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S/T 791—2021 钩虫检测及虫种鉴定标准 钩蚴培养法
4.3目镜测微尺(5mm/50/0.1mm)和物镜测微尺(1mm/100/0.01mm)。5试剂或材料:5.1试管(12.0cm×1.5cm)或15mL离心管。0.70.50.75咽管为体长的1/5为体长的1/2,咽管球不明显为体长的1/4生殖原基在虫体的中部在虫体后部-尾端尖细分叉有小球状物图C.1土源性线虫丝状蚴检索图(仿余森海,1992.)参考文献:[1]吴观陵.
-
钩蚴
钩蚴(hookwormlarvae)是钩虫的幼虫。分为杆状蚴和丝状蚴两个阶段,丝状蚴为感染阶段幼虫,其形态特征有助于虫种鉴定。
-
钩虫
根据虫体外形、口囊特点,雄虫交合伞外形及其背辐肋分支、交合刺形状,雌虫尾刺的有无及阴门的位置等,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的形态鉴别要点见表1。患者可出现咳嗽、痰中带血,并常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改良Kato-Katz法):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操作步骤:a)将尼龙绢片(每孔254μm~
-
钩口科线虫
根据虫体外形、口囊特点,雄虫交合伞外形及其背辐肋分支、交合刺形状,雌虫尾刺的有无及阴门的位置等,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的形态鉴别要点见表1。患者可出现咳嗽、痰中带血,并常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改良Kato-Katz法):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操作步骤:a)将尼龙绢片(每孔254μm~
-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根据虫体外形、口囊特点,雄虫交合伞外形及其背辐肋分支、交合刺形状,雌虫尾刺的有无及阴门的位置等,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的形态鉴别要点见表1。患者可出现咳嗽、痰中带血,并常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改良Kato-Katz法):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操作步骤:a)将尼龙绢片(每孔254μm~
-
美洲板口线虫
根据虫体外形、口囊特点,雄虫交合伞外形及其背辐肋分支、交合刺形状,雌虫尾刺的有无及阴门的位置等,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的形态鉴别要点见表1。患者可出现咳嗽、痰中带血,并常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改良Kato-Katz法):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操作步骤:a)将尼龙绢片(每孔254μm~
-
钩虫皮炎
概述:钩蚴皮炎,又称粪触块、粪毒、地痒疹,为十二指肠钩虫(Ancylostomaduodenale)或美洲钩虫(Necatoramericanus)钻进皮肤时所引起的局部炎症。钩蚴可分泌一种透明质酸,可溶解角蛋白、胶原和弹性蛋白,损伤皮肤穿透毛囊。钩虫皮炎的治疗原则为抗过敏,防止继发感染及对症处理。发病机制:虫卵经1~
-
钩蚴皮炎
概述:钩蚴皮炎,又称粪触块、粪毒、地痒疹,为十二指肠钩虫(Ancylostomaduodenale)或美洲钩虫(Necatoramericanus)钻进皮肤时所引起的局部炎症。钩蚴可分泌一种透明质酸,可溶解角蛋白、胶原和弹性蛋白,损伤皮肤穿透毛囊。钩虫皮炎的治疗原则为抗过敏,防止继发感染及对症处理。发病机制:虫卵经1~
