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胚层
外胚层是后生动物发生过程中所出现的胚层之一,出现在胚的外表面或表面。外胚层系来源于卵细胞动物极附近的细胞浆,胚层内卵黄的浓度极低,因它多是细胞最小的胚层。外胚层主要形成表皮和神经系。在脊椎动物,预定外胚层在实验条件下具有广泛的发生可能性,属于中胚层的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可向属于内胚层的组织进行分化。
-
神经胚
神经胚是脊索动物早期胚胎发育中继原肠胚后的重要发育阶段。神经板中央下凹形成神经沟。在神经外胚层两侧的外胚层细胞索随神经管形成下移,沿背中线两侧分节位于神经管与表面外胚层细胞间,称为神经嵴细胞,以后发育成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节、肾上腺髓质等。内层围于内胚层周围,称脏壁中胚层,二层间的腔为体腔。
-
外[胚层原]中胚层
外[胚层原]中胚层是指脊椎动物的早期神经胚,在围绕神经板的神经区和表皮区之间的狭小部位,于神经胚中期成为神经褶被提起,在神经管形时,则作为神经冠位于其背面正中部位的细胞群。此胚区在正常发育中可形成尾部、后躯部的体节,然而此胚层一般却不称外[胚层原]中胚层。
-
滋养层
滋养层(trophoblast)为哺乳类早期胚泡壁的单层细胞所形成的薄膜。植入时滋养层局部增生肥厚(极端滋养层)侵着于子宫壁的组织内,并将一部分子宫壁溶解吸收。内胚层和中胚层分化之后,它虽然相当于外胚层,但与胚体形成部的胎儿外胚层是有区别的,所以有称滋养外胚层(trophectoderm)的。
-
吸盆
1.吸盆是动物吸着于其他动物(宿主)或同种的其他个体或其他物体上的盘状构造。(1)内部寄生的吸虫类(复殖类)有前吸盘(口吸盘)与后吸盘(腹吸盘)两种。肛门开于后吸盘的背面。从实验胚胎学上来看,与其它外胚层组织不同,是由分离了的预定外胚层与表皮同时生出此组织这一点引人注目。
-
皮样和表皮样囊肿
疾病分类:眼科疾病概述:皮样囊肿由外胚层起源,属先天性良性肿物。向表层发展,可在眶缘形成瘘管,排出豆渣样内容物。位于眶深部的囊肿,常表现为渐进性眼球突出并向下移位,偶尔囊肿破裂,引起严重炎症,颇似眶蜂窝织炎,需借助影像诊断。表皮样囊肿的囊壁仅有表皮,囊腔内为角蛋白填充。
-
背部化
在脊椎动物的个体发生中,某胚区本身具有腹侧发生或侧面发生的倾向,当接受来自胚区外的影响而采取背侧发生的时候,就把这种基于发生方式变动而产生的背区内的变化称为背部化。另外腹侧中胚层对其本身的血岛和体腔壁的形成员具有很强的倾向,但如用氨或乳酸等进行刺激,则可抑制其血岛等的分化,而产生脊索和肌节。
-
初级胚层
如对原肠胚的外层和内层广义地称为外胚层和内胚层,在中胚层于两者之间形成后,则将此外胚层和内胚层称为初级胚层,中胚层称为次级胚层(secondarygermlayer)。另外原肠胚的外、内两层由于是外、中、内三胚层分化前的胚层,所以有的把它分别称为原外胚层(epiblast)和原内胚层(kypoblast)。
-
背腹性
另外把对背腹方向的假定轴称为背腹轴。中胚层虽在不同背腹轴水平对不同的组织具有自体分化能力,但它并不是镶嵌固定在各水平上,在发生早期作实验性的改变是可能的。虽然在外胚层间的背区产生中轴器官的神经管,侧区产生神经嵴(外胚层性中胚层),腹区产生表皮,但这种分化区也是由来自中胚层背区的诱导下引起的。
-
原肠胚
