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阑尾炎
(2)中医中药疗法:本病属于中医的“肠痈”范围,为实证、热症,治疗宜行气化瘀、清热解毒、通里攻下,辨证施治。③毒热型(多属阑尾穿孔、严重坏疽性阑尾炎或合并腹膜炎):用阑尾清化汤(金银花、蒲公英、冬瓜仁、大黄、丹皮、木香、川楝子、甘草)。3、腹壁切口引流物一般于术后24~慢性阑尾炎药物只能缓解,无法治愈。
-
获得性免疫功能丧失症病人的急性阑尾炎
概述:美国1996年报道HIV感染者100万人,AIDS病人27万人。获得性免疫功能丧失症病人的急性阑尾炎分类:普通外科阑尾疾病阑尾炎特殊类型的急性阑尾炎ICD号:K36流行病学:发病年龄25~鉴别诊断:在诊断中最为重要的是要与AIDS病本身所致的机会致病菌胃肠道感染相区别,如巨细胞病毒性结肠炎、急性盲肠炎等。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人的急性阑尾炎
概述:美国1996年报道HIV感染者100万人,AIDS病人27万人。获得性免疫功能丧失症病人的急性阑尾炎分类:普通外科阑尾疾病阑尾炎特殊类型的急性阑尾炎ICD号:K36流行病学:发病年龄25~鉴别诊断:在诊断中最为重要的是要与AIDS病本身所致的机会致病菌胃肠道感染相区别,如巨细胞病毒性结肠炎、急性盲肠炎等。
-
艾滋病人的急性阑尾炎
概述:美国1996年报道HIV感染者100万人,AIDS病人27万人。获得性免疫功能丧失症病人的急性阑尾炎分类:普通外科阑尾疾病阑尾炎特殊类型的急性阑尾炎ICD号:K36流行病学:发病年龄25~鉴别诊断:在诊断中最为重要的是要与AIDS病本身所致的机会致病菌胃肠道感染相区别,如巨细胞病毒性结肠炎、急性盲肠炎等。
-
阑尾炎(症状、手术治疗和饮食)
主要症状:腹痛,多半开始在脐周围、上腹部疼痛,以后逐渐加剧,经数小时后疼痛转移至右下腹部。阑尾一旦穿孔,引起腹膜炎时,可出现右下腹或全腹肌紧张,压痛和肌紧张在诊断急性阑尾炎上也有一定意义。慢性阑尾炎是一种常见病,患者常感右下腹隐病,并反复发作。恢复期要注意保持适量的身体活动,减少肠粘连的可能。
-
新备急丸
《古今名方》引金如寿经验方:方名:新备急丸组成:巴豆霜80mg,生大黄末80mg,生黄连末140g。功效:通里峻下,清热解毒。主治:各和类型阑尾炎,尤其是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瘀滞型)、急性蜂窝组织炎性阑尾炎(蕴热型)。制备方法:共和匀,装入肠溶胶囊,每粒0.3g。如体温过高,可用金银花30g煎水,待冷却后送服本丸。
-
龙胆地丁
《中医大辞典》·龙胆地丁:龙胆地丁为中药名,出自《中药志》。别名:广地丁、华南地丁。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全国中草药汇编》·龙胆地丁:拼音名:LóngDǎnDìDīng别名:蓝花草、紫花地丁[四川]来源:为龙胆科龙胆属植物华南龙胆GentianaloureiriGriseb及鳞叶龙胆G.squarrosaLedeb.,以全草入药。
-
第五日综合征
概述:第五日综合征(FifthDaySyndrome)又名小儿阑尾切除术后第五日综合征。诊断:1.病程短,无真性腹膜炎征。治疗措施:以保守治疗为主,多不必手术,采用禁食、静脉补液、持续鼻胃管减压、抗生素,对本征的治疗是必要而有效的,重要的是小儿阑尾炎后一般应在第6日以后方可出院,以免漏诊第五日综合征而延误处理。
-
阑尾1号
处方:红藤、地丁草、川楝子。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理气止痛。主瘀滞型阑尾炎。摘录:《新急腹症学》
-
清阑液
处方:红花10克,桃仁10克,青皮10克,甘草10克,丹皮15克,白芍15克,花粉15克,生地15克,玄参15克,归尾15克,连翘15克,莪术15克,三棱15克,公英100克,金银花50克,地丁50克,柴胡20克。功能主治:解毒化瘀,破积攻坚。主肠胃气滞,毒热壅盛。(性阑尾炎)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谭景祺方
-
草红藤
拼音名:CǎoH nɡT nɡ别名:红藤[四川成都]、黄花马豆、铁马豆、蝴蝶草、疆蛇通来源:豆科宿苞豆属植物毛宿苞豆ShuteriapampaninianaHand.-Mazz.,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洗净切段晒干。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用于阑尾炎,乳腺炎,腮腺炎,肺结核咯血。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多头苦荬
《全国中草药汇编》:多头苦荬:别名:山鸭舌草、黄花山鸭舌草来源:菊科多头苦荬IxerispolycephalaCass.[Lactucapolycephala(Cass.)Benth.],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消痞;主治肺热喉痛,腹痛,痞块,阑尾炎;外用治疔疮肿毒,乳痈,目赤肿痛,皮肤风疹。
-
腐卑
别名:小青[湖北]、山膏药、豆腐叶、六月冻、凉粉柴来源:马鞭草科腐卑属植物腐卑PremnamicrophyllaTurcz.,以根及叶入药。四季可采,鲜用或晒干。性味:苦、涩,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收敛止血。用于痢疾,阑尾炎,雷公藤中毒;外用治烧烫伤,淋巴结炎,痈肿疮疖,毒蛇咬伤,外伤出血。
-
滑背草鞋根
