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孢子囊
1.孢子囊是孢子虫类的合子(受精卵),在卵囊内分裂,形成许多孢子母细胞,孢子母细胞再分裂后才形成孢子,这时,把孢子母细胞在卵囊中或卵囊外形成的膜,或连同内含物一起称为孢子囊。藓类的孢子囊特称为孢蒴。在种子植物中,胚珠相当于大孢子囊,花药相当于小孢子囊。后一类和泥盆纪的蕨类化石古生松叶兰类相当;
-
孢子叶
孢子叶的形态与营养叶有所不同。蕨类植物中卷柏属的大小孢子叶集中在枝顶形成孢子叶穗。由小孢子叶形成的称小孢子叶球(雄球花),生于当年新枝的鳞片叶的叶腋或枝顶。雌球花每1大孢子叶(即珠鳞,又称果鳞)近轴面基部着生1至多个裸露胚珠,胚珠内生有大孢子囊。被子植物的心皮和雄蕊分别相当于大孢子叶和小孢子叶。
-
孢子果
孢子果是水生蕨类中所见的孢子囊集合体。在有大孢子囊和小孢子囊区别的植物中,则分别称为大孢子果和小孢子果。在萍属(Marsilea)中,由于它的形成方式和一般蕨类整个叶片的发生方式十分相似,所以与槐叶萍属和一般蕨类的孢子囊群不相同,可认为是一片叶子。
-
疫霉属
疫霉属是大多寄生,诱发许多重要的植物病害。菌丝产生无限生长的分枝孢子囊梗,梗上产生大量孢子囊,在孢子囊梗生成孢子囊的位置变肿大。马铃薯晚疫病菌(致病疫霉)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曾导致世界性的马铃薯减产。
-
接合菌亚门
接合菌亚门是有性过程进行接合生殖,产生接合孢子的一大类真菌。孢子囊内产生大量不动的孢子,称为孢囊孢子。有性生殖“”、“-”菌丝靠近,前端膨大形成配子囊,配子囊接触,前端破裂,原生质体融合,形成接合孢子(合子),此为异宗配合。接合孢子黑色,为二倍体。大多腐生,少数寄生。主要代表有毛霉属和根霉属。
-
强壮莲座蕨
有小羽片约14对,互生,向下渐缩小,基部着生的小羽片生约8.5cm,开展,中部的长约12cm,顶部的长约12-15cm,宽2-2.5cm,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近圆形或近截形,顶生小羽片分离,与下面的同形,全缘,向顶部渐尖并具不夫同则锯齿;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约250m沟边密林下。性味:味苦;消肿散结。
-
鞭毛菌亚门
鞭毛菌亚门是无性生殖产生具鞭毛的游动孢子的一大类低等真菌。单细胞,不形成菌丝或菌丝不发达,较高级种类形成无横隔、多核的分枝菌丝,有性生殖经同配、异配或卵配,形成休眠孢子囊或卵孢子。无性生殖在菌丝顶端产生孢子囊,或整个细胞发育为原孢子囊堆,再产生游动孢子。陆生型也包括腐生和寄生于高等植物的种类。
-
单孢子
孢子囊内只产生一个不动孢子的称为单孢子,此孢子囊称为单孢子囊(monosporangium)。在原红藻类(红毛藻纲Bangiophyceae)等的红藻类及褐藻类中常可见到。
-
贵州卷柏
拼音名:GuìZhōuJuǎnBǎi来源:药材基源:为卷柏科植物大叶卷柏的全草。侧叶斜展,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2.5-4mm,宽1.5-2mm,先端尖而有芒,基部圆或宽楔形,全缘;孢子囊圆肾形,大孢子囊生于囊穗基部,小孢子囊生于囊穗上部。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林下或阴谷湿处。性味:苦;舒筋活络。
-
鸡脚莲
拼音名:JīJiǎoLián别名:大风尾草、原始莲座蕨来源:药材基源:为观音座莲科植物亨利原始观音座莲的全草。侧生羽片互生,有柄,彼此分开约5-6cm,斜出,基部1对稍短,长12-15cm,宽约3cm,上面1对长约17-20cm,宽4-5cm,宽披针形,全缘或略为波状;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300m的山地林下。性味:苦;
-
干蕨鸡
拼音名:GānJuéJī别名:金鸡尾来源:药材基源:为卷柏科植物旱生卷柏的全草。孢子叶4行,密覆瓦状排列成孢子囊穗,孢子叶三角状卵形至广卵形,长约2mm,宽约1.3mm,背面中部隆起,先端刺尖,宽膜质缘,具不整齐小锯齿。大、小孢子囊各2排纵行排列。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干旱山坡岩石上。凉功能主治:散瘀止痛;
