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蛉
口甲、色板和咽甲的形态是白蛉分类的重要依据。图2白蛉口腔和咽白蛉的生活史:白蛉为全变态昆虫。白蛉的生态:孳生地:白蛉各期幼虫均生活在土壤中,以地面下约10~雄蛉上抱器第2节有长毫5根,2根位于顶端,3根位于近中部,生殖丝长度约为注精器的5倍。利什曼病:⑴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病原是杜氏利什曼原虫。
-
杜氏利什曼原虫
基体靠近动基体,在光镜下不易区分开。图2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体超微结构模式图杜氏利什曼原虫的生活史图3杜氏利什曼原虫生活史在白蛉体内发育当雌性白蛉叮刺病人或被感染的动物时,血液或皮肤内含无鞭毛体的巨噬细胞被吸入白蛉胃内,经24小时,无鞭毛体发育为早期前鞭毛体。
-
内脏利什曼病
概述: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leishmaniasis)又称黑热病(kala-azar),是经白蛉或罗蛉传播,由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donovani)、婴儿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infantum)或恰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chagasi)寄生于人体巨噬细胞内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网状内皮系统大量增生,导致淋巴结肿大和肝、脾肿大。
-
皮肤型黑热病
疾病分类:感染科疾病概述: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脾穿刺涂片阳性率高,可达90%—99%。应尽早进行骨髓涂片检测,是避免误诊的关键。(2)三周疗法:感染严重或体制衰弱者总剂量成人15mg/kg,儿童200mg/kg,平分6次,每周2次,肌内注射或稀释后静脉注射。
-
黑热病
概述:黑热病(kala-azar)又称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leishmaniasis),是经白蛉或罗蛉传播,由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donovani)、婴儿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infantum)或恰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chagasi)寄生于人体巨噬细胞内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淋巴结穿刺应选取表浅、肿大者,检出率为46%~
-
皮肤黑热病
疾病别名皮肤利什曼病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皮肤黑热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又称黑热病小体(LD小体)引起的一种慢性皮肤病。它以鞭毛体的形态寄生于白蛉的体内,当白蛉叮咬人的皮肤时,成熟的鞭毛体进入人体而感染发病。此外要和皮肤结核、结节性梅毒疹、结节病、蕈样肉芽肿、鳞状细胞癌鉴别。
-
皮肤利什曼病
疾病概述:皮肤利什曼病(cutaneousleishmaniasis)是经白蛉或罗蛉传播,由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寄生于人体皮肤巨噬细胞内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也可经培养、查鞭毛体。也可用乙胺嘧啶、左旋咪唑、两性霉素B等。因本病有自愈倾向,如病损单一,且不发生在颜面部位,无须特效治疗,而以防止继发感染为主。
-
淋巴结型黑热病
嗜酸粒细胞数亦减少。(四)血清免疫学检测1.间接免疫荧光抗体实验(IFA)、ELISA、PVC薄膜快速ELISA及间接血凝(IHA)等方法检测特异性抗体,阳性率及特异性均较高,其中IFA法及ELISA法阳性率几乎达100%,但可有假阳性。(二)病原治疗1.锑剂常用5价锑剂葡萄糖酸锑钠,又称斯锑黑克,对杜氏利什曼原虫有很强的杀虫作用。
-
白蛉叮咬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白蛉叮咬皮肤时会有刺痒或刺痛,继而出现白色水肿性丘疹和水疱。症状体征:白蛉以头部的喙器刺入皮肤吸吮人和动物的血液,被叮咬后有人可毫无反应,有人感微痒或剧痒,局部出现红色丘疹、风团、小结节或糜烂、水疱等损害,愈后可留下色素沉着的斑片。雄蛉交配后不久即死亡,雌蛉可活2~
-
杆菌状巴尔通氏体感染
概述:巴尔通体病又称卡里翁病,是由杆菌状巴通体所致的感染,一般称为人巴通体病。由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和肿胀,可导致管腔阻塞和组织缺血坏死。诊断:流行区病人有白蛉叮咬史,出现典型临床表现,如发热、进行性溶血性贫血、淋巴结肿大、疣状皮疹等就应疑及本病,血液涂片找到病原体或培养阳性就可确诊。
