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麟膏
《异授眼科》:凤麟膏:处方:上好羊脑炉甘石8两(打如莲子大,1分重为则。一分用细辛1两,荆芥穗1两,薄荷1两,煮浓汁大半钟,亦煮3次)。用法用量:原书用本方,治内障,迎风冷泪,怕日羞明,昏花者,须兑虎液、羊脑玉、冰片合用;加制过甘石1钱、白丁香1钱、鹅不食草2钱。参阅 龙砂、 虎液条。
-
涤邪汤
处方:泽兰1钱5分,琥珀1钱,丹皮2钱,天冬3钱,荆芥炭1钱,条黄芩1钱5分,煨天麻8分,白薇1钱,焦山栀3钱,桔梗1钱。功能主治:经水先来,更受热邪,寒热往来,或昼轻夜剧,或但身热,不论神昏、欲痉、欲厥等候。如腹痛拒按者,瘀血尚多,本方去桔梗、白薇、天冬,加制军3钱,元明粉1钱5分,天仙藤1钱5分;
-
滋阴八味煎
《景岳全书》卷五十一:方名:滋阴八味煎别名:知柏地黄汤、滋阴八味汤、知柏六味汤组成:山药4两,丹皮3两,白茯苓3两,山茱萸肉4两,泽泻3两,黄柏(盐水炒)3两,熟地黄8两(蒸捣),知母(盐水炒)3两。或阴虚火旺,下焦湿热而成之癃闭,尿频急痛,带下,阴痒,腰痠膝软,舌质红,尺脉旺。用法用量:水煎服。
-
复原活血汤
概述:复原活血汤记载于《医学发明》,其组成为柴胡15g、天花粉9g、当归9g、红花6g、甘草6g、穿山甲(炮)6g、大黄30g、桃仁15g,具有活血祛瘀,疏肝通络之功效,主治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是治疗跌打损伤的代表方剂。3.本方现代常用于各种外伤、软组织损伤、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等属于血瘀气滞者。
-
疔毒复生汤
脉实便秘者,加朴消。备注: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外科正宗》卷二补。摘录:《普济方》卷二七四方出《普济方》卷二七四,名见《外科正宗》卷二:方名:疔毒复生汤别名:疔毒回生汤组成:牡蛎、大黄、山栀子、金银花、地骨皮、牛蒡子、连翘、木通、乳香、没药、皂角刺、瓜蒌各等分。
-
鹿黄丸
别名:鹿茸丸处方:枇杷叶1两,款冬花1两,北紫菀1两,杏仁(去皮尖)1两,木通1两,鹿茸(炙)1两,桑白皮1两,大黄5钱。功能主治:酒色过度,饥饱失时,吐血,咳血,痰血等。原书云本方引自“丹溪”,查《丹溪心法》卷二有治嗽血方:红花、杏仁(去皮尖)、枇杷叶(去毛)、紫草茸、鹿茸(炙)、木通、桑白皮、大黄。
-
平安散
气绝者,先用本方搐入鼻孔,以通其窍,再以不换金正气散主之。《何氏济生论》卷三:别名:千金丹、人马平安散组成:劈砂1钱,硼砂1钱,雄黄1钱,火消1钱,当门子3分,冰片3分,飞金30张,西黄1分(一方加明矾1钱,细辛5分,牙皂5分)。
-
葱矾酒
别名:葱矾散、葱矾饮处方:明矾(于端午午时为末,晒干,瓷器盛之)3钱,葱白7茎。功能主治:一切疔毒、恶疮初起,发热恶寒者。本方原名“葱矾丸”,与剂型不符,据《绛囊撮要》改。《绛囊撮要》本方用法:同捣烂,分作七块,用热白酒送下,吃完盖暖,再饮葱白汤催之,汗出淋漓,待停一二时,从容去被。注意:大忌风寒。
-
四炭阿胶汤
方出《时病论》卷三,名见《湿温时疫治疗法》:组成:银花、生地、白芍、黄芩(4者均炒为炭)、阿胶(炒珠)、山药(炒黄)、陈皮、石莲。主治:阴虚之体患五色痢。附注:《湿温时疫治疗法》本方用银花炭、条芩炭、白芍炭各一钱半,生地炭三钱,真阿胶一钱半,炒黄淮药三钱,广陈皮、甜石莲各一钱半。
-
安胎和伤汤
处方生地9g,白芍9g,白术9g,当归9g,枳壳6g,朱砂6g,茯神9g,续断9g,木香3g,甘草3g。功能主治镇静安胎,和伤止痛。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本方用茯神、朱砂镇静安神;白术、甘草补脾益气,以生气血;续断补肝肾,且可增强安胎之效;木香、枳壳理气止痛。故本方有镇静安胎、和伤止痛之作用。
-
散郁丸
《杏苑》卷四:方名:散郁丸组成:苍术、香附子(童便浸,4制)、川芎各等分。主治:气郁,胸胁疼痛,脉沉涩。用法用量:每服50丸,食前淡生姜汤送下。本方或(口父)咀,随六症加减煎服。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炊饼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附注:本方治上证,须再加木香、缩砂仁。
