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蜱叮咬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蜱叮咬可引起硬皮病,美国萨尔州立大学医院皮肤科专家Koch医师说,当病人被蜱叮咬后,在叮咬局部皮肤未见游走性红斑,而在全身出现众多小的继发性皮损时,应疑为包柔螺旋体感染,这主要见于美国。在吸血的同时还可分泌性质尚不明了的抗凝剂及毒性物质注入皮内。
-
恙螨皮炎
7d孵化为幼虫,寄生于啮齿类小动物体上,吸血一次即入土为稚虫(若虫),经两次蜕皮变为成虫,成虫寿命平均约300d。2、药物杀螨在人、鼠经常活动的地方及恙螨孳生地,可喷洒敌敌畏、倍硫磷、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和残杀威等。野外工作时要扎紧衣裤口,外露皮肤可涂避蚊胺、避蚊酮、香茅油、玉桂油等,或将衣服用驱避剂浸泡。
-
蚊虫叮咬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蚊虫属昆虫纲双翅目,是小型的昆虫,种类很多,已知世界上有3000多种,我国已发现300余种,但能传播人畜疾病的并不是太多,主要是按蚊、库蚊、伊蚊。雄虫不吸血,以植物汁为食,雌虫吸血,在吸血的同时分泌唾液,以防止血液凝固,一般在交配后雌蚊必须吸血才能使卵巢发育。
-
罗阿丝虫病
本病潜伏期约1年,以后可单独出现或同时出现皮肤及眼部症状与体征。70mm,宽0.5mm,常寄居于皮下与眼结膜下,可存活15年之久。当中间宿主斑虻叮咬人体吸血时,微丝蚴可被吸入,约经7天在斑虻体内发育为感染期幼虫,当虻再次吸血时,感染期幼虫即自喙逸出至人体皮肤上,经吸血创口而侵入人体,在人体内约经1年发育成熟。
-
GBZ 324—2019 职业性莱姆病的诊断
基本信息:ICS13.100C6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324—2019《职业性莱姆病的诊断》(Diagnosisofoccupationallymedisease)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19年01月30日《关于发布〈职业性接触性皮炎的诊断〉等5项强制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通告》(国卫通〔2019〕5号)发布,自2019年07月01日起实施。
-
蚤叮咬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臭虫、蚤叮咬:臭虫白天躲藏在床缝或床垫、帐角等处,夜晚爬到人的皮肤上吸血。蚤中刺人的主要为人蚤,叮刺皮肤时,其口器分泌的毒液,可刺激皮肤引起炎症反应。鼠蚤还能传播鼠疫、斑疹伤寒、土伦斯菌病,又是某些绦虫病的中间宿主,对人的危害性较大。但要和其它的虫咬皮炎鉴别。
-
革螨皮炎
(2)囊禽刺螨为热带的鸟螨,主要寄生在鸡、鸟体表,属于巢栖型寄生革螨,可刺吸人血,多见于爱养鸟和养鸡者的手背、四肢或躯干处,被咬处出现水肿性红斑、丘疹、风团,有奇痒,数日后消退,有人称它为“禽螨症”。幼虫不吸血,而稚虫、成虫均吸血。2、药物灭螨用马拉硫磷、倍硫磷、杀螟松、溴氰菊酯和混灭威等喷洒。
-
职业性莱姆病
定义:职业性莱姆病(occupationallymedisease)是指劳动者在林区、野外职业活动中,因被蜱等吸血节肢动物叮咬感染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特异性IgG抗体多在发病6w~3具有以下至少一项实验室检查结果:a)血清或体液(脑脊液、关节液、尿液)中检测到高滴度伯氏疏螺旋体特异性抗体IgM和(或)IgG。
-
虻叮咬
跳蚤叮咬:跳蚤口器锐利,吸血同时排出唾液、唾液中有毒汁,引起局部风团、剧痒,风团中央紫红色瘀点为叮咬痕迹,儿童被叮咬时可发生水疱。俗称“牛虻”或“瞎虻”。症状体征:虻叮咬后可立即感到剧痛,并出现明显的皮肤红肿,中央常有被咬的痕迹,由于刺咬时虻体内分泌一种抗凝物质,故咬伤处常有出血不止现象。
-
椎猎蝽皮炎
该虫不仅是叮咬皮肤引起皮肤炎症反应,而又是传播美洲锥虫病的中间宿主。症状体征:椎猎蝽咬人吸血时喜欢选择面部,尤其是眼睑、面颊、口角、口唇,故有“吻面虫”之称,但也常见于下肢、上肢、背部等处。瘙痒明显者可搽1%酚或薄荷炉甘石洗剂,有全身症状者酌情使用抗组胺药或皮质类固醇。
-
蝙蝠