-
卡里翁病
概述:巴尔通体病又称卡里翁病,是由杆菌状巴通体所致的感染,一般称为人巴通体病。由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和肿胀,可导致管腔阻塞和组织缺血坏死。诊断:流行区病人有白蛉叮咬史,出现典型临床表现,如发热、进行性溶血性贫血、淋巴结肿大、疣状皮疹等就应疑及本病,血液涂片找到病原体或培养阳性就可确诊。
-
巴尔通体病
概述:巴尔通体病又称卡里翁病,是由杆菌状巴通体所致的感染,一般称为人巴通体病。由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和肿胀,可导致管腔阻塞和组织缺血坏死。诊断:流行区病人有白蛉叮咬史,出现典型临床表现,如发热、进行性溶血性贫血、淋巴结肿大、疣状皮疹等就应疑及本病,血液涂片找到病原体或培养阳性就可确诊。
-
杆菌状巴尔通体感染
概述:巴尔通体病又称卡里翁病,是由杆菌状巴通体所致的感染,一般称为人巴通体病。由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和肿胀,可导致管腔阻塞和组织缺血坏死。诊断:流行区病人有白蛉叮咬史,出现典型临床表现,如发热、进行性溶血性贫血、淋巴结肿大、疣状皮疹等就应疑及本病,血液涂片找到病原体或培养阳性就可确诊。
-
人巴通体病
概述:巴尔通体病又称卡里翁病,是由杆菌状巴通体所致的感染,一般称为人巴通体病。由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和肿胀,可导致管腔阻塞和组织缺血坏死。诊断:流行区病人有白蛉叮咬史,出现典型临床表现,如发热、进行性溶血性贫血、淋巴结肿大、疣状皮疹等就应疑及本病,血液涂片找到病原体或培养阳性就可确诊。
-
杆菌状巴通体感染
疾病别名杆菌状巴尔通氏体感染,杆菌状巴尔通体感染,卡里翁病,奥罗亚热,巴尔通体病,人巴通体病,Carriondisease,bartonellosis疾病代码ICD:A44.9疾病分类感染科疾病概述由杆菌状巴通体所致的感染,一般称为人巴通体病。并发症易发生并发症,以沙门菌感染最为常见,其次为疟疾、布鲁菌病、细菌性肺炎、阿米巴痢疾等并发症。
-
三中热
概述:白蛉热(sandflyfever)是由白蛉热病毒引起的,经白蛉媒介传播的急性病毒性疾病。病毒通过白蛉叮咬进入人体,经淋巴管和毛细血管到达网状内皮系统进行繁殖,达到一定数量后进入血液循环,造成病毒血症,引起全身病变。缓脉不常见。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减少,早期淋巴细胞减少,以后淋巴细胞分类增多达40%~
-
白蛉热
概述:白蛉热(sandflyfever)是由白蛉热病毒引起的,经白蛉媒介传播的急性病毒性疾病。病毒通过白蛉叮咬进入人体,经淋巴管和毛细血管到达网状内皮系统进行繁殖,达到一定数量后进入血液循环,造成病毒血症,引起全身病变。缓脉不常见。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减少,早期淋巴细胞减少,以后淋巴细胞分类增多达40%~
-
白蛉叮咬皮炎
概述:白蛉在我国华北地区多见,以中华白蛉常见。毒液内也有特异性抗原,可引起变态反应。治疗:刚叮咬时可外用含有氨的虫咬药水外涂,红斑风团发痒处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或皮质类固醇霜,若有大疱则可抽取疱液,外用1%龙胆紫液或硼锌湖。内服药可选用一种抗组胺药物,如有断发感染可服抗生素,晚期结节可用冷冻疗法治疗。
-
白蛉热病毒属
白蛉热病毒属成员间有不同程度的血清学交叉反应,但与其它属成员没有抗原亲缘关系。本属病毒不同成员编码的蛋白在大小和功能上有一定程度的变化,本属成员的病毒蛋白与其它属代表成员病毒蛋白没有明显的序列相似性。白蛉热病毒组主要从脊椎动物和白蛉中分离出,偶而也从蚊、蠓和其它节肢动物中分离到。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
该病毒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裂谷热病毒Uukuniemi病毒的氨基酸同源性约为30%。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符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要求的,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报告。
-
GB/T 31716—2015 病媒生物危害风险评估应用准则与指南 大型活动
标准基本信息:ICS11.020C0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31716—2015《病媒生物危害风险评估应用准则与指南大型活动》(Principlesandguidelinesfortheriskanalysisofvector——Large-scaleactivity)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5年06月02日发布,自2016年01月01日起实施。