-
摄生饮
处方:圆白天南星(湿纸裹,煨)南木香苍术(生)白羊眼半夏(用白沸汤就跳蘸少顷)各4.5克辣细辛甘草(生)石菖蒲(细切)各3克制法:上药锉散,分作二服。痰盛者,加全蝎,2枚。中风、中寒、中暑、中湿及痰厥、饮厥、气厥等。附注:《育婴秘诀》治大人、小儿卒中,以本方调惊气丸服。
-
杏仁萝卜子丸
处方:杏仁(去皮、尖)萝卜子各15克功能主治:宣肺降气,化痰止嗽。治气壅痰盛,咳嗽气喘。摘录:《丹溪心法》卷二方出《丹溪心法》卷二,名见《景岳全书》卷五十四:别名:萝卜子丸组成:杏仁(去皮尖)半两,萝卜子半两。附注:萝卜子丸(《不知医必要》卷一)。《景岳全书》本方用法:上为末,粥为丸,如梧桐子大。
-
乌梅承气汤
处方:大黄9-15克(后下),芒硝6-9克(冲服),川朴6克,枳实6克,乌梅6克,川椒2克,川连3克。功能主治:通里攻下,安蛔止痛。主虫积结聚,壅塞肠腔,郁滞不通。亦可配合使用本方灌肠,以本方1剂,煎取300-500毫升,5岁以下灌300毫升,5岁以上灌500毫升。呕吐不甚,腹胀不着,能配合治疗者,不用插胃管,可直接口服。
-
理中安蛔汤
处方:人参中、白术中、干姜上、茯苓中、乌梅3个,花椒。制法:加生姜,水煎服。主蛔厥,手足冷而吐蛔。本方炼蜜为丸,名“理中安蛔丸”(见《医方集解》)。手足冷,加附子;2.《成方便读》:夫腹痛一证,固有寒热虚实之不同,其为虫积者尤多,以其饮食不节,生冷过度,脾胃阳气薄弱,不能运化精微,蕴酿而成虫积矣。
-
清热除痹汤
《刘奉五妇科经验》:方名:清热除痹汤组成:金银藤1两,威灵仙3钱,青风藤5钱,海风藤5钱,络石藤5钱,防己3钱,桑枝1两,追地风3钱。主治:产后身疼,关节红肿灼痛。各家论述:本方主要由清热祛湿与疏风活络两大类药物组成。清热除湿药中,金银藤辛凉散热,又能清经络血脉中之热邪。
-
和胃胶囊
组成:百合30g,乌药5g,桔梗5g,炒枳壳10g,莱菔子15g,炙紫菀5g,炒白术10g,石菖蒲5g等。动物实验证实,本方水煎液具有明显促进小鼠胃排空的作用,其促进作用与吗丁啉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同时有升高血浆胃动素和降低血清胃泌素的作用,分析作用机制,可能与介导交感神经对平滑肌的抑制作用有关。
-
补阳还五汤
凡临床上出现以中风后半身不遂、口眼斜、苔白、脉缓或脉细弱无力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能缩小心肌梗死范围,对抗心律失常,同时能改善微循环,抗凝血,降低全血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使药地龙可明显提高巨噬细胞和脾细胞分泌一氧化氮的水平,同时对巨噬细胞具有双相调节作用,浓度5%~
-
清瘟败毒饮
疫证初起,恶寒发热,头痛如裂,烦躁谵妄,身热肢冷,舌刺唇焦,上呕下泄,六脉沉细而数者用大剂,沉而数者用中剂,浮大而数者用小剂。凡是在热性病过程中,出现了高热(体温大多在39℃以上)烦躁、大渴引饮、头痛如劈、神昏谵语,或热盛发斑、吐血衄血、唇焦舌绛、脉细数等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摘录:《疫疹一得》卷下
-
葛根黄芩黄连汤
具有解表清里的功效。治外感表证未解,热邪入里,身热,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心下痞,胸脘烦热,喘而汗出,口干而渴,舌红苔黄,脉数。葛根素能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其化合物黄酮能降低全血黏度及血小板黏附率,抑制血栓形成,有降血压以及改善肠、脑等器官的微循环作用,同时能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和抗血栓形成。
-
葛根芩连汤
