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小学三、四年级是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飞跃时期,从注重行为效果的评价过渡到注重行为动机的评价;儿童独立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面不断提高,到初中三年级以后达到相对稳定的水平,基本上不再依附于别人。
-
自我意识
对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这一阶段个体接受社会文化影响最深,也是学习角色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是人的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结构中的自我调节系统。学前期以后儿童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而以自我评价、为主要标志。
-
孤独
孤独是因缺少所需的社会接触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珀尔曼(1982)认为孤独有3个特点:①它是社会关系缺陷造成的;孤独的认定:社会心理学家通常用孤独量表测量人的孤独感受的程度。孤独也可能导致自我评价低,孤独的人往往认为自己缺乏社交能力,低估自己。孤独的克服方法:孤独是不愉快的,苦恼的,所以容易导致疾病。
-
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self-education)指个人主动地提出道德修养目标,并以实际行动努力完善或培养自己的人格品质的过程。学龄初期儿童步入学校,开始系统的学习生活,逐步学会自我约束,而真正的自我教育,作为自我完善的方法是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④运用种种自我激励的手段,如自我分析、自我鼓励、自我命令、自我监督等。
-
绝经与抑郁症
概述:抑郁是一种情绪障碍,不少妇女在绝经前数年就已经出现轻微的情绪障碍。54岁的妇女进行了调查,28.9%的妇女有抑郁症状,该症状与缺乏运动、收入低、服用口服避孕药、绝经症状(睡眠障碍、情绪波动、记忆力下降等)有关,与月经状况无关。米氮平(瑞美隆)是NE能和特异性5-HT能抗抑郁药(NaS-SA)的一种。
-
自我体验的发展
自我体验的发展(developmentofself-experience):自我情绪体验发生于学前期,根据中国心理学工作者的调查,约在4周岁左右。自我情绪体验的诸因素的发生和发展是不同步的,其中愉快感和愤怒感发展较早,自尊感、羞愧感和委屈感发生较晚。其原因是,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与学生文化知识的丰富和智力水平的提高直接有关;
-
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
精神症状评定量表-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适应症主要用于评定躁狂症及躁狂状态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疗效。若需比较治疗前后症状变化,则于入组时,评定当时或入组前一周的情况,治疗2-6周,再次评定,以资比较。③动作极多,会谈时曾起立活动;(10)性兴趣:①稍增强,有些轻浮言行;22分以上为严重躁狂症状。
-
自我评价原则性
自我评价的原则性(principlednessinself-evaluation)指的是能够以一定的道德观点和社会行为准则为依据而作出自我评价。到了13岁,就能以合理性即公道或不公道作为标准来判断是非了。有些教育工作者指出,大约在小学四年级,儿童的道德观念发生质的飞跃,在这以后明显地出现了从道德原则出发的评价。
-
WS/T 393—2012 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的制定与实施
ICS11.020C0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393—2012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的制定与实施》(Developmentandimplementationofclinicalpathwaysformedicalinstitutions)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2012年09月04日印发,自2013年04月01日起实施。医院的信息系统应具备完善的住院医师工作站系统、护士工作站系统和电子病历系统。
-
抑郁性神经症
据全国12地区神经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本病的患病率为3.1‰。2.神经衰弱有时有抑郁症状,但神经衰弱临床表现为主要以兴奋与易疲乏为特征,抑郁症状不是首发症状,而是继发性症状,很少有兴趣减退、轻生观念、自我评价过低等,抑郁不是持久的情绪低落,易于识别。一般用三环类抗抑郁剂,如阿米替林和多虑平,阿米替林每天50~
-
躁狂症
概述躁狂症是指以心境显著而持久的高涨为基本临床表现并伴有相应思维和行为异常的一类精神疾病,是躁狂抑郁症的一种发作形式。病因病理病机一、遗传因素。4.自我评价过高,可达妄想程度;常用药物有氯丙嗪、氟哌啶醇、氯氮平,一般可口服给药,有明显兴奋症状者可用肌肉注射给药。
-
BRMS
精神症状评定量表-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适应症主要用于评定躁狂症及躁狂状态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疗效。若需比较治疗前后症状变化,则于入组时,评定当时或入组前一周的情况,治疗2-6周,再次评定,以资比较。③动作极多,会谈时曾起立活动;(10)性兴趣:①稍增强,有些轻浮言行;22分以上为严重躁狂症状。
-
自我观念理论
自我观念理论(self-concepttheory):自我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个性进行自我调节的心理系统。②情感成分,如自尊、自豪、自爱、自卑及自暴自弃等;③意志成分,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奋斗自我追求等。自我观念是在人的交往过程中由个人的实践经验形成的,同时也受一个人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制约。
-
安慰剂效应
比如,安慰剂效应是一种不稳定状态,可以随疾病的性质、病后的心理状态、不适或病感的程度和自我评价,以及医务人员的言行和环境医疗气氛的变化而变化。服用安慰剂“药物”的人相信那是真实的药物,因而果然能体验到疼痛或其它症状的显著减轻,尽管安慰剂并没有什么生物化学作用。
-
轻躁狂症状群
