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独症
孤独症是发生在婴儿时期的一种特殊的精神障碍,又称婴儿孤独症。其病因可能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临床上倾向于父母对儿童早期教育不当和家庭矛盾所致。其临床症状为:在乳儿期就极为孤独,不愿与人接触,患者成长过程中,少言寡语,言语交往能力差,固执任性、墨守成规、反对做任何改变。
-
童年孤独症
疾病别名儿童孤独症疾病代码ICD:F84.0疾病分类精神科症状体征目前诊断为孤独症的多数患儿的损害都没有早期报道的那样严重,但其症状的涵盖面却非常广泛,包括情感、认知、社交、交流、自主性神经功能、整合功能及适应行为等多方面。4.诊断要点(1)通常起病于30个月以内。ABC量表可用于两种病的鉴别。每天最大剂量75~
-
儿童孤独症
体格检查发现在7岁前,患儿平均身高偏低,脑电图有较多异常、根据临床表现诊断较易,但需排除儿童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多动症及Rett综合征Asperger综合征等。
-
儿童自闭症
体格检查发现在7岁前,患儿平均身高偏低,脑电图有较多异常、根据临床表现诊断较易,但需排除儿童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多动症及Rett综合征Asperger综合征等。
-
2009年十大医学突破
美国医生、患者、政治家强烈反对这一指导意见,担心这会成为医疗保健“配给制”的前兆,保险公司因而不再报销年轻女性乳腺癌筛查费用。在今年8月公布的两项研究中,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新药denosumab可以降低绝经后妇女和正接受前列腺癌治疗的男性的骨折几率,这也是患骨质疏松症风险最大的两个人群。
-
孤独症谱系障碍
概述: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spectrumdisorder,ASD)是一类起病于发育早期,以持续的社交互动与社交交流能力缺陷及受限的、重复的行为模式、兴趣或活动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各类精神科药物在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中均有应用,包括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情绪稳定剂、抗焦虑药、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药物。
-
孤独症谱系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2年的正常发育阶段后退行性起病。3.其他症状及共病除上述主要临床表现外,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还常存在其他精神症状,如情绪不稳、多动、冲动、自伤等,多数患者会共患其他精神障碍,包括智力发育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焦虑障碍、强迫障碍、情感障碍、进食障碍等。利培酮、阿立哌唑已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5~
-
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2012年版)
《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2012年版)》由卫生部于2012年4月27日卫办医政发〔2012〕51号印发。
-
童年社会功能障碍
(3)患儿在大多数场合表现出上述症状,社交关系明显障碍,多起病于5岁以前,症状持续1个月以上,在排除精神发育迟滞、广泛性发育障碍后可做出儿童反应性依恋障碍诊断。实验室检查:本病目前尚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当出现其他病症,如感染等,实验室检查显示其他病症的阳性结果。流行病学有关本病详细的流行病学资料尚匮缺。
-
世界提高自闭症意识日
每年的4月2日是世界提高自闭症意识日。关于自闭症:自闭症是一种因神经系统失调影响到大脑功能而引致的终身发展障碍,症状在三岁前出现,患者多为儿童,分布在许多国家,不分性别、种族或社会经济地位,其特征为社交互动能力缺失、言语和非言语沟通困难,行为、兴趣和活动有限和重复。
-
拔毛发癖
本病可能是一个单独的症状,也可能与某些严重的精神疾病有关,如智能发育迟缓、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症、强迫性神经官能症及药瘾者等。拔毛发癖;拔毛癖分类:皮肤科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ICD号:F63.3流行病学:拔毛狂由Hallopeau于1889年首次报道。相关药品:氟西汀、氧、氯米帕明相关检查:5-羟色胺、单胺氧化酶
-
拔毛狂
本病可能是一个单独的症状,也可能与某些严重的精神疾病有关,如智能发育迟缓、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症、强迫性神经官能症及药瘾者等。拔毛发癖;拔毛癖分类:皮肤科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ICD号:F63.3流行病学:拔毛狂由Hallopeau于1889年首次报道。相关药品:氟西汀、氧、氯米帕明相关检查:5-羟色胺、单胺氧化酶
-
正性强化法
概述:正性强化法(PositivereinforcementProcedures)或称阳性强化法,应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强调行为的改变是依据行为后果而定的,其目的在于矫正不良行为,训练与建立某种良好行为。3分钟,直至出现尿意后能控制45分钟。适用范围:矫正儿童神经性厌食症、偏食、遗尿、多动、缄默、孤独、学习困难等问题行为.
-
拔毛发狂
本病可能是一个单独的症状,也可能与某些严重的精神疾病有关,如智能发育迟缓、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症、强迫性神经官能症及药瘾者等。拔毛发癖;拔毛癖分类:皮肤科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ICD号:F63.3流行病学:拔毛狂由Hallopeau于1889年首次报道。相关药品:氟西汀、氧、氯米帕明相关检查:5-羟色胺、单胺氧化酶
-
实验胚胎学
概述实验胚胎学(experimentalembryology)用实验方法干扰胚胎,研究胚胎的各部分在发育中的相互作用,从而探讨胚胎发育中的因果关系的胚胎学分支学科。由于受当时思潮的影响只能用先成论或渐成论解释个体发育的原因。移植块不仅按照原来的预定命运形成脊索、肌节等,并且还影响宿主的细胞使之产生神经组织。
-
阳性强化法
概述:正性强化法(PositivereinforcementProcedures)或称阳性强化法,应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强调行为的改变是依据行为后果而定的,其目的在于矫正不良行为,训练与建立某种良好行为。3分钟,直至出现尿意后能控制45分钟。适用范围:矫正儿童神经性厌食症、偏食、遗尿、多动、缄默、孤独、学习困难等问题行为.
-
婴儿孤独症
孤独症是发生在婴儿时期的一种特殊的精神障碍,又称婴儿孤独症。其病因可能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临床上倾向于父母对儿童早期教育不当和家庭矛盾所致。其临床症状为:在乳儿期就极为孤独,不愿与人接触,患者成长过程中,少言寡语,言语交往能力差,固执任性、墨守成规、反对做任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