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硬脑膜下血肿
概述: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系属头伤后3周以上始出现症状,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的血肿。为期较久的血肿,其包膜可因血管栓塞、坏死及结缔组织变性而发生钙化,以致长期压迫脑组织,促发癫痫,加重神经功能缺失。
-
急性和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
③颞肌下减压或去骨瓣减压术: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伴有严重脑挫裂伤脑水肿或并发脑肿胀时,虽经彻底清除血肿及糜碎挫裂的脑组织之后,颅内压仍不能有效缓解,脑组织依然膨隆时,则需行颞肌下减压去骨瓣减压,必要时尚需将受累的额极和颞极切除,作为内减压措施,然后关闭颅腔。枕部中线着力易致双侧额极、颞尖部血肿;
-
后颅窝血肿清除术
手术名称:颅后窝血肿清除术别名:后颅窝血肿清除术分类:神经外科/颅脑损伤手术/颅脑闭合伤手术ICD编码:01.3902概述:颅后窝血肿比较少见,约占颅脑损伤的0.2%,占颅内血肿的2.6%。硬脑膜下血肿主要来源于小脑表面的血管或注入横窦的静脉,亦可来源于横窦和窦汇的损伤。麻醉和体位: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
颅后窝血肿清除术
手术名称:颅后窝血肿清除术别名:后颅窝血肿清除术分类:神经外科/颅脑损伤手术/颅脑闭合伤手术ICD编码:01.3902概述:颅后窝血肿比较少见,约占颅脑损伤的0.2%,占颅内血肿的2.6%。硬脑膜下血肿主要来源于小脑表面的血管或注入横窦的静脉,亦可来源于横窦和窦汇的损伤。麻醉和体位: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
急性及亚急性脑内血肿
概述:外伤性脑内血肿绝大多数均属急性,少数为亚急性,特别是位于额、颞前份和底部的浅层脑内血肿,往往与脑挫裂伤及硬脑膜下血肿相伴发,临床表现急促。手术方法多采用骨窗或骨瓣开颅术,于清除硬脑膜下血肿及挫碎糜烂脑组织后,应随即探查额、颞叶脑内血肿,予以清除。嗣后,至2~
-
颅后窝血肿
病理生理颅后窝血肿主要见于枕部着力伤,常因枕骨骨折损伤静脉窦或导静脉而致,以硬脑膜外血肿多见,血肿多位于骨折侧,少数可越过中线累及对侧,亦有的可向幕上发展,形成骑跨性硬脑膜外血肿,当小脑皮质血管或小脑表面注入横窦的导静脉撕裂时,可形成硬脑膜下血肿,发病急骤,更易形成脑疝。
-
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清除术
最后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出术野内积血。如血肿量不太多,脑挫裂伤较重,血肿清除后仍有明显脑肿胀或出现急性脑膨出,并确已证明无其他部位血肿时,在应用脱水药物的同时将额极和颞极做适当切除,并去骨瓣,行颅内外减压术(图4.2.1.4-8),否则,术后严重的脑水肿和脑肿胀常常导致脑疝或脑干功能衰竭,病人难免于死亡。
-
急性硬膜下出血清除术
最后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出术野内积血。如血肿量不太多,脑挫裂伤较重,血肿清除后仍有明显脑肿胀或出现急性脑膨出,并确已证明无其他部位血肿时,在应用脱水药物的同时将额极和颞极做适当切除,并去骨瓣,行颅内外减压术(图4.2.1.4-8),否则,术后严重的脑水肿和脑肿胀常常导致脑疝或脑干功能衰竭,病人难免于死亡。
-
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临床路径(2016年县医院版)
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电解质。3.术后用药:抗菌药物、脱水降颅压药、改善脑神经功能药物(神经保护),酌情应用预防性抗癫痫药,存在危重症应激不良(corticosteroidinsufficiencyincriticallyill,CIRCI)的患者,应给予生理剂量糖皮质激素(如琥珀酸氢化考的松200mg,静脉用,q12h或者24小时泵入;
-
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临床路径(县级医院2012年版)
1.手术治疗: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诊断明确,有以下情况者应行硬脑膜下血肿清除术:(1)有明显颅内压增高症状和体征,意识障碍或症状进行性加重,或出现新的阳性体征、再昏迷;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3.术后用药:抗菌药物、脱水药、改善脑神经功能药物,酌情应用预防性抗癫痫药、激素、保护胃粘膜药物。
-
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临床路径(2010年版)
基本信息:《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临床路径(2010年版)》由卫生部于2010年11月5日《关于印发颅骨凹陷性骨折等神经外科11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0〕175号)印发。:1.第一诊断符合ICD-10:S06.501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疾病编码。3.术后用药:抗菌药物、脱水药,酌情应用预防性抗癫痫药及激素。
-
急性脑内血肿
