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mentalprocess)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地说,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它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另一部分——个性心理特征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人的完整的心理。可见,情感与意志过程中都含有认识的成分,都是由于认识过程派生的;
-
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形态。苏联心理学家H.如注意的分心与集中;思维的明确性、迅速性和“灵感”状态;情绪的激动与沉着;心理状态是个别心理过程的结合、统一,是某种综合的心理现象,所以它往往又成为某种个性特征的表现,反映出一个人的个性面貌,因而心理状态的特征又往往成为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表现。
-
个性结构
个性结构是个性的组织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的、多层次的体系。没有心理过程就谈不上个性心理。5.自我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包括自我感知、自我分析、自我观念、自我评价等认识成分,以及自我体验、自尊、自信、自豪等情感成分和自我监督、自我命令、自我控制等意志成分。
-
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简称心理。①在普通心理学范畴,心理现象指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情感、意志以及能力、气质、性格等。后者是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点的、稳定的心理倾向与心理特征,如需要、兴趣、动机、态度、观点、信念、性格、气质、能力等,是心理现象的静态表现形式。
-
心理学
心理学(Psychology)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和个性心理倾向与心理特征形成、发展的规律的科学。⑤数理统计分析法等。如美国除上述心理学分支学科外,还有妇女心理学、邻里心理学、消费心理学、宗教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公共服务心理学、心理治疗、心理学史、哲学心理学、评价和测量、职业咨询心理学等。
-
注意障碍
多见于神经衰弱和精神分裂症。6.抑郁性神经症(depressiveneurosis):多为青壮年期起病,病前常有心理社会的应激,临床上以持久的情绪低落,睡眠障碍和躯体不适为主,常见症状:疲乏、无力、思考困难感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减退,工作效率下降,入睡困难等,病程至少一个以上。③紧张性头痛;
-
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核心,由积极的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所导向的,包括认知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它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努力和外界环境与教育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品质和能力等心理因素的总和。
-
气质
概述:气质是人的神经系统的特性,是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在速度、强度和灵活性等动态特点上的综合表现。关于人的气质、人的行为的个别差异问题,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yppocrates)最先提出四种气质学说,即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气质类型不同的人,既易形成不同的表型性格,也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倾向。
-
想象
想象(imagination)是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某些情况下,脱离现实的想象也会导致人情绪失调、行为失当。(3)憧憬,即按人的某些愿望对所企求的未来事物的想象,它可以与已有的记忆表象或现实的创造活动,无关,而“凭空”地幻想,但往往成为创造想象的准备阶段。
-
个性心理特征
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个性心理特征作为个性结构中比较稳定的成分,反映着个人展开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但是,它并非孤立存在的,它和个性的其他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着,受其他方面的制约,特别是受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倾向的制约。个性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的,它又反过来影响心理过程的进行。
