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
苡仁汤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为《医方类聚》卷七十七引《济生》 薏苡仁汤之异名:《慈幼新书》卷二:组成:熟地、麦冬、苡仁、山萸、桑皮、贝母、生地、甘草。主治:喉癣。风火郁滞喉间,蒸湿生虫,或疼或痒,干燥枯涸,甚至面红耳热而不可忍。用法用量:更入肉桂数分。服2剂,不再发。《类证治裁》卷五。
-
苡仁散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三:别名:苡仁汤组成:苡仁、川芍、当归、干姜、肉桂、川乌、羌活、独活、麻黄、防风、白术、甘草。主治:痹证,有湿伤肾,肾不生肝,肝风挟湿,走注四肢肩髃者。寒湿痹痛。附注:苡仁汤(《类证治裁》卷五)。
-
薏苡仁汤
寒痹疼痛。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二《圣济总录》卷十二:方名:薏苡仁汤组成:薏苡仁2两,独活(去芦头)1两,茵芋1两,细辛(去苗叶)1两,桂(去粗皮)1两,侧子(炮裂,去皮脐)1两,防风(去叉)1两,酸枣仁(微炒)1两,麻黄(去根节,先煮,去沫,焙)1两,五加皮1两,羚羊角(镑)1两,甘草(炙,锉)半两。
-
唇口瞤动
唇口瞤动证名。口唇颤动不能自制之证。见《世医得效方》卷十七。《嵩崖尊生书》卷六:“唇瞤,唇动不止也,属肝风。柴胡、防风、荆芥、山栀、薏苡、赤小豆、生甘草、当归。”《杂病源流犀烛·口齿舌病源流》:“有唇口瞤动,或生核者,宜苡仁汤。”血虚风燥者,用四物消风散。久病脾虚不能收摄者,治宜补中健脾。
-
口唇颤动
口唇颤动为症状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七。柴胡、防风、荆芥、山栀、薏苡、赤小豆、生甘草、当归。”《杂病源流犀烛·口齿舌病源流》:“有唇口 动,或生核者,宜苡仁汤。”因血虚风燥引起的,用四物消风散;见《证治准绳·幼科》。唇为脾之华,脾虚则唇口蠕动。治宜补脾健胃,用七味白术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