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桑科
中文名桑科拼音名sangke拉丁名Moraceae描述Moraceae桑科,双子叶植物,约53属,1400种,主产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有11属,165种,各省均有分布,惟主产地为长江以南各省区,其中有些供食用,如桂木属Artocarpus,榕属Ficus和桑椹;叶互生或对生,全缘或分裂;子房上位至下位,1-2室,每室有胚珠1颗;
-
奶浆果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桑科植物异叶榕的果实·《中华本草》·奶浆果:出处:出自《四川常用中草药》拼音名:NǎiJiānɡGuǒ别名:牛奶子、大山枇杷、大斑鸠食子、山枇杷、天枇杷、野枇杷、金樱子来源: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异叶榕的果实。剖开后花序托肉质,内壁上着生多数瘦果,包藏于花被内。治脾胃虚弱,缺乳。
-
地枇杷
桑科植物地瓜的茎叶·《中医大辞典》·地枇杷:地枇杷为中药名,出自《贵州民间药物》,为《贵州民间方药集》记载的地瓜藤之别名。性味:苦,凉。桑科榕属植物地枇杷的全株·《全国中草药汇编》·地枇杷:别名:地瓜藤、地石榴、地胆紫、霜坡虎、地棠果、地板藤来源:为桑科榕属植物地枇杷FicustikouaBur.以全株入药。
-
无花果
功能主治:润肺止咳,清热润肠。外用治痈肿。化学成份:果实含有机酸类,其中有大量枸橼酸,并有少量延胡索酸(fumaricacid),琥珀酸(succinicacid),丙二酸(propanediacid),奎宁酸(quinicacid),莽草酸(shikimicacid)[1];3.从未成熟果实中所得的乳汁能抑制大鼠移植性肉瘤、小鼠自发性乳癌,致使肿瘤坏死;
-
琴叶榕
《全国中草药汇编》:琴叶榕:拼音名:Q nY R nɡ别名:牛奶子树、铁牛入石来源:桑科榕属植物琴叶榕FicuspandurataHance,以根或叶入药。功能主治:行气活血,舒筋活络。用于月经不调,乳汁不通,跌打损伤,腰痛疼痛;托叶迟落,披针形,长约4mm,无毛或于基部被灰白色毛;雌花生于另一花序托内,花被片3-4花柱侧生。
-
珍珠莲
《全国中草药汇编》:珍珠莲:拼音名:ZhēnZhūLi n别名:毛发唐松草来源:毛茛科唐松草属植物细丝唐松草ThalictrumtrichopusFranch.,以根入药。性味:苦,寒。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消肿解毒,杀虫。隐头花序,花序托单生或成对着生于叶腋,卵圆形或近圆形,直径1.2-2cm,顶部中央有脐状突起,基部有苞片3枚,宽三角形;
-
穿破石
《全国中草药汇编》:穿破石:拼音名:ChuānP Sh 别名:葨芝、金蝉退壳、黄龙退壳、牵牛入石、金腰带、黄蛇根、山荔枝、千重皮来源:桑科柘属植物构棘Cudraniacochinchinensis(Lour.雄花序直径约6mm,雄花具花被片3-5,楔形,不相等,被毛;治湿热黄疸,湿热痹,疔疮痈肿。
-
树地瓜
《全国中草药汇编》:树地瓜:拼音名:Sh D Guā别名:山枇杷、牛奶根、斑鸠食子、鸡眼睛来源:桑科无花果属植物撕裂榕FicuslaceraatifoliaLevl.etVant.,以根和果序托入药。托叶披针形;性状:性状鉴别果实紫红色或深紫色,球形或椭圆形,常见残存的苞片,横切面花序托内壁着生众多小瘦果,有时壁的上部还可见枯萎的雄花。
-
葎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葎草:拼音名:LǜCǎo别名:拉拉秧、拉拉藤、五爪龙、簕草、大叶五爪龙、拉狗蛋、割人藤来源:桑科葎草属植物葎草Humulusscandens(Lour.完整叶片展平后为近肾形五角状,掌状深裂,裂片5-7,边缘有粗锯齿,两面均有毛茸,下面有黄色小腺点;皮肤瘙痒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品30-60g;
-
五指毛桃根
桑科植物粗叶榕的根·五指毛桃根:出处: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拼音名:WúZhǐMáoTáoGēn别名:南芪、土黄芪(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土五加皮(《广西中草药》)。单叶互生,纸质,多型,长椭圆状披针形、狭或广卵形,长8~花序成对腋生,球形,基部苞片卵状披针形;雄花生于花序内壁近顶部,具梗;
