槐枝-握,去两头。
-
双珍散
《圣济总录》卷五十六:组成:芫花1两,狼毒1两。主治:九种心痛。用法用量:每服半钱匕,葱酒调下。制备方法:上药用醋1升半,入砂石器中熬,醋尽为度,再焙干捣罗为散。
-
四圣串
《串雅补》卷二:组成:槟榔4两,雷丸2两,芜荑2两,黑丑头末3两,生大黄2两。功效:追虫打积。主治:九种心痛。用法用量:每服大人2钱,小儿1钱半,沙糖汤送下。重者2-3次即止。制备方法:上为末。
-
如意仙丹
《良朋汇集》卷二:组成:真鸦片4钱,沉香2钱,朱砂2钱,木香2钱,京牛黄2分,麝香1分。主治:九种心痛,疝气牵引,遍身作痛,大渴饮水,随饮随吐,饮食不进,昼夜不睡,噎膈反胃,久痢不止。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用头生人乳合作80丸,重裹金箔为衣。
-
悸心痛
心痛(此处实指胃脘部)兼悸者。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因病久气血虚损,心脾失养所致。《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岐骨陷处痛,名心痛。”“悸而痛,名悸心痛。”治用辰砂妙香散、加味四七汤、归脾汤等方。参见九种心痛、心痛条。
-
取积妙应丸
《普济方》卷一六八:方名:取积妙应丸组成:槟榔1斤,大黄1斤,牵牛末半斤,杜仲半斤,芜荑仁半斤(另研),雷丸半斤,鹤虱4两,锡灰4两,阿魏2两(另酒化开揉)。主治:男子、女人、小儿诸般积滞气多,因茶、酒、生果、肉、面所伤,又为悲忧喜怒之气,郁结心怀,积成癖脾癥瘕,大如杯碗不消;诸种虫积;小儿脾疳积滞。
-
阿魏撞气丸
处方小茴1两,青皮1两,甘草1两,陈皮1两,莪术1两,川芎1两,生姜4两(用盐5钱,淹1宿),胡椒5钱,白芷5钱,肉桂5钱,砂仁5钱,丁香皮(炒)5钱。功能主治五种噎疾,九种心痛,痃癖气块,冷气攻刺,腹痛肠鸣,呕吐酸水,男子疝气,女人血气。
-
沉香至珍丸
处方:沉香(锉末,另研)、巴豆霜5钱(纸捶),陈皮(洗)、青皮(醋炒)、莪术(醋炒,焙干)、广木香2钱,乌梅肉(火焙干)5钱,黄连5钱,槟榔5钱,丁香2钱(俱为细末)。制法:将巴豆仁滚汤泡,去心,好醋浸一时,煮干碾,用皮纸除去油,入药末内碾匀,厚糊为丸,如黍米大。主九种心痛及虫痛,诸风。
-
和气丸
《叶氏女科》卷一:和气丸:处方:厚朴(姜制)5钱,陈皮3钱,藿香(如炒,少用)3钱,白术(蜜炙)3钱,玄胡索3钱,枳壳(麸炒)3钱,香附5钱(童便制),草果2钱,甘草2钱,砂仁2钱,小茴2钱,木香3钱。功能主治:室女13-14岁血脉壅阻,天癸已行而忽不行,或发热,或疼痛,身体不宁,口苦面赤,寒热不定,头目晕花。
-
蠲毒丸
《杨氏家藏方》卷五:蠲毒丸:处方:巴豆1钱(取霜),丁香7个,胡椒49粒,斑蝥2个(去翅足)。功能主治:九种心痛。摘录:《杨氏家藏方》卷五《魏氏家藏方》卷八:方名:蠲毒丸组成:黑牵牛1斤(炒存性),白胶香4两,破故纸4两(修事如常),不蚛皂角30铤。制备方法:将皂角捶碎,滚汤中泡浓汁,以绢滤过,熬成膏丸。
-
通灵散
《普济方》卷三四二引《医学类证》:方名:通灵散组成:人参、附子(炮)、熟地黄、木香(煨)、白术、干姜、牡丹皮、白芍药、陈皮(去白)、薯蓣、黄耆(蜜炙)、甘草(炙)、芎藭各等分(1方无人参)。《奇效良方》卷三十四:方名:通灵散组成:益智仁、白茯苓、白术各等分。主治:心气不足,小便滑,赤白二浊。
-
吐津丸
《仙拈集》卷二:组成:雄黄3钱,巴豆3钱,木香3钱,白矾3钱,公丁香5钱,肉桂5钱,胡椒5钱,五灵脂(去砂石,醋炒)1两。主治:九种心痛。用法用量:每服15丸,虚弱与小儿减半,烧酒送下,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烧酒打糊为丸,如芥菜子大。
-
弭痛丸
《圣济总录》卷五十六:方名:弭痛丸组成:五灵脂1两,木香1两,当归(切,焙)1两,高良姜(炮)1两,蓬莪术(炮)1两。主治:九种心痛。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空心煎木香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