具有解表清里的功效。治外感表证未解,热邪入里,身热,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心下痞,胸脘烦热,喘而汗出,口干而渴,舌红苔黄,脉数。葛根素能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其化合物黄酮能降低全血黏度及血小板黏附率,抑制血栓形成,有降血压以及改善肠、脑等器官的微循环作用,同时能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和抗血栓形成。
-
回阳救急汤
三阴寒邪内盛,故利、厥脉微、神衰欲寐俱见,身寒战栗,唇指青紫,踡卧等,纯是一派阴寒内盛、微阳欲脱之危象,治宜回阳救逆,益气生脉。茯苓所含茯苓素对Na+-K+-ATP酶和细胞中的ATP酶有显著激活作用,从而可促进机体的水盐代谢功能;人参二醇苷对脑缺血引起的脂质过氧化和脑损伤有抑制作用;能抑制血小板聚集。
-
黄连香薷饮
《丹溪心法》卷一:黄连香薷饮:处方:香薷500克川朴(制)250克黄连120克制法:上药哎咀。功能主治:阳暑中热,口干舌燥,小便赤短,身热目赤,脉洪体壮,一切实证。如大便泻而小便短,加苍术、泽泻、萆薢(此味要重),或加木瓜;附注:本方治上症,须 先以苏合丸灌之,候渐醒,再以本方水煎,冷服,作痫症治则不可救。
-
补肾散结汤
组成:党参10g,黄芪10g,地黄10g,天冬10g,地鳖虫10g,炮山甲10g,盐制黄柏10g,知母10g,枳壳10g,泽泻10g,琥珀粉(吞)1.5g,肉桂(后下)3g。张锡纯谓“二便闭塞诸证,用药治不效者,皆可加山甲作向导”,而地鳖虫又“善化瘀血,最补损伤”,故本方以山甲、■虫(地鳖虫)破血散结,疏通下焦瘀滞;
-
神效麝香散
《百一》卷九:方名:神效麝香散别名:麝香散组成:草乌头(用大者,炮裂,去皮脐尖,锉如麻豆大,入盐再炒焦黄)2两,华阴细辛(去土叶)2两,草茶4两(微碾,勿令细)。主治:偏正头痛,夹脑风,连眉项颈上彻腮顶疼痛不可忍者。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备急灸法》本方用法,每服一钱,入麝香少许,蜡茶清调下。
-
荣宫种子汤
组成:鹿角霜10g,仙灵脾10g,紫石英(先煎)15g,大熟地20g,枸杞子15g,菟丝子20g,炙黄芪10g,全当归10g,路路通10g,九节菖蒲6g,鸡血藤20g。方中仙灵脾、鹿角霜、紫石英温肾壮督暖宫,大熟地滋肾阴,枸杞子、菟丝子平补肾气,黄芪、当归补气生血,路路通、九节菖蒲、鸡血藤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
栝楼薤白白酒汤
概述:栝楼薤白白酒汤又名瓜蒌薤白白酒汤,其组成为瓜蒌实24g、薤白12g、白酒适量。方解:本方所治胸痹系由胸阳不振,痰阻气滞所致。除此之外血压增高等血流动力学变化可使动脉内膜内皮细胞连续性中断,暴露内膜下组织,此时血小板活化因子激活血液中的血小板,使之黏附,聚集在内膜上,形成附壁血栓;
-
凉血五花汤
用法用量:水煎服。本方适用于血热发斑,热毒阻络所引起的皮肤病。主治:血热发斑,热毒阻络所致盘状红斑性狼疮初期,玫瑰糠疹(风癣)、多形性红斑(血风疮)及一切红斑性皮肤病初期,偏于上半身或全身散在分布者。各家论述:方中凌霄花凉血活血泻热为主,玫瑰花、红花理气活血化瘀,鸡冠花疏风活血,野菊花清热解毒。
-
黄连冰片
处方:黄连10克,冰片1克。功能主治:据报道,应用本方治疗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经重复验证15例,治愈13例,2例(慢性者)用药5天无效后,于本方中加青黛5克,获良效。用法用量:用时,先按常规消毒(用3%双氧水,或生理盐水,或浓茶水清洗外耳道脓液和药痂,并用清洁药棉擦干)。摘录:《外治方》
-
黄芪桂枝五物汤
概述:黄芪桂枝五物汤记载于《金匮要略》卷上,其组成为黄芪9g、芍药9g、桂枝9g、生姜18g、大枣4枚,具有调养荣卫,益气温经,祛风散邪,补气通阳,养血除痹之功效,主治因素体营卫气血不足,复因劳而汗出、外感风邪客于血脉所致的血痹证,是治疗血痹证的代表方剂。抗凝血酶,抑制血小板聚集。
-
天麻钩藤饮
概述:天麻钩藤饮记载于《杂病证治新义》,其组成为天麻9g、钩藤(后下)12g、石决明(先煎)18g、栀子9g、黄芩9g、川牛膝12g、杜仲9g、益母草9g、桑寄生9g、夜交藤9g、朱茯神9g,具有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之功效。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实验研究本方有降压作用。抑制花生四烯酸及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等;
