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蟾蜍
蟾蜍和青蛙属两栖纲,无尾目,蟾蜍属蟾蜍科,青蛙属蛙科。主要药理作用有呼吸兴奋,强心,抗炎,利尿,抗心肌缺血,抗休克,抗肿瘤,祛痰,镇咳,平喘,促进造血,抗血栓,抗凝等。"②《别录》:"疗阴蚀,疽疠,恶疮,猘犬伤疮。④治疗恶性肿瘤将活蟾蜍晒干后烤酥研细末,过筛,和面粉糊做成黄豆粒大的小丸。
-
蟾蜍胆
《*辞典》:蟾蜍胆:出处:《吉林中草药》拼音名:Ch nCh Dǎn来源: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胆。高级胆汁酸部分中有:三羟基蟾蜍甾族胆烯酸、三羟基异甾族胆烯酸、Δ23-3α,7α,12α-三羟基粪甾烯酸、三羟基蟾蜍甾族胆烷酸;胆汁醇部分有:四羟基降蟾蜍烷、五羟基蟾蜍烷、四羟基胆烷及异三羟基胆烯。
-
干蟾
《中医大辞典》·干蟾:干蟾为中药名,出自《中药材手册》。为《名医别录》记载的蟾蜍之干燥全体。功能主治:解毒消肿,止痛,利尿。治慢性支气管炎,百日咳,痈疖,疔疮,瘰疬,咽喉肿痛,水肿,臌胀,小便不利,小儿疳积。炮制:捕捉后,将体上的蟾酥取出,晒干或烘干或剖腹除去内脏,并连同下颚及腹部一并去掉。
-
蟾头
《*辞典》:蟾头:出处:《纲目》拼音名:Ch nT u来源: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头部。功能主治:治小儿疳积。(《圣惠方》蟾头丸)②治小儿奶疳,体瘦烦热,毛发干瘁,乳食减少:蟾头一枚(烧灰),蛇蜕皮灰一分,蝉壳一分(微炒,去足),麝香一钱,青黛半两,蜗牛子二七枚(炒微黄)。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
蟾蜍肝
《*辞典》:蟾蜍肝:出处:《医林纂要》拼音名:Ch nCh Gān来源: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肝。②《随息居饮食谱》:凡小儿疮家疫疠,并宜食之,其(蟾蜍)肝尤良。附方:治麻疹出不透,或迟迟不能出齐,出后很快消失,发热不退或增高:癞虾蟆肝一至二个。(赣州《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摘录:《*辞典》
-
干蟾皮
概述:干蟾皮为中药名,出自《药筱启秘》。为《本经逢原》记载的蟾蜍皮之处方名。性味归经:辛,凉,有小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水消胀。1.治慢性气管炎,瘰疬,疳积腹胀。现用治肿瘤。用活蟾皮敷贴,或焙干研末调敷。化学成分:蟾蜍皮的特殊成分,一般与蟾酥相似。
-
缅甸溪蟾
中文名:缅甸溪蟾拉丁名:Torrentophryneburmanus(Andersson),1938俗名:缅甸蟾蜍中文目名:无尾目中文科名:蟾蜍科中文属名:溪蟾属采集描述:杨大同、饶定齐,云南两栖爬行动物,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年。无耳柱骨;指基下瘤和关节下瘤单一;内外掌突大小相若,内掌突略长,外掌突略呈圆形。
-
蟾蜍饼
