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状花序
头状花序是总状花序的一种。在菊科(Chrysanthemum)、川续断科(Dipsacaceue),聚生多数的花,花序轴顶端极度缩短而膨大,同时生有总苞。有的往往经过次级花数减少,在一个花序上仅着生一朵花〔豚草(Ambrosiaartemisiifoliavar.elatior)、兔儿风(Ainsliaeauniflora)〕。
-
小谷精草
头状花序近球形,直径4-6cm,总苞片倒卵形,长2-2.5mm,杆黄色;蒴果三棱状球形,长约1mm。2.白药谷精草本种与谷精草区别在于:叶丛生,叶片狭线形。4.毛谷精草本种与前三种的区别在于:叶长达60cm,背面被长流柔毛;③苞片表皮细胞长方形或略呈棱形。性味:辛;平归经:胃;明目退翳。主目赤翳障;外用:适量,煎汤外洗;
-
梦花
《*辞典》:梦花:出处:《分类草药性》拼音名:M nɡHuā别名:金腰袋、打结花、梦冬花(《中国树木分类学》),喜花、迎春花(《重庆草药》)。总花梗粗壮,密被长绢毛,总苞被柔毛,花梗无或极短:花萼圆筒形,外面被绢毛状长柔毛,裂片4,花瓣状,卵形,平展;治青盲,云翳,多眵泪,羞明,小儿疳眼。参见密蒙花条。
-
赤胫散
《全国中草药汇编》:赤胫散:拼音名:Ch J nɡS n别名:蛇头蓼、血当归、缺腰叶蓼、红泽兰、花蝴蝶、红皂药、散血丹来源:蓼科蓼属植物赤胫散PolygonumruncinatumBuch.-Ham.var.sinenseHemsl.,以根及全草入药。治毒蛇咬伤,痈疖,无名肿毒,乳腺炎。治内伤,血热头昏头痛,红崩,经闭,虚火咳嗽,赤白痢,痈毒恶疮。
-
豚草属
豚草属,菊科,近40种,主要分布于美洲,我国有豚草A.artemisiifoliaL.等1-2种,栽植或逸为野生。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叶互生或对生,全缘至掌状或羽状分裂;头状花序单性,雌雄异株;花冠整齐,花冠管极短,顶端5齿裂;花药近离生。总苞合生,卵形或近球形,顶端闭锁;属下物种三裂叶豚草、豚草
-
枪花药
拼音名:QiānɡHuāYào英文名:flowerofHypoestes别名:大叶理肺药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白菊木的树皮。单叶互生;每个头状花序约含小花6朵,全为能育的两性白色筒状花,先叶形放;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干燥的山坡疏林中。性寒功能主治:清热止咳;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树皮:治咳嗽及枪刀伤。
-
清明菜
拼音名QīnɡMínɡCài菊科植物淡黄香青的全草别名铜钱花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淡黄香青的全草。上部吉较小,狭披针形,全部叶被灰白以或黄白色蛛丝状绵毛。性味味辛;摘录《中华本草》菊科植物鼠耳草的嫩苗清明菜的别名鼠耳草、田艾、佛耳草、寒食菜、白芒草、黄花曲草、追骨风清明菜使用提示每次60~
-
山莴苣
《全国中草药汇编》:山莴苣:拼音名:ShānWōJ 别名:苦菜、苦马地丁、鸭子食来源:菊科莴苣属植物山莴苣LactucaindicaL.,以全草或根入药。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用于阑尾炎,扁桃体炎,子宫颈炎,产后瘀血作痛,崩漏,痔疮下血;③乳管分枝状或成碎片,多与薄壁细胞共存,内充满乳汁。
-
菊花
菊花为眼科常用祛风清热药,具有疏风清热,平肝明目的功效:(1)用于外感风热或肝经风热及肝火上炎所致目赤肿痛、热泪不止,常与桑叶或夏枯草配伍。本品能平肝、熄风,常与石决明、白芍、钩藤等同用。(3)用于明目退翳,常与蒺藜、蝉蜕同用,如菊花散(《和剂局方》):白菊花、蒺藜、羌活、木贼、蝉蜕。总苞碟状;
-
旋覆花
旋覆花的功效与主治:旋覆花具有降气,消痰,行水,止呕的功效,用于风寒咳嗽、普饮蓄结、胸膈痞满、呕吐噫气。总苞基部有时残留花梗,苞片及花梗表面被白色茸毛,舌状花1列,黄色,长约1cm,多卷曲,常脱落,先端3齿裂;鉴别:(1)本品表面观:苞片非腺毛1~性味与归经:苦、辛、咸,微温。
-
野菊花