-
粪毒
概述:钩蚴皮炎,又称粪触块、粪毒、地痒疹,为十二指肠钩虫(Ancylostomaduodenale)或美洲钩虫(Necatoramericanus)钻进皮肤时所引起的局部炎症。钩蚴可分泌一种透明质酸,可溶解角蛋白、胶原和弹性蛋白,损伤皮肤穿透毛囊。钩虫皮炎的治疗原则为抗过敏,防止继发感染及对症处理。发病机制:虫卵经1~
-
粪触块
概述:钩蚴皮炎,又称粪触块、粪毒、地痒疹,为十二指肠钩虫(Ancylostomaduodenale)或美洲钩虫(Necatoramericanus)钻进皮肤时所引起的局部炎症。钩蚴可分泌一种透明质酸,可溶解角蛋白、胶原和弹性蛋白,损伤皮肤穿透毛囊。钩虫皮炎的治疗原则为抗过敏,防止继发感染及对症处理。发病机制:虫卵经1~
-
地痒疹
概述:钩蚴皮炎,又称粪触块、粪毒、地痒疹,为十二指肠钩虫(Ancylostomaduodenale)或美洲钩虫(Necatoramericanus)钻进皮肤时所引起的局部炎症。钩蚴可分泌一种透明质酸,可溶解角蛋白、胶原和弹性蛋白,损伤皮肤穿透毛囊。钩虫皮炎的治疗原则为抗过敏,防止继发感染及对症处理。发病机制:虫卵经1~
-
WS/T 570—2017 肠道蠕虫检测 改良加藤厚涂片法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云南省大理州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85μm椭圆形淡黄色有薄而均匀近卵盖端有1个为未分裂卵细胞,周围约20~B.2.2感染度分级:塑料定量板每孔所容粪便重量平均为41.67mg,每张改良加藤厚涂片所得虫卵数乘以24即得每克粪便的虫卵数。
-
司氏伯特绦虫
头节稍扁,顶端有已退化的顶突,4个卵圆形的吸盘。成节长0.75mm,宽6mm,每节有雌、雄生殖器官各一套。虫卵被螨类(Scheloribatesbaevigatus和Galumnaspp.)吞食后,卵内的六钩蚴发育成为似囊尾蚴。成虫寄生于终宿主肠内,孕节随粪便排出体外。成虫在肠内寄生时可无任何症状,也可发生腹痛和呕吐。用阿的平驱虫有效。
-
移动性幼虫疹
概述:1874年Lee发现某些寄生虫移行人体皮肤引起的线状损害,定名为匐行疹,但他不知道是什么寄生虫,直到1926年Kirby-Smith、Dove及White才证实是寄生在狗、猫体内的巴西钩虫的幼虫所引起,以后又发现某些线虫、丝虫、绦虫的幼虫也能引起这种损害。系钩虫、蝇蛆、丝虫及颌口虫的幼虫在人的皮肤移行掘进所引起的线状损害。
-
匐行疹
概述:1874年Lee发现某些寄生虫移行人体皮肤引起的线状损害,定名为匐行疹,但他不知道是什么寄生虫,直到1926年Kirby-Smith、Dove及White才证实是寄生在狗、猫体内的巴西钩虫的幼虫所引起,以后又发现某些线虫、丝虫、绦虫的幼虫也能引起这种损害。系钩虫、蝇蛆、丝虫及颌口虫的幼虫在人的皮肤移行掘进所引起的线状损害。
-
微小膜壳绦虫
卵巢呈分叶状,位于节片中央。图1微小膜壳绦虫此外,当孕节在所寄生的宿主肠中被消化而释出虫卵时,亦可孵出六钩蚴,然后钻入肠绒毛发育成似囊尾蚴,再回到肠腔发育为成虫,即在同一宿主肠道内完成其整个生活史,称自体感染(autoinfection)并且可在该宿主肠道内不断繁殖,造成自体内重复感染。驱虫治疗可用吡喹酮15~
-
长膜壳绦虫病
10天发育成似囊尾蚴,人或鼠吞食了带有似囊尾蚴的昆虫后,在肠腔内经12~发病机制:长膜壳绦虫病成虫主要寄生在鼠类肠道内,虫卵随粪便排出鼠体,被中间宿主如谷甲虫、蟑螂、蚤类等吞食后,六钩蚴通过肠壁进入血腔,经7~诊断:粪便中查见虫卵或妊娠节片即可确诊。相关药品:吡喹酮、氯硝柳胺相关检查: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
短膜壳绦虫病
