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续宿主
某些寄生蠕虫的幼虫侵入非适宜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但能存活并长期维持幼虫状态。只有当该幼虫有机会进入其适宜宿主体内时,才能发育为成虫。此种非适宜宿主称为转续宿主(paratenichost;transporthost)。
-
颚口线虫病
疾病名称:颚口线虫病英文名称:gnathostomiasis别名:棘颚口线虫病分类:感染内科寄生虫病蠕虫病ICD号:B83.1流行病学:传染源:棘颚口线虫的第一中间宿主剑水蚤、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类)、转续宿主(蛙、蛇、鸭、猪等)和终宿主(猫、狗)等都是本病的传染源。多无皮下游走性肿块。皮下结节活检可发现猪囊尾蚴。
-
内脏蠕虫蚴移行症
肝、肺、脑、眼、肠等有关器官可造成肉牙肿损害。3、管圆线虫蚴移行症除根据临床所见的脑膜症状及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外,还应疗效有无吞食或接触此寄生虫的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的历史,如未检到病原,职能作推断性诊断。阿苯达唑或用海群生、噻苯咪唑及硫双二氯酚等均未见效,份儿刺激裂头蚴移行,增加局部疼痛和肿胀。
-
棘颚口线虫
棘颚口线虫(GnathostomaspinigerumOwen,1836)是犬、猫的常见寄生虫,也寄生于虎、狮、豹等野生食肉动物,其幼虫偶可寄生人体,引起颚口线虫病(gnathostomiasis)。图1棘颚口线虫棘颚口线虫的生活史成虫寄生于终宿主胃壁的肿块中。预防棘颚口线虫病主要在于不食生的或半生的鱼类及鸡、鸭、蛙等转续宿主的肉。
-
棘颚口线虫病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人体颚口线虫病均由棘颚口线虫和刚棘颚口线虫寄生人体所引起。病理生理:本虫的致病作用主要是幼虫在人体组织中移行,加上虫体的毒素(如类乙酰胆碱、含透明质酸酶的扩散因子、蛋白水解酶等)刺激,可引起皮肤幼虫移行症(图12—30)和内脏幼虫移行症。
-
皮肤蠕虫蚴移行症
疾病分类:感染科疾病概述:蠕虫蚴移行症是指动物蠕虫蚴在人体内移行时所致的疾病,蠕虫蚴移行症可由线虫、吸虫和绦虫蚴侵入人体后在组织内移行,对宿主造成损害而出现各种临床表现。至于由斯氏狸殖吸虫蚴和裂头蚴等扁形蠕虫蚴的皮下包块型损害可以手术摘除并结合药物治疗,如使用广谱杀虫药吡喹酮、阿苯达唑等。
-
肺吸虫病
囊蚴脱囊后,童虫穿过肠壁引起肠壁出血。卫氏肺吸虫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胸闷、胸痛、气短等,典型痰液为果酱样或烂桃样。此外,补体结合试验、后尾蚴膜试验、纸片固相放射免疫吸附试验、免疫电泳和琼脂双向扩散、间接血凝试验、间接炭粒凝集试验都曾用于并殖吸虫病的诊断。皮下包块活检对斯氏肺吸虫病有诊断价值。
-
裂头蚴病
如裂头蚴寄生在眼球可使眼球突出,并发疼痛性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玻璃体浑浊、白内障、角膜溃疡穿孔甚至失明。人有可能成为第二中间宿主、转继宿主或终宿主。诊断检查:在流行区有吃生蛙、生蛇史及饮生水或用蛙肉、蛙皮敷疮、敷眼的病史,患处出现圆形、椭圆形游走性的皮下结节或肿块,则考虑有本病的可能。
-
曼氏裂头蚴病
疾病分类:消化内科疾病概述:曼氏迭宫绦虫病和曼氏裂头蚴病是由曼氏迭宫绦虫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头节细小,呈指状。再通入节片前部中央腹面的圆形雄生殖孔。经3—11天发育成原尾蚴。当受染的蛙被蛇、鸟类或猪等非正常宿主吞食后,裂头蚴不能在其肠中发育为成虫,而是穿出肠壁,移居到腹腔、肌肉或皮下等处继续生存。
-
斯氏狸殖吸虫
本虫引起的幼虫移行症可分为皮肤型与内脏型。皮肤型者主要表现为游走性皮下包块或结节,常见于腹部、胸部、腰背部,也可见于四肢、臂部、腹股沟、头颈部、阴囊、腋窝等处。所引起的胸、肺部症状和体征与卫氏并殖吸虫引起者基本相似。流行因素与防治原则与卫氏并殖吸虫病相似。吡喹酮治疗本病的疗效稍逊于卫氏并殖吸虫病。
-
兽比冀线虫病
本虫生活史过程尚未研究清楚。本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咳嗽、哮喘及咯学,伴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若虫体寄生咽喉部,可出现搔爬刺激感和阵发性干咳,用抗生素药物治疗,症状不能得到明显改善,有的患者可咳出带有色条状血样物(即虫体)的痰,有的经支气管内窥镜检可发现支气管壁上附有活动的血红色虫体或囊包块。
-
兽比翼线虫
龟和鳖可能是喉兽比翼线虫的转续宿主或中间宿主,当人生食或半生食了龟、鳖的肝、胆、血时,亦可被感染。除可以在痰液中检获成虫,粪便或痰液中检获虫卵外,气管镜检查亦可发现呼吸道壁附有虫体或囊包块,气管镜检冲洗液亦可检获成虫和虫卵。本病为人畜共患病,保虫宿主或传染源较多,以食草动物牛、羊、鹿较常见。
-
曼氏裂头蚴
概述:曼氏裂头蚴(plerocercoidlarvaeofSpirometramansoni)为迭宫属的裂头蚴,是寄生在蛙、蛇或人体内曼氏迭宫绦虫的第三期幼虫。5周发育孵出六钩蚴,被剑水蚤吞食后发育成原尾蚴,原尾蚴被蛙类吞食可发育成裂头蚴,人吞食含有裂头蚴的第二中间宿主可引起曼氏裂头蚴病。鸟类、蛇类、猪可作为转续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