-
意动心理学派
意动心理学产生的直接原因和冯特的内容心理学息息相关。他和冯特都认为心理科学研究直接经验。功能和内容不可分地各自独立于经验中?冯特学生屈尔佩原本主要研究内容心理学,后在德国维尔兹堡大学和他的学生进行思维的实验研究时,发现有无意象思维,他们称之为识态、心向等,以为心理过程除映象活力外,还存在无意象过程。
-
无意识心理学
他检验所有这些假说,创建了精神分析学派,形成了一门以研究无意识心理为主的科学心理学。1896年,弗洛伊德曾写过一篇文章,第一次宣布歇斯底里并非魔鬼缠身,也非道德沦丧,而是一种具有心理病源(尤其是性)的症状。然而,儿童期的性感觉与成人期的性感觉完全不同,他们是自我中心的,或者说是自恋的。
-
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心理发展变化一般规律的一门心理学基础学科。如认识、情感、意志以及气质、能力、性格等心理现象。它是心理学其它分支学科的一般知识基础,学习和研究心理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人的正常的精神活动与周围客观世界有一致性,正常精神活动自身具有协调性,另一个特点是个性心理特征的相对稳定性。
-
工程心理学
工程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它将心理学的观点、知识应用于系统设计,研究人的业绩与作业变量的关系,亦研究影响任务变量与业绩之间关系的参数。研究劳动工具技术过程,对人的心理活动提出什么要求;亦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特点对劳动工具、技术及环境提出什么要求。
-
士气激励
士气激励是指在战争中通过对参战官兵有意识、有目的地施加一定的外部刺激,激发其作战动机的心理过程。
-
学习的结构
2.行动环节。西方许多心理学家倾向于从控制论、信息论与系统论观点来探讨学习的结构,认为学习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过程,是由信息的输入、输出与反馈等环节构成的,信息加工的学习结构可以用下面的图来表示:同其他的学习反应一样,信息加工的学习模型呈现的刺激和反应是一特殊事件的起点和终点。
-
学习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指的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元认知过程则是指在工作记忆中进行的、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元认知知识(包括学习策略知识)来管理和控制认知活动的过程,它包含监视和调节的过程。横的方面是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上述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组成的一个动力结构。
-
灵感
是在文艺、科学的创造过程中由于思想高度集中、情绪高涨、思虑成熟而突发出来的创造能力。创造性思维久经酝酿,接近成熟,一触即发;现代脑科学的研究提示,灵感是一种跨越逻辑推理程序的不连续的思维,是大脑的显意识和潜意识相互通融、交互作用的结果,与左半脑和右半脑之间的功能沟通有关,体现着大脑的更复杂功能。
-
再造性想象
再造性想象(reproductiveimagination)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等的提示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如我们在阅读小说时想象有关的人物和情景。再造性想象有助于人理解事物,是人进行学习、发展智力、文化欣赏、交流经验和相互了解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
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creativeimagination)是想象的一种。它与再造想象不同,这不是依据任何现成的描述或再现记忆表象,而是运用记忆表象,按照自己的创见独立地创造新形象。创造想象是人的创造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
-
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3)大脑的终端部分。这三部分共同活动实现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巴甫洛夫将此称为分析器.在医学领域,人能够对病因刺激、病理变化、药理作用等产生感觉,通过病员主诉和医生问诊,可成为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信息依据。
-
思维过程
思维过程(processofthinking)是对反映事物外部现象和特性的感知觉材料进行加工,以揭露事物内部的、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心理过程。这个总的思维过程是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具体过程而实现的。有的心理学家称思维过程为思维操作过程或智力操作过程。
-
意志
意志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它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意识能动性的反映,对行为(包括外部动作和内部心理状态)有发动、坚持、制止、改变等方面的控制调节作用。
-
激励