-
毛枝卷柏
拼音名:MáoZhīJuǎnBǎi别名:拨云丹、岩白草、土柏子来源:药材基源:为卷柏科植物毛枝卷柏的全草。原形态:主茎直立,高达30cm。孢子囊穗单生于小枝顶端,长1.5-3mm;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在山坡草地或林边。性味:辛;平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肺热咳嗽;烫火伤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
-
蕨类植物的世代交替
孢子体是二倍体,地下有根状茎向下着生许多不定根,向上生长羽状的叶片,有些叶片(孢子叶)的背面着生许多集合成群的孢子囊,每个孢子囊中有几个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后产生16~原叶体是绿色、自养,大小一般不超过1/2厘米,每个原叶体向地面产生几个颈卵器(雌配子囊)和一些精子器(雄配子囊)。
-
孢蒴
1苔藓类的孢子囊,在苔类称为孢子囊,在藓类称为孢蒴。大金发藓(Polytrichumco-mmune)的孢蒴,中央有蒴轴,四周为子囊壁所包围,蒴轴和蒴壁之间有为气室所包围的孢囊(sporesac)。孢蒴的顶端生有蒴盖,孢子成熟后,蒴盖脱落,散出孢子。在胚发生的初期,由5—12个排成一列纺锤形的细胞群,此时其上半部的细胞形成蒴。
-
异穗卷柏
出处:始载于《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植物门》。拼音名:YìSuìJuǎnBǎi英文名:ExtensiveSpikemoss来源:药材基源:为卷柏科植物异穗卷柏的全草。大孢子囊近球形,生在囊穗基部,小孢子囊近球形,生在囊穗基部以上。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650m以下的山坡草地或林边。凉归经:肝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蛇咬伤;
-
紫萁苗
拼音名:ZǐQíMiáo来源:药材基源:为紫萁科植物紫萁的嫩苗或幼叶柄上的绵毛。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孢子叶强度收缩,小羽片条形,长1.5-2cm,沿主脉两侧密生孢子囊,形成长大深棕色的孢子囊穗,成熟后枯萎。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林下、山脚或溪边的酸性土上。性味:苦;微寒功能主治:止血。
-
云南莲座蕨
拼音名:YúnNánLiánZuòJué来源:药材基源:为观音座莲科植物云南观音座莲的根茎。根状茎肥大,直立。叶片宽大,羽片互生,长约20cm,下部羽片较短,宽20-24cm,长圆形,基部略狭,羽柄粗壮,直径约2cm,位于先端的羽轴有翅;孢子囊群长圆形或线形,近叶缘生,由14-20个孢子囊组成,不育的边缘平坦或稍反卷。
-
峨眉半边莲
《*辞典》:峨眉半边莲:出处:《四川常用中草药》拼音名: M iB nBiānLi n来源:为莲座蕨科植物峨眉莲座蕨的根茎。秋季采挖,晒干。9对,互生,斜向上,长30~8厘米,上方的小羽片长7~生境分布:生于林下沟谷中及灌木林下阴涅处。性味:苦淡,凉。治风湿骨痛,肺病热咳,腮腺炎,小便不利,血痢,痈肿热毒。
-
贴生石韦
出处:《广西药植名录》拼音名:TiēShēnɡSh W i别名:上树咳、石头蛇、上树龟(《广西药植名录》)。来源:为水龙骨科植物贴生石韦的全草。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线状,长而横走,密被棕褐色的披针形鳞片。孢子叶线状舌形,长8~8毫米,其上部着生孢子囊,孢子囊群密集;生境分布:生石上或老树干上。
-
笔筒草