额叶、颞叶血肿多因合并严重脑挫伤或硬膜下血肿,多表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及意识障碍,而缺少定位症状与体征。此外,迟发性脑内血肿是迟发性血肿较多见者,应提高警惕,必要时应作CT复查。手术方法多采用骨窗或骨瓣开颅术,于清除硬脑膜下血肿及挫碎糜烂脑组织后,应随即探查额、颞叶脑内血肿,予以清除。
-
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临床路径(2019年版)
1.手术治疗: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诊断明确,有以下情况者应行硬脑膜下血肿清除术:(1)有明显颅内压增高症状和体征,意识障碍或症状进行性加重,或出现新的阳性体征、再昏迷。3.术后用药:抗菌药物、脱水药,酌情应用预防性抗癫痫药。(十)出院标准:1.患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无明显并发症。
-
颅骨良性肿瘤临床路径(2010年版)
基本信息:《颅骨良性肿瘤临床路径(2010年版)》由卫生部于2010年11月5日《关于印发颅骨凹陷性骨折等神经外科11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0〕175号)印发。术式包括单纯颅骨肿瘤切除术、颅骨肿瘤切除术加一期颅骨成形术。3.术后用药:抗菌药物、脱水药、激素,根据病情可用抗癫痫药等。
-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临床路径(2010年版)
基本信息:《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临床路径(2010年版)》由卫生部于2010年11月5日《关于印发颅骨凹陷性骨折等神经外科11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0〕175号)印发。(2)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3.每2-3天手术切口换药1次。
-
颅裂、颅鼻部脑膜脑膨出修补术
手术名称:颅裂、颅鼻部脑膜脑膨出修补术分类:神经外科/颅脑先天性畸形手术ICD编码:02.1202概述:颅裂是先天性颅骨缺损,其形成的原因,一般认为与胚胎时期神经管发育不良、中胚叶发育停滞有关。并发症:1.硬脑膜下血肿:由于有脑组织突出囊内,在处理囊颈、切断脑组织后要仔细止血,否则术后出血,形成硬脑膜下血肿。
-
颅骨凹陷性骨折临床路径(2010年版)
基本信息:《颅骨凹陷性骨折临床路径(2010年版)》由卫生部于2010年11月5日《关于印发颅骨凹陷性骨折等神经外科11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0〕175号)印发。2.辅助检查:(1)头颅X线平片:包括正位、侧位和骨折部位切线位平片,后者可显示骨折片陷入颅内深度;4.术中用药:抗菌药物、脱水药。
-
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路径(2010年版)
基本信息:《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路径(2010年版)》由卫生部于2010年11月5日《关于印发颅骨凹陷性骨折等神经外科11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0〕175号)印发。(3)患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或出现昏迷者。3.术后用药:抗菌药物、脱水药,酌情应用预防性抗癫痫药及激素。4.每2-3天手术切口换药一次。
-
颈内动脉动脉瘤临床路径(2010年版)
基本信息:《颈内动脉动脉瘤临床路径(2010年版)》由卫生部于2010年11月5日《关于印发颅骨凹陷性骨折等神经外科11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0〕175号)印发。(2)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3.每2-3天手术切口换药1次。
-
颅前窝底脑膜瘤临床路径(县级医院2012年版)
1.拟诊断为颅前窝底脑膜瘤者,有明确的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局灶性症状者需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是冠状切口经额入路开颅肿瘤切除术。(2)推荐头孢呋辛钠肌内或静脉注射:①成人:0.75g-1.5g/次,一日三次;(九)术后住院恢复10天。: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头部MRI,视力视野,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
-
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路径(县级医院2012年版)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等。4.对于严密观察保守治疗的患者,如出现颅内压增高征象、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或新发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应当立即复查头颅CT,并重新评价手术指征。
-
先天性脑积水
概述:脑脊髓液循环与分泌吸收障碍,过多的脑脊液积于脑室内,或在颅内蛛网膜下腔积存,称为脑积水。婴幼儿骨缝未闭,颅内压增高时,头颅可以发生代偿性扩大,故在早期颅内压增高症状可以不明显。严重脑积水如头围超过50cm、大脑皮质萎缩厚度在1cm以下,已合并有严重功能障碍及畸形者,手术疗效不佳。