性味归经:野菊花味苦、辛,性微寒;野菊花的功效与主治:野菊花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疔疮痈肿、目赤肿痛、头痛眩晕。野菊花具有疏风,清热解毒,凉血降压的功效:野菊花防治感冒,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煎服,9~总苞基部有的残留总花梗。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蒙花苷(C28H32O14)不得少于0.80%。
-
泥胡菜
《全国中草药汇编》:泥胡菜:拼音名:N H C i别名:剪刀草、石灰菜、绒球、花苦荬菜、苦郎头来源:菊科泥胡菜属植物泥胡菜HemisteptalyrataBunge[H.carthamoides(Buch.-Ham.)Benth.],以全草入药。上部叶条状披针形至条形。叶互生,多卷曲皱缩,完整叶片呈倒披针状卵圆形或倒披针形,羽状深裂。常有头状花序或球形总苞。
-
砂漏芦根
叶片条状披针形,长2-5cm,宽1-1.5cm,先端锐尖,基部半抱茎,边缘有白色硬刺,刺长约5mm,两面淡黄绿色,上部叶有遥毛,下部叶被绵毛。韧皮部较窄,约占根半径的1/5,外侧有5-45个类圆形分泌腔,直径25-70(-100) m,韧皮部无石细胞和树脂纤维:木质部发达,木射线由1-3列细胞组成,壁稍增厚且木化,韧皮射线不明显;
-
绢毛苣属
中文名绢毛苣属拼音名juanmaojushu拉丁名Soroseris中国植物志80(1):194描述SoroserisStebb.绢毛苣属,菊科,约8种(包括StebbinsiaLipsch.属),分布于喜马拉雅一带,我国全产,见于西南部和西北部,其中伞花绢毛菊S.umbrellata(Franch.)Stebb.为肉质草本,产西南各省区,根作补药。总苞片2-3层,少数;
-
夜花属
中文名夜花属拼音名yehuashu拉丁名Nyctanthes中国植物志61:219描述NyctanthesL.夜花属,木犀科,2种,产印度至印度尼西亚,其中夜花N.arbortristisL.,我国云南南部有栽培。花极香,3-7朵组成头状花序,有总苞状苞片;雄蕊2,着生于花冠管先端,近无花丝,花药近先端背着;子房2室,花柱短,柱头2裂,胚球每室1颗;
-
悬铃木属
中文名悬铃木属拼音名xuanlingmushu拉丁名Platanus中国植物志35(2):118描述PlatanusL.悬铃木属,悬铃木科,约7种,分布于东南欧、印度和美洲,我国引入栽培的有3种,供观赏用和作行道树。心皮极多数,彼此分离,其中混生线状的苞片;子房1室,有胚珠1颗,稀2颗;头状花序于成果时扩大而硬,每一小坚果的基部围绕以长毛.
-
大果巴戟
拼音名:DàGuǒBāJǐ别名:扣灯、防己、越南鸡眼藤、白鸡屎藤来源:药材基源:为茜草科植物大果巴戟天的根。原形态:大果巴戟天,攀援大灌木,被于后变淡黄色、广展的长柔毛。花序顶生,伞形花序式排列,由4-10个小头状花序组成,头状花序直径6-8mm,有花10-20朵;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中海拔沟谷潮湿地。性味:辛;
-
蓝刺头属
中文名蓝刺头属拼音名lancitoushu拉丁名Echinops中国植物志78(1):1描述EchinopsL.蓝刺头属,菊科,约100种,分布于东欧、非洲至亚洲,我国约10余种,主产西北至东北。总苞由刺状外苞片和线形或披针形的内苞片组成,全部花聚合成一稠密、圆球状的复头状花序,下有俯垂而藏于花序底的叶状苞片;
-
倒赤伞
《全国中草药汇编》:倒赤伞:拼音名:DǎoCh Sǎn来源:菊科倒赤伞Ainsliaealatifolia(D.Don)Sch.-Bip.,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西藏。原形态:宽穗兔耳风多年生草本,高30-60cm。头状花序多数,排成宽短的穗状花序,苞叶披针形;总苞片卵形至披针形,长2-7mm,先端渐尖,边缘膜质;冠毛羽毛状,淡褐色,长约8mm。
-
东风草
拼音名:DōnɡFēnɡCǎo别名:九里明、九里光、千里光、毛千里光、黄花地胆草、大头艾纳香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东风草的全草。叶片卵形、卵状长圆形或长圆形,长7-10cm,宽2.5-4cm,先端短尖,基部圆形,边缘有疏细齿或点状齿,上面被疏毛或后脱落,有光泽,干后常变淡黑色,下面无毛或多少被疏毛;总苞半球形;
-
四照花属
中文名四照花属拼音名sizhaohuashu拉丁名Dendrobenthamia中国植物志56:86描述DendrobenthamiaHutch.四照花属,山茱萸科,12种,产喜马拉雅至东亚,我国有9种,产西南、中南至东部,为很好的观赏植物。子房下位,2室,每室有倒垂的胚珠1颗,花柱圆柱状,柱头头状;果核果状。
