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肠绒毛
小肠绒毛是小肠特有的结构,由上皮和固有膜形成。中央乳糜管管壁由一层内皮构成,通透性较大,一些较大分子如乳糜微粒可进入中央乳糜管。毛细血管内皮有小孔,有利营养物质的吸收。当平滑肌松弛时,绒毛又向肠腔伸展,使绒毛与肠腔中食糜充分接触,有利于吸收,绒毛如此不断伸缩以推动淋巴与血液运行。
-
感染性腹泻病
②细胞毒性肠毒素:可使肠上皮细胞变性,坏死,产生溃疡和脓血便。②酸中毒时细胞外液氢离子及钠离子进入细胞内,置换出钾离子随尿排出。5.低镁血症:少数慢性腹泻病合并营养不良患儿,其脱水酸中毒、低钾血症、低钙血症被纠正后或低钙血症同时出现低镁血症。
-
肠系膜淋巴结炎
疾病别名急性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Brennemann综合征疾病代码ICD:K92.8疾病分类消化内科疾病概述肠系膜由壁层与脏腹膜组成,主要有小肠系膜和结肠系膜,此外还有阑尾系膜和卵巢、输卵管系膜等。查体见面部潮红,口唇苍白,咽部充血,腹部压痛多由右下至左上呈斜行分布,但以右下腹为明显,多无肌紧张及反跳痛。
-
淋巴循环
淋巴循环是指淋巴液在淋巴系统中的运行。组织液中的蛋白质不能逆浓度差重吸收回毛细血管,却很容易进入淋巴毛细管,每日由淋巴循环运回血液的蛋白质约95~200克,约占循环血浆蛋白总量的1/4~90%是经小肠绒毛的淋巴毛细管吸收运输,运输脂肪的淋巴液呈白色乳糜状,故肠绒毛的淋巴管又称乳糜管。主要是淋巴结的功能。
-
肝包虫囊肿
少数可因囊肿压迫胆道产生黄疸。体征主要为上腹囊性肿块,位于肿上方者仅见肝肿大。有并发症者可出现相应体征并发症:凡疑为肝包虫囊肿者不宜作穿刺,以免产生囊液外逸导致过敏、过敏性休克或头节进入腹腔形成继发性包虫囊肿鉴别诊断:①先天性肝囊肿:无牧区居住史,超声示囊壁极薄而清晰,包虫皮试阴性。
-
弥漫性空回肠溃疡
疾病别名慢性肉芽肿性空回肠炎,慢性特发性溃疡性小肠炎疾病代码ICD:K63.8疾病分类消化内科疾病概述弥漫性空回肠溃疡(diffuseulcerofjejunumandileum)较少见,也称之为慢性肉芽肿性空回肠炎、慢性特发性溃疡性小肠炎。症状体征好发于老年人。应考虑本病。2.病毒性腹泻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其特点是高度传染性。
-
碱性磷酸酶
碱性磷酸酶(ALP或AKP)是广泛分布于人体肝脏、骨骼、肠、肾和胎盘等组织经肝脏向胆外排出的一种酶。碱性磷酸酶主要用于阻塞性黄疸、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胆汁淤积性肝炎等的检查。佝偻病、骨细胞癌、骨质疏松、肝脓肿、肝结核、肝硬变、白血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时,血清碱性磷酸酶亦可升高,应加以鉴别。
-
肠腺
此外,十二指肠除肠腺之外还有真正腺体的布伦纳氏腺。小肠腺是粘膜上皮凹陷而成,开口于相邻的两个小肠绒毛之间。小肠液内有各种消化酶,如肠淀粉酶、肠麦芽糖酶、肠脂肪酶、肠激酶、肠肽酶等。大肠液能润滑粪便,保护大肠壁,还有碱性有大肠液有利于细菌的繁殖,这些细胞可利用肠内物质合成某些维生素。
-
脂肪的代谢
脂肪的代谢是指食物中的脂肪在消化道内通过胆汁的乳化和脂肪酶的催化下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经扩散的形式被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后,在上皮细胞内再合成脂肪,与载脂蛋白结合后和类脂、胆固醇混合后一起进入毛细淋巴管,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最后输送到各部分组织。
-
胶囊内镜检查
概述:小肠是消化道内镜的盲区,应用常规检查手段,小肠疾病的诊断阳性率不高,胶囊内镜的发明和应用填补了全小肠直视下检查的空白。4.慢性腹泻。5.了解克罗恩病和乳糜泻累及的范围,观察手术吻合口情况。2.严重动力障碍者,包括未经治疗的贲门失弛缓症和胃轻瘫患者(除非先用胃镜将胶囊送入十二指肠)。
-
星状病毒科
在感染细胞的细胞质中可检测到2.8kb的多聚腺苷化RNA亚基因组,病毒RNA复制对放线菌素D抗性。用免疫电镜和中和实验方法可将人星状病毒分为7个血清型,用单克隆抗体鉴定它们的抗原表位至少有一个是共有抗原表位。病毒连续增殖的生长培养基必需tryspin,鸭星状病毒经氨囊盲传后可在鸡胚中生长,少数感染鸡胚在7天内死亡。
-
哺乳动物星状病毒属
人星状病毒可在位于绒毛下部的表皮细胞中检测到。人星状病毒世界性分布,在儿童的急性非细菌感染肠炎中,2-8%与星状病毒感染相关。星状病毒也与爆发性肠炎及有免疫应答成人和儿童的肠炎相关。病毒种的确定依据宿主来源和血清学反应,交叉反应滴度应大于20倍。
-
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
概述:系各种原因引起的小肠消化,吸收功能减损,以致营养物质不能正常吸收,而从粪便中排泄,引起营养缺乏的临床综合征群,亦称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体检发现:患者可有消瘦,腹部轻压痛,四肢末梢感觉异常,口舌炎或溃疡,糙皮病样色沉着,水肿、凹甲,肌压痛,杵状指(趾)等体征。10%葡萄糖酸钙10ml,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