别名:蟾蜍条、蟾蜍锭处方:蟾蜍(酒化)1钱,轻粉5分,乳香2钱,没药2钱,雄黄2钱,巴豆2钱,麝香3分,朱砂1钱,樟脑1钱。功能主治:疔毒、脑疽、乳痈、附骨疽、臀痈,一切患症,或不痛或大痛,或麻木。用法用量:蟾蜍条(《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吉林、哈尔滨方)、蟾酥锭(《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北京方)。
-
蛤蟆浆
注解:蛤蟆浆为中药蟾酥的别名,见《中药材手册》。关于蟾酥:蟾酥为中药名,出自《本草衍义》。乳蟾酥,呈灰棕色粉末,气味及刺激性比蟾酥粉弱。有毒,归心经,具有解毒,止痛,开窍醒神的功效。用于痈疽疔疮,咽喉肿痛,中暑神昏,痧胀腹痛吐泻。酒蟾酥便于制粉,降低了毒性,临床多用于发背,疔疮,痈毒,咽喉肿痛。
-
癞蛤蚂浆
注解:癞蛤蚂浆为中药蟾酥的别名,见《新疆药材》。关于蟾酥:蟾酥为中药名,出自《本草衍义》。乳蟾酥,呈灰棕色粉末,气味及刺激性比蟾酥粉弱。有毒,归心经,具有解毒,止痛,开窍醒神的功效。用于痈疽疔疮,咽喉肿痛,中暑神昏,痧胀腹痛吐泻。酒蟾酥便于制粉,降低了毒性,临床多用于发背,疔疮,痈毒,咽喉肿痛。
-
蛤蟆酥
注解:蛤蟆酥为中药蟾酥的别名,见《山东中药》。关于蟾酥:蟾酥为中药名,出自《本草衍义》。乳蟾酥,呈灰棕色粉末,气味及刺激性比蟾酥粉弱。有毒,归心经,具有解毒,止痛,开窍醒神的功效。用于痈疽疔疮,咽喉肿痛,中暑神昏,痧胀腹痛吐泻。酒蟾酥便于制粉,降低了毒性,临床多用于发背,疔疮,痈毒,咽喉肿痛。
-
蟾舌
《*辞典》:蟾舌: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Ch nSh 来源: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舌。功能主治:《纲目拾遗》:拔疔。附方:治鱼脐疔:(癞)虾蟆舌一个,研烂,用红绢片摊贴,其根自出。蟾肚皮代绢妙。(《疮疡经验全书》蟾舌膏)摘录:《*辞典》
-
毕德氏器
毕德氏器是雄蟾蜍在睾丸与脂肪体之间具有的黄色乃至淡红色的小器宫。可以认为是萎缩的卵巢。雌性大蟾蜍(Bufovulgaris)也有此器官,两栖类的生殖腺原基并不完全分化成生殖腺,在蟾蜍中前端形成脂肪体,在雌雄性中部都有卵细胞发育,在雄性形成毕德氏器,其后端分化成真正的生殖腺,雌雄各自形成卵巢和睾丸。
-
湛江蟾蜍膏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ZhanjiangChanchuGan标准编号:WS3-B-2245-96处方:蟾蜍500g大黄(胆汁制)417g冰片83g蓖麻子375g樟脑83g大枫子375g白芷20g木鳖子250g血余炭138g巴豆500g制法:以上十味,除蟾蜍外,大黄、白芷、血余炭、冰片、樟脑分别粉碎成细粉,过筛,其余蓖麻子等四味酌予碎断,加食用植物油9000g,浸渍5~
-
疣棘溪蟾
中文名:疣棘溪蟾拉丁名:TorrentophrynetuberospiniaYangandLiu,1996中文目名:无尾目中文科名:蟾蜍科中文属名:溪蟾属采集描述:杨大同、饶定齐,云南两栖爬行动物,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眼径约为头长的1/3;上眼睑外缘具隆起的腺体;无耳柱骨;蟾蜍毒和蟾毒配基均具有强烈的局部麻醉作用。
-
蟾毒配基B(乙酸)酯
C26H36O6,蟾蜍(Bufovulgaris)皮肤腺中的一种毒素,溶剂化的结晶,154℃下湿润,分解点23℃,溶于乙醇和氯仿,作为蟾蜍主要毒素的蟾毒配基B二酯(bufotoxin,蟾毒配基B酯的C14-辛二酰精氨酸酯)的酯部分,在体内水解而生成蟾毒配基B(乙酸)酯。