蝙蝠具有适于能真正飞行的、由前肢衍变而成的翼膜。有些种类吻鼻部的皮肤衍生成各种复杂结构的鼻叶。雌体具乳头1对,胸位。小蝙蝠亚目多数体型较小,吻较短,以食昆虫为主,间有食花果或吸血者,包括18科146属789种。"②《纲目》:"近世用者,多煅存性耳。"④《纲目》:"治久咳上气,久疟,瘰疬,金疮内漏,小儿鬾病,惊风。
-
野兔热
疾病别名兔土拉杆菌病土拉热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野兔热又称兔土拉杆菌病,一般多发生在夏季。此外,还可出现丘疱疹、多形性红斑样、局限性脓疱等非特异性皮损。取原发性皮损、淋巴结、胃液、痰液等于血液葡萄糖胱氨酸培养基上可培养到病原菌。诊断时应排除猫抓病、孢子丝菌病、鼠咬热、布鲁菌病等。
-
蝇
颜面中央有1对触角,分3节,第3节最长,其基部外侧有1根触角芒。吸血蝇类的口器为刺吸式,能刺入人、畜皮肤吸血。8mm,暗灰色,形似舍蝇,刺吸式口器,胸部背面有不清晰的4条黑色纵纹,第四纵脉末端呈弧形弯曲。我国已报道各类蝇蛆病300余例,多数为狂蝇科和皮下蝇科的一些幼虫所引起的眼蝇蛆病和皮肤蝇蛆病。
-
理物汤
处方:理中汤合四物汤。功能主治:交肠。用法用量:《医略六书》本方用法:水煎,去滓温服。各家论述:《医略六书》:肠红经久,血弱脾寒,不能吸血归经,故下血久不止焉。理中汤温脾吸血,四物汤补血归经,二方合用,异路同归,洵为崇土滋营之剂,乃血弱脾寒下血经久之专方。摘录:《证治要诀类方》卷一
-
蜱咬伤诊疗规范
蜱叮咬人除了引起局部损伤,还可以导致蜱瘫痪、红肉过敏症,携带病原体的蜱叮咬人后可能导致人体发生多种蜱传疾病。此后,人食用红肉后,红肉中含有脂肪微粒包裹的α-半乳糖,待脂肪微粒消化后暴露的α-半乳糖激活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上的IgE受体复合物,从而引发稍延迟的I型过敏反应。
-
蜱
概述:蜱(tick)是指蛛形纲蜱螨亚纲寄型目蜱总科软蜱科、硬蜱科和纳蜱科的种类。硬蜱:颚体(圆1)也称假头,位于躯体前端,从背面可见到,由颚基、螯肢、口下板及须肢组成。各基节都无距刺,跗节虽有爪,但无爪垫。再到宿主身上吸血,落地后再经1~如全沟硬蜱、草原革蜱。乳突钝缘蜱可经卵传递8代,并能贮存14年。
-
蚤
蚤属于昆虫纲、蚤目(Siphonaptera),是哺乳动物和鸟类的体外寄生虫。有眼或无眼。图2蚤头部及前胸胸部分成3节,每节均由背板、腹板各一块及侧板2块构成。蚤两性都吸血,雌蚤的生殖活动更与吸血密切相关。⑶绦虫病:蚤是犬复孔绦虫、缩小膜壳绦虫和微小膜壳绦虫的中间宿主,人体感染主要是误食了含似囊尾蚴的蚤而致。
-
裂谷热病毒
人感染裂谷热病毒的临床表现:裂谷热主要通过蚊子叮咬在动物间(牛、羊、骆驼、山羊等)流行,但也可以由蚊虫叮咬或接触受到感染的动物血液、体液或器官(照顾、宰杀受染动物,摄入生奶等)而传播到人,通过接种(如皮肤破损、或通过被污染的小刀的伤口)或吸入气溶胶感染,气溶胶吸入传播可导致实验室感染。
-
RVFV
人感染裂谷热病毒的临床表现:裂谷热主要通过蚊子叮咬在动物间(牛、羊、骆驼、山羊等)流行,但也可以由蚊虫叮咬或接触受到感染的动物血液、体液或器官(照顾、宰杀受染动物,摄入生奶等)而传播到人,通过接种(如皮肤破损、或通过被污染的小刀的伤口)或吸入气溶胶感染,气溶胶吸入传播可导致实验室感染。
-
美洲板口线虫
根据虫体外形、口囊特点,雄虫交合伞外形及其背辐肋分支、交合刺形状,雌虫尾刺的有无及阴门的位置等,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的形态鉴别要点见表1。患者可出现咳嗽、痰中带血,并常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改良Kato-Katz法):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操作步骤:a)将尼龙绢片(每孔254μm~
-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根据虫体外形、口囊特点,雄虫交合伞外形及其背辐肋分支、交合刺形状,雌虫尾刺的有无及阴门的位置等,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的形态鉴别要点见表1。患者可出现咳嗽、痰中带血,并常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改良Kato-Katz法):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操作步骤:a)将尼龙绢片(每孔254μm~
