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戟科
中文名大戟科拼音名dajike拉丁名Euphorbiaceae描述Euphorbiaceae大戟科,双子叶植物,约300属,8000种以上,广布于全球,我国有66属,约864种,各地俱产之,但主产地为西南至台湾,大部有毒,有些供药用,如巴豆、蓖麻子,有些供食用,如木薯,有些为工业上的重要原料,如桐油、橡胶和乌柏子油,有些供庭园观赏用。
-
透骨草
透骨草中毒:透骨草为大戟科植物地构叶或风仙花科植物凤仙的全草。叶含1,2,4-三羟基萘-4-葡萄糖苷与山柰酚及山柰酚-3-阿拉伯糖苷。外用治疮疡肿毒。叶片厚纸质,披针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1.5-7cm,宽0.5-2cm,先端钝尖或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上部全缘,下部具齿牙,两面被白色柔毛,以沿脉处为密。煎水外洗。
-
白背叶
还含桃叶珊瑚苷、穗花牡荆苷(Agnuside)、荭草素、异荭草素、牡荆定碱、对羟基苯甲酸、5-氧异酞酸、诺尼醇-葡萄糖(Gluco-nonitol)、维生素C、紫花牡荆素(casticin)、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艾黄素、3,4-二羟基苯甲酸、β-谷甾醇等。子房有软刺,刺上密生星状柔毛,3-4室,花柱3,短,基部连合,被皮刺及稠密星状毛。
-
丢了棒
性味:辛、涩,微温。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大戟科植物白桐树的根、叶·《中华本草》·丢了棒:出处:出自《生草药性备要》拼音名:DiūLeBànɡ英文名:TwigandleafofCommonClaoxylon别名:追风根、赶风债、赶风柴、刁了棒、大叶大青。散瘀止痛。烧、烫伤及外伤出血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浸酒,9-18g,鲜品15-30g。
-
五月茶
《全国中草药汇编》:五月茶:拼音名:WǔYu Ch 别名:五味叶、酸味树来源:大戟科五月茶Antidesmabunius(L.功能主治:收敛,止泻,止咳,生津,行气活血。单叶互生;雄花序为顶生或侧生的穗状花序,长6-12cm,具少数分枝;雄蕊3-4,花盘生于雄蕊之外,不规则分裂或全缘;侧脉7-11对。肾经功能主治:健脾;跌打损伤;
-
黄珠子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黄珠子草:拼音名:Hu nɡZhūZiCǎo别名:乳痈根来源:大戟科黄珠子草PhyllanthussimplexRetz.,以全草入药。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黄珠子草:出处:出自《广西中药志》拼音名:HuánɡZhūZiCǎo英文名:SimplePhyllanthus别名:珍珠草、鱼骨草、日开夜闭、音叶叶下珠、山油柑。
-
蛋不老
《全国中草药汇编》:蛋不老:拼音名:D nB Lǎo别名:白花蛋不老来源:大戟科地构叶属植物瘤果地构叶Speranskiacantoniensis(Hance)PxetHoffm.,以全草入药。秋季采集全草,晒干。功能主治:祛风去湿,活血调经,止痛。用于感冒,虚劳咳嗽,淋巴结结核,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白带。单叶互生;
-
油桐
千年桐学名木油桐,因果皮有皱纹,所以又称龟背桐,寓意长命百岁。《全国中草药汇编》·油桐拼音名YóuTónɡ别名三年桐、罂子桐、虎子桐来源大戟科油桐属植物油桐Verniciafordii(Hemsl.)AiryShaw,以根、叶、花、果壳及种子油入药。夏秋采叶及凋落的花,晒干备用。功能主治根:消积驱虫,祛风利湿。叶:解毒,杀虫。
-
刮筋板
《全国中草药汇编》:刮筋板:拼音名:GuāJīnBǎn别名:刮金板来源:大戟科土沉香属植物草沉香ExcoecariaacerifcliaF.Didr.,以全株入药。性状:性状鉴别幼株单叶互生,具柄,叶片半革质,倒卵形、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4-7cm,宽1.5-3.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细微锯齿,中脉及侧脉以及叶柄均呈紫红色。
-
黑面叶
《全国中草药汇编》:黑面叶:拼音名:HēiMi nY 别名:黑面神、鬼划符、暗鬼木、青凡木、铁甲将军、夜兰茶、锅盖仔、四眼草、乌漆臼、青漆、山树兰来源:大戟科山漆茎属植物黑面树Breyniafruticosa(L.单叶互生;化学成份:枝、叶和茎皮均含鞣质,茎皮含量为12.02%。性味:味微苦;4.《岭南草药志》:解热散毒,化瘀化滞。