原肠胚是由囊胚细胞迁移、转变形成的,它由三层细胞层构成:外胚层(ectoderm)、中胚层(mesoderm)、内胚层(endoderm)。外胚层和内胚层最终形成组织的鞘,即上皮(epithelia),覆盖在器官的外表面和内表面。内胚层分化成的上皮覆盖在组织的内表面(胃肠和相关的腺体);
-
小胶质细胞
对小胶质细胞的起源尚有争议,主要存在两方面的意见:①起源于中胚层,包括起源于脑膜中胚层,毛细血管壁的周细胞(pericyte)或血循环中的单核细胞;②起源于外胚层,认为脑室室管膜附近有一些幼稚且具有变形运动能力的细胞,称阿米巴样小胶质细胞(ameboidmicroglia),是小胶质细胞的前身。
-
组织亲和性
组织亲和性(tissueaffinity)指将动物的组织片移植到别的个体上时,由于移殖位置,即移植片所接触的被移组织的种类不同,有的可以固着,有的立即脱落。通过两栖类胚的实验,在外胚层和中胚层,内胚层和中胚层的组合培养中,每个组合的两个胚层都是不分离的,但把外胚层与内胚层形成组合则发生分离。
-
胚层
胚层是动物原肠胚的细胞层。各个器官又是由不同胚层所分化的不同组织所构成。外胚层形成神经系统、皮肤的表皮及毛、羽、鳞、甲和皮脂腺等皮肤的衍生物、角膜、视网膜、牙釉质、口、鼻腔和肛门的上皮等。内胚层形成消化道和呼吸道的上皮、消化腺(肝、胰)、内分泌腺(甲状腺、甲状旁腺及胸腺)以及尿道和膀胱的上皮等。
-
头突
脊椎动物羊膜类,尤其是鸟类和哺乳类的发生初期,在原条前方正中出现的前后细长、不透明的区域称为头突。这是已经陷入的脊索原基,显著伸长之后形成将来躯体的中轴。头突的后端与原条前端相接续,原条前端的这个部位变得粗大称为亨逊氏节。头突在外胚层的下面,接头突的外胚层后来肥厚形成神经板。
-
插入实验
插入实验主要是两栖类胚胎诱导实验的一种方法。即向早期原肠胚的分裂腔内插入试验诱导力的胚块、组织块或其物质之后,伴随着原肠形成使插入物从内侧接触原肠胚的外胚层,如果插入物有诱导力则外胚层将显示一定的反应。
-
浆膜
浆膜是包被在胚胎和其他胎膜外面的最外层膜囊,由胚外外胚层和胚外中胚层组成。不同的哺乳动物,绒毛膜上的绒毛和母体子宫内膜共同组成不同类型的胎盘,进行物质交换来维持胚胎的生长发育。因此,绒毛膜是具多功能的胎膜,除进行气体交换外,还有营养、排泄、合成激素等作用。
-
触手襄
触手襄系硬水母类伞缘上悬垂的平衡器,发生学上为触手的变形物。在外胚层的筒状构造内有大型的平衡石和触手内腔的残留,全体为外胚层的鞘或许多感觉毛的束所包裹。钵水母纲也有触手囊,但它与眼点及化学感受器官一起构成缘瓣器,不仅起着感觉器官的作用,而且还能支配伞有节律的收缩。
-
小气管
像这样的气管称为小气管,但是,它和一般的大气管难以严格区分。不过小气管是被外胚层性的成气管细胞所包围,蜕皮的时候,覆在其内面的角质层不进行更新,这一点和通常的气管不同。小气管的发生方式与大的气管的分枝情况不同,发生时,靠近气管上皮细胞的气管细胞的细胞质有明显的分岔,在其分支之中形成萡的角质层。
-
尾芽
尾芽主要在脊椎动物的胚胎,包括尾部器官原基(有时为后躯干部器官原基)预定物质的胚区,从体前半部体节形成时开始,向胚背侧中轴的最后端作为一种突起而出现。在前方可见此细胞群与体节(中胚层)和神经管(外胚层)的后端相连接而无明显界线。一般常把脊椎动物神经胚后的发育阶段称为尾芽期(tail-budstage)。
-
镶嵌期
镶嵌期mosaicstage在调节卵的发生进行到一定发生期,则调节发生能力便被失掉,胚胎各区域如用手术分离,则几乎只能分化与预定意义相应的构造,这种发生时期称为镶嵌期。例如在两栖类,一般认为神经胚期为镶嵌期,此期对外胚层的主要原基来说虽是镶嵌的,但中胚层性和内胚层性原基在此期却未完全成为镶嵌的。
