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上述症状往往在两个以上的场合出现,通常起病于学龄期之前,也有一些患者早期功能代偿,至学龄期才被发现。哌甲酯主要作用部位在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的纹状体,主要作用于多巴胺转运体,阻断多巴胺再摄取回突触前神经末梢,增加多巴胺能神经传递,进而增强大脑的控制能力,克制无目的的多动,提高注意力和学习能力。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上述症状往往在两个以上的场合出现,通常起病于学龄期之前,也有一些患者早期功能代偿,至学龄期才被发现。哌甲酯主要作用部位在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的纹状体,主要作用于多巴胺转运体,阻断多巴胺再摄取回突触前神经末梢,增加多巴胺能神经传递,进而增强大脑的控制能力,克制无目的的多动,提高注意力和学习能力。
-
对立违抗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与情绪调节相关的困难气质被认为与对立违抗障碍相关,如高水平的情绪反应和挫折耐受性差等。诊断对立违抗障碍时要确认这些行为不是由物质依赖、破坏性情绪失调障碍、抑郁障碍或双相障碍等疾病所导致,同时要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品行障碍以及正常的青春期“逆反”等相鉴别。辩证行为治疗也可用于对立违抗障碍。
-
发育性学习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基本信息:《发育性学习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是《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的一部分。诱发电位潜伏期延长等。(二)鉴别诊断:1.智力发育障碍有智力发育迟缓病史,韦氏儿童智力测验智商达缺陷水平(总智商、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均低于70),社会适应能力明显损害,适应行为量表适应商为缺陷水平(70以下)。
-
发育性学习障碍
概述:发育性学习障碍(developmentallearningdisorder,DLD)是指起始于学龄早期,在同等教育条件下,个体获得和使用阅读、计算、书写表达等学习技能受损。诱发电位潜伏期延长等。破坏性行为障碍(品行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抑郁障碍(重性抑郁障碍和心境恶劣障碍)中,10%~
-
对立违抗障碍
概述:对立违抗障碍(oppositionaldefiantdisorder,ODD)是儿童期常见的心理行为障碍,主要表现为与发育水平不相符合的、明显的对权威的消极抵抗、挑衅、不服从和敌意等行为特征。伴发问题:对立违抗障碍的患者常伴有其他精神心理疾病,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心境障碍、品行障碍等。辩证行为治疗也可用于对立违抗障碍。
-
神经发育障碍
最新的精神疾病诊断分类ICD-11和DSM-5均已取消了“精神发育迟滞”“心理发育障碍”“通常起病于童年和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将这些儿童青少年特有的疾病分类全部纳入成人体系,按生命发展周期排序和分类。无论是DSM-5还是ICD-11,按生命周期进行分类的精神疾病均从神经发育障碍开始。
-
智力发育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诊疗规范全文:一、概述:智力发育障碍(disordersofintellectualdevelopment)在ICD-10中称精神发育迟滞(mentalretardation,MR),是发生于发育阶段,即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成熟(18岁)之前,以智力发育迟缓和社会适应能力低下、未能达到相应年龄水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经发育障碍。
-
智力发育障碍
概述:智力发育障碍(disordersofintellectualdevelopment)在ICD-10中称精神发育迟滞(mentalretardation,MR),是发生于发育阶段,即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成熟(18岁)之前,以智力发育迟缓和社会适应能力低下、未能达到相应年龄水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伴发冲动攻击行为者,可予以小剂量抗精神病药治疗;
-
孤独症谱系障碍
概述: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spectrumdisorder,ASD)是一类起病于发育早期,以持续的社交互动与社交交流能力缺陷及受限的、重复的行为模式、兴趣或活动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各类精神科药物在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中均有应用,包括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情绪稳定剂、抗焦虑药、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药物。
-
孤独症谱系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2年的正常发育阶段后退行性起病。3.其他症状及共病除上述主要临床表现外,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还常存在其他精神症状,如情绪不稳、多动、冲动、自伤等,多数患者会共患其他精神障碍,包括智力发育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焦虑障碍、强迫障碍、情感障碍、进食障碍等。利培酮、阿立哌唑已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5~
-
精神发育迟滞
概述:智力发育障碍(disordersofintellectualdevelopment)在ICD-10中称精神发育迟滞(mentalretardation,MR),是发生于发育阶段,即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成熟(18岁)之前,以智力发育迟缓和社会适应能力低下、未能达到相应年龄水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伴发冲动攻击行为者,可予以小剂量抗精神病药治疗;
-
品行障碍
(3)生化改变:对有冲动、攻击性、反社会行为的个体的精神生化研究多集中在单胺类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5-HT及其两种代谢酶多巴胺-β-羟化酶(DβH)和单胺氧化酶(MAO)上。品行障碍患者常共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心境障碍、焦虑障碍和神经发育障碍等。
-
品行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持凶器故意伤害他人;品行障碍患者常共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心境障碍、焦虑障碍和神经发育障碍等。经典的行为治疗、认知治疗和家庭治疗等可以用于品行障碍的治疗。目前很少有设计良好的关于品行障碍药物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有效的证据相对最多,丙戊酸钠或锂盐可作为第二线或第三线的治疗选择。
-
儿童注意障碍、多动综合征
疾病分类:精神科疾病概述: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综合征是儿童期行为、情感和认知等方面异常的一组综合征.5.鉴别诊断应与正常顽皮儿童、智能落后、学习困难、抽动秽语综合征、舞蹈症、精神分裂症和癫癎等相鉴别。(2)抗焦虑药:过度紧张、焦虑抑郁的年长儿童可选用丙咪嗪、去甲丙咪嗪或氟西汀等。
-
抽动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Tourette综合征常共患其他神经发育障碍或情绪行为障碍,常见共病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及相关障碍、发育性学习障碍、品行障碍、不宁腿综合征、焦虑障碍、冲动控制障碍、睡眠障碍等。(3)非典型抗精神病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在临床中使用比典型抗精神病药更为普遍,该类药锥体外系等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典型抗精神病药。
-
正性强化法
概述:正性强化法(PositivereinforcementProcedures)或称阳性强化法,应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强调行为的改变是依据行为后果而定的,其目的在于矫正不良行为,训练与建立某种良好行为。3分钟,直至出现尿意后能控制45分钟。适用范围:矫正儿童神经性厌食症、偏食、遗尿、多动、缄默、孤独、学习困难等问题行为.