激励指激发人们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使人始终维持在一种兴奋状态中。有效的激励手段必然是符合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的客观规律,否则就不会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
-
联想记忆法
利用联想来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叫做联想记忆法。一般来说,互相接近的事物、相反的事物、相似的事物之间容易产生联想。那个人也很感兴趣,问他是在哪本辞典上查到的,要去亲自查看一下全文。对比联想法:当看到、听到或回忆起某一事物时,往往会想起和它相对的事物。相对比之处很多,由前一句可以很自然地想起后一句。
-
科学记忆法
科学记忆法是人们根据心理学研究成果和经验总结,归纳出的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与技巧,下面简要介绍若干种。理解记忆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因为不论哪一种语言,学习目的总是为了读、写、听、说,这四种能力恰恰涉及到信息输入和输出的四种不同的通道,因此,在学习语文、外语等课程时,最好采用多通道记忆法。
-
心身关系
心身关系即心理与身体的关系,是理解心理实质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心身关系的理解历来有不同的观点:一是心身等同论,认为心理活动与身体的生理活动是等同的。三是格式塔派的心身同型论,认为心理过程与大脑皮层的生理过程相对应,生理现象与心理现象是同型的,不论是空间知觉还是时间知觉,都和大脑内的同样过程相对应。
-
心理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是研究人类个体使用语言时心理活动的科学。50年代,心理语言学主要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认为人的语言行为也是通过强化而形成的刺激和反应的结合。在实践上对语言教学(包括本族语和外语的教学)、言语障碍的诊断和治疗、通讯、人工智能和机器翻译,以及宣传工作等都可起很大作用。
-
心理内容
心理内容是心理活动的结果,即心理过程所反映的东西。情感活动的内容是客观事物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意志活动的内容则反映了人对行为目的的认识和克服困难的态度。心理内容与形式是不可分的。对物体个别特性的直接反映是感觉的形式,而所反映的物体的个别特性如声、光、冷、热等,则是感觉的内容。
-
嫉妒
嫉妒者可以分为有道德缺陷型和无道德缺陷型两种。一些在其它问题上道德并不差的人,只是在因为嫉妒问题上才采取不道德行为伤害对方的,属于心理障碍性质的行为,应侧重心理治疗。心理活动过程的反省认知过程:一个元认知修养好的人,能够在嫉妒心理产生时,及时地觉察到自己正在对某一刺激(S)产生过敏情绪反应。
-
情绪
概述:情绪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为了保存种族而发展起来的,它与机体活动相联系,是原始的。这种情绪反应是在进化中获得的并在外部刺激的诱发下发生和展现。情绪趋于稳定:与学龄前儿童相比,学龄期儿童的情绪逐渐内化,逐渐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表现及随之可能产生的后果,控制和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也逐步增强。
-
精神衰弱性格
精神衰弱性格的临床表现为反应心理过程严重偏离正常。临床特点是精力不足、精神不振、疲乏无力;凡事被动,缺乏主动性、自主性,处处依赖别人,给人带来烦恼痛苦。自感能力差,有自卑观念。情绪不稳,易伤感焦虑,缺乏生活乐趣。对躯体及精神刺激,情感反应强烈。
-
病理心理学
病理心理学研究异常心理的发生机制和表现形式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而变态心理学的范围要深广得多,不仅研究精神病人的异常行为,还要研究非精神病.非神经症(如某些躯体疾患、正常人在某些药物作用下,以及在催眠或其他特殊意识情况下)出现的心理或行为异常,而着重探讨变态心理的本质和规律。
-
行为调节障碍
概述:人们在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提出明确的目的,并为达到目的而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不断克服困难,坚持行动,最终完成任务,这一心理过程出现异常称行为调节障碍。常见于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嗜酒所致精神障碍及脑器质性精神病等。意志减退也可以为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症状。
-
心理
心理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性格、意识倾向等心理现象的总称。它既具有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不同水平,有从稍纵即逝的心理过程到稳固的个性倾向与个性特点的不同发展层次,又有知、情、意等不同心理活动对环境和个体本身进行认识、预测、调节和控制的不同功能,使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保持平衡。
-
精神分析理论
人性观:基本上,弗洛伊德的人性观是决定论的论调,他认为,人类行为受控于非理性因素、潜意识动机、与生物本能驱力(drives),以及六岁之前的性心理事件。当潜意识里的东西浮上意识层面而被察觉,过去盲目的习惯就可以由自己的选择来取代。人格结构:根据精神分析的看法,人格由三个系统组成:即本我、自我、与超我。