-
下皮
(1)下皮是在茎的表皮下呈环状或成群地排成一至数排的厚壁纤维层,是机械组织的一种。(2)下皮指昆虫等无脊椎动物的表皮细胞层,为单层上皮,此细胞层是在外面角质层的下面,亦称为真皮,但与脊椎动物起源于中胚层的真皮不同,它是起源于外胚层。
-
外鳃
(1)两栖类的幼体和一部分鱼类的幼体[例如总鳍鱼类的多鳍鱼属(Polypterus)、肺鱼类的南美肺鱼(Lepidosiren)],其由鳃区向体外突出的总状和羽状等的鳃称为外鳃,缺少支持骨。两栖类的无尾类早期具有外鳃,以后随着鳃盖的形成被包裹在鳃腔内,不久退化,重新生出内鳃。内鳃起源于内胚层,外鳃起源于外胚层。
-
外包
外包主要是指多细胞动物于胚胎发育早期,胚胎表面某一部分的扩展,进而覆盖于胚表其他部分的过程。尤其在原肠形成的内胚层的内陷形式与由外胚层的被动包围形式相区别时,而称后者为外包。然而这两种形式决不像最初所想像那样两者相互排挤,而是在同一胚胎同时平行发生(如同W.Vogt所阐明的两栖类原肠的形成)。
-
咽囊
陆栖脊椎动物用肺呼吸,但在胚胎期也形成5对咽囊,这些咽囊在发育中形成一系列衍生结构:第一对咽囊的远端部膨大形成中耳鼓室,其近端部仍保留着和咽的联系,成为耳咽管;第五对咽囊的上皮形成后鳃体,该腺体位于甲状腺旁,分泌的激素称降钙素,其生理作用主要是调节血浆中钙离子的浓度。咽囊的底面中央处发生出甲状腺。
-
扁平细胞
扁平细胞是构成海绵动物皮层的扁平状的细胞。虽然在海绵动物体表成为上皮状覆盖,但其形状并不固定,没有细胞与细胞间的相互密集和连续或借细胞间质结合的现象,有时细胞相互重叠,有时又分散开来,这一点和真正后生动物的组织细胞是显著不同的。虽然常常被称为外胚层细胞,但从发生过程来看,这种称谓是不正确的。
-
表皮神经系
表皮神经系是表皮层中的神经系。原来神经系是来源于外胚层的感觉上皮,随着动物向高等发展,逐渐沉到表皮下的深层。在纽形动物上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变化各阶段,可以区别为(1)在表皮层内的;但即使比较高等的动物,在移动性小、感觉器官不发达的种类(如棘皮动物和拟软体动物中的箒虫类等)其神经系几乎不离表皮层。
-
自体形成
自体形成(self-organization)某胚区形态雏形(pattern)的形成,是由其胚区本身固有条件决定的,而不是外部因素的作用,这一现象过程,在发生学上称为自体形成。例如对蝾螈预定外胚层的外植体,用氨处理而使之发生神经化时,则常之是眼、前脑、鼻等以一定的排列而分化;
-
外凸原肠胚
外凸原肠胚是由内陷进行原肠形成的动物胚胎,在各种实验条件下,造成内陷障碍,原肠翻转向外凸出而形成的胚胎,此形成过程称为原肠外凸(exogastrulati-on)。海胆的卵用锂和其他处理后可伴有植物极化,可是把海胆卵用含有低浓度钙的海水处理后所得的外凸原肠胚并不会引起植物极化。
-
吻腔
(1)吻腔是纽虫类之吻的内腔,是帽状幼虫变态时,其前端正中线上的吻胚盘的外胚层凹陷所形成的腔。(2)吻腔是柱头虫属体前端之吻内的腔,发生学上与棘皮动物的水系腔相同。
-
泄殖腔窝
泄殖腔窝cloacalpit是把脊椎动物肛门窝与总泄殖腔的形成相对而言的。它与形成盲端的消化管末端之间的隔壁(由内、外胚层形成)称泄殖腔膜式肛门膜,但是哺乳类由于会阴的形成,引起肛门与泌尿生殖孔的分离,因而与之相适应的泄殖腹膜也分成狭义的肛门膜和泌尿生殖膜。这些膜将来开口形成泄殖腔或肛门及尿生殖孔。
