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螳螂
前胸细长,侧缘有细齿排列。前胸足腿节内侧基部及胫节内侧中部各有一大形黑色斑纹。螳螂除上述2种外,常见而分布较广的尚有薄翅螳螂、巨斧螳螂及华北刀螂等,其全虫及卵鞘亦可同供药用。(《圣济总录》中分散)②治喉症,不论新久,咽喉肿痛或破烂:螳螂一只(晒干),净冰片一钱,硼砂七分,正绿萼梅(去蒂)五分。
-
刀螂
概述:刀螂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即《名医别录》记载的螳螂之别名。分布全国各地。性味归经:甘、咸,温。功能:助阳固肾,散瘀消肿,定惊。主治:1.治阳痿遗精,遗尿,痔疮,研末服,2~5g,或入丸剂。2.治咽喉肿痛,研末吹喉;小儿惊痫,研末 鼻。
-
营养级
营养级是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全部生物种的总和,因此营养级之间的关系是指一类生物和处于不同营养层次上另一类生物之间的关系。螳螂吃蚱蜢,猫头鹰吃田鼠,这两种捕食者动物都是第二性消费者,占据第三营养级。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组合就是营养结构。
-
判断和推理
判断和推理亦称为悟性学习、洞察学习。是动物后天性行为发展的最高级形式,是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如果把食物香蕉等放在玻璃另一侧,猴子则只一次就会绕道拿到食物。判断和推理能力的特征是一个动物自发地领悟一个新的情况,事先考虑到行为程序所需的空间和时间上的次序,然后第一次就能正确地完成这个程序。
-
悟性学习
判断和推理亦称为悟性学习、洞察学习。是动物后天性行为发展的最高级形式,是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如果把食物香蕉等放在玻璃另一侧,猴子则只一次就会绕道拿到食物。判断和推理能力的特征是一个动物自发地领悟一个新的情况,事先考虑到行为程序所需的空间和时间上的次序,然后第一次就能正确地完成这个程序。
-
洞察学习
判断和推理亦称为悟性学习、洞察学习。是动物后天性行为发展的最高级形式,是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如果把食物香蕉等放在玻璃另一侧,猴子则只一次就会绕道拿到食物。判断和推理能力的特征是一个动物自发地领悟一个新的情况,事先考虑到行为程序所需的空间和时间上的次序,然后第一次就能正确地完成这个程序。
-
狐尿刺
狐尿刺病名。出《千金翼方》卷二十。孙氏云:“凡诸螳螂之类,盛暑之时,多有孕育,著诸物上,必有精汁,其汁乾久必有毒,人手触之,…证见初起皮肤干燥,起红紫色疹斑,肿胀焮痛,甚则溃烂成疮,脓水淋漓,治宜清热解毒,内服黄连解毒汤,外用蒲公英捣汁涂贴,或以蒲公英根煎汤温洗局部。相当于接触性皮炎。
-
螳螂丸
《圣济总录》卷一七四:方名:螳螂丸组成:螳螂1枚(大者,去翅足,炒干),棘刚子(去皮)30枚,乌头(炮裂,去皮脐)2枚,天南星(中者,炮)1枚,防风(去叉)1分,细辛(去苗叶)1钱,干蝎(炒)1钱,白附子(大者)1枚,丹砂(研)1分,麝香(研)半钱。主治:小儿中风痉,身背强直,牙关紧急。
-
狐牙散
处方:大螳螂1个,白矾1块。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痔。用法用量:以生麻油调涂之。摘录:《鸡峰》卷十七
-
螳螂散
《圣惠》卷八十七:方名:螳螂散组成:螳螂3分(炒令黄),蜗牛子7枚(炒令微黄),蝉壳7枚(微炒),丁香1分,蟾酥1分(研入),麝香末1钱,地龙1分(微炒),蛇蜕皮灰1钱。主治:小儿五疳,羸瘦腹胀,不欲乳食。用法用量:每服半钱,先以桃、柳汤浴儿,后以粥饮调下。便以青衣盖覆,当有虫子自出。制备方法:上为细散。
-
同源器官转化
同源器官转化是由W.Bateson(1894)提出的术语。指某一环节或其体段的附属构造,表现出其他环节或其他体段的附属构造的性状。这主要是见于节肢动物附肢上形成的畸形,典型的现象是原附属构造被其他环节的附属构造代换的所谓代换性器官转化(德Ersatzbom-osis)。此外尚有螳螂的触角被切断后能再生出足来;
-
双剑金
《卫生总微》卷五:组成:赤足蜈蚣1条,紫色大螳螂1个。主治:惊痫偏搐。用法用量:遇其患者,每用1字许,鼻内任搐之。左治左,右治右。制备方法:上晒至干,以利刀当脊分切作两畔,各逐左右,别研为细末,不得交错,各用贴子盛之,于贴子上号记左右。
-
中分散
《圣济总录》卷一六九:方名:中分散组成:螳螂1个(中分),蜥蜴1个(中分),赤足蜈蚣1条(中分)。功效:定搐。用法用量:右治女子,左治男子。有患急惊抽搐者,每用1剜耳,吹入鼻内。制备方法:上3味,各随左右一边,同为细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