-
剪刀股
《全国中草药汇编》:剪刀股:拼音名:JiǎnDāoGǔ别名:鸭舌草、鹅公英来源:菊科苦荬菜属植物剪刀股IxerisdebilisA.Gray[I.japonicaNakai;功能主治:清热凉血,利尿消肿。基生叶莲座状,叶基部下延成叶柄,叶片匙状倒披针形至倒卵形,长5-25cm,宽1-3cm,先端钝,基部下延,全缘或具疏锯齿或下部羽状分裂;性味:味苦;
-
一箭球
又名三角草、三叶珠、单打槌、水百足、水香附。为莎草科植物单穗水蜈蚣KyllingamonocephalaRottb的全草。7毫米,具极多数小穗;一箭球的功能主治:宣肺止咳,清热解毒,截疟,散瘀消肿。《广西民间常用草药》:“杀虫,解毒,利尿,退热,散瘀,镇痛,生肌,健脾,消食,行气。”皮肤瘙痒,可配葎草、苍耳草等药煎汤外洗;
-
鬼针草
19厘米,2回羽状深裂,裂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尖或渐尖,边缘具不规则的细尖齿或钝齿,两面略具短毛,有长柄;治疟疾,腹泻,痢疾,肝炎,急性肾炎,胃痛,噎膈,肠痈,咽喉肿痛,跌打损伤,蛇虫咬伤。煎汤,加入鸡蛋一个煮汤服。(《福建民间草药》)⑿治气性坏疽:鲜鬼针草全草,用冷开水洗净,水煎汤熏洗。
-
戴星草属
中文名戴星草属拼音名daixingcaoshu拉丁名Sphaeranthus中国植物志75:57描述SphaeranthusL.戴星草属,菊科,约40种,分布于热带非洲、亚洲和澳大利亚,其中戴星草S.africanusL.等3种,我国西南部至台湾亦产。叶互生,有齿缺,基部下延至茎上;头状花序小,异性,盘状,于枝顶聚成球形的复头状花序;花冠4-5齿裂;
-
红走马胎
拼音名:HónɡZǒuMǎTāi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红背兔耳风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insliaearubrifoliaFranch.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洗净,晒干原形态:红背兔耳风多年生草本,高约30cm,根状茎短,必被棕色长绒毛。茎直立,直棕色柔毛。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林中或林地岩石上。性味:味辛;
-
黄花蒿
出处:《纲目》拼音名:Hu nɡHuāHāo别名:臭蒿、草蒿(《日华子本草》),香丝草、酒饼草(《广州植物志》),马尿蒿、苦蒿(《贵州民间方药集》),黄香蒿、黄蒿、野筒蒿(《江苏植药志》),鸡虱草(《江西草药》),秋蒿、香苦草、野苦草(《上海常用中草药》)。茎叶互生;潮热,小儿惊风,热泻,恶疮疥癣。
-
苦菜
《全国中草药汇编》:苦菜:拼音名:KǔC i别名:败酱草[东北]、苦叶苗、活血草、苦丁菜、苦麻菜、小苦苣、黄鼠草来源:菊科野苦荬属植物山苦荬Ixerischinensis(Thunb.)Nakai,以全草入药。叶互生,皱缩破碎,完整叶展平后呈椭圆状广披针形,琴状羽裂,裂片边缘有不整齐的短刺状齿。大肠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咽喉肿痛;
-
两面刺
中下部茎叶披针形、长椭圆形或倒披针形,羽状半裂、浅裂或几全裂,无柄或基部耳状扩大半抱茎;全部叶末回侧裂片或侧裂片三角形或三角状披针形,先端或刺齿先端急尖,有长5-7mm的针刺,裂片先端或齿缘有缘毛关短针刺,上部茎叶渐小,与中下部茎叶同形并等样分裂;花红紫色,花冠长约2cm,不等5浅裂,细管部长约1cm。
-
野火球
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野火球的全草。掌状复叶,互生;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坡湿地、滩甸边、林缘、草甸草原、灌丛中。小叶5,多皱缩,卷曲,完整者展平后呈披针形或狭椭圆形,长2.5-4cm,宽0.5-1.2cm,边缘具细锯齿,两面侧脉隆起,下面中脉有稀疏柔毛,近无柄。有时可见暗红紫色头状花序及线状长圆形荚果。
-
广东土牛膝
《中医大辞典》·广东土牛膝:广东土牛膝为中药名,出自广州军区空军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别名:多须公、六月雪来源及产地:菊科植物华泽兰EupatoriumchinenseL.的根。分布江西、福建、广西、广东、云南等地。性味:苦,凉,有小毒。功能主治:清热,利咽,解毒,行瘀。1.治白喉,急性咽炎,喉炎,扁桃体炎