-
大柴胡汤加黄连
主治:急慢性胰胆疾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心律不齐、支气管哮喘、便秘、肥胖。大柴胡汤古代多用于治疗宿食,张仲景使用本方的客观指征为“心下按之满痛”。三黄泻心汤则是古代的泻火止血剂,多用于吐血、衄血以及温热病的治疗。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概述: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出自《伤寒论》,其组成为麻黄9g、杏仁9g、炙甘草6g、生石膏18g,具有辛凉解表、清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外感风邪,肺热咳喘证。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麻疹合并肺炎等疾病,辨证属于表邪未尽,邪热壅肺者。5):1(原方为2:1),并可酌加桑白皮、黄芩等清泄肺热之品。
-
三解牛黄散
《幼幼新书》卷十九引茅先生方:方名:三解牛黄散组成:白僵蚕、全蝎(炙)、防风、白附子、桔梗、川大黄、甘草(炙)、白茯苓、川黄芩、人参、川郁金(皂角水煮)各等分。主治:小儿实热,潮热。用法用量:每服半钱至1钱,薄荷蜜汤调下。制备方法:上为末。附注:本方名三解牛黄散,但方中无牛黄,疑脱。
-
逐血破瘀汤
《赵柄南临床经验集》:方名:逐血破瘀汤组成:水蛭2至4钱,虻虫2至4钱,地龙3至5钱,(庶虫)虫2至4钱,黑丑3至5钱,路路通5钱至1两,透骨草3至5钱,水红花子3至5钱,盘龙参3至5钱,紫草3至5钱。主治:深部栓塞性静脉炎(血痹),腹腔瘀血(血瘕),腹腔肿物(癥瘕)。各家论述:本方为活血汤方的重剂。
-
三阳汤
方出《元戎》,名见《东医宝鉴 外形篇》卷一:方名:三阳汤组成:羌活、防风、荆芥、升麻、葛根、白芷、柴胡、川芎、芍药、细辛、葱白(连须)。主治:三阳头痛。附注:《王机微义》引本方有石膏。主治:中风发三夏,脉沉紧,恶寒不汗,烦。制备方法:上切。用药禁忌:忌海藻、菘菜等物。
-
四逆注射液
概述:四逆注射液即四逆汤制成之注射剂。主治少阴病,阳气虚衰,阴寒内盛而致的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疲欲寐,下利清谷,腹中冷痛,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微;药理作用:实验研究:本方对失血性休克、内毒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等,皆有显著对抗作用;
-
神仙活命汤
处方:龙胆草6克元参24克马兜铃9克板蓝根9克生石膏15克白芍9克川黄柏4.5克生甘草3克大生地30克瓜蒌9克生栀子6克功能主治:泻火解毒,清热养阴。用法用量:水煎服。备注:本方治证属肺胃积热化火,复感时邪疫毒,上蒸咽部所致。附注:《白喉治法抉微》本方用法:重者日服三剂,俟病稍减,仍服养阴清肺汤。
-
中药防治胎黄研究
中药防治胎黄研究是用中药防治新生儿病理性黄疽的临床研究课题。1973年,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用黄疸茵陈冲剂(茵陈、大黄、黄芩、甘草)煎汤口服治疗40例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绝大部分在服用本方后3d~提示这可能是活血化瘀和清热利湿治疗本病的现代生理学基础。
-
越婢汤
《金匮要略》卷中:越婢汤:处方:麻黄12克石膏25克生姜9克甘草6克大枣15枚功能主治:宣肺泄热,散水消肿。《外台》引本方无白术。腹膨若瓮,肤色光亮,恶风无汗,发热微渴,纳呆溺少,咳嗽痰多,气逆喘促,不能正偃,倚壁而坐,寸口肿甚,难辨脉浮沉。治当解表祛风,宣肺行水。综合五药,乃为发越水气,清泄里热之剂。
-
五味消毒饮