-
牛奶柴
桑科植物琴叶榕的根或叶·《中医大辞典》·牛奶柴:牛奶柴为中药名,出自《福建中草药》,为《江西民间草药验方》记载的琴叶榕之别名。功能主治:祛风利湿,活血调经。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健脾化湿,强筋壮骨,消肿,活血解毒。治风湿关节痛,中气虚弱,气血衰微,四肢酸软,筋骨不利,跌打损伤,经闭,乳汁不通。
-
地瓜根
来源:桑科植物地瓜FicustikouaBur.的根。功能主治:功在清热利湿,行气活血。治腹泻,痢疾,黄疸,白带,闭经,跌打损伤,瘰疬。或浸酒服。①《滇南本草》:"治遗精,滑精。治黄疸,月闭,带下,牙痛,跌伤。"④《重庆草药》:"治湿热痢疾,黄肿,痔疮。②治久年不治的水积黄肿病:地瓜根二两,麦斗草二两,佛顶珠二两。
-
牛奶浆根
《中医大辞典》·牛奶浆根:牛奶浆根为中药名,出自《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功能主治:健脾益气,活血祛风。治气虚食少,劳倦乏力,乳汁不通,月经不调,白带,风湿痹痛。"②《闽东本草》:"补中益气,健脾化湿,强筋壮骨,消肿,活血解毒。⑤治脱肛:毛天仙果根一两,勾儿茶根、金毛狗脊根各七钱,地菍根八钱,水煎服。
-
五爪龙
葡萄科植物狭叶崖爬藤的全株或根·五爪龙:五爪龙为中药名,出自《云南中草药》,为《云南中草药》记载的五爪金龙之别名。功能主治:益气健脾,祛痰止咳,舒筋活络,通乳。疮疥,无名肿毒,带状疱疹,捣敷或煎水洗。别名:五匹风、五皮风、五爪龙来源及产地:蔷薇科植物蛇含PotentillakleinianaWightetArn.的全草。
-
木馒头
性味:甘。(《慎斋遗书》)⑦治荣卫气虚,风邪冷气进袭脏腑之内,或食生冷,或啖炙博,或饮酒过度,积热肠间,致使肠胃虚弱,糟粕不聚,大便鲜血,脐腹疼痛,里急后重,或肛门脱出,或久患酒痢,大便频并:败樱(?(《局方》肠风黑散)⑧治久年痔漏下血:干姜、百草霜各-两,木馒头二两,乌梅、败棕、柏叶、油发各半两。
-
奴柘刺
桑科植物构棘或柘树的棘刺·《中医大辞典》·奴柘刺:奴柘刺为中药名,出自《本草拾遗》。分布华东、中南、西南等地。功能主治:主治血瘕,痃癖,痞块。性味:《本草拾遗》:"味苦,小温,无毒。男子痃癖、闪痞,取刺和山棱草、马鞭草作煎如稠糖,病在心,食后;当下恶物。
-
木莲果
桑科植物薜荔的花序托及果实·木莲果:木莲果为中药名,出自《安徽中草药》,为《本草纲目》记载的木馒头之别名。功能主治:补肾固精,活血止血,解毒消肿,通乳。1.治肾虚腰酸,阳痿,遗精,乳糜尿,久痢脱肛,便血,痔血,经闭,乳汁不下。叶互生,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10~花梗长约1厘米;4厘米,基部膨大;
-
老虎刺
桑科植物葎草的全草·《中医大辞典》·老虎刺:老虎刺为中药名,出自《安徽中草药》,为《新修本草》记载的葎草之别名。功能主治:功在清热利尿,解毒消肿。夹竹桃科老虎刺的根·《全国中草药汇编》·老虎刺:别名:假虎刺、绣花针、三棵针、刺檀香、刺郎果、黑奶奶果来源:夹竹桃科老虎刺CarissaspinarumL.,以根入药。
-
地石榴
桑科植物地瓜的茎叶·《中医大辞典》·地石榴:地石榴为中药名,出自《滇南本草》,为《贵州民间方药集》记载的地瓜藤之别名。野牡丹科植物地菍的全草·《中医大辞典》·地石榴:地石榴为中药名,出自《湖南药物志》,为萧步丹《岭南采药录》记载的菍地之别名。4.治外伤出血,痈肿疔疮,蛇咬伤。
-
地瓜藤
别名:地枇杷、地石榴、地板藤、霜坡虎。2.捣敷治痈肿疮毒,跌打肿痛。治风热咳嗽,痢疾,水肿,黄疸,风湿疼痛,痔疮出血,经闭,带下,小儿消化不良,跌打损伤,无名肿毒。"④《四川中药志》:"利小便,消湿热黄肿,通月闭,止白带;治地瓜疮(多生于耳朵周围,形似地瓜果)。"⑦《广西中草药》:"健脾利湿,清肺止咳。
-
山荔枝果
《中医大辞典》·山荔枝果:山荔枝果为中药名,出自《贵州草药》。分布华东、中南、西南等地。性味:微甘,温。功能主治:调气,消食,利水。治疝气,食积腹胀,小便不利。《*辞典》·山荔枝果:出处:《贵州草药》拼音名:ShānLìZhīGuǒ来源:为桑科植物小柘树的果实。性味:①姚可成《食物本草》:"味甘,无毒。
-
桑椹