-
血液传染病
由寄生于人体血液和淋巴中的病原体所引起、以吸血昆虫为传播媒介的传染病。血液传染病的病原体可广泛侵犯人体各个器官、系统,如乙脑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鼠疫可损害全身多个脏器。其次,必须有效控制、隔离传染源,及时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如乙脑疫苗)或药物预防,野外作业时应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以防虫咬。
-
吸血昆虫
在陆生脊椎动物体上一般作短期的外部寄生、吸取寄主血液作为自身营养的昆虫,称为吸血昆虫。昆虫中蚤目(跳蚤)和虱目(虱)的全部,半翅目的一部分(臭虫、猎蝽等),双翅目的多数、即蚊、虻、蚋、蠓、白蛉、螫蝇、虱蝇等都是吸血昆虫,但其中双翅目的雄虫有许多不吸血,完全变态类的幼虫全是非吸血性的。
-
传播途径
概述:传播途径是病原体自传染源排出后,在外界环境停留,再侵入易感机体的过程。麻疹病毒、脑膜炎球菌、百日咳杆菌等都是通过飞沫传播。一是经饮水侵入人体,如痢疾、霍乱等肠道传染病和病毒性甲型肝炎等。医源性传播医源性传播是医疗器械或药品、生物制品被病原体污染后,在治疗或预防过程中得以传播。
-
正布尼亚病毒属
SmRNA编码N蛋白和NSS蛋白,这两个蛋白的编码阅读框重叠。L蛋白由LmRNA翻译。大多数布尼亚病毒通过蚊子传播,部分通过蜱传播,其它节肢动物如库蠓属的蠓或白蛉偶然也能传播一些布尼亚病毒。在抗原相同的病毒成员中可发生基因重配。
-
裂谷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RVFV为RNA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多种家畜如绵羊、山羊、牛、水牛、骆驼等可感染裂谷热病毒,为主要传染源。血清学试验常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血凝抑制试验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检测裂谷热抗体,一般情况下,患者发病5天后出现IgM抗体,可持续2个月。
-
体外寄生虫
体外寄生虫(ectoparasite)是指寄生于宿主体表的寄生虫。主要指一些节肢动物,如蚊、白蛉、虱、蚤等,它们刺吸血液时与宿主体表接触,吸血后离开。
-
旧大陆型利什曼病
旧大陆型利什曼病(oldworldleishmaniasis)又称东方疖(orientalsore)是经白蛉传播,由热带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tropica)、硕大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major)和埃塞俄比亚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aethiopica)寄生于白蛉叮咬部位皮肤的巨噬细胞内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身体外露部位的结节和溃疡。
-
东方疖
东方疖(orientalsore)又称旧大陆型利什曼病(oldworldleishmaniasis),是经白蛉传播,由热带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tropica)、硕大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major)和埃塞俄比亚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aethiopica)寄生于白蛉叮咬部位皮肤的巨噬细胞内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身体外露部位的结节和溃疡。
-
病媒生物
病媒生物(vector)又称媒介生物,是指能通过生物和(或)机械方式将病原生物从传染源或环境向人类传播的生物,主要包括节肢动物中的蚊、蝇、蜚蠊、蚤、白蛉、虱、蠓、蚋、蜱、螨和啮齿动物的鼠类等。
-
媒介生物
媒介生物(vector)又称病媒生物,是指直接或间接传播人类疾病的生物。通常指医学节肢动物和啮齿类动物,常见的媒介生物有蚊、蝇、蠓、蚋、虻、白蛉、蜚蠊、虱、蚤、蜱、螨、鼠等。在医学界,媒介生物为在传播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的疾病中起作用的生物,主要指吸血昆虫。
-
利什曼病
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是经白蛉或罗蛉传播,由寄生于人体巨噬细胞内的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spp.)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主要包括内脏利什曼病和皮肤利什曼病。临床表现因虫种和寄生部位不同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