治疗可服吡喹酮,还可采用槟榔煎剂、氯硝柳胺或甲苯达唑等。疾病名称:短膜壳绦虫病英文名称:hymenolepiasisnana别名:微小膜壳绦虫病分类:感染内科寄生虫病蠕虫病裂头蚴病ICD号:B71.0流行病学:人及鼠类为感染源。微小膜壳绦虫成虫寄生宿主小肠上端,虫体末端妊娠节片常在脱落前崩破,虫卵散出,随粪便排出。
-
肺钩虫病
药物驱虫治疗可选用阿苯达唑(肠虫清)、左旋咪唑、奥苯达唑(Oxibendazole)等。肺部钩虫病的临床表现:患者接触污染物的手、足部位常出现小出血点、丘疹、小疱疹,甚痒,即钩蚴性皮炎,或有低热、咽痒、疼痛、干咳,痰中带血,甚至大咯血,部分患者可出现一过性气急、胸闷、喘息等哮喘样发作症状。痰检或可找到丝状蚴。
-
肺部钩虫病
药物驱虫治疗可选用阿苯达唑(肠虫清)、左旋咪唑、奥苯达唑(Oxibendazole)等。肺部钩虫病的临床表现:患者接触污染物的手、足部位常出现小出血点、丘疹、小疱疹,甚痒,即钩蚴性皮炎,或有低热、咽痒、疼痛、干咳,痰中带血,甚至大咯血,部分患者可出现一过性气急、胸闷、喘息等哮喘样发作症状。痰检或可找到丝状蚴。
-
肺钩口线虫病
药物驱虫治疗可选用阿苯达唑(肠虫清)、左旋咪唑、奥苯达唑(Oxibendazole)等。肺部钩虫病的临床表现:患者接触污染物的手、足部位常出现小出血点、丘疹、小疱疹,甚痒,即钩蚴性皮炎,或有低热、咽痒、疼痛、干咳,痰中带血,甚至大咯血,部分患者可出现一过性气急、胸闷、喘息等哮喘样发作症状。痰检或可找到丝状蚴。
-
肺十二指肠虫病
药物驱虫治疗可选用阿苯达唑(肠虫清)、左旋咪唑、奥苯达唑(Oxibendazole)等。肺部钩虫病的临床表现:患者接触污染物的手、足部位常出现小出血点、丘疹、小疱疹,甚痒,即钩蚴性皮炎,或有低热、咽痒、疼痛、干咳,痰中带血,甚至大咯血,部分患者可出现一过性气急、胸闷、喘息等哮喘样发作症状。痰检或可找到丝状蚴。
-
肥胖带绦
30支,支端多有分叉6.囊尾蚴头节具顶突和小钩、可寄生人体引起囊尾蚴病头节无顶突及小钩,不寄生于人体两种带绦虫的虫卵在形态上难以区别。但由于牛带绦虫孕节活动力较强,几乎所有患者都能发现自己排出节片,多数并有孕节自动从肛门逸出(占77.8%,其中91.48%在昼间逸出)和肛门瘙痒的症状。30g硫酸镁导泻。
-
囊虫
猪带绦虫卵随食物进入人体后,在小肠内经消化液作用,胚膜破裂,六钩蚴从虫卵逸出并钻入肠壁,经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到达身体各处寄生,发育为囊尾蚴,引起人体囊尾蚴病。依据节片内生殖器官的成熟情况可分为未成熟节片(immatureproglottid)、成熟节片(matureproglottid)和孕节(gravidproglottid)3种。
-
皮肤猪囊虫病
疾病别名皮肤猪囊尾蚴病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皮肤猪囊虫病系由猪肉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皮下、脑、眼等组织内引起的疾病。病理生理妊娠节片或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饲料,被猪、牛吞食后,虫卵即在动物的消化道内孵出六钩蚴,穿过肠壁进入血管随血流到全身,多数在肌肉内停留发育为囊虫。1mL注入囊内可杀死虫体。
-
复孔绦虫病
疾病名称:复孔绦虫病英文名称:dipylidiasis分类:感染内科寄生虫病蠕虫病裂头蚴病ICD号:B71.1流行病学:犬复孔绦虫主要寄生犬、猫,偶见人体感染。孕节随粪便排出,崩解后散出虫卵,被蚤类幼虫吞食,孵出六钩蚴,穿过肠壁入血腔发育为似囊尾蚴,该蚤被犬、猫等动物或人所食,在小肠内经约3周发育成成虫。
-
克氏假裸头绦虫病
人体感染我国已报道23例。克氏假裸头绦虫寄生在猪、野猪和褐家鼠的小肠内,虫卵或孕节随粪便排出后,被中间宿主赤拟谷盗等昆虫吞食,经27-31天发育为拟囊尾蚴症状体征:一般轻度感染者无明显症状,感染虫数较多时可有胃肠道和神经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乏力、销售,腹痛、腹泻、失眠和情绪不安等。