笔筒草笔筒草HerbaEquisetiRamosissimi(英)RamoseScouringRushHerb别名通气草、眉毛草、土木贼、节节菜、接骨草、锁眉草、锉刀草、土麻黄、笔头草。分枝近直立,细长,和主茎长度相近。孢子叶六角形,中央凹入,盾状着生,排列紧密,边缘着生长形的孢子囊;用于目赤肿痛、翳膜遮睛、淋浊、鼻衄、便血、尿血、牙痛。
-
地柏树
拼音名:DìBǎiShù别名:舒筋草、金鸡尾来源:药材基源:为卷柏科植物圆枝卷柏的全草。原形态:茎匍匐或近地直立,纤细,常为红色,长约20-30cm。孢子囊圆形。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200-3600m的干旱石上。性味:苦;凉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跌打损伤;内外伤出血;摘录:《中华本草》
-
贯众叶溪边蕨
拼音名:GuànZhònɡYèXīBiānJué英文名:cyrtomioidesStegnogramma别名:乳鸡藤、小狗鸡子来源:药材基源:为金星蕨科植物贯众叶溪边蕨的根茎。叶脉3-5对,斜上,侧脉分叉,相邻两组叶脉间的基部1对侧脉在中脉两侧连成三角形网眼,基部1对出自中脉基部以上,上部叶脉伸达叶边。寒归经:肝经功能主治:平肝潜阳。
-
柔软石韦
《*辞典》:柔软石韦:出处:《峨嵋药植》拼音名:R uRuǎnSh W i别名:石岩金(《峨嵋药植》),小经刀草、小石韦(《广西药植名录》)。3厘米,先端圆巨急尖,基部长渐狭,上面有黑斑点,疏被星状毛或几无毛,背面被两种星状毛,下面的细弱至卷曲,灰白色,上面的稀少,分枝较少而粗壮,呈棕色针状;叶薄革质,侧脉不显。
-
丝带蕨
《全国中草药汇编》:丝带蕨:拼音名:SīD iJu 别名:木莲金来源:蕨类水龙骨科丝带蕨Drymotaemiummiyoshianum(Makino)Makino,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浙江、台湾、广东、湖北、四川、贵州、云南。根茎长而横生,有网状中脉,被卵圆形或披针形鳞片,鳞片粗筛孔状,有锯齿。性味:甘;肾经功能主治:清热熄风;
-
蜈蚣旗根
《*辞典》:蜈蚣旗根: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拼音名:W GōnɡQ Gēn来源:为岩蕨科植物耳羽岩蕨的根茎。羽片长矩圆状披针形,常呈镰刀状弯曲,长1~生境分布:生于沟边阴湿的岩石上。功能主治:《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治伤筋,鲜蜈蚣旗根茎加蛇葡萄根共捣烂,加酒糟或黄酒做成饼,烘热,包敷伤处。
-
小过江龙
《*辞典》:小过江龙: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拼音名:XiǎoGu JiānɡL nɡ别名:小过山龙来源:为卷柏科植物蔓生卷柏的全草。营养叶二形,草质,背腹各2列,腹叶(中叶)指向杖顶,长卵形,锐尖头或渐尖头,背叶(侧叶)向两侧平展,卵状披针形,钝尖头,基部为不对称的心形,边缘膜质,白色,多少有睫毛状齿。
-
药用小阴地蕨
拼音名:YàoYònɡXiǎoYīnDìJué别名:蕨萁细辛来源:药材基源:为阴地蕨科植物药用阴地蕨的全草。总柄长2-3cm,基部有鞘状苞片,芽不外露。羽片4-6对,互生,第1对羽片最大,卵形或三角形,长5-8cm,宽5-6cm,二回羽状;孢子囊圆形,黄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500-2100m的竹林或灌丛阴湿处。性味:微苦;
-
猪毛草
出处:《峨嵋药植》拼音名:ZhūM oCǎo别名:善鸡尾草、小凤尾草(《贵州民间药物》)。来源:为凤尾蕨科植物狭叶凤尾蕨的根或茎叶。根状茎短。3回分叉,中部羽片1回分叉或不分叉,上部羽片常不分叉,裂片线形,长4~着生孢子囊的叶柄较长,亦2回羽状分裂。生境分布:生于路旁石隙中。性味:性凉,味苦涩,无毒。
-
侧丝
侧丝是子囊菌、地衣类、蕨类孢子囊群中产生的孢子的保护器官。生殖器柄的表面细胞是不育的,一般为丝状细胞,但其形态则具有分类的特征。例如在蕨类的金鸡脚(鸭掌金星草)(Phymatopsishastata)类中有丝状、杆状、分枝状、掌状、盾状等各种形态的多细胞结构。也有称作丝状体、线状体的。
-
孢子体