-
阳性强化法
概述:正性强化法(PositivereinforcementProcedures)或称阳性强化法,应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强调行为的改变是依据行为后果而定的,其目的在于矫正不良行为,训练与建立某种良好行为。3分钟,直至出现尿意后能控制45分钟。适用范围:矫正儿童神经性厌食症、偏食、遗尿、多动、缄默、孤独、学习困难等问题行为.
-
品行与情绪混合性障碍
概述:品行与情绪混合性障碍是一类以持久的攻击性、社交紊乱或违抗行为与明确的抑郁、焦虑或其他不良情绪共存的状态。“其他品行与情绪混合性障碍”被描述为同时具有童年品行障碍和持久而显著的情绪症状,如害怕、焦虑、强迫症、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恐惧症或疑病症。需要注意本障碍中两种疾病成分的延续关系和相互作用。
-
非器质性遗尿症
概述:非器质性遗尿症也称功能性遗尿症或原发性遗尿症,是指儿童5岁以后反复出现不能自主控制排尿,但无神经系统、泌尿系统或内分泌系统等器质性病变。部分患儿可与功能性遗粪、智力发育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焦虑障碍(尤其是选择性缄默症)共病。糖尿病可出现遗尿。常选用小剂量丙咪嗪、阿米替林、去甲丙咪嗪。
-
成瘾行为所致障碍
概述:成瘾行为所致障碍是指与化学物质(如成瘾性物质)无关的一种成瘾形式,特点为反复出现的、具有强迫性质的冲动行为,尽管成瘾者深知此类行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但仍然执意坚持,从而对躯体、心理健康甚至社会安全产生不良影响。认知行为治疗、动机访谈、家庭治疗等社会心理疗法对成瘾行为所致障碍的治疗有一定效果。
-
品行与情绪混合性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与单纯抑郁障碍比较,本障碍患者表现为更高的焦虑症状,易激惹,更频繁的躯体主诉;“其他品行与情绪混合性障碍”被描述为同时具有童年品行障碍和持久而显著的情绪症状,如害怕、焦虑、强迫症、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恐惧症或疑病症。同时,应当注意本障碍的患儿是否存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基础问题,尽早全面进行管理。
-
童年脱抑制性依恋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基本信息:《童年脱抑制性依恋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是《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的一部分。2.临床评估如怀疑患者可能罹患童年脱抑制性依恋障碍,建议对患者完善以下评估:(1)儿科发育评估:包括神经系统检查在内的完整体格检查。两病均表现出社交冲动,但脱抑制依恋障碍通常无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冲动症状。
-
非器质性遗尿症诊疗规范(2020年版)
(3)排除器质性疾病引起的遗尿,如先天原因(脊柱裂、尿道狭窄等)、泌尿道结构异常(尿路梗阻、膀胱容量小等)、神经科疾病(癫痫发作、脊髓炎症、马尾症等)、内分泌系统疾病(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糖尿病等)、外伤等,以及重度精神障碍和智力发育障碍等疾病。常选用小剂量丙咪嗪、阿米替林、去甲丙咪嗪。
-
童年社会功能障碍
(3)患儿在大多数场合表现出上述症状,社交关系明显障碍,多起病于5岁以前,症状持续1个月以上,在排除精神发育迟滞、广泛性发育障碍后可做出儿童反应性依恋障碍诊断。实验室检查:本病目前尚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当出现其他病症,如感染等,实验室检查显示其他病症的阳性结果。流行病学有关本病详细的流行病学资料尚匮缺。
-
童年脱抑制性依恋障碍
概述:童年脱抑制性依恋障碍是一种与婴幼儿期极度不充分的照料模式有关,以长期的社交关系障碍为特征的儿童精神障碍。临床评估:如怀疑患者可能罹患童年脱抑制性依恋障碍,建议对患者完善以下评估:(1)儿科发育评估:包括神经系统检查在内的完整体格检查。(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等常规化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