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角
小角为古针灸器具名。出《五十二病方》。角,指火罐。较小的火罐,因称小角。
-
紫金标
《*辞典》:紫金标:出处:《云南中草药》拼音名:ZǐJīnBiāo别名:红花紫金标、九节莲、对节兰、蓝花岩陀(《云南中草药》),风湿草(《云南中草药选》)。单叶互生,有短柄;捣汁或浸酒。附方:①治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痛,月经不调:小蓝雪五钱,加酒一斤,浸泡七天后服,每天二次,每次10毫升。
-
喉息肉
疾病分类:耳鼻喉科疾病概述:喉息肉(laryngealpolypus)是指以咽喉异物感或梗阻感,或吞咽不利,咽喉有赘生物,表面光滑为主要表现的瘤病类疾病。喉部其它部位(如假声带、喉室、杓状软骨间切迹、小角结节和声门下腔)也可发生,但发病率低。亦偶有呈弥漫性肿胀遍及整个声带息肉样变者,即称之为慢性肥大性息肉样喉炎。
-
猴接骨草
拼音名:HóuJiēGǔCǎo来源: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短叶赤车的全草。原形态:小草本,长达25cm。雌雄异株;雌花为团伞花序,腋生,宽3-4mm,有极短的总花粳或无,苞片披针形,雌花5基数,萼裂片大小不等,2-3枚较大,先端常有小角;退化雄蕊披针形。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溪沟边或石上。性味:苦;主跌打损伤;
-
黄花地锦苗
出处:黄花地锦苗首见于清《植物名实图考》,云:"黄花地锦苗,江西、湖南多有之。与紫花者相类,而叶茎瘦弱,茎微赤,叶尖细,花有跗,亦结小角。来源:药材基源:为罂粟科植物台湾黄堇的全草。总状花序顶生,苞片卵形至披针形,长4-10mm;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长于海拔200-400m的低山沟边潮湿处。性味:苦;
-
蕨根
《*辞典》:蕨根:出处:《纲目》拼音名:Ju Gēn别名:蕨鸡根(《分类草药性》),乌角、小角(《湖南野生植物》)。治黄疸,疗痈肿风痛,目痛,治咽喉热症,伤寒温病。⑥《吉林中草药》:解热,利尿,益气,养阴。治高热神昏,五脏虚损,气滞经络,筋骨疼痛。(《四川中药志》)②治泄痢腹痛:蕨粉三至四两。
-
干角
干角是指日本医学把施行单一的直接角法,称为干角。参考“角法”:角法指拔罐法。古时用兽角制成的杯罐作拔罐工具,故名。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五十二病方》:“牡痔…以小角角之。”意指用小角来吸拔。《肘后方》及《外台》中均有此称。
-
跌破竻
出处: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拼音名:DiēP L 别名:小角刺(《广西药植名录》)来源:为大风子科植物长叶柞木的叶、刺及种子。5),卵形或披针形,内面无毛;雄花有多数雄蕊,花盘由多数腺体组成,位于雄蕊外围;生境分布:生于旷野、林边、路旁。附方:治扭挫伤或骨折、脱臼整复后:鲜跌破竻叶,捣烂外敷;
-
跌破勒
出处:出自《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拼音名:DiēPòLè英文名:SeedofLongleafXylosma别名:小角刺、铁梨木、凿子树来源:药材基源:为大风子科植物长叶柞木的叶、刺及种子。侧脉8-12对。活血祛瘀;跌打损伤;乳汁不通;(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各家论述:1.《广西药植名录》:种子:治经闭,疮癣,瘰疬;
-
伞形梅笠草
拼音名:SǎnXínɡMéiLìCǎo来源:药材基源:为鹿蹄草科植物伞形喜冬草的全草。蒴果扁球形,直径5-6mm。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100m以下较干燥的阔叶林下。性味:苦;理气止痛。本品精油对于肾病,膀胱炎,尿石症,肾炎淋病,慢性淋病型尿道炎有效。6.上呼吸道感染。8.镇静剂:产后痛,胃痛,牙痛。
-
颈段气管切段切除端端吻合术
颈段气管切段切除端端吻合术适应证颈段气管狭窄或肿瘤等病变侵蚀达5cm长,未进入胸腔,下段完整者。手术图解图1舌形切口图2切断气管环间韧带及舌骨,使喉部下降图3颈段气管粘膜外端端缝合图4颏下至胸骨张力拉线手术器械颈部手术常规器械。7.缝合颈阔肌及皮肤。2.分离胸骨柄下气管时,宜以手指作钝性分离,勿损伤无名动脉。
-
角法
角法指拔罐法。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五十二病方》:“牡痔…参见拔罐法:拔罐法指用排除杯内空气产生负压,使其吸附体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古代有以兽角或竹筒为工具,因称“角法”或“吸筒”“吸杯”等。通过吸拔而引起局部充血或郁血,具有活血、止痛、消肿等作用。临床又分火罐法、水罐法、抽气拔罐法等多种。
-
角
《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足少阳经筋“循耳后,上额角”,手太阳、手少阳、手阳明经筋都到达“角”部。角法指拔罐法。《五十二病方》载:“牡痔居窍旁,大者如枣,小者如枣覈(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如孰(熟)二斗米顷,而张角,xx以小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