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膏肓俞
布有第二、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及肩胛背神经;膏肓俞主治肺、心、胸背及衰弱性疾患:如羸瘦虚损、五劳七伤、骨蒸潮热、盗汗自汗、脾胃虚弱、四肢倦怠、翻胃噎膈、久嗽痨瘵、咳血吐血、肩背痛风、痈疽发背、癫狂、不眠、健忘、梦遗失精等。对支气管的影响:针刺膏肓可使支气管痉挛得到缓解。
-
膏肓
布有第二、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及肩胛背神经;膏肓俞主治肺、心、胸背及衰弱性疾患:如羸瘦虚损、五劳七伤、骨蒸潮热、盗汗自汗、脾胃虚弱、四肢倦怠、翻胃噎膈、久嗽痨瘵、咳血吐血、肩背痛风、痈疽发背、癫狂、不眠、健忘、梦遗失精等。对支气管的影响:针刺膏肓可使支气管痉挛得到缓解。
-
经外奇穴
经外奇穴是指经穴(十四经穴)以外,具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等内容的腧穴。这类腧穴《内经》中已有散在记载,如《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刺十指间”,“刺舌下两脉”等。明代方书《奇效良方》首次出现“奇穴”这一名称,至《针灸大成》正式将它称为“经外奇穴”。《类经图翼》则称为“奇俞”。如风市、膏肓俞等。
-
乳腺穴位放血法
乳腺穴位放血法是治疗急性乳腺炎的一种方法。乳腺穴位放血法操作:(1)取患侧穴位:乳上型取膏盲俞、魄户、附分;乳下型取膏肓俞、神堂、譩譆。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每穴放血3滴,每日1次,如有发烧者加刺大椎、陶道出血。(2)穴位放血后,让病人侧身卧床,令其患侧上肢肘关节屈曲,将前臂压于身下,以手麻木为度。
-
𦛗肉
𦛗肉指脊椎两旁的肌肉。𦛗,同膂。《备急千金要方》:“膏肓俞……摩𦛗肉之表肋间空处。”
-
补肾纳气
补肾纳气为补法之一。气主于肺而根于肾,肾虚不能摄纳,则见气短气促、吸气困难等。针灸常选肾俞、太溪、气海、肺俞、太渊、膏肓俞等。肺主气,司呼吸,肾主纳气;肾虚不能纳气,则气喘促,呼多吸少,张口抬肩,动则加甚等症。用党参、鹿茸、海龙、海马、熟地、胡桃肉、补骨脂、山萸肉、龙骨、磁石、五味子等药。
-
保健灸
保健灸(keepingfitmoxibustionhealthpreservingmoxibustion)是指以养生保健、延年益寿为目的而施行的灸法。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气海、关元、膏肓俞等。《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九》:“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也。”张杲《医说》:“若要安,三里莫要干”;
-
别穴
别穴即经外奇穴。见《东医宝鉴》。也就是说是一类腧穴经过整理归经以后余剩的经验效穴。明代方书《奇效良方》首次出现“奇穴”这一名称,至《针灸大成》正式将它称为“经外奇穴”。《类经图翼》则称为“奇俞”。如《备急千金要方》始载的膏肓俞,后来《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将它归入经穴。
-
经外穴
经外穴腧穴分类名。过去称经外奇穴。这类腧穴,《黄帝内经》中已有散在记载,如《素问·刺疟论》:“刺十指间”“刺舌下两脉”等,后《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记载更多,至《奇效良方》才列“奇穴”一门。其中少数腧穴,后来又补充到十四经穴,如督脉的阳关、中枢、灵台,膀胱经的眉冲、膏肓俞、厥阴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