-
克氏假裸头绦虫
克氏假裸头绦虫(PseudanoplocephalacrawfordiBayl'is,1927)最早发现于斯里兰卡的野猪体内,以后在印度、中国和日本的猪体内也有发现,该虫的正常终宿主是猪和野猪,中间宿主是赤拟谷盗(TriboliumcastaneumHerbst)等昆虫。108 m,卵壳较厚而脆弱,表面有颗粒状突起,易破裂,内层为胚膜,胚膜与卵壳内充满胶质体;
-
水泡带绦虫
水泡带绦虫(Taenia.hydatigera)成虫寄生于犬、猫、狼、狐狸等食肉动物,其中绦期幼虫称细颈囊尾蚴(Cysticercustenuicollis),寄生于猪、黄牛、山羊等多种家畜及野生动物的肝脏浆膜、网膜及肠系膜等处。但在组织中寄生时,由于其囊泡外通常有一层由宿主组织反应形成的厚膜包裹,故在外观上常容易与棘球蚴相混淆。
-
带绦虫
依据节片内生殖器官的成熟情况可分为未成熟节片(immatureproglottid)、成熟节片(matureproglottid)和孕节(gravidproglottid)3种。猪带绦虫卵随食物进入人体后,在小肠内经消化液作用,胚膜破裂,六钩蚴从虫卵逸出并钻入肠壁,经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到达身体各处寄生,发育为囊尾蚴,引起人体囊尾蚴病。
-
猪囊尾蚴
猪带绦虫卵随食物进入人体后,在小肠内经消化液作用,胚膜破裂,六钩蚴从虫卵逸出并钻入肠壁,经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到达身体各处寄生,发育为囊尾蚴,引起人体囊尾蚴病。依据节片内生殖器官的成熟情况可分为未成熟节片(immatureproglottid)、成熟节片(matureproglottid)和孕节(gravidproglottid)3种。
-
犬复孔绦虫
节片破裂后虫卵散出,如被中间宿主蚤类的幼虫食入,则在其肠内孵出六钩蚴,然后钻过肠壁,进入血腔内发育。当终宿主犬、猫舔毛时吞食到病蚤,似囊尾蚴得以进入,然后在其小肠内释出,经2~犬复孔绦虫的致病与诊断人体感染后临床表现主要与感染的数量有关。诊断主要依靠粪便检查,发现虫卵或孕节即可确诊。
-
微小膜壳绦虫病
1、直接感染和发育成虫寄生在鼠类或人的小肠内,脱落的孕节或虫卵随着宿主粪便排出体外,这些虫卵即具有感染性,若被另一宿主吞食,虫卵在其小肠内经消化液的作用孵出六钩蚴,然后钻入肠绒毛,约经4天发育为似囊尾蚴。
-
玻璃体猪囊虫病
概述:猪囊绦虫的囊尾蚴随血流经过脉络膜血管进入视网膜下,然后进入玻璃体内,形成玻璃体猪囊虫病(cysticercuscellulosae),较为常见。2.眼底检查:可见玻璃体内黄白色半透明圆形囊泡,大小约2~日久因玻璃体混浊,不易看见囊虫典型的形态,同时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也会出现,有时囊虫可钻入视网膜下而寄生。
-
巨颈带绦虫
巨颈带绦虫(Taenia.taeniaformis)又名带状带绦虫,带状泡尾绦虫等。中绦期幼虫称带状囊尾蚴或叶状囊尾蚴(Cysticercusfasciolaris)寄生在啮齿类动物的肝脏,特别在鼠类极为常见,幼虫偶可感染人类。鼠、兔等中间宿主吞食了虫卵后,六钩蚴在消化道逸出,钻入小肠壁,然后随血流到肝脏,经过2~3个月发育成链尾蚴。
-
腭口线虫病
疾病描述本病亦称内脏游走性幼虫病或称皮肤腭口虫病,是内脏游走性幼虫病的一种,大多数是由有棘颌口虫感染所引起。幼虫极少有移行到表皮内者,若潜行在表皮内即为匐行疹。病理变化:在包块内可查见颌口虫的幼虫,周围有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和异物巨细胞浸润。对浅表性的皮疹也可喷射氯乙烷。
-
瑞列绦虫病
