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钟
生物钟的解剖结构及定位研究有许多进展,如发现一种单核单细胞生物伞藻的眼点、蟑螂的咽下神经节、海生软体动物海兔的眼点和腹神经节有昼夜节律的起搏点,而脊椎动物的昼夜节律起搏点则位于下丘脑交叉上核、松果体、脑下垂体和肾上腺。目前关于生物节律的外源性和内源性的讨论仍在继续,各有一定实验作支持。
-
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很多年以来,我们已经知道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命体体内存在一种生物钟,能帮我们预知并适应每一天的周期规律。当周期基因激活时,mRNA就生成了。他证实,当TIM蛋白绑定到PER蛋白时,两种蛋白就能进入细胞核,从而阻断周期基因活性,关闭阻断反馈回路(图2B)。为人体生理“保持准时”人体生理的很多方面都牵涉到生物钟。
-
时间生物学
时间生物学将爱因斯坦的“四维空间”概念引进生物学,提出了“生命的时间结构”等新认识和生物节律、生物钟等新概念,并运用开放系统理论和方法,将生物节律与整个宇宙节律(包括地球的、太阳系的、银河系的乃至总星系的)联系起来,着重研究生物节律之间、生物节律与宇宙节律之间、生物节律与生物钟之间的关系。
-
时间结构
人的生命活动中包含复杂的时间结构,如新陈代谢过程中多种化学变化的顺序、节律、周期的配合,各种器官的功能活动的顺序、节律、周期的配合等等,呈现为多种生物钟特性,许多疾病往往间接或直接地表现为时间结构的改变,如失眠、月经周期紊乱、内分泌紊乱、更年期综合症等,而寒热、虚实等病变有着更深的时间结构背景。
-
松果体瘤
概述:松果体位于间脑的顶上方,主要分泌褪黑素(melatonin),其作用与脑垂体的黑色素细胞刺激素(MSH)相反,使两栖类皮肤色素变浅。松果体是神经内分泌的转换器,起“生物钟”的作用,并可能抑制性腺的活动。诊断:一.病史、症状:好发于儿童,1/3患者有性早熟;侵犯下丘脑,出现尿崩症或其他下丘脑的神经精神症状。
-
时间知觉
个体的这种反映总是通过某种媒介来实现的。媒介可以是自然界的周期现象,也可以是机体的生理状态。时钟、日历等计时工具、昼夜的循环交替、月亮的盈亏、季节的变化等自然现象和人自身的呼吸、心跳、消化等生理过程的节律性活动。动物和人都具有测量时间的"生物钟"。参与时间知觉的感觉器官有听觉、触觉和视觉等。
-
物候学
物候学是把气候或气象在各个时期的变化同自然界其他诸种现象联系起来研究的科学,但实际上则是以生物现象为主要对象。对农业、预防医学等都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生物现象是在非常繁多的复杂的环境条件下产生的,与某一气候因素不一定有因果关系,然而假如有平行的关系,就能显示高的相关系数,所以有注意的必要。
-
似昼夜节律
动物活动节律有昼出夜伏、昼伏夜出、晨昏活动和昼夜活动等类型。动物的体温、代谢率、心率、血液中生理生化指标等也都有昼夜节律性。阿塑夫似昼夜节律规律(Aschoff’scircadianrule)是指:夜出动物在恒黑条件下,其似昼夜周期缩短,而在恒光条件下,其似昼夜周期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