拼音名:Hu B iCǎoXi Gēn别名:无茎栓果菊、光叶栓果菊、土蒲公英[广西]来源:菊科滑背草鞋根Launaeaacaulis(Roxb.)Babc.[L.glabra(Wight)Franch.],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广西、广东、四川、云南。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化不良,尿路感染,结膜炎,阑尾炎:全草0.5~2两,水煎服,并用鲜全草捣烂外敷。
-
阑尾3号
处方:红藤、丹皮、皂角刺、炙山甲、银花、桃仁、川楝子。功能主治:清热排脓,活血消肿。主脓肿型阑尾炎。摘录:《新急腹症学》
-
纤花耳草
拼音名:XiānHuāěrCǎo别名:虾子草、鸡口舌来源:为茜草科耳草属植物纤花耳草HedyotistenellifloraBlume,以全草入药。夏秋采集,洗净晒干或鲜用。性味:苦、辛,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癌症,阑尾炎,痢疾;外用治跌打损伤,蛇咬伤。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阑尾2号
处方:红藤、三颗针、大黄(后下)、丹皮、川楝子、芒消(冲服)。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瘀攻下。主阑尾炎已成脓,或轻度破溃穿孔者。摘录:《新急腹症学》
-
大肠区
大肠区为经外奇穴名。出《上海中医药杂志》。位于足跖部,舟状骨前下凹陷下1寸处。主治腹痛、泄泻、阑尾炎、急性胃痛。为足针麻醉穴。一般直刺0.3~如作针麻,可在有针感后接电针机,诱导20分钟左右,病人手掌、鼻尖部有潮湿、出汗、流涕,胫骨前肌肌腱由紧张变为松弛时即可进行手术。
-
穴位压痛选穴
穴位压痛选穴指选取有压痛的经穴、奇穴来治疗疾病。常用的有募穴、背俞穴、四肢部的腧穴等。如阑尾炎选用阑尾穴来治疗。
-
阑尾化瘀汤
处方:川楝子15g,金银花15g,延胡索9g,牡丹皮9g,桃仁9g,大黄(后下)9g,木香9g。功能主治:行气活血,清热解毒。主瘀滞型阑尾炎初期,发热,腹痛,右下腹局限性压痛,反跳痛;或阑尾炎症消散后,热象不显着,而见脘腹胀闷,嗳气纳呆。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新急腹症学》
-
小鬼叉子
概述:小鬼叉子为中药名,出自《江苏野生植物志》,为《泉州本草》记载的鹿角草之别名。别名:小鬼叉子、不怕日草、鬼疙草、刺针草来源及产地:菊科植物小花鬼针草BidensparvifloraWilld.的全草。性味:苦,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祛瘀。①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肠炎,阑尾炎,痔疮,跌打损伤,痈疖。
-
斑鸠菊
《全国中草药汇编》:斑鸠菊:别名:豆腐渣树、聋耳朵树、鸡菊花来源:菊科斑鸠菊VernoniaesculentaHemsl.[V.papillosaFranch.],以根入药。生境分布:四川、云南、贵州。性味:甘、涩,温。功能主治:消炎,解毒。主治阑尾炎,疮疖。外用研粉,调敷患处。
-
粘毛黄花菍
别名:磨盘公来源:锦葵科粘毛黄花菍SidamysorensisWightetArn.,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广西。性味:甘、微辛,平。功能主治:清肺止咳,散瘀消肿。支气管炎:鲜全草1两,水煎服。乳腺炎、痈疮肿毒:鲜叶捣烂,隔纱布一层外敷。阑尾炎:鲜叶捣烂,纱布包好,外敷腹部痛点。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赛繁缕
拼音名:S iF nLǚ别名:鸡儿肠、鹅儿肠、繁缕来源:石竹科赛繁缕StellarianeglectaWeihe,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全国各地。性味:酸,平。功能主治:解毒祛瘀,清热利尿,下乳。主治痔疮,肿痛,阑尾炎,热淋,尿路感染。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患处。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太白艾
《全国中草药汇编》:太白艾:拼音名:T iB i i来源:菊科太白艾Tanacetumvariifolium(Chang)Ling,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陕西、湖北。化学成份:从根中分离出2-(1-己-1-炔-3-烯基)-5-乙叉基-二氢呋喃骈呋喃-(3-,2-,b)。性味:辛、微苦,平。功能主治:祛风镇静,清热解毒。主治小儿惊风,风湿麻木,阑尾炎。
-
头巾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头巾草:别名:并头黄芩、山麻子来源:唇形科头巾草ScutellariascordifoliaFisch.exSchrank,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山西、青海。性味:微苦,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主治肝炎,阑尾炎,跌打损伤,蛇咬伤。1两,水煎服。外用头巾草2两,捣汁加酒服,药渣敷患处。
-
万年蒿