-
颅骨良性肿瘤临床路径(县级医院2012年版)
基本信息:《颅骨良性肿瘤临床路径(县级医院2012年版)》由卫生部于2012年11月8日《关于印发结节性甲状腺肿等外科26个病种县级医院版临床路径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2〕142号)印发。③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
-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临床路径(县级医院2012年版)
基本信息:《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临床路径(县级医院2012年版)》由卫生部于2012年11月8日《关于印发结节性甲状腺肿等外科26个病种县级医院版临床路径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2〕142号)印发。③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
-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清除术
手术名称: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清除术别名:慢性硬膜下出血清除术;因此,在治疗上除了将囊内液体排空外,还需应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的方法将局部的纤溶物质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尽可能地冲洗掉,然后进行引流。腔内置引流管引流。3.采用开颅清除血肿术时,亦可在手术显微镜下施行,可以使止血更为彻底,脑组织损伤轻微。
-
脑疝
概述:当颅腔内某一分腔有占位性病变时,该分腔的压力比邻近分腔的压力高,脑组织从高压区向低压区移位,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综合征,称为脑疝。幕下的小脑扁桃体及延髓经枕骨大孔被挤向椎管内,称为枕骨大孔疝或小脑扁桃体疝。②各种颅内肿瘤特别是位于一侧大脑半球的肿瘤和颅后窝肿瘤;
-
慢性硬膜下出血清除术
手术名称: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清除术别名:慢性硬膜下出血清除术;因此,在治疗上除了将囊内液体排空外,还需应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的方法将局部的纤溶物质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尽可能地冲洗掉,然后进行引流。腔内置引流管引流。3.采用开颅清除血肿术时,亦可在手术显微镜下施行,可以使止血更为彻底,脑组织损伤轻微。
-
颞浅动脉-移植血管-大脑前动脉吻合术
手术名称:颞浅动脉-移植血管-大脑前动脉吻合术分类:神经外科/脑血管疾病的手术/脑缺血性疾病手术/其他颅外-颅内动脉吻合术ICD编码:39.2811概述:1981年国内开始将自体的胃网膜动脉移植于颞浅动脉与大脑前动脉之间,以治疗大脑前动脉近侧段闭塞引起的脑缺血。3.术后行选择性颈外动脉造影,观察吻合口通畅情况。
-
椎管内神经纤维瘤临床路径(2010年版)
基本信息:《椎管内神经纤维瘤临床路径(2010年版)》由卫生部于2010年11月5日《关于印发颅骨凹陷性骨折等神经外科11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0〕175号)印发。(2)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九)术后住院恢复10天。生命体征平稳。
-
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
概述:颅脑外伤性精神障碍是指颅脑受到外力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引起脑器质性或功能性障碍时出现的精神障碍。病因病理病机:各种原因导致的闭合性与开放性颅脑损伤是发病主要因素,个体的素质特征及外伤后的心理社会因素有一定作用。(二)后期精神障碍1.脑外伤后综合征:多见。3.脑外伤性精神症:较少见。5.外伤性癫痫。
-
大脑半球胶质瘤临床路径(2010年版)
基本信息:《大脑半球胶质瘤临床路径(2010年版)》由卫生部于2010年11月5日《关于印发颅骨凹陷性骨折等神经外科11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0〕175号)印发。(2)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2.手术方式:幕上开颅大脑半球胶质瘤切除术;
-
多发性颅内血肿
同一部位不同类型血肿的清除:最常见的是额颞前份对冲性脑挫裂伤,急性硬脑膜下伴脑内血肿,属混合性同一部位的血肿,往往彼此相连,故可在同一手术野内一并清除,偶而需行脑穿刺始能发现;若脑原发性损伤轻微,系脑表面的桥静脉撕裂出血时,则多为慢性或亚急性双侧半球凸面硬膜下血肿。
-
类Purtscher视网膜病变的眼部表现
疾病分类眼科疾病概述一、颅脑外伤:1.硬脑膜外血肿:外伤后几分钟,同侧眼瞳孔缩小,持续数分钟;3.Valsalva视网膜病变腹腔内压力(如,咳嗽、呕吐、举重、大便用力)突然升高,可使眼内静脉压上升到足以使黄斑的毛细血管破裂,出血位于内界膜下.疾病病因急性胰腺炎,还有胶原血管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或分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