-
情绪助长作用
情绪助长作用一般是指在消极情绪累积基础上,互相激励作用的结果。或者一个职工被迫屡次作出一项行动而收不到明显的进步与成熟,也会发展成累积的恼怒。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绪助长作用。而且愤怒本身就带有一种迁移于其他人或其它事物的冲动,这种性质本身,又加剧了情绪助长作用的心理过程。
-
交往
总的来说,交往就是沟通、相互作用、知觉这3个方面的统一。交往对心理活动的影响:有些心理学家较为系统地实验研究了被试者在单独活动和共同活动(其中包含有交往的因素)条件下的心理活动──感知、表象、记忆、思维过程,目的是要阐明交往条件下心理活动的特点,交往对心理过程的影响。社会心理因素、人际关系、职能关系。
-
意志自由
意志自由指人的行为活动在一定条件下所具有的高度自主性及意识对行为的调节支配性。一种观点认为意志是"绝对自由"的,是不受任何因果规律制约的,意志作为一种纯粹的精神力量,可以超越客观现实,并"自由地"驾驭客观现实。人的意志不能主宰客观世界,相反,正是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支配和决定人类的意志。
-
认知障碍
感觉、知觉、记忆、理解、判断、推理等心理过程受到影响,认知事物发生障碍,常见于各种痴呆。精神分裂症由于思维不正常,亦可出现认知障碍。)认为,至少有三种主要手段可以引起信念系统发生改变。(2)概念重建(reconceptualization),给个体提供另一种可以解释其观察和经验的概念系统,从而取代个体原有的信念。
-
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一般指人与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彼此互相调整与适应,达到双方相互满意的心理过程,表现为顺应、自制、遵从、服从、同化等具体的适应方式。如果不能和社会取得适应,就会产生对周围环境的一种格格不入心理,久而久之,易出现精神变态。
-
社会印象
社会印象是在社会知觉基础上经过加工处理后在记忆中保持下来的对社会对象的主观印象。社会知觉材料的多寡与真伪、知觉对象的个人意义、情境因素,特别是人的经验体系,诸如认知主体的传统、习惯、审美情操、价值观念、思想方法等等,都是参与个体把社会知觉素材加工为社会印象的重要相关因素。
-
犯罪模仿
犯罪模仿指个体或群体以其他犯罪个体或群体为榜样,主动、自觉地学习犯罪动机、犯罪目的、犯罪方法、犯罪手段、犯罪经验、逃避惩罚的方法,以及犯罪的合理化思想、犯罪的价值观等的过程。(3)行为再现过程。主体模仿榜样的犯罪行为获得成功,满足了某些需要,获得了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使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得到强化。
-
罪犯心理矫正
罪犯心理矫正指管教干部遵循心理转化规律,按照重新社会化要求,促使罪犯消除犯罪心理结构,使其形成守法心理结构的矫治措施和技术。矫正罪犯不良心理过程要求做到:戒之以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炼之以意,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罪犯心理矫正过程是一个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协同活动。
-
事件相关电位
名称:事件相关电位概述: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potentials)是在受试者正确地识别偶发的感觉刺激信号或感受到意外新奇刺激后诱发的。它与广泛的高级神经中枢活动有关,是感觉、知觉、记忆、理解、学习、判断、推理和智能等心理过程的电位变化反映,是对客观事物的反应过程。2.患者在检查中应始终保持清醒、配合。
-
精神活性物质使用障碍的心理社会干预
根据心理行为治疗形式可有个体治疗、小组治疗、家庭治疗等,这些治疗方法可单独或联合应用于不同的治疗形式与治疗场所中,动机强化治疗与预防复发是成瘾治疗的基本方法,应重点掌握。(6)增强自我效能感(Enhanceself-efficacy):帮助患者建立自信与乐观情绪,鼓励改变,使其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药物滥用行为。
-
辩证心理学
主张历史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的心理总体(心理过程、个性、活动手段和行为)在社会发展过程、在各个不同时代和社会结构的更迭中间的变化和发展。
-
思维观念障碍
病因病理病机:1.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情感性障碍,反应性精神病,感应性精神病,癔症,强迫性神经症,人格障碍,疑病性神经症,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这类妄想产生时并不能是以一种观念开始,部分患者以妄想心境妄想知觉、妄想记忆等形式出现。
-
联想障碍
鉴别诊断:(一)精神分裂症联想松散、思维破裂、接触性离题等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思维不连贯极少出现,除思维障碍外还伴有感知障碍、情感障碍及意志行为异常。(二)器质性脑损害或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思维不连贯相对较多,此时常伴有意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