性味归经:桑椹味甘、酸,性寒;桑椹的功效与主治:桑椹具有滋补肝肾,养血祛风,生津润肠的功效,治眩晕,失眠,耳聋,目昏,消渴,便秘,瘰疬、肠燥便秘。5.桑椹主入肝肾,善滋阴养血、生津润燥,适于肝肾阴血不足及津亏消渴,肠燥等症;用于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心悸失眠,须发早白,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
谷皮树
别名:谷树、葡蟠、谷皮叶、女谷、纸皮、尖叶楮皮、冷丹藤、过里丹、丁字黄心羌、飞天龙、生藤腊皮树、黄疸藤、不闻症来源:桑科构属植物小构树BroussonetiakazinokiSieb.etZucc.,以根、根皮、树皮和叶入药。根、根皮春秋可采,切段晒干;用于跌打损伤,腰痛。叶、树皮汁:解毒、杀虫。外用治神经性皮炎,顽癣。
-
谷皮藤
拼音名:GǔPíTénɡ别名:藤葡蟠、黄皮藤来源: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谷皮藤的全株或根、根皮。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村边、路旁、灌丛中。药理作用:抑菌试验表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痢疾杆菌有抑菌作用,对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宋内痢疾杆菌、福氏痢疾杆菌、炭疸杆菌均无抑菌作用。性味:微甘;
-
桂木根
拼音名:GuìMùGēn来源: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桂木的根。单叶互生,2列;果柄长3.5-6.5cm,被短柔毛。2.桂木与白佳木的区别在于:叶片椭圆形或卵状长椭圆形,先端钝或短渐尖。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于低海拔的温暖山区、路旁、林缘或疏林中。性微温归经:胃经功能主治:健脾和胃;浸酒内服外擦,或水煎冲甜酒服。
-
黄葛树
拼音名:Hu nɡGěSh 别名:大叶榕、马尾榕、雀树、黄桷树来源:桑科榕属植物黄葛树FicuslacorHam.,以根、叶入药。夏秋采,晒干,或随用随采。性味:根:微辛,凉。叶:涩,平。功能主治:根:祛风除湿,清热解毒。用于风湿骨痛,感冒,扁桃体炎,眼结膜炎。外用治跌打肿痛。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黄龙须
出处:《重庆草药》拼音名:Hu nɡL nɡXū别名:红龙须(《分类草药性》)。来源:为桑科植物黄葛树的气根。性味:《重庆草药》:味苦湿,性热,无毒。功能主治:《重庆草药》:行气,除风,除寒,除湿。治风湿麻木,筋骨痛,跌打损伤,痨伤腰背酸痛,湿肿,虚弱,外伤痨伤吐血。
-
鸡桑根
拼音名:JīSānɡGēn别名:小叶桑根来源: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鸡桑的根或根皮。或剥取白皮,晒干。树皮灰褐色,纵裂。单叶互生,纸质,卵圆形,长6-15cm,宽4-10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截形或近心形,边缘有粗锯齿,有时3-5裂,两面均有短毛;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石灰岩的山坡林中。性味:甘;主肺热咳嗽;
-
鸡桑叶
拼音名:JīSānɡYè来源: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鸡桑的叶。单叶互生,纸质,卵圆形,长6-15cm,宽4-10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截形或近心形,边缘有粗锯齿,有时3-5裂,两面均有短毛;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石灰岩的山坡林中。性味:甘;性寒归经:肺经功能主治:清热解表;宣肺止咳。主风热感冒;肺热咳嗽;
-
假鹊肾树
出处:《云南中草药》拼音名:JiǎQu Sh nSh 别名:止血树皮、清水跌打、滑叶跌打(《云南中草药》)。来源:为桑科植物假鹊肾树的树皮。取皮晒干,碾粉。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单生或成对,呈蝎尾状聚伞花序,有苞片3枚,花被片5,雄蕊5,退化雌蕊小,线形;治消化道出血,胃痛,外伤出血,跌打,风湿痛。或研末,1~