-
钩虫
根据虫体外形、口囊特点,雄虫交合伞外形及其背辐肋分支、交合刺形状,雌虫尾刺的有无及阴门的位置等,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的形态鉴别要点见表1。患者可出现咳嗽、痰中带血,并常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改良Kato-Katz法):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操作步骤:a)将尼龙绢片(每孔254μm~
-
钩口科线虫
根据虫体外形、口囊特点,雄虫交合伞外形及其背辐肋分支、交合刺形状,雌虫尾刺的有无及阴门的位置等,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的形态鉴别要点见表1。患者可出现咳嗽、痰中带血,并常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改良Kato-Katz法):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操作步骤:a)将尼龙绢片(每孔254μm~
-
皮肤蝇蛆病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皮肤蝇蛆病主要是纹皮蝇和牛皮蝇的一龄幼虫偶尔寄生于人体所致。6d即产卵,在夏季经1d左右即可孵出幼虫,在30~诊断检查:在流行地区有接触牛、马牲畜的历史,皮肤上出现疼痛性游走性的包块,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要考虑有本病的可能,若在皮下肿块或结节内找到虫体,即可确诊。
-
臭虫叮咬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人被臭虫叮咬后,常引起皮肤发痒,过敏的人被叮咬后有明显的刺激反应,伤口常出现红肿、奇痒,如搔破后往往引起细菌感染。6代)、吸血量大的特征。臭虫的孳生场所主要在人的住房中,夏秋季节活跃,在正常情况下很少停留在人的皮肤上,一般是在夜间活动吸血,每次吸血长达10~
-
蠓虫叮咬
24h内发生水肿性红斑,以后变成风团,中央有绿豆大的瘀点或丘疹,有的可变成水疱,严重者可出现血管性水肿或全身性风团及大片瘀斑,常因搔抓、热水烫洗或下田劳动,杂草污泥的刺激而糜烂、渗出或继发感染,日久形成湿疹样皮炎,个别患者可形成结节性痒疹样的损害。雄蠓不吸血,仅雌蠓吸人和禽、畜血,有的蠓嗜吸人血。
-
懒黄病
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的杆状蚴形态相似,但两者的丝状蚴有明显差别。(2)钩蚴肺炎:钩蚴移行过肺,可致肺部点状出血及炎症反应。(2)贫血及循环系统症状:由于钩虫附着肠壁,长期吸血及咬伤处不断渗血,造成慢性失血、营养不良和肠道功能失调等改变,以致形成不同程度的缺铁性小细胞性贫血。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
黄胖病
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的杆状蚴形态相似,但两者的丝状蚴有明显差别。(2)钩蚴肺炎:钩蚴移行过肺,可致肺部点状出血及炎症反应。(2)贫血及循环系统症状:由于钩虫附着肠壁,长期吸血及咬伤处不断渗血,造成慢性失血、营养不良和肠道功能失调等改变,以致形成不同程度的缺铁性小细胞性贫血。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
饕餮黄
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的杆状蚴形态相似,但两者的丝状蚴有明显差别。(2)钩蚴肺炎:钩蚴移行过肺,可致肺部点状出血及炎症反应。(2)贫血及循环系统症状:由于钩虫附着肠壁,长期吸血及咬伤处不断渗血,造成慢性失血、营养不良和肠道功能失调等改变,以致形成不同程度的缺铁性小细胞性贫血。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
黄肿