-
蓖麻
概述:蓖麻大戟科。蓖麻子中含蓖麻毒素和蓖麻碱两种有毒物质。还会出现血尿、少尿或尿闭、四肢麻木、步态不稳等表现,中毒较轻的患者可在48~蓖麻毒素无特效解毒剂,临床上一般采用对症治疗:1.洗胃,催吐,导泻。5.防止溶血,早期足量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碱化尿液,必要时可输新鲜血。夏秋采根及叶,分别晒干或鲜用。
-
算盘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算盘子:拼音名:Su nP nZi别名:算盘珠、野南瓜、果盒仔、金骨风、山金瓜、臭山橘、馒头果、狮子滚球来源:大戟科算盘子属植物算盘子Glochidionpuberum(L.叶夏秋采集,晒干。雄花花梗细,长l-8mm,通常被柔毛,萼片质较厚,长圆形至狭长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外被疏短柔毛;根煎剂无抗菌作用。
-
山麻杆
《全国中草药汇编》:山麻杆:拼音名:ShānM Gǎn别名:野火麻来源:大戟科山麻杆AlchorneadavidiiFranch.,以茎、皮、叶入药。生境分布:陕西及长江流域。单叶互生;叶柄长3-9cm,被柔毛,与叶片接合处有刺毛状腺体;种子徽三棱状卵形,浅褐色,有乳头状突起。平归经:大肠经功能主治:驱虫;
-
霸王鞭
《全国中草药汇编》:霸王鞭:拼音名:B W nɡBiān别名:刺金刚、金刚纂来源:大戟科霸王鞭EuphorbiaroyleanaBoiss.,以全草(乳汁)入药。化学成份:全草含蒲公英赛醇(taraxerol),2,3-二甲氧基并没食子酸(2,3-dimethoxyellagicacid),丁二酸(succinicacid),又含大戟二烯醇(euphol)、巨大戟萜醇(ingenol)。
-
蜜柑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蜜柑草:拼音名:M GānCǎo来源:大戟科蜜柑草PhyllanthusmatsumuraeHayata,以全草入药。功能主治:消食止泻,利胆。叶2列,互生,条形或披针形,长8-20mm,宽2-5mm,顶端尖,基部近圆形,具短柄,托叶小。蒴果圆形,具细柄下垂,直径约2mm,表面平滑。性味:味苦;胃经功能主治:清热利湿;
-
五朵云
大戟科植物湖北大戟的根·五朵云:五朵云为中药名,出自《陕西中草药》,为《陕西中草药》记载的九牛造之别名。运用:九牛造茎叶,晒干研末敷外伤,鲜品捣敷无名肿毒。泽漆可抗癌,没食子酸则能抗菌。性味:苦、辛,温,有小毒。小鼠灌服粗提取物(具有内酯反应)有明显止咳作用,灌服虎掌草皂苷,有祛痰作用。
-
飞扬草
来源及产地:大戟科植物飞扬草EuphorbiahirtaL.的全草。茎基部膝曲状向上斜升,被粗毛,不分枝或下部稍有分枝。聚伞花序密集成头状,腋生。蒴果卵状三棱形。(2)取本品粗粉lg,加水5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用乙酸乙酯振摇提取2次(40ml,30ml),合并乙酸乙酯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
美藤果油
概述:美藤果油是以大戟科美藤果(PlukenetiavolubilisL.)种籽为原料,经脱壳、粉碎、压榨、过滤等工艺而制成。质量要求:性状:淡黄色透明油状液体脂肪酸组成(占总脂肪酸含量比):亚麻酸(C18:3)≥35%亚油酸(C18:2)≥30%油酸(C18:1)≥5%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1.使用范围不包括婴幼儿食品。
-
龙利叶
别名:龙舌叶。性味:甘,平。主治肺热咳嗽,失音,喉痛,支气管哮喘,大便秘结。生境分布:广东、广西有栽培。性状:干燥叶呈卵状或倒卵状披针形,似舌状,先端钝或浑圆而有小尖,基部短尖近圆形,全缘,枯黄色或黑绿色,叶背中脉突出,侧脉羽状,网脉子近边缘处合拢。附方:①治痰火咳嗽:龙利叶和猪肉煎汤服之。
-
红背叶
1.治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目赤肿痛、湿热泻痢、热淋、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全国中草药汇编》·红背叶:拼音名:HónɡBèiYè别名:红帽顶树、红背娘来源:为大戟科山麻杆属植物红背山麻杆Alchorneatrewioides(Benth.)Muell.-Arg.,以根、叶入药。毒性:小鼠口服红背叶煎剂350g/kg,表现活动减少,无死亡;性味:甘;
