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头风
大头风为病名,见《医学纲目》卷十五,即大头瘟。《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民病温疫早发,咽嗌乃干,四肢满,肢节皆痛。”症见壮热烦躁,头痛如劈,腹痛泄泻,或见衄血、发癍、神志昏迷,舌绛苔焦等。2.疠气疫毒,伏于募原。初起憎寒壮热,旋即但热不寒,头痛身疼,苔白如积粉,舌质红绛,脉数等。
-
青檀香
出处:《四川中药志》拼音名:QīnɡT nXiānɡ别名:青藤香(《阳春县志》),青风藤(《四川中药志》),小葛藤(《中国经济植物志》)。来源:为防己科植物木防己的茎叶。治诸风麻痹,痰湿流注,脚膝瘙痒,胃痛及发痧气痛。外用:捣敷或煎水洗。附方:治大头风、头肿:青檀香叶、山慈姑、母猪藤叶、上树蜈蚣。
-
风毛菊属
中文名风毛菊属拼音名fengmaojushu拉丁名Saussurea中国植物志78(2):1描述SaussureaDC.风毛菊属,菊科,约400种,分布于北温带,我国约300余种,各省区均产之。叶互生,有齿或分裂;头状花序同性,稍大而单生,或小而排成圆锥花序式;总苞片覆瓦状排列;
-
风热疫毒
又名大头风、大头痛、时毒、大头伤寒、虾蟆瘟、捻头瘟、大头天行、疫毒等。其症状发于鼻面耳项咽喉间,皆赤肿无头,或结核有根,令人多汗气蒸,初则憎寒壮热,肢体重,头面俱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甚则堵塞不能食饮,舌干口燥,或恍惚不宁。《伤寒括要》卷下:“大头瘟,天行疫毒邪犯高巅,分别三阳经而施治。”
-
双解消毒散
处方:黄芩栀子连翘薄荷甘草大黄麻黄羌活白芷防风荆芥射干苍术当归川芎功能主治:治大头风,脖子肿。用法用量:上药加生姜3片,用水400毫升,煎取200毫升,空腹时热服。摘录:《外科大成》卷二
-
大头痛
又名大头风、大头痛、时毒、大头伤寒、虾蟆瘟、捻头瘟、大头天行、疫毒等。其症状发于鼻面耳项咽喉间,皆赤肿无头,或结核有根,令人多汗气蒸,初则憎寒壮热,肢体重,头面俱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甚则堵塞不能食饮,舌干口燥,或恍惚不宁。《伤寒括要》卷下:“大头瘟,天行疫毒邪犯高巅,分别三阳经而施治。”
-
大头天行
又名大头风、大头痛、时毒、大头伤寒、虾蟆瘟、捻头瘟、大头天行、疫毒等。其症状发于鼻面耳项咽喉间,皆赤肿无头,或结核有根,令人多汗气蒸,初则憎寒壮热,肢体重,头面俱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甚则堵塞不能食饮,舌干口燥,或恍惚不宁。《伤寒括要》卷下:“大头瘟,天行疫毒邪犯高巅,分别三阳经而施治。”
-
大头伤寒
又名大头风、大头痛、时毒、大头伤寒、虾蟆瘟、捻头瘟、大头天行、疫毒等。其症状发于鼻面耳项咽喉间,皆赤肿无头,或结核有根,令人多汗气蒸,初则憎寒壮热,肢体重,头面俱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甚则堵塞不能食饮,舌干口燥,或恍惚不宁。《伤寒括要》卷下:“大头瘟,天行疫毒邪犯高巅,分别三阳经而施治。”
-
尖头瘟
又名大头风、大头痛、时毒、大头伤寒、虾蟆瘟、捻头瘟、大头天行、疫毒等。《伤寒括要》卷下:“大头瘟,天行疫毒邪犯高巅,分别三阳经而施治。”治法:早期清热解毒兼表散,服普济消毒饮之类,外敷金黄膏。《医学入门》卷三:“伤寒阳症发斑谓之阳毒,春温发斑谓之温毒,夏热发斑谓之热毒,时行与暴温发斑谓之时毒。”
-
金屑丸
《眼科锦囊》:金屑丸:处方:硫黄(极末)、糯米粉各等分。功能主治:大头风。摘录:《眼科锦囊》《中藏经》卷七:金屑丸:别名:黄丸子处方:大天南星5个,半夏2两(洗7次),甘草半两,郁金1两。功能主治:伤风寒,头痛肌热,四肢厥冷,大便不通,小便不通。主治:食毒及痢疾,卒中风,心痛,一切急卒病。
-
大头毒
又名大头风、大头痛、时毒、大头伤寒、虾蟆瘟、捻头瘟、大头天行、疫毒等。其症状发于鼻面耳项咽喉间,皆赤肿无头,或结核有根,令人多汗气蒸,初则憎寒壮热,肢体重,头面俱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甚则堵塞不能食饮,舌干口燥,或恍惚不宁。《伤寒括要》卷下:“大头瘟,天行疫毒邪犯高巅,分别三阳经而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