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就是机体某些细胞产生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借助于血液循环的运输,到达全身各器官组织或某一器官组织,从而引起这器官组织的某些特殊的反应。例如,当血钙离子浓度降低时,甲状旁腺细胞能直接感受这种变化,促使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加,转而导致骨中的钙释放入血,使血钙离子的浓度回升,保持了内环境的稳态。
-
体液
人体全身体液总量约占体重的60~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三者之间的水分和一切能透过细胞膜与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进行互相交换。细胞新陈代谢所需的养料及氧气可直接由细胞外液供应,细胞的代谢产物及二氧化碳又都是先排送到细胞外液中,因此常把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以区别于整个人体和动物体所生存的外环境。
-
血瘀本质
许多免疫性或自身免疫性疾病,都有不同程度的血瘀见证,且能通过活血化瘀疗法使T和B淋巴细胞的比例恢复正常,或增加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或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活力,或阻断促凝血因子和消除血中已被激活的凝血物质以及抗炎及抑制免疫性抗体的作用.(5)血瘀和血液流变学的关系。
-
局部血流调节
前面提到,有一些体液因素也可在组织中形成,并对局部的血流量起调节作用,例如激肽、前列腺素、组胺等,由于这些物质都是特殊的体液因素,故在生理学中将它们归在体液调节中。(二)肌源性自身调节机制许多血管平滑肌本身经常保持一定的紧张性收缩,称为肌源性活动。这种现象在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段特别明显。
-
胃排空
当蠕动波向胃窦接近时,高压带松弛,压力暂时下降,液体和部分食糜从胃入十二指肠。胃排空受神经与体液的调节,十二指肠内不同的刺激能反射地引起幽门收缩,增加十二指肠压力,阻止食糜进入十二指肠,这是在迷走神经参与下进行的。体液调节中,脂肪进入十二指肠引起肠抑胃素分泌,抑制了空胃活动和消化期胃蠕动。
-
胃腺和胃液
胃腺和胃液是胃粘膜上皮凹陷而形成的腺体及其分泌的消化液。当人吃进蛋白质食物后,在神经一体液调节下,盐酸分泌加多,盐酸使胃蛋白酶原变成有生物活性的胃蛋白酶(分子量35000),可把蛋白质分解成胨和脙。
-
经络实质研究
发现经络现象虽与已知的解剖学、生理学现象有关但又不同,需要作出新的说明,为此已提出多种假说,如神经一体液调节说、人体自控系统说、第三平衡系统说、二重反射假说、概念性单元说、经络一皮层一内脏相关假说、体表内脏植物性联系系统说、气说、机体能感知的气血液通道说、波导说、类传导说、低阻经络说、良导络说等。
-
自身调节
1.自身调节(autogenousregulation,auto-regulation)为基因表达调节的一种形式,是指某基因的产物(蛋白质)调节基因本身的表达,但有时也用在基因复制的调节等方面。3.有时候一个器官在不依赖于器官外来的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器官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也属于自身调节。
-
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系统是人体内神经系统以外的另一个重要的机能调节系统。人体内分泌系统包括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肾上腺、松果体等内分泌腺,还包括一些分散在其它器官组织中的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团块,如消化道粘膜中分散存在的内分泌细胞(胰岛是属于内分泌腺还是分散的内分泌组织,看法尚不完全统一)。
-
内分泌
概述:内分泌:1.人体重要的功能调节系统;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称为激素,内分泌系统通过所分泌的激素发挥调节作用。下丘脑某些神经元分泌的神经激素沿神经纤维轴浆运输到神经垂体或经垂体门脉运至腺垂体,称为神经分泌方式。主治病症:耳穴·内分泌主治痛经、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痤疮、间日疟。
-
每搏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是指一次心搏,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简称搏出量。若心肌收缩力不变,则心肌产生张力消耗的能量相对增加,用于心肌纤维缩短的能量相对减少,射血时心肌纤维缩短的程度和速度均下降,射血速度减慢,搏出量相应减少,随后通过调节,前负荷加大,心肌收缩力加强使之与后负荷相配合,以维持适当的心输出量。
-
中枢神经机能相关说
中枢神经机能相关说是经络实质假说之一。因而设想,在中枢内存在着一些机能上相互关联的,细胞,只要其中一点兴奋,就会波及这个细胞组内的其它神经细胞,由此可以解释针刺一个穴位能够引起一条感传线的原因。推论经络发生在大脑皮层,通过神经过程的泛化机制而起作用的。
-
津
3.水汁、水分;来源于饮食,随三焦之气,出入于肌肤腠理之间,以温养肌肉,充润皮肤。反之,汗多则津不化水下行,小便就会减少,由此而进行生理性的体液调节。而汗尿排泄过多则伤津。经脉中,手阳明大肠经主“津”所生病。唾液·津:津指唾液。《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
血液
概述:血液是一种流体组织,充满于心血管系统中,在心脏的推动下不断循环流动。白细胞分为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血管损伤而内皮细胞下结构暴露时,胶原纤维与血液中的血小板接触,其外膜发生某些理化变化,从而使两者粘附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