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的杆状蚴形态相似,但两者的丝状蚴有明显差别。(2)钩蚴肺炎:钩蚴移行过肺,可致肺部点状出血及炎症反应。(2)贫血及循环系统症状:由于钩虫附着肠壁,长期吸血及咬伤处不断渗血,造成慢性失血、营养不良和肠道功能失调等改变,以致形成不同程度的缺铁性小细胞性贫血。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
𤆵黄病
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的杆状蚴形态相似,但两者的丝状蚴有明显差别。(2)钩蚴肺炎:钩蚴移行过肺,可致肺部点状出血及炎症反应。(2)贫血及循环系统症状:由于钩虫附着肠壁,长期吸血及咬伤处不断渗血,造成慢性失血、营养不良和肠道功能失调等改变,以致形成不同程度的缺铁性小细胞性贫血。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
桑叶黄
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的杆状蚴形态相似,但两者的丝状蚴有明显差别。(2)钩蚴肺炎:钩蚴移行过肺,可致肺部点状出血及炎症反应。(2)贫血及循环系统症状:由于钩虫附着肠壁,长期吸血及咬伤处不断渗血,造成慢性失血、营养不良和肠道功能失调等改变,以致形成不同程度的缺铁性小细胞性贫血。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
钩虫病
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的杆状蚴形态相似,但两者的丝状蚴有明显差别。(2)钩蚴肺炎:钩蚴移行过肺,可致肺部点状出血及炎症反应。(2)贫血及循环系统症状:由于钩虫附着肠壁,长期吸血及咬伤处不断渗血,造成慢性失血、营养不良和肠道功能失调等改变,以致形成不同程度的缺铁性小细胞性贫血。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
黄肿病
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的杆状蚴形态相似,但两者的丝状蚴有明显差别。(2)钩蚴肺炎:钩蚴移行过肺,可致肺部点状出血及炎症反应。(2)贫血及循环系统症状:由于钩虫附着肠壁,长期吸血及咬伤处不断渗血,造成慢性失血、营养不良和肠道功能失调等改变,以致形成不同程度的缺铁性小细胞性贫血。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
钩口线虫病
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的杆状蚴形态相似,但两者的丝状蚴有明显差别。(2)钩蚴肺炎:钩蚴移行过肺,可致肺部点状出血及炎症反应。(2)贫血及循环系统症状:由于钩虫附着肠壁,长期吸血及咬伤处不断渗血,造成慢性失血、营养不良和肠道功能失调等改变,以致形成不同程度的缺铁性小细胞性贫血。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
钩虫感染
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的杆状蚴形态相似,但两者的丝状蚴有明显差别。(2)钩蚴肺炎:钩蚴移行过肺,可致肺部点状出血及炎症反应。(2)贫血及循环系统症状:由于钩虫附着肠壁,长期吸血及咬伤处不断渗血,造成慢性失血、营养不良和肠道功能失调等改变,以致形成不同程度的缺铁性小细胞性贫血。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
蠓
雄蠓两眼相邻接,雌蠓两眼距离较远。腹部10节,雌蠓有尾须1对;图1蠓生活史蠓的生活史与生态蠓是全变态昆虫,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图1)。吸血蠓类交配时常有群舞现象。交配后吸血,约3~对成蠓出入的人房、畜舍和幼虫孳生地的沟、塘、水坑等环境用二二三、马拉硫磷或溴氰菊酯等进行滞留喷洒。
-
克氏锥虫
血液内的锥鞭毛体侵入组织细胞内转变为无鞭毛体,进行增殖,形成假囊,约5天后,假囊内可达500个无鞭毛体,一部分无鞭毛体经上鞭毛体转变为锥鞭毛体,锥鞭毛体破假囊而出,进入血液,再侵入新的组织细胞,主要是肌细胞。应用GP72能保护小鼠免于循环后期锥鞭毛体所致的致死性感染,但对于血锥鞭毛体感染则无效。
-
壁虱