凡疔疮疖肿初起阶段,同时具备疔疮疖肿局部伴有红、肿、热、痛,舌红,脉数者,即可使用本方进行加减治疗。还其对真菌抑杀范围更大,对红色表皮癣菌、黄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等10余种致病性皮肤真菌均有抑杀作用,还有抗单纯疱疹病毒作用,同时能明显降低内毒素的活性,使其减毒9.3倍。紫背天葵能入三焦,善除三焦之火。
-
泻黄散
概述:泻黄散同名方剂约有五首,其中《小儿药证直诀》记载者为常用方。本方是治疗脾火口疮的常用方剂,现代常用于治疗复发性口疮、小儿鹅口疮等属脾胃伏火者。或小儿身凉身黄睛黄,疳热口臭唇焦,泄泻黄沫,脾热口甜,胃热口苦,不吮乳;2.加减法:若小便短黄,淋涩不通畅者,加白茅根、车前子、赤茯苓以清热利尿;
-
加味肾气丸
金匮加减肾气丸、加味八味丸、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资生肾气丸组成:炮附子二个,茯苓、泽泻、山茱萸、炒山药、车前子(酒蒸)、牡丹皮各一两,官桂、川牛膝(酒浸)、熟地黄各半两。治肾虚腰重,脚肿,小便不利;《严氏济生方》卷四方之加味肾气丸功在温肾化气,利水消肿。用法用量:每服七十丸,空腹米饮送下。
-
大承气汤
现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凡临床上出现以痞(自觉胸脘有闷塞重压感)、满(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燥(指肠中燥屎,干结不下)、实(腹痛拒按,大便不通或下利清水而腹痛不减)及苔黄厚、脉实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厚朴苦温以去痞,枳实苦寒以泄满,芒消咸寒以润燥软坚,大黄苦寒以泄实去热。
-
芦黄颗粒
组成:制首乌20g,制黄精15g,姜黄10g,红花10g,虎杖30g,漏芦30g。方解:中老年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好发动脉粥样硬化症,常伴冠心病、脑梗死等,中医辨证多为阴虚瘀热证。脂质浸润及慢性炎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症形成的关键,方中大多数药物具有降脂、抗炎作用,据笔者临床观察,本方确能缩小斑块、减轻炎症。
-
越婢加术汤
处方:麻黄12克石膏25克生姜9克甘草6克白术12克大枣15枚功能主治:疏风泄热,发汗利水。治皮水,一身面目悉肿,发热恶风,小便不利,苔白,脉沉者。主治:里水。各家论述:《金匮要略方义》:本方乃越婢汤加白术而成。《金鉴》卷四十一:方名:越婢加术汤组成:越婢汤加苍术。主治:溢饮有热者。
-
进退黄连汤
处方:黄连(姜汁炒)1钱5分,干姜(炮)1钱5分,人参(人乳拌蒸)1钱5分,桂枝1钱,半夏(姜制)1钱5分,大枣2枚。2.《成方便读》:喻氏治关格证,上则呕吐不纳,下则二便不通,用此方或进或退,犹握枢而运,使之透达于上下。故其治格之盛着,当进而从阳,本方俱不用制,水煎温服。
-
逐瘀夺命丹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方名:逐瘀夺命丹组成:益母草、白芷、泽兰、甘草、冬葵子、生地、丹皮、干姜、官桂、当归、附子、赤芍、南星、苏木、牛膝。药后白带减少,经期小腹冷痛好转,诸恙亦有减轻,效不更方,守原方继进5剂。益母、泽兰、芎、归、生地、丹皮、赤芍又能行血、养血、破血,胞中无瘀血填塞,则自下矣。
-
猪乳膏
《幼科发挥》:方名:猪乳膏组成:牛黄少许,朱砂少许。主治:小儿胎惊、胎风。《医统》卷八十八:方名:猪乳膏组成:全蝎1个(焙),琥珀1分,朱砂少许。主治:小儿诸惊胎痫。用法用量:每服1字,麦门冬煎汤调下。制备方法:上为末。本方名 猪乳膏,但方中无猪乳,疑脱。《简明医彀》本方用法:加猪乳妙。
-
木香豆蔻丸
摘录:《御药院方》卷十一《活人方》卷五:组成:白蔻仁3两(另末),良姜8钱,青皮5钱,官桂5钱,丁香5钱,檀香5钱,藿香5钱,三棱5钱,蓬术5钱,山奈5钱,甘草4钱(炙黄),陈皮2两5钱,山楂2两5钱,香附2两5钱(姜制),甘松5钱,木香5钱。主治:泄泻。附注:《济阳纲目》本方用青木香一两,肉豆蔻二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