-
乌桕子
《中医大辞典》·乌桕子:乌桕子为中药名,出自《本草拾遗》。《*辞典》·乌桕子: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WūJiùZǐ别名:乌茶子(《天宝本草》)。"功能主治:杀虫,利水,通便。①《本草拾遗》:"桕油,服一合,令人下利,去阴下水气。治大便秘结,水肿病,寒火结胸。"用法用量:外用:榨油涂、捣烂敷擦或煎水洗。
-
乌桕木根皮
8朵聚生于苞腋内,苞片菱状卵形,宽约1毫米,先端渐尖,基部两侧各有肾形腺体1个。治水肿,臌胀,症瘕积聚,二便不通,湿疮,疥癣,疔毒。"④《生草药性备要》:"治烂脚,螆癞,蛇伤,乳痈,酒顶,酒疯脚;(《斗门方》)⑦治二便关格二、三日则杀人:乌桕东南根白皮,干为末,热水服二钱,先以芒硝二两,煎汤服,取吐。
-
京大戟
概述:京大戟为中药名,又称大戟。鉴别:(1)本品粉末淡黄色。具缘纹孔导管和网纹导管较多见,直径26~(2)取本品手切薄片2片,一片加冰醋酸与硫酸各1滴,置显微镜下观察,在韧皮部乳管群处呈现红色,5分钟后渐褪去;性味与归经:苦,寒;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咳喘,二便不利,痈肿疮毒,瘰疬痰核。
-
叶下白
菊科植物白背鼠曲草的全草·《中医大辞典》·叶下白:叶下白为中药名,出自《闽东本草》,为《质问本草》记载的天青地白之别名。入肺、肝经。功能主治:解表,清热,明目,利湿。大戟科植物白背叶的叶·《中医大辞典》·叶下白:叶下白为中药名,出自《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为《岭南草药志》记载的白背叶之别名。
-
大飞扬草
别名:大飞扬草、大乳汁草、节节花、奶母草来源及产地:大戟科植物飞扬草EuphorbiahirtaL.的全草。来源:为大戟科植物飞扬草的全草或带根全草。蒴果阔卵形,长约1.5毫米,被毛,三角形。花期全年。"②《岭南采药录》:"味酸苦,性寒。治急性肠炎,菌痢,淋病,尿血,肺痈,乳痈,疔疮,肿毒,湿疹,脚癣,皮肤瘙痒。
-
甘遂
概述:甘遂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入脾、肺、肾经。主治水肿腹满,二便不通,胸胁积液,癥瘕积聚,痰迷癫痫,噎膈痞塞。经传统的炮制后,其中枢抑制及腹泻作用减弱,利尿活性可增强,巨大戟二萜醇酯有强烈的皮肤刺激性及促癌变作用。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咳喘,二便不利,风痰癫痫,痈肿疮毒。
-
千金子
化学成分:本品含脂肪油,油中分离出千金子甾酯(Euphobiasteroid)、巨大戟萜醇20-棕榈酸酯等含萜的酯类化合物;60℃)80ml,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弃去石油醚液,药渣加乙醇80ml,加热回流l小时,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l0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用于二便不通,水肿,痰饮,积滞胀满,血瘀经闭;
-
巴豆
入胃、大肠经。功能主治:泻下寒积,逐痰,行水,杀虫。巴豆中毒:巴豆为大戟科植物豆巴树的干燥种子,含毒成分为巴豆毒蛋白及巴豆油,油中含有峻泻成分的巴豆树脂,内服巴豆油1/4滴,1~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0μl、对照药材溶液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
-
白膜叶
概述:白膜叶为中药名,出自《岭南草药志》,即《岭南草药志》记载的白背叶的别名。别名:白膜叶、叶下白。来源及产地:大戟科植物白背叶Mallotusapelta(Lour.功能主治:功在消炎,止血。新生儿鹅口疮,煎水抹患处;跌打扭伤,鲜叶捣敷;皮肤湿痒,煎水洗:外伤出血,研粉撒。药理作用:0.5%煎剂或浸剂能抑制钉螺活动。
-
白膜根
概述:白膜根为中药名,出自《岭南草药志》,为《岭南草药志》记载的白背叶根之别名。来源:大戟科植物白背叶Mallotusapelta(Lour.功能主治:舒肝活血,清热祛湿,收涩固脱。2.治淋浊,白带,疝气,脱肛,子宫脱垂。化学成分:本品预试含酚类、氨基酸、鞣质等。药理作用: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
奶浆草