轻躁狂症状群患者比平时有较明显和持续的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表现为情绪高、思维联想快、言行多、精力充沛、睡眠需要减少、自我感觉良好和自我评价过高等。社会功能无明显损害。
-
反社会人格障碍
反社会人格障碍又称无情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与人格格不入,法纪观念较差,行为受本能欲望、偶然动机和情感冲动所驱使,具有高度的冲动性和攻击性;自私自利,自我评价过高。缺乏悔恨感与羞惭,不能吸取经验教训,常有犯罪行为,并趋向伴发药物或酒精滥用。
-
无情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人格障碍又称无情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与人格格不入,法纪观念较差,行为受本能欲望、偶然动机和情感冲动所驱使,具有高度的冲动性和攻击性;自私自利,自我评价过高。缺乏悔恨感与羞惭,不能吸取经验教训,常有犯罪行为,并趋向伴发药物或酒精滥用。
-
自我行为保健
自我行为保健即个体通过行为修养以保持自身健康。如讲究营养、锻炼身体、科学用脑、多吃新鲜蔬菜、起居有常、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搞好心理卫生等。如戒烟、戒酒,克服吃饭太快的习惯,减少食盐的摄入量,改变有害于健康的A型性格,以及注意消除随现代文化而产生的“文明病”。(4)自我诊断能力。
-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
28四、执行手卫生规范,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32八、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36一、质量与安全管理组织.38三、医疗技术管理.41四、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75十二、康复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114十九、输血管理与持续改进.214第三节单病种质量指标.230第四节重症医学(ICU)质量监测指标.
-
Othello综合征
临床表现:以怀疑配偶不贞的嫉妒妄想为核心症状。鉴别诊断:(一)偏执型人格障碍(paranoidpersonalitydisorders)男性多见,表现敏感、多疑、固执、过份警惕、心胸狭窄、好嫉妒,自我评价高,遇到挫折推诿客观,不愿接受批评,好争论、易冲动、易怀疑配偶有作风问题,但找不到确凿的证明。
-
疑病综合征
(三)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早期患者可出现疑病观念,伴发器官幻觉和感知综合障碍。(四)反应性精神障碍(reactivementaldisorders)患者在精神因素的刺激下,可出现紧张、多疑,继而出现牵连观念及被害妄想、疑病观念等,常认为自己某器官有病或感到身体某部不适,也可出现自责、抑郁等。
-
理性疗法
理性疗法(RET)是AlbertEllis于上年代所创立,他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直接所引起,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最后导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这就称为ABC理论。理性疗法的适应症:此疗法适用于各种神经症和某些行为障碍的病人。
-
自我监督
自我监督(self-monitoring)指个人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动机和冲动,以实现预期的目的或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要求。其结构包括:在个人的社会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信仰、情感、习惯;不同的人自我监督的程度不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社会自觉性、精神发展和文化水平的高低。
-
个性结构
个性结构是个性的组织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的、多层次的体系。没有心理过程就谈不上个性心理。5.自我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包括自我感知、自我分析、自我观念、自我评价等认识成分,以及自我体验、自尊、自信、自豪等情感成分和自我监督、自我命令、自我控制等意志成分。
-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一种在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认为人的品德是在社会环境中学习的。班杜拉等人主张把依靠直接经验的学习(传统的学习理论)和依靠间接经验的学习(观察学习)综合起来以说明人类的学习。强调自我调节过程,某个特定的行为会产生外在的后果,也会产生自我评价的反应。
-
抑郁症
概述:抑郁症是指情绪显著而持久的低落为基本临床表现并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异常的一种精神障碍。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以及言语动作减少、迟缓为典型症状。②继发性抑郁症。7.躯体或生物学症状:抑郁病人常有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睡眼障碍、性功能低下和心境昼夜波动等生物学症状,很常见,但并非每例都出现。
-
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工作方案
鼓励有条件的医院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疼痛治疗中的作用。二、急诊管理流程:(一)医师在接诊急诊患者时,对于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若主诉中重度疼痛,且针对病因治疗后疼痛缓解不明显,医师应当审慎评估患者病情及疼痛治疗适应证,在不掩盖病情变化发展的前提下,予以镇痛治疗,必要时请疼痛科、麻醉科等相关专科会诊。
-
WS/T 821—2023 托育机构质量评估标准
GB6675玩具安全GB/T3976学校课桌椅功能尺寸及技术要求GB/T1888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36246中小学合成材料面层运动场地JGJ39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WS/T678婴幼儿辅食添加营养指南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2002年版.
