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唇紧
唇紧病证名。见《沈氏尊生书》。又名口紧、口唇紧缩、撮口、沉唇。症见唇口肌肉紧急,难于开合,不能进食,小儿为病,不能吮乳。由风痰入络引起。治宜祛风涤痰,用牵正散加胆星、竹沥。外用紫金锭磨水涂擦。
-
承气泻胃厚朴汤
处方: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3分,大黄(锉,炒)2两,枳壳(去瓤,麸炒)半两,甘草(炙)半两。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胃实腹胀,水谷不消,溺黄体热,鼻塞衄血,口喎唇紧,关格不通,大便苦难。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空心温服。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七
-
青灰散
《三因》卷十六:方名:青灰散组成:青布(烧灰)。主治:唇紧,燥裂生疮,面无颜色。用法用量:以猪脂调,夜敷,睡。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铅白霜散
《宣明论》卷十五:方名:铅白霜散组成:铅白霜2钱,铜绿2钱,白矾1块大许。主治:大小人口疮,牙齿腐蚀,气臭出血。用法用量:以翎羽扫上疮,以温浆水漱之。《儒门事亲》卷十二:方名:铅白霜散组成:铅白霜、干胭脂、寒水石各等分,脑子、轻粉各少许。主治:大人、小儿口疮唇紧。附注:《普济方》有白敛少许。
-
撮口
撮口为病证名,脐风三证之一,又名撮风、唇紧。一般妨碍吮乳,舌强唇青,面色赤黄,口涎痰满,气息喘促,啼声不出,甚至腹现青筋,二便秘结,身热多惊,手足抽搐。《幼科发挥》:“撮口证儿多啼,口频撮者,此脐腹痛也,可用雄黄解毒丸。”宜息风镇痉,用撮风散,以竹沥汤调服,外治以僵蚕末,蜜调敷唇口中。
-
多效散
处方:诃子肉、五倍子各等分。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唇紧疼及疮。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济方》叫作"立效散"。摘录:《卫生宝鉴》卷十一
-
马齿苋膏
《医宗金鉴》卷六十二:马齿苋膏:处方:马齿苋功能主治:治杨梅遍身如癞,发背诸毒,顽疮、臁疮,久不收口,及湿癣,白秃、丹毒等。治面肿唇紧,捣汁涂之;主治:久恶疮。《丹溪心法附余》卷四:方名:马齿苋膏别名:大马齿膏组成:马齿苋(切碎,焙干,净)5钱,黄丹(飞)3钱,黄柏3钱,枯白矾3钱,孩儿茶3钱,轻粉1钱。
-
口唇紧缩
概述:口唇紧缩即唇紧。《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更有茧唇一症,又名紧唇,又名藩唇。或水亏火旺,火毒蕴结唇部所致。治疗:早期宜润燥生津,内服清凉甘露饮,若唇燥、便秘,宜通便泄热,内服凉膈散;外治用蟾酥锭磨醋调敷;唇疮所致口唇紧急,难于开合的病证·紧唇:紧唇指唇疮所致口唇紧急,难于开合的病证。
-
橄榄散
《杨氏家藏方》卷十三:橄榄散:处方:橄榄核不拘多少。功能主治:肠风下血,久不愈者。制法:上烧存性,为末,入轻粉。主治:唇紧,燥裂生疮。用法用量:以猪油调涂患处。制备方法:上为细末。《温氏经验良方》:方名:橄榄散组成:橄榄1斤(连核捣烂)。主治:多年羊癫疯症。
-
乌蛇皮
《*辞典》:乌蛇皮:出处:《纲目》拼音名:WūSh P 来源: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的皮。原形态:动物形态详乌蛇条。功能主治:《纲目》:治风毒气,眼生臀,唇紧、唇疮。附方:治小儿唇紧,脾热唇疮,乌蛇皮烧灰,酥和敷之。(《圣惠方》)摘录:《*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