概述:奶浆草为中药名,出自《草药手册》,为《嘉祐补注神农本草》记载的地锦草之别名。2.治蛇咬伤,痈肿疔疮,煎服并捣敷;化学成分:地锦全草含槲皮素、没食子酸、内消旋肌醇。叶含鞣质。药理作用:煎剂和酊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痢疾、大肠、变形、伤寒、百日咳杆菌等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
丝叶
概述:丝叶为中药名,出自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萧步丹《岭南采药录》记载的油柑叶之别名。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1.治水肿,高血压,毒蛇咬伤,跌打损伤。2.治口疮,疔疮,湿疹,皮炎。化学成分:本品含鞣质、余甘子酸(Amlaicacid)、羽扇豆醇、β-谷甾醇、山奈酚、山柰酚-3-葡萄糖苷等。
-
江子
概述:江子为中药名,出自《瑞竹堂经验方》,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巴豆之别名。入胃、大肠经。1.治寒积停滞,胸腹胀满急痛,大便不通,痰饮,水肿,腹水,癫痫,痴狂。化学成分:巴豆油中含巴豆醇二酯十余种,去氧巴豆醇三酯多种,以及巴豆酸(Tiglicacid)、巴豆油酸(Crotonicacid)、亚油酸、花生酸等的甘油酯。
-
乌桕根皮
乌桕根皮乌桕根皮CortexSapiiRadicis(英)ChineseTallowtreeRoot-bark别名木樟树、卷子树、白蜡树、蜡烛树。叶柄上端有2腺体。蒴果近球形,熟时黑色。采制10月至次年2月挖根,取根皮洗净,晒干。折断面粗糙。性味性微浊,味苦;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拔毒消肿。用于水肿、臌胀、症瘕积聚、二便不通、湿疮、疥癣、疔毒。
-
淀粉
当今在烹调中使用的淀粉有菱角淀粉、马铃薯淀粉、绿豆淀粉、甘薯淀粉、小麦淀粉等。豌豆淀粉:在市场上又称为豆粉,质量与绿豆粉相近。玉蜀黍淀粉和木薯淀粉均呈现偏光十字,十字交叉位于颗粒脐点处。灰分:取本品约1.0g,置炽灼至恒重的坩埚中,精密称定,缓缓炽灼至完全炭化后,逐渐升高温度至600~
-
芫花酯甲
概述:芫花酯甲商品名称为芫花萜。是从芫花根中分离的催产有效成分,为瑞香烷型三环二萜成分。常见的副作用为致热作用,无论宫腔、静脉、皮下给药都能引起发热。治疗措施:注意保暖,轻者可给予异丙嗪,重者可肌注地塞米松。哺乳期的生殖道急性炎症及重度慢性宫颈炎者。4.胎儿娩出后,给予催产素,以防产后出血。
-
铁棒锤止痛膏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TiebangchuiZhitongGao标准编号WS3-B-2970-98本品以氧化锌橡皮膏胶浆为基质,加入复主铁棒锤浸膏、樟脑、冰片等药物,均匀涂于布上而制成的橡皮膏剂。检查含膏量取本品1片,照橡胶膏剂含膏量测定法(附录ⅠQ)测定,用石油醚作溶剂。功能与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甘肃省药品检验所起草
-
加吊蔯散
处方:加吊蔯叶(烘干,加黄酒少许炒焙)62g,煅牡蛎31g,白疔散15g,氧化锌9g。制法:上为细末,调匀即成,或以清油、花生油制成油膏。功能主治:急性湿疹。用法用量:加吊蔯为大戟科植物石岩枫,俗名木梗梨头草、马西草、吊钩蔯。摘录:《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
巴豆油
《*辞典》:巴豆油:出处:《纲目》拼音名:BāD uY u来源: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种仁中的脂肪油。功能主治:①《纲目》:治中风痰厥,气厥,中恶。一切急病,咽喉不通,牙关紧闭,以研烂巴豆绵纸包,压取油作拈,点灯吹灭,熏鼻中,或用热烟刺入喉内,即时出涎或恶血便苏。②《现代实用中药》:作强烈的泻下剂用。
-
白饭树
拼音名:B iF nSh 别名:鱼眼木、鹊饭树来源:大戟科白饭树属植物白饭树Fluggeavirosa(Roxb.exWilld.)Baill.[F.microcarpaBl.],以全株入药。性味:苦、微涩,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止痒止血。外用治湿疹,脓疱疮,过敏性皮炎,疮疖,烧烫伤。用法用量:鲜品适量煎水洗,或用叶晒干研粉,茶油调敷患处。
-
白饭树叶
出处:《生草药性备要》拼音名:B iF nSh Y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白饭树的枝叶。原形态:白饭树(《生草药性备要》),又名:金柑藤,鱼骨菜,白鱼眼、鱼眼木、白火炭、白泡果。生境分布:生于溪旁、路边、灌木丛中。治风湿关节痛,头疮、脓疱疮、湿疹。③《广西中草药》: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痛,拔脓敛疮。