-
母菊属
中文名母菊属拼音名mujushu拉丁名Matricaria中国植物志76(1):49描述MatricariaL.母菊属,菊科,广义约50种,分布于南非、欧洲和西亚,少数种分布美洲西北部,我国常见的有M.discoideaDC.和M.chamomillaL.等6种,产西北、华北和东北等省区,常栽培供观赏用。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常有强烈的气味;属下物种母菊、同花母菊
-
红花荷属
中文名红花荷属拼音名honghuaheshu拉丁名Rhodoleia中国植物志35(2):44描述RhodoleiaChamp.exHook.红花荷属,金缕梅科,9种,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我国有6种,产西南部至南部,为美丽的观赏树。叶互生,革质,卵形至长圆形,羽状脉,无托叶;花瓣2-5,红色,匙形至倒披针形,常生于头状花序外侧,使整个花序形如单花;
-
珙桐属
中文名珙桐属拼音名gongtongshu拉丁名Davidia中国植物志52(2):157描述DavidiaBaill.珙桐属,珙桐科,只有珙桐D.involucrataBaill.1种,产我国西南和鄂西,为一很美丽的森林植物。花杂性,排成顶生的圆头状花序,花序下承以白色、叶状苞片2-3枚;子房下位,6-10室,每室有胚珠1颗;属下物种珙桐、珙桐(原变种)、光叶珙桐
-
狼杷草
拼音名:LánɡPáCǎo英文名:BurBeggarticks别名:乌阶、乌杷、郎耶草、狼反映草、小鬼叉、豆渣草、针包草、引钱包、引线包、狼耻草、切才曼巴、叉子草、老蟹叉、田边菊、鬼叉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狼把草、矮狼杷草的全草。叶片长椭圆状披针形,长4-13cm,不分裂或近披针形,顶生裂片较大,两端渐狭,具锯齿;
-
二郎剑
拼音名:èrLánɡJiàn别名:见血草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长穗兔耳风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insliaeahenryiDiels.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切段晒干。茎暗紫色,具柔毛。头状花序2-3呈聚伞状,由多个小聚伞花序组成长穗状花序;总苞片约4层,狭披针形;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坡、林下。
-
大丁草
化学成分:全草含大丁苷即是5-甲基香豆素-4-葡萄糖苷、大丁纤维二糖苷、大丁龙胆二糖苷、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野樱皮苷等。叶片倒披针状长椭圆形或椭圆状广卵形,长5-6cm,宽3-5.5cm,通常提琴状羽裂,先端裂片卵形,边缘有不规则同圆齿,基部常狭窄下延成柄;主脉处下表皮下可见约1列细胞组成的厚角组织(或不明显)。
-
牛筋藤属
中文名牛筋藤属拼音名niujintengshu拉丁名Malaisia中国植物志23(1):28描述MalaisiaBlanco牛筋藤属,桑科,只有牛筋藤M.scandens(Lour.)Planch.1种,分布于东南亚和大洋洲,我国台湾、广东和广西亦有分布。托叶侧生;花单性异株;退化雌蕊小;雌花排成腋生的小头状花序,花为小苞片所围绕,只1-2朵结果,其他的常不育;
-
马棒七
马棒七此药为菊科植物羽裂蟹甲草(Cacaliatagutica)的块茎。高80—l50厘米。根状茎肥大而呈块茎状。头状花序极多数,在上部排成金字塔状的密集宽圆锥花序;花冠黄色。瘦果圆柱形,冠毛白色,8—9月开花,9—10月结果。分布于神农架林区各地。该药具活血、祛风、止咳的功效。用于头晕目眩、头痛、高血压、胸胁胀痛、咳嗽等。
-
砂漏芦
拼音名:ShāLòuLú英文名:RootofGmelinGlobethistle别名:刺甲盖、恶背火草、火绒草、刺头来源:药材基源:为区科植物砂蓝刺头的全草。叶片条状披针形,长2-5cm,宽1-1.5cm,先端锐尖,基部半抱茎,边缘有白色硬刺,刺长约5mm,两面淡黄绿色,上部叶有腺毛,下部叶被绵毛。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路边沙丘地带。
-
蒿属