中胸小,其背板呈倒三角形,后部附着1对较大的椭圆形翅基。图1臭虫成虫(示背腹面)图2臭虫雄虫外生殖器两种臭虫形态的主要区别是温带臭虫前胸前缘凹陷深,两缘向外延伸成翼状薄边;图3两种臭虫的头部和前胸臭虫生活史及习性:臭虫生活在人居室及床榻的各种缝隙中,白天藏匿,夜晚活动吸血,行动敏捷,不易捕捉。
-
臭虫
中胸小,其背板呈倒三角形,后部附着1对较大的椭圆形翅基。图1臭虫成虫(示背腹面)图2臭虫雄虫外生殖器两种臭虫形态的主要区别是温带臭虫前胸前缘凹陷深,两缘向外延伸成翼状薄边;图3两种臭虫的头部和前胸臭虫生活史及习性:臭虫生活在人居室及床榻的各种缝隙中,白天藏匿,夜晚活动吸血,行动敏捷,不易捕捉。
-
阴道蚂蟥叮吸
阴道蚂蟥叮吸蚂蟥咬伤的主要症状是出血,被咬处可见伤口。经研究证明,水蛭素虽不能破坏血小板起到的凝血作用,但能阻碍凝血酶的产生,减少凝血物质的生成,致使血液凝结时间延长,所以在吸血时,局部流出的血液不会迅速凝固,故发生局部出血不止。分泌的组胺类物质可使过敏体质者发生皮肤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
-
蚊
④吸血:停隐后,口器刺入皮肤刺探,血管定位,吸入血液。有的偏嗜人血,如大劣按蚊、嗜人按蚊、白纹伊蚊、埃及伊蚊、致倦库蚊、淡色库蚊等;⑵种群(平均)寿命:用公式1/(-1np)计算,1n为自然对数,p为每日存活率,而每日存活率p=M(1/x),式中M为经产蚊比率,x为生殖营养周期的天数。6节有基白带。
-
医学节肢动物
经卵传递可产生众多的感染后代,因而具有更大的传播作用3.病媒节肢动物的判定虫媒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防制工作中,判定传播媒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一般情况下,判定媒介要有下列几方面的证据:(1)生物学的证据:①与人的关系密切,许多重要疾病都是通过节肢动物吸血而传播的,尤以嗜吸人血者更重要;
-
虱病
阴虱由于它的活动范围小,常紧伏皮面或牢附于阴毛上不动,叮咬皮肤引起剧痒,经搔抓可出现表皮剥蚀、抓痕、血痂或毛囊炎及继发性损害。疾病病因:虱是终生不离开宿主的体外寄生虫,稚虫和成虫都能吸吮血液,稚虫每天至少吸血1次,成虫则吸血数次,在吸血的同时释放出唾液中的毒汁,而且有边吸血边排粪的习性。
-
阴虱病
具有一定的游移性,阴毛部位及其附近瘙痒,搔抓引起抓痕,血痂或继发脓疱疮、毛囊炎等感染,有时被咬处见黄豆大或指甲大青斑,即刚灰色色素性小斑点,一般不超过1cm直径,这种斑点可能是皮肤对阴虱涎液的过敏反应,也有人认为是由于阴虱吸血时,唾液进入血液而使血红蛋白变色,虱咬处微量出血,该处变为青斑。
-
虻
概述:虻(horsefly)是昆虫纲双翅目短角亚目虻科(Tabanidae)种类。翅宽,透明或具色斑。约1周孵化为幼虫。雄虻以植物汁液为食,雌虻吸血,主要刺吸牛、马、驴等大型家畜的血,有时也侵袭其它动物和人。虻传播家畜的锥虫、血孢子虫、梨浆虫等原虫病,传染性贫血病毒以及人畜共患的土拉弗氏菌病和炭疽等细菌性疾病。
-
瞎虻
概述:瞎虻是虻的俗称。虻可作为罗阿丝虫病的媒介,还能机械性传播野兔热和碳疽病。翅宽,透明或具色斑。雄虻以植物汁液为食,雌虻吸血,主要刺吸牛、马、驴等大型家畜的血,有时也侵袭其它动物和人。虻传播家畜的锥虫、血孢子虫、梨浆虫等原虫病,传染性贫血病毒以及人畜共患的土拉弗氏菌病和炭疽等细菌性疾病。
-
虱
概述:虱(lice)是昆虫纲吸虱目(Anoplura)种类。吸血时以吸喙固着皮肤,口针刺入,靠咽和食窦泵的收缩将血吸入消化道。雄虱的寿命较短。虱吸食病人血后立克次体侵入虱胃上皮细胞并大量增殖,数天后上皮细胞破裂,病原即随同虱粪一同排出。故其传染是由于虱体被碾破后体液中的病原经伤口进入人体而致。
-
蚋
概述:蚋(blackfly)是昆虫纲双翅目长角亚目蚋科(Simuliidae)种类。图1蚋生活史蚋的生活史与生态:蚋的发育为全变态(图1)。幼虫:呈圆柱形,后端膨大。蚋与疾病的关系:吸血蚋类叮刺人造成骚扰,叮刺部位可引起皮炎,严重者可有强烈的超敏反应,继发感染,过敏性休克,有时还会并发“蚋热病”和过敏性哮喘。
-
驼背
5mm的小型昆虫,成虫深褐色或黑色,俗称“黑蝇”或“驼背”。幼虫:呈圆柱形,后端膨大。9龄,刚孵出的幼虫长约0.2mm,淡黄色,以后颜色变暗,成熟幼虫4~蚋与疾病的关系:吸血蚋类叮刺人造成骚扰,叮刺部位可引起皮炎,严重者可有强烈的超敏反应,继发感染,过敏性休克,有时还会并发“蚋热病”和过敏性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