-
小裂球
小(分)裂球micromere在后生动物胚胎早期,卵裂期卵裂球的大小有时差异很大,其小形者称为小(分)裂球。在栉水母,其大部分的小(分)裂球是在动物极形成栉板,一移分移向于植物极而形成中胚层和内胚层。总之,所谓小(分)裂球,无非是镜检中标志着小细胞的一个普通名词,而具有不同的胚胎学的作用意义。
-
小分裂球
小(分)裂球micromere在后生动物胚胎早期,卵裂期卵裂球的大小有时差异很大,其小形者称为小(分)裂球。在栉水母,其大部分的小(分)裂球是在动物极形成栉板,一移分移向于植物极而形成中胚层和内胚层。总之,所谓小(分)裂球,无非是镜检中标志着小细胞的一个普通名词,而具有不同的胚胎学的作用意义。
-
胚胎诱导
动物在一定的胚胎发育时期,一部分细胞影响相邻细胞使其向一定方向分化的作用称为胚胎诱导,或称为分化诱导。同样,将可以分化发育成表皮组织的细胞移植到能够发育成神经组织的胚胎中,移植的细胞发育成了神经细胞。胚胎诱导一般发生在内胚层和中胚层或外胚层和中胚层之间。
-
牙体缺损
全部缺牙又称为无牙畸形,可累及乳牙列和恒牙列,临床上极为罕见。病因病理病机:其发生可能与全身发育障碍有关,例如遗传性外胚层发育不全等(hereditaryectodermaldysplasia)。另外,上颌的侧切牙和上下颌的第二前磨牙先天缺失率也相对较高,且常为对称发生。治疗:缺额牙或无牙畸形的治疗可参考口腔修复学和口腔正畸学。
-
鳃
位于咽部的两侧,由该处的内胚层外突及外胚层内陷,内外会合、断裂而来,其断处即为鳃裂,相连处为鳃弧,其上着生丝状的结构为鳃丝,富于血管,水流由咽经鳃而流出,即可进行气体交换。鳃的数目,低等的鱼类为数较多可达17,一般的鱼类则仅有5,在胚胎时可有7,从后向前退化,前端2对特化成为捕食摄食的器官,称为颚器。
-
垂唇
垂唇亦称口丘、围口部。系有刺胞动物水螅型在口盘中央包围开口的部分,呈锥形隆起。其表层(外胚层)的刺细胞显著多于水螅体的其他部分,生活时大多呈现白色。由于上皮肌细胞很发达,所以摄食时伸缩自如,垂唇显著突出的部分称为吻(probosc-is)。
-
组织能力
组织能力(capacited’organisation)是P.A.Weiss提出的实验胚胎学分支领域的一个概念。即在对发生能力的概念进行区分时,把与一定造形作用相对应的可进行分化的能力称为分化能力,与此不同把直接起造形作用的能力则称为组织能力。例如组织者虽具有明显的组织能力,但在预定外胚层中并不认为有此能力。
-
背-侧基板
背-侧基板是脊椎动物胚胎期后脑侧面所产生的表皮肥厚部分(基板),位于上鳃基板的背侧。内耳基板自表皮分离,分化为耳泡,以后分化为内耳和听神经节。此外在舌咽、迷走神经节的形成上,据称除外胚层性中胚层(神经嵴)的细胞和上鳃基板的细胞外,而后内耳基板的细胞也同时参与其形成过程。
-
瞳孔括约肌
瞳孔括约肌是虹膜中瞳孔周围呈环形走行的平滑肌。来源于外胚层,收缩时瞳孔缩小。
-
瞳孔扩大肌
瞳孔扩大肌是在虹膜中瞳孔周围呈辐射状排列的平滑肌。来源于外胚层,收缩时瞳孔开放,与瞳孔括约肌起颉颃作用。
-
头部组织者
头部组织者是脊椎动物胚胎组织者的一部分,是作用于预定外胚层诱导头部器官(脑,眼,鼻等)的胚胎区域。在两栖类它相当于原肠盖前方的区域(在蝾螈的试验证明,以后成为原肠盖前方区域的头部组织者材料,在内陷前也能诱导躯干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