-
将军树
别名:将军木来源:桑科波萝蜜属植物白桂木ArtocarpushypargyraeaHance,以根入药。全年可采,切片晒干。性味:甘、淡,温。功能主治:祛风利湿,止痛。用于风湿关节痛,腰膝酸软,胃痛,黄疸。2两,水煎或泡酒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葎草果穗
出处:《本草推陈》拼音名:LǜCǎoGuǒSu 来源:为桑科植物葎草的果穗。功能主治:《本草推陈》:治肺结核潮热,盗汗。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者1~附方:①治虚劳潮热:葎草果穗五钱,乌豆一两。水煎,饭后服。(《闽东本草》)②治肺结核:葎草果穗一两。(江西《草药手册》)摘录:《*辞典》
-
葎草花
出处:《现代实用中药》拼音名:LǜCǎoHuā来源:为桑科植物葎草的花。功能主治:①《现代实用中药》:治肺结核。②《贵州民间方药集》:治肺病咳嗽,大叶肺炎。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钱;或研末。摘录:《*辞典》
-
麻皮
《*辞典》:麻皮:出处:《纲目》拼音名:M P 来源:为桑科植物大麻茎皮部的纤维。性味:《本草汇言》:入手阳明、足太阴经。①《唐本草》:沤麻汁(浸泡大麻秆的水),止消渴,治瘀血。②《纲目》:破血,通小便。(《王仲勉经验方》接骨方)②治热淋,小腹胀满急痛:麻皮一两,甘草三分(炙微赤)。
-
桑沥
《*辞典》:桑沥:出处:《纲目》拼音名:SānɡL 别名:桑油(《万氏家抄方》)。附方:①治破伤中风:桑沥、好酒,对和温服,以醉为度,醒,服消风散。(《摘元方》)②治小儿身面烂疮:轻粉、雄黄各五钱,猪胆一个,滑石一两,硫黄五钱,穿山甲十五片(炙),凤凰退(烧存性)五钱。2毫升,至症状消失为止。
-
桑皮汁
《*辞典》:桑皮汁:出处:《玉楸药解》拼音名:SānɡP Zhī别名:桑汁、桑白汁(《肘后方》),桑木汁(《圣惠方》),桑皮中白汁(《本草图经》)。性味:《本草汇言》:味苦。功能主治:治小儿口疮,外伤出血。②《本草蒙筌》:点唇裂。釜中煎如糖赤,推老痰宿血。④《玉楸药解》:灭黑痣恶肉,敷金疮,化积块。
-
桑椹酒
《*辞典》:桑椹酒:出处:《纲目》拼音名:SānɡShēnJiǔ来源:为桑科植物桑的果穗,同药曲酿成的酒。功能主治:①宁原《食鉴本草》:补五脏,明耳目。②《纲目》:治水肿不下则满,下之则虚。用法用量:上以水2斗煮桑心皮,取汁1斗,入桑椹再煮,取5升,以糯米5升,酿酒饮。
-
桑叶露
《*辞典》:桑叶露: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SānɡY L 别名:上清(《石药尔雅》)。来源:为桑科植物桑叶的蒸馏液。功能主治:《金氏药帖》:治目疾红筋,去风清热。用法用量:内服:炖温,1~
-
石彭子
《*辞典》:石彭子:出处:《江西中药》拼音名:Sh P nɡZǐ别名:崖石榴(《植物名实图考》),巴梨子、崖荔子(《中国树木分类学》),石彭彭(《江西中药》),小木莲(《浙江天目山药植志》),冰粉子(四川)。来源:为桑科植物珍珠莲的花托。冬初采收,晒干。单叶互生;革质,长椭圆形、披针形或长卵形,长6~
-
无花果根
《*辞典》:无花果根:出处:《生草药性备要》拼音名:W HuāGuǒGēn来源:桑科植物无花果的根,秋后采收。原形态:详无花果条。功能主治:治筋骨疼痛,痔疮,瘰疬。外用:煎水洗。附方:①治筋骨疼痛,风湿麻木:无花果根或果,炖猪精肉或煮鸡蛋食。(《湖南药物志》)②治喉痒:无花果根去祖皮,打碎,开水泡服。
-
无花果叶
《中医大辞典》·无花果叶:无花果叶为中药名,出自《救荒本草》。1.治湿热泄泻,呕吐,带下。化学成分:叶含补骨脂素、香柑内脂、β-香树脂醇、β-谷甾醇、花椒毒素、花椒毒酚等。性味:①《纲目》:"甘微辛,平,有小毒。①朱震亨:"治五痔肿痛,煎汤频熏洗之。"③《本草汇言》:"去湿热,解疮毒。
-
小构树叶
拼音名:XiǎoGòuShùYè来源: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小构树的叶。叶片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3-13cm,宽2-5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或近心形,有2-3个乳头状腺体,不裂或2-3深裂,上面绿色,被伏毛或近无毛,下面淡绿色,被细柔毛,边缘有细锯齿;