别名:白莲蒿来源:菊科蒿属植物铁杆蒿ArtemisiasacrorumLedeb.,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阴干用。性味:苦、辛,平。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痛。用于肝炎,阑尾炎,小儿惊风,阴虚潮热;外用治创伤出血。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细叶刺针草
别名:小花刺针草、小花鬼针草、小刺叉、一包针来源:菊科刺针草属植物细叶刺针草BidensparvifloraWilld.的全草。夏秋采割地上部分,洗净,鲜用或晒干用。性味:苦、平。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散瘀。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肠炎,阑尾炎,痔疮,跌打损伤,冻疮,毒蛇咬伤。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双柏散
《中医伤科学讲义》:组成:大黄2斤,薄荷1斤,黄柏1斤,泽兰1斤,侧柏2斤。功效: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主治:跌打扭伤,筋肉肿痛,发红;各期阑尾炎有包块者。用法用量:开水、蜜调敷。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小肠区
小肠区为经外奇穴名。出《上海中医药杂志》。位于足跖部,第二、三趾根之间点至足跟后缘联成足跖正中线,正中线后二十分之九点做一横线;主治腹痛、泄泻、阑尾炎、小便癃闭等。如作针麻,可在有针感后接电麻机,诱导20分钟左右,病人手掌、鼻尖部有潮湿、出汗、流涕,胫骨前肌肌腱由紧张变松弛即可进行手术。
-
不怕日草
概述:不怕日草为中药名,出自《泉州本草》,为《泉州本草》记载的鹿角草之别名。别名:小鬼叉子、不怕日草、鬼疙草、刺针草来源及产地:菊科植物小花鬼针草BidensparvifloraWilld.的全草。性味:苦,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祛瘀。①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肠炎,阑尾炎,痔疮,跌打损伤,痈疖。
-
华南地丁
概述:华南地丁为中药名,出自《中药志》,为《中药志》记载的龙胆地丁之别名。来源及产地:龙胆科植物华南龙胆Gentianaloureirii(D.Don)Griseb.的全草。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1.治咽喉肿痛,痢疾,肝炎,阑尾炎。2.治疮疡肿毒,淋巴结结核,煎服或捣敷。化学成分:本品含黄酮类、苷类、多糖类。
-
平田氏十二反应带
平田氏十二反应带指日本平田内脏吉于1913年用测定皮肤温度的方法进行心理学的实验,发现各种不同的疾病可以分别反应到身体的十二条反应带。结果发现,子宫病、阑尾炎、胃溃疡以及肝胆疾病患者,均在下肢相当于平田氏十二反应带的部位,出现“良导带”,即出现有导电量较周围部位明显增加的良导 状区。
-
滇苦菜
拼音名:DiānKǔC i别名:苦马菜、滇苦苣菜来源:菊科苦苣菜属植物苦苣菜SonchusoleraceusL.,以全草入药。四季可采,鲜用或晒干。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用于肠炎,痢疾,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阑尾炎,乳腺炎,口腔炎,咽炎,扁桃体炎,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前头点
前头点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手食指背侧桡侧缘,食指成屈曲位,近侧指节骨与中指节骨的指间关节部。主治胃病、阑尾炎、四肢关节痛、急性踝关节扭伤、牙痛、前头痛。一般紧靠骨膜直刺0.3~
-
脐点
脐点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颧面部,当目外眦直下方,颧骨下缘下0.3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阑尾炎。一般直刺0.1~0.2寸。
-
第三次国际针灸学术大会
第三次国际针灸学术大会于1973年4月25~27日在韩国召开。出席大会的有美、英、法、日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名代表。会议决定对已知的365个穴位编排国际统一号码;庆熙大学做了针麻切除阑尾炎手术的现场表演,并交流了针灸临床、手法探讨、针灸原理、经络测定及针灸史等研究成果。
-
广地丁
概述:广地丁为中药名,出自《广东中草药》。为《中药志》记载的龙胆地丁之别名。别名:广地丁、华南地丁来源及产地:龙胆科植物华南龙胆Gentianaloureirii(D.Don)Griseb.的全草。性味:微苦,寒。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1.治咽喉肿痛,痢疾,肝炎,阑尾炎。2.治疮疡肿毒,淋巴结结核,煎服或捣敷。
-
盲肠
盲肠(cecum)是大肠的开始部(图2-22),位于右髂窝内,呈囊袋状,左接回肠,上通升结肠。在盲肠的后内壁伸出一条细长的阑尾vermiformappendix,其末端游离,一般长6-8厘米,内腔与盲肠相通,它是盲肠末端在进化过程中退化形成的。图2-22盲肠内腔及阑尾炎
-
针灸治疗急性阑尾炎
《针灸治疗急性阑尾炎》为书名。张沛霖等撰。1958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