-
自卑
自卑(inferiority)自我评价偏低。这就是心理自卑。阿德勒把渴望完善表达为“心理学原理”,即“没有它,生命活动就成为不可思议的”,还表述为“在个体和人类的进步的意义上,渴望解决生命问题”。他们缺乏社会兴趣,令人讨厌。我们对行为、理想、目标、行动和性格特征的各种要求,都是它们应该有助于人类的合作。
-
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是个人用来作为评价自身、别人或社会事件的标准的社会共同体,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个人对自己地位的评价乃是与参照群体相比较的结果。与此相应,参照群体在个人的行动定向上执行两种基本功能:规范功能和比较功能。研究参照群体问题,对于理解个人的社会化过程、理解人的个性发展有重要意义。
-
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指公正客观地对照初期下达的目标看组织各方面、各成员完成工作的绩效,并对此作出客观的评价。在组织成员自评的基础进行复评,从而比较公正地评价成员工作的业绩与不足,并使之成为激励的依据和能力的认定。
-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individualmind)指一个人受社会制约或在群体影响下所形成的种种心理现象的总和。个性心理包含三方面内容:1、心理倾向,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与世界观;3、心理调节、如自我评价、自我感受与自我控制。个性心理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并随着言语与自我意识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
双相
双相是指在双相情感性障碍(躁郁症)一病中在不同的疾病阶段,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临床相,即躁狂相或抑郁相。当处在躁狂相时其临床表现以心境高涨、精力旺盛、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为主要症状;而抑郁相则相反,以抑郁心境、丧失兴趣、精力丧失、自我评价低、精神运动迟滞及自杀观念和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
-
情感性精神障碍
情感性精神障碍又称心境障碍(mooddisroders),情感性精神病,情感性精神障碍等。自我评价低;病人心境有昼重夜轻的节律变化,是抑郁症特别是内源性抑郁的典型症状,躯体或生物学症状,如口干、便秘、消化不良、胃肠功能减弱等。②躁狂状态:心境高涨,表现为轻松、愉快、热情、乐观、兴高采烈、戏该、洋洋自得;
-
狂信型人格
狂信型人格又称为偏执型人格、诡辩型人格。自我评价过高,体验到自己过分重要,倾向推委客观,拒绝接受批评,对挫折和失败过分敏感,如受到质疑则出现争论,诡辨,甚至冲动攻击和好斗;常有某些超价观念,常有不安全感,碰快,缺乏幽默感;这类人经常处于戒备和紧张状态之中,寻找多疑偏见的依据;容易发生病理性嫉妒。
-
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可以指心理状态的严重失调,心理矛盾激烈冲突难以解决,也可以指精神面临崩溃或精神失常,还可以指发生心理障碍。同样,对拟采取攻击行为的当事者,应防止其攻击行为。渡过危机期后,当事者可能逐渐恢复信心,可能在一段较长的时间情绪低落、失眠、食欲降低或其他消化道症状,可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和抗抑郁药。
-
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
名称: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概述:Bech-Rafaelson躁狂量表由丹麦Bech和Rafaelsen始编于1978年。2.熟练掌握所使用的量表评定方法。若需比较治疗前后症状变化,则于入组时,定当时或入组前一周的情况,治疗2~③动作极多,会谈时曾起立活动;④思维不连贯内容无法理解。④狂暴、冲动和破坏行为。④行为受幻觉支配。
-
暴食障碍
概述:暴食障碍(bingeeatingdisorder,BED)是以反复发作性暴食为主要特征的一类进食障碍。病因和发病机制:进食障碍的病因目前公认为综合因素致病,可从易感因素、促发因素和维持因素三个方面加以分析。2.暴食后无防止体重增加的补偿行为。躯体治疗:主要包括消化系统并发症的对症治疗,以及针对肥胖的内科及外科治疗。
-
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
疾病分类:神经内科疾病概述:抑郁心境和缺乏动力是突出表现,患者常主诉高兴不起来、心情压抑、兴趣索然、沮丧、孤独、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下降、对工作无热情和信心、对未来悲观失望和自我评价过低等。
-
暴食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2.一般精神病理评估需要评估是否伴发特定恐惧症、社交恐惧、单相抑郁、双相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酒精滥用或依赖、边缘性人格障碍等。(二)鉴别诊断:1.神经性贪食暴食障碍和神经性贪食一样有反复的暴食,但暴食后没有防止体重增加的补偿性行为,因此患者常有体重超重或肥胖。
-
躁狂抑郁症
疾病分类:精神科诊断检查:躁狂抑郁症(躁郁症)临床工作诊断标准(1994年5月公布执行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一、躁狂发作患者心境高扬,与所处的境遇不相称,可以兴高彩烈,易激惹、激越,甚至发生意识障碍,严重者可出现与心境协调或不协凋的妄想、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3)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混合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