-
蟾蜍毒
蟾蜍毒为蟾蜍(Bufovulgaris)毒腺分泌的白色粘稠毒液。通过威兰德(H.O.Wieland)和小竹无二雄的研究,其化学结构已阐明,它是甾类苷和辛二酰精氨酸等多种成分的结合物。主要的是蟾毒配基B酯、蟾蜍精(bufagin)、华蟾毒配基(cinobufa-gin),蟾蜍毒配基(gamabufogenin)。
-
蟾酥毒
蟾酥毒是从中药蟾酥中分离的毒性成分,为蟾毒配基类及其酯类属于六元内酯环型的强心试元的衍生物。存在于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bufogargarizansCantor耳后腺分泌的乳汁。为具有苦味的针状结晶体,易溶于甲醇、吡啶,微溶于无水乙醇,几不溶于水,乙醚、丙酮、氯仿、石油醚。具有强大的强心作用,但毒性亦大。
-
蟾蜍丸
《小儿痘疹方论》:蟾蜍丸:别名:虾蟆丸处方:蟾蜍1个(夏月沟渠中取,腹大不跳不鸣,身多(疒品)者)。主小儿无辜疳症。摘录:《小儿痘疹方论》《普济方》卷三八○引《傅氏活婴方》:方名:蟾蜍丸组成:蟾蜍1两,大皂角(同烧存性,为末)1两,青黛(研)1钱,芦荟1钱,麝香(研)1钱,朱砂1钱,莪术1钱,槟榔1钱。
-
蟾蜍灰散
处方:蟾蜍。功能主治:狂犬咬人重发者。用法用量:烧炙食之,不必令其人知,初得啮便为之,则后不发。摘录:方出《肘后》卷七,名见《普济方》卷三○六
-
虹彩病毒科
中文名称:虹彩病毒科英文名称:Iridoviridae分类类型:科虹彩病毒科成员:属种型蛙病毒属(Ranavirus)虎螈病毒(Ambystomatigrinumvirus)里贾纳蛙病毒(Reginaranavirus)博乐虹彩病毒(Bohleiridovirus)流行性胰坏死病毒(Epizootichaematopoieticnecrosisvirus)欧洲鲶鱼病毒(Europeancatfishvirus)欧洲六须鲇病毒
-
蛙病毒属
DNA合成以2个阶段发生,第一阶段在细胞核中合成单位长度的分子,第二阶段在细胞质中合成串联体。病毒mRNA缺乏poly(A)。在12℃-32℃条件下,本属病毒能在两栖动物、禽类和哺乳动物细胞上生长,病毒结构蛋白能迅速抑制宿主的大分子合成。
-
虾蟆胆
《*辞典》:虾蟆胆:出处:《纲目》拼音名:H M Dǎn来源:为蛙科动物泽蛙的胆汁。原形态:动物形态详虾蟆条。化学成份:胆汁中含粪甾烷酸及硫酸蟾蜍醇。功能主治:《孙天仁集效方》:治小儿失音不语,取汁点舌上。
-
蛙
气味甘、寒、无毒。另取猪肚一个,以茶油洗净后,包蛙在其中,扎好,煮一领先取出,去掉蛙的皮、肠,只吃蛙肉和猪肚,酒磁定。此方名“蛤馔”。2、水蛊腹在。3、毒痢噤口。用青蛙一个,烧存性,研为末,加米糕作丸,如梧子大。5、恶疮如眼(上高下深,颗颗累垂如眼,顶上露出舌状物,毒孔透里)。属于无尾两栖类。
-
驱毒保脱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卷八:方名:驱毒保脱汤组成:当归1两,煅羊胫骨3钱,桂心1钱,生甘草1钱,黑炮姜5分,麻黄5分,明乳香5分,净没药5分。功效:活血和阳,以散其阴毒。主治:脱疽,由沉寒痼冷,阴毒搏于趾节而成。用法用量:外用活蟾蜍皮敷足趾;
-
嗅觉电图