1产生孢子进行无性生殖的世代称为孢子体世代(sporophyticgeneration),这个世代的生物体称为孢子体。在孢子形成中,一般伴有减数分裂。孢子体(核相2n)和配子体(核相n),在生活史上交替出现的现象,称为世代交替。(罗延俊译)2如苔藓类中,尤其是孢子囊为大形的,以至植物体几乎为孢子囊所占有的孢子体而言。
-
根霉属
根霉属是菌丝匍匐生长,并生出假根固着在基质上,由假根向上生长孢囊梗,顶端形成孢子囊,菌丝白色,孢子囊黑色或浅褐色。常见种有匍枝根霉(R.stolonifer,即黑根霉)、米根霉(R.oryzae),为我国酿造业常见菌种,淀粉酶活性较强,米根霉能分解蛋白质,用于大豆制品的加工,匍枝根霉产生果胶酶,常引起水果、蔬菜腐烂。
-
费氏褐藻病毒
中文名称:费氏褐藻病毒英文名称:Feldmanniaspeciesvirus;褐藻中除了费氏藻类病毒外,还研究的比较详细的有长囊水云等海藻的病毒。正常情况下,宿主以有丝分裂的方式产生含有数百小室的相互挤压的中性孢子囊,但是受到感染时,宿主的有丝分裂提前结束,细胞的DNA的数量比正常的宿主要多好几倍。
-
变形体
变形体亦称原质团。(1)粘菌的营养体,两个同形配子接合后,核分裂和原生质的增长可旺盛地进行,但由于原来是阿米巴型的生活相,所以完全不形成细胞壁,而是以多核体的形式生长。在生活史中,可由变形体转变成为子实体(孢子囊),但也可直接由变形体变硬形成菌核样的原质因而休眠。(2)变形体指多核的裸原生质体。
-
孢丝
粘菌纲的某些菌在孢子囊内原生质体中出现在孢子形成分裂之前,其内部从孢囊梗的着生部位已发展成网状,在其腔内由分泌物凝固而形成孢丝。担子菌纲腹菌类子实体的主体中的毛状结构一般虽也称为“孢丝”,但仅是一种菌丝形态,与粘菌纲的孢丝是完全不同的。
-
广西莲座蕨
拼音名:GuǎnɡXīLiánZuòJué来源:药材基源:为观音座莲科植物广西观间座莲的根茎。具服大的根状茎。孢子囊群线形或长圆形,长约1.5mm,褐色,近叶缘着生,一般由12-16个孢子囊组成。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m左右的深谷林下。性味:味微苦;解毒散结;主肺热咳嗽;毒蛇咬伤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g。
-
孢囊梗
孢囊梗是支持孢子囊的菌丝分枝。毛霉的孢囊梗多为细丝状,水玉霉属(Pilobolus)等的孢囊梗是膨大的,成熟后变成具有弹射孢子囊作用的器官。小克银汉霉属(Cunninghamella)和笄霉属的孢囊梗则呈头状。
-
原质团
变形体亦称原质团。(1)粘菌的营养体,两个同形配子接合后,核分裂和原生质的增长可旺盛地进行,但由于原来是阿米巴型的生活相,所以完全不形成细胞壁,而是以多核体的形式生长。在生活史中,可由变形体转变成为子实体(孢子囊),但也可直接由变形体变硬形成菌核样的原质因而休眠。(2)变形体指多核的裸原生质体。
-
薄囊性
维管束植物的孢子囊起源于表皮细胞,种子植物一个孢子囊是来自数个表皮细胞所形成的真囊性(eusporangiate),与此相反,大多数蕨类的一个孢子囊是来源于一个表皮细胞(在最初的同层分裂时由一个表皮细胞开始)。
-
薄囊的
维管束植物的孢子囊起源于表皮细胞,种子植物一个孢子囊是来自数个表皮细胞所形成的真囊性(eusporangiate),与此相反,大多数蕨类的一个孢子囊是来源于一个表皮细胞(在最初的同层分裂时由一个表皮细胞开始)。
-
熊蕨根
《*辞典》:熊蕨根:出处:《国药的药理学》拼音名:Xi nɡJu Gēn来源:为鳞毛蕨科植物狭顶鳞毛蕨的根茎及叶。多年生草本,高40~小羽片线状披针形,略呈镰刀状,先端急尖或钝,基部耳形,边缘有锯齿;着生孢子囊群的羽片5~生境分布:生于灌木丛中或林下。功能主治:①《国药的药理学》:为绦虫驱除药。根状茎:治痢疾。
-
八股绳
拼音名:BāGǔShénɡ来源:药材基源:为石杉科植物有柄马尾衫的全草。孢子囊穗稍细瘦,顶生,二叉分枝;孢子叶较营养叶小,椭圆状披针形,长约7mm,宽1mm,先端钝尖,全缘,基部下延有柄。生境分布:生态环境:附生于树干或岩壁上。功能主治:活血通络;利湿消肿。主跌打损伤;摘录:《中华本草》
-
顶果膜蕨