疾病别名瑞立绦虫病疾病代码ICD:B71.8疾病分类感染科疾病概述瑞列绦虫病(raillietiniasis)是西里伯瑞列绦虫(raillietinacelebensis)寄生人体肠道所致疾病。疾病病因成虫长32cm,宽0.2cm,有185个节片。孕节脱落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在脑踝蚁属(cardiocondylanula)蚂蚁体内发育为似囊尾蚴,该属蚂蚁为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
-
脑棘球蚴病
疾病别名脑包虫病疾病分类神经内科疾病概述脑棘球蚴病由于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在脑内所致,单发多见,极少多发,但原发囊破裂种植形成的子囊可为多发。1.CT巨大脑内囊肿,囊壁钙化,增强后囊壁轻度强化或不强化。我国主要为细粒棘球绦虫病和泡型棘球蚴病。囊肿破裂可导致过敏反应,通常不做脑穿刺活检。
-
西里伯瑞列绦虫
西里伯瑞列绦虫的形态和生活史成虫大小约为32×0.2cm,有185个节片。图1西里伯瑞列绦虫成虫主要寄生于鼠类的肠道,孕节脱落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实验证明虫卵能在脑踝蚁属(Cardiocondyla)蚂蚁体内发育为似囊尾蚴,该属蚂蚁为其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人体感染记录于东南亚,如越南、缅甸、泰国;
-
缩小膜壳绦虫病
疾病分类:消化内科疾病概述:又称长膜壳绦虫,是鼠类常见的寄生虫。孕节内的子宫呈袋状,边缘不整齐,充满虫卵。生活史:生活史微小膜壳绦虫相似,但发育必须经过昆虫中间宿主,中间宿主包括蚤类(如具带病蚤、印鼠客蚤)、甲虫、蟑螂、倍足类和鳞翅目昆虫等20余种,以大黄粉虫、谷蛾多见。相关出处:《寄生虫病学》
-
西里伯瑞列绦虫病
疾病分类:消化内科疾病概述:西里伯瑞列绦虫是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常见寄生虫,偶可感染人体。卵巢分两叶,位于节片中央,卵黄腺位于卵巢后方。疾病病因:成虫寄生于鼠类的肠道内,孕节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被脑踝蚁属蚂蚁食入,在其体内发育为似囊尾蚴,含有似囊尾的蚂蚁被鼠吞食而完成生活史。
-
玻璃体寄生虫
病因病理病机:猪囊尾蚴病是猪绦虫发病较高地区一种常见的眼部寄生虫病,系因吞食了猪绦虫的虫卵后,其厚壳在十二指肠内消化,六钩蚴随血循环散布全身,在组织内沉着形成囊尾蚴,也可经脉络膜或视网膜的血管进入玻璃体或前房。囊尾蚴寿命约为二年,蚴虫死亡释放的抗原成份可引起严重的免疫反应。
-
缩小膜壳绦虫
缩小膜壳绦虫的生活史与微小膜壳绦虫的生活史相似,但发育必须经过昆虫中间宿主。30个顶突发育不良,藏在头顶凹中,不易伸出,上无小钩4.孕节:子宫袋状子宫袋状,但四周向内凹陷呈瓣状5.虫卵:较小,圆形或近圆形48~10天发育成似囊尾蚴,鼠类或人吞食了带有似囊尾蚴的昆虫后,似囊尾蚴在肠腔内经12~
-
九空子
概述:九空子为中药名,出自《中国药学大辞典》,即《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的路路通之别名。性味归经:苦、辛,平。主治:1.治胃痛腹胀,风湿痹痛,手足拘挛,月经不调,闭经,乳汁不通,水肿胀满,小便不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本品含挥发油,内有松香烯α-榄香烯及β-榄香烯、柠檬烯、百里香酚、香荆芥酚等54种成分。
-
曼氏裂头蚴
概述:曼氏裂头蚴(plerocercoidlarvaeofSpirometramansoni)为迭宫属的裂头蚴,是寄生在蛙、蛇或人体内曼氏迭宫绦虫的第三期幼虫。5周发育孵出六钩蚴,被剑水蚤吞食后发育成原尾蚴,原尾蚴被蛙类吞食可发育成裂头蚴,人吞食含有裂头蚴的第二中间宿主可引起曼氏裂头蚴病。鸟类、蛇类、猪可作为转续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