-
小构树汁
拼音名:XiǎoGòuShùZhī来源: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小构树的树汁。单叶互生;叶片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3-13cm,宽2-5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或近心形,有2-3个乳头状腺体,不裂或2-3深裂,上面绿色,被伏毛或近无毛,下面淡绿色,被细柔毛,边缘有细锯齿;性味:涩;性凉功能主治:祛风止痒;清热解毒。
-
小叶桑
来源:为桑科植物鸡桑的叶。树皮褐灰色,纵裂,单叶互生,卵圆形,长6~托叶早落。穗状花序生于新枝的叶腋,单性,雌雄异株;雄花被片和雄蕊均为4枚,不育雌蕊陀螺形;本植物的根或根皮(小叶桑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生境分布:生于石灰岩的悬岩上或山坡上。功能主治:《贵州草药》:清热解表。治感冒咳嗽。
-
小叶桑根
出处:《贵州草药》拼音名:XiǎoY SānɡGēn来源:为桑科植物鸡桑的根或根皮。原形态:植物形态详小叶桑条。性味:《贵州草药》:辛甘,寒。功能主治:泻肺火,利小便。治肺热咳嗽,衄血,水肿,腹泻,黄疽。①《贵州草药》:清热,凉血,利湿。(《贵州草药》)②治鼻衄:小岩桑根三钱,榕树须根五钱。
-
斜叶榕
拼音名:XiéYèRónɡ来源: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斜叶榕的树皮。单叶互生;叶片革质,变异很大,通常两侧不对称,斜菱状椭圆形、长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4-17cm,宽3-6cm,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或钝,一边稍阔,全缘或中部以上有波状角;雄花、瘿花着生于同一花序托内壁,雄花生于近口部,花被片4-6;性味:苦;
-
斜叶榕叶
拼音名:XiéYèRónɡYè别名:半边刀来源: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斜叶榕的叶。单叶互生;叶片革质,变异很大,通常两侧不对称,斜菱状椭圆形、长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4-17cm,宽3-6cm,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或钝,一边稍阔,全缘或中部以上有波状角;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分布于山地林中或旷地、水旁。性味:苦;
-
柘木
《*辞典》:柘木: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Zh M 来源:为桑科植物柘树的木材。原形态:柘树(《救荒本草》),又名:柘(《诗经》),柘桑(《淮南子》高诱注),文章树(《清异录》),灰桑树(《湘阴县志》),柘子,野梅子、野荔枝、老虎肝、黄桑、黄了刺、刺钉、黄疸树、山荔枝、痄腮树、痄刺、九重皮、大丁癀。
-
柘木白皮
《*辞典》:柘木白皮: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Zh M B iP 来源:为桑科植物柘树去掉栓皮的树皮或根皮。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柘木条。功能主治:补肾固精,凉血,舒筋。治腰痛,遗精,咯血,呕血,跌打损伤。②《本草汇言》:养肾固精。③《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清热凉血,舒筋活络。炒焦,水煎,冲白糖,一日三次分服。
-
柘树果实
《*辞典》:柘树果实:出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拼音名:Zh Sh GuǒSh 别名:佳子(《纲目》)。来源:桑科植物柘树的果实,9~原形态:详柘木条。性味:性平,味苦。功能主治:清热凉血,舒筋活络。附方:治跌打损伤:将柘树成熟果实,切片晒干研粉。每次