拼音名:DǐnɡGuǒMóJué来源:药材基源:为膜蕨科植物顶果膜蕨的全草。原形态:小型石生蕨类植物,植株高8-10cm。羽片10-12对,斜长圆形,长8-10mm,宽5-6mm,基部数对几近生,其余的密接,互生,深羽裂几达羽轴;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800-900m的林下溪边石上。性味:微涩;摘录:《中华本草》
-
三羽叉蕨
拼音名:SānYǔChāJué别名:鸡爪蕨、大叶入地蜈蚣、昏头鸡来源:药材基源:为三叉蕨科植物三叉蕨的叶。根茎横生,粗壮,连同叶柄基部密被黑色、披针形至线形鳞片,全缘。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林下溪沟边或湿石上。性味:涩;平功能主治:祛风除湿;主风湿骨痛;毒蛇咬伤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
-
峨嵋耳蕨
出处:《中国药植志》拼音名: M iěrJu 别名:万年青(《峨嵋药植》),树林株(《中国药植志》)。来源:为鳞毛蕨科植物峨嵋耳蕨的全株。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而斜升,顶端密被棕色卵形小鳞片。7厘米,先端渐尖形,细密3回羽状复叶,第1回小叶多数,密,互生,几无柄,披针形,长2~生境分布:生于高山。
-
戟叶石苇
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拼音名:JǐY Sh Wěi别名:渣贝筝瓦(藏名)来源:为水龙骨科植物戟叶石苇的全草。孢子囊群成熟时采收。割取地上部分,刷去黄毛,切段,晒干。根状茎粗而横生,密被黑色透明的薄鳞片。生境分布:生于阴湿岩石上。治肾炎水肿,泌尿系感染,尿道结石,肺热咳嗽,咯血,支气管哮喘,咽喉炎等症。
-
宽叶紫萁苗
拼音名:KuānYèZǐQíMiáo来源:药材基源:为紫萁科植物宽叶紫萁的嫩苗。羽片25-30对,下部的对生,长约22cm,宽2-2.5cm,上部的互生,斜向上,长披针形,上部渐尖头,边缘全缘或波状,多少反卷,稍有锯齿,基部针形,具2-5mm的短柄;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600m左右的常绿混交林下。功能主治:止血。
-
铁丝还阳
铁丝还阳此药为水龙骨科植物石蕨(Saxiglossumangustissimum)的全草。石强为多年生草本。有细长横走的根状茎,根状茎上密生披针形鳞片。孢子囊群为线形,在靠主脉处各成一行,初时为反卷的叶边覆盖着,成熟时则挤开叶边而露出孢子囊群。分布于新华、宋洛、老君山、长方、下谷坪、板桥等地。该药具有活血散瘀的功效。
-
庐山石韦
庐山石韦石韦──庐山石韦FoliumPyrrosiaeSheareri(英)Shearer'sFeltFernLeaf别名大石韦、光板石韦。叶同型,簇生,坚革质,上面仅沿叶脉有毛或无毛,有细密而不整齐的凹点,下面有分叉、短阔的黄色星状毛;叶片宽披针形,长20~化学成分含异芒果素(isomangiferin)、延胡索酸、咖啡酸、皂甙、蒽甙、黄酮甙、鞣质。
-
疏松卷柏
出处:始载于《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植物门》。拼音名:ShūSōnɡJuǎnBǎi英文名:Rarefactiontamariskoidspikemossherb来源:药材基源:为卷柏科植物疏松卷柏的全草。孢子叶同型,披针形,有龙骨状突起,先端锐尖,略有齿。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草地和林边。性味:微苦;胆经功能主治:清热利湿;
-
高山扁枝石松
拼音名:GāoShānBiǎnZhīShíSōnɡ英文名:sporesofAlpineclubmoss别名:高山石松来源:药材基源:为石松科植物高山扁枝石松的全草。孢子囊生于孢子叶叶腋内,肾形;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0-2200m处的高山草原、苔原地带。性味:淡;平归经:肝经功能主治:活血;用于关节疼痛、跌打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