-
白狼毒
《中医大辞典》·白狼毒:白狼毒为中药名,出自《中药志》。性味归经:辛,平,有大毒。以本品250g放锅内加水煮,大枣500g放笼上蒸,至熟为度。2.治痰饮咳逆上气,癥瘕积聚,虫积。春、秋挖根,除去茎杆,切片晒干。用于淋巴结结核,骨结核,皮肤结核,牛皮癣,神经性皮炎,慢性支气管炎,阴道滴虫。外用以狼毒膏外搽。
-
蓖麻根
《*辞典》:蓖麻根: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拼音名:B M Gēn来源:为大戟科植物蓖麻的根。附方:①治破伤风:红骨蓖麻根四两至半斤,蝉退五钱至一两,九里香一两至二两。(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③治风湿骨痛,跌打瘀痛:蓖麻干根三至四钱。②治疗新生儿破伤风用红蓖麻根每日1.5两,水煎至45毫升,3次分服;
-
蓖麻叶
《*辞典》:蓖麻叶:出处:《唐本草》拼音名:B M Y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蓖麻的叶。40厘米,裂片卵状披针形至矩圆形,边有不规则锯齿,上面绿褐色或红褐色,下面淡绿色,主脉掌状,侧脉羽状,两面凸起;化学成份:叶含山柰酚-3-芸香糖甙、异槲皮甙、芸香甙、山柰酚、槲皮素、黄耆甙、瑞诺甙。外用:煎洗、热熨或捣敷。
-
粗糠柴
拼音名:CūKānɡCh i别名:香桂树、香檀、痢灵树、吕宋楸荚粉[腺体粉末]来源:大戟科野桐属植物粗糠柴Mallotusphilippinensis(Lam.性味:微苦、微涩,凉。功能主治:根:清热利湿。驱绦虫兼能驱蛲虫、线虫。备注:(1)本品果实上腺毛有毒,过量则可引起中毒,发生恶心,呕吐,强烈下泻。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大狼毒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狼毒:拼音名:D L nɡD 别名:格枝糯、乌吐、五虎下西山、矮红、隔山堆来源:大戟科大戟属植物大狼毒EuphorbianematocyphaHand.-Mazz.,以根入药。毒性:本品大毒。单叶互生,近无柄;3回三出分枝,分枝处通常有3片叶状卵圆形苞片,最终分枝顶端有小苞片2片,顶端着生一杯状聚伞花序。主产云南。
-
方叶五月茶
来源: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方叶五月茶的叶。雄花序为分枝的穗状花序;雄蕊通常4-5,花丝插生于分离的腺体之间,腺体被长柔毛;花萼与雄花的相似;花期4-5月。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坡、旷野或疏林中。性味:辛;温归经:肝经功能主治:拔脓止痒。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木材用于通经:叶治小儿头痛。
-
杠香藤
《*辞典》:杠香藤:出处: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拼音名:G nɡXiānɡT nɡ别名:木贼枫藤(《浙扛天目山药植志》),万刺藤、犁头枫(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黄豆树(《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治毒蛇咬伤,风湿痹痛,慢性溃疡。附方:治关节疼痛:杠香藤枝叶、五加皮、钻地风各三至五钱,水煎服。
-
黑面叶根
出处: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拼音名:HēiMi nY Gēn来源:为大戟科植物黑面叶的根。治头面热毒,扁桃体炎,热泻,漆疮。①《本草求原》:浸洒,祛风壮筋骨。散皮肤头面热毒,解中百药毒,酒煎饮治杨梅疮毒。③《广西中药志》:散瘀消肿,洗疮,治漆疮。(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②治白浊:黑面叶根一两。
-
红雀珊瑚
拼音名:H nɡQu ShānH 别名:扭曲草、拖鞋花、青竹标、百足草、红雀掌来源:大戟科红雀珊瑚属植物红雀珊瑚Pedilanthustithymaloides(L.性味:酸、微涩,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瘀消肿,止血生肌。外用治跌打损伤,骨折,外伤出血,疖肿疮疡,眼角膜炎。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