叶互生,常分裂;头状花序小,异性,盘状,常弯垂,排成圆锥花序、穗状花序或总状花序;缘花雌性,1列,纤细,2-3齿裂;头状花序含同性花的种类已分出另立为绢蒿属。
-
兔儿风属
中文名兔儿风属拼音名tuerfengshu拉丁名Ainsliaea中国植物志79:23描述AinsliaeaDC.兔儿风属,菊科,约70种,分布于亚洲东部,我国有45种,产西南、华南及华东一带。叶互生,大部基生;头状花序同性,盘状,通常在纤弱花茎之顶排成总状花序、圆锥花序或穗状花序,每一头状花序有花1—4朵;花药基部箭形,具长尾部;
-
蟹甲草属
中文名蟹甲草属拼音名xiejiacaoshu拉丁名Parasenecio中国植物志77(1):19描述CacaliaL.蟹甲草属,菊科,约80种,分布于亚洲东北部和美洲,我国约50余种,广布于各地,但主产地为西北部和西南部。多年生草本;叶具柄,互生;总苞片少数至多数;有些学者把本属置于Senecio属内,但本属头状花序无舌状花。
-
飞机草
性味:微辛,温,有小毒。用于跌打肿痛,外伤出血,旱蚂蝗叮咬出血不止,疮疡肿毒。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飞机草:出处:出自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拼音名:FēiJīCǎo英文名:FragrantEupatoriumHerb,HerbofFragrantEupatorium别名:香泽兰、民国草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飞机草的全草。
-
甘菊
《中医大辞典》·甘菊:甘菊为中药名,出自《抱朴子》,即《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菊花的别名。主治外感风热,头痛,头昏,眩晕,目赤,高血压病,疔疮,肿毒。总苞片3-4层,草质,外层总苞片条状披针形,边缘几无膜质,内层总苞片短于外层的一倍半,条状矩圆形,边缘宽膜质;主湿热黄疸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24g。
-
匙叶黄杨
拼音名:ChíYèHuánɡYánɡ别名:石黄杨、万年青。来源:药材基源:为黄杨科植物雀舌黄杨的根、叶或花。花春季采集,晒干。蒴果卵形,长5mm,宿存花柱直立,长3-4mm。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2700m的平地或山坡林下。有的可见腋生头状花序,花序轴长约2.5mm。性味:苦;凉功能主治:止咳;清热解毒。
-
希莶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达1m以上,枝上部尤其是花序分枝被紫褐色头状有柄长腺毛及白色长柔毛。10月,果期9~用于风湿痹痛、筋骨无力、腰膝酸软、四肢麻痹、半身不遂、风疹湿疮。有的可见黄色头状花序,总苞片匙形。炮制:希莶草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段,干燥。性味与归经:辛、苦,寒。归肝、肾经。制剂:希莶丸
-
藏紫菀
拼音名:CánɡZǐWǎn别名:青菀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缘毛紫菀的头状花序或根。总苞半于形,直径1.2-2cm,黄绿色;雌蕊1,柱头2裂,披针形,其上簇生黄色长柔毛,子房下位,冠毛1层,淡灰黄色或紫褐色,与管白色糙毛。冠毛碎片,为多细胞组成的毛状物,胞壁稍厚,具纹孔,顶端渐尖呈刺状。性味:味苦;
-
合头菊属
中文名合头菊属拼音名hetoujushu拉丁名Syncalathium中国植物志80(1):203描述SyncathiumLipsch.合头菊属,菊科,6种,产我国西藏、四川、云南、甘肃,常见的有红花合头菊S.roseumLing和盘状合头菊S.disciforme(Mattf.)Ling.草本;头状花序含少数两性舌状花,密集成球形的复头状花序;舌片紫红色或蓝色;总苞片近一层;
-
鞑新菊
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拼音名:D XīnJ 别名:色尔君木美多(藏名)来源:为菊科植物鞑新菊的头状花序。原形态:鞑新菊,又名:川西小黄菊。生境分布:生于高山草地阴湿处。化学成份:含氨基酸、有机酸、甾类及酚性物质。功能主治:活血,祛湿,消炎,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