嗅觉电图electroolfactogram为嗅上皮受味的刺激时所产生的电位记录.缩写为EOG[应注意,眼电图(electrooculogram)也缩写为EOG]。一般嗅细胞对不同味的刺激显示出不同的EOG,但它并非为一对一地相应反应,而同一种类细胞可以对几种味发生反应.但象雄蚕蛾的嗅细胞只对一种物质如性信息素(sexpheromone)发生反应。
-
神应白玉膏
《外科真铨》卷上:方名:神应白玉膏组成:老蟾蜍2只,大鲫鱼1只,巴豆1两,蓖麻仁1两。功效:化腐生肌。主治:一切无名肿毒。制备方法:用油1斤,煎枯去滓,熬至滴水成珠,离火少倾,入轻粉2两,水粉6两,搅匀成膏。
-
癞肚七
癞肚七此药为葫芦科植物华中雪胆(Hemsleyasxechuenensis)的块根。华中雪胆和雪胆(乌龟七)外形相似,但其雌、雄花序均为疏散总状花序,果实长倒圆锥状(雪胆花序均为疏散的圆锥花序,果实筒状圆锥形)。分布于下谷坪、木鱼、老君山、盘龙、关门山等地。该药具清热解毒、止血止泻功效。用于无名肿毒、外伤出血、细茵性痢疾等。
-
眉心膏
《理瀹》:方名:眉心膏组成:斑蝥、巴豆霜、蟾蜍、朱砂、雄黄、麝。主治:久疟经年,寒热连绵,体壮实者。用法用量:先用生姜汁、烧酒、麦面捣匀,作饼7枚,涂天柱、颈骨及背心、胸坎、臂弯、腿弯七处,再用此贴眉心神庭穴,周时揭去。制备方法:枣肉为丸,如绿豆大。
-
朱砂消丸
《普济方》卷二七五:组成:新蟾蜍不拘多少,朱砂(为细末)、寒食面少许,巴豆(去皮,不出油)不拘多少。主治:一切恶疮。用法用量:每服1丸,温酒送下。制备方法:上为丸,如黄米大,朱砂为衣。
-
万应夺命散
《痘疹传心录》卷十八:方名:万应夺命散组成:乳香(置竹筒内煮,自然去油)1钱,没药(制同上)1钱,丁香1钱,木香1钱,苦丁香1钱,麝香1钱,牛黄5分,蟾蜍5分,血竭2钱,巴霜5钱。主治:痈疽发背,疔疮,无名肿毒,喉闭。制备方法:上为末,酒浆糊为丸,如黍米大。
-
新订参蟾驱蛊化疳汤
《黑热病证治指南》:方名:新订参蟾驱蛊化疳汤组成:潞党参、粉甘草、绿升麻、当归、使君、山药、雄黄、干蟾蜍、胡黄连、炙鳖甲、芜荑、鸡金、云苓、辰砂。
-
背腺
背腺是两栖类的孵化酶腺。有尾类在前额正中集聚成块,所以亦称为前额腺。无尾类的蟾蜍和青蛙类,由前额到近尾部沿背侧中央走行,青蛙类则为梨状细胞,相当广泛地散布在前方背中线上,在生理上是全分泌腺,但形态上是部分分泌腺。
-
灵芝多糖
灵芝多糖的来源:灵芝多糖是从中药灵芝中分离的具有扶正固本作用的多糖类成分。灵芝多糖的药理作用:具有免疫增强作用,能增强正常小鼠及注射免疫抑制剂小鼠的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能提高机体对恶劣环境的抵抗能力,增强机体对缺氧的耐受性,有助于组织获得较多氧;
-
蟾蜍膏
《圣济总录》卷一二八:蟾蜍膏:处方:蟾蜍1个(去头用),石硫黄(别研)半两,乳香(别研)半两,木香半两,桂(去粗皮)半两,露蜂房1个(烧灰用)。功能主治:一切疮肿、痈疽、瘰疬等疾,经月不愈,将作冷瘘。凡欲贴疮,须先以桑白皮、乌豆煎汤,淋洗,拭干,以龙骨煅为粉,掺疮四边令易收,然后方用贴药。
-
行气消癌汤
处方:丹参25克,茯苓20克,郁金20克,砂仁15克,寸冬20克,瓜蒌25克,半枝莲50克,干蟾蜍3只,生水蛭15克,荷叶15克。功能主治:理气逐瘀,甘寒润燥。主气结伤阴。用法用量:水煎取液100毫升,每次50毫升牛奶冲服,日服2次。摘录:赵葆昌方
-
蟾蜍中毒
蟾蜍中毒(phryninpoisoning)是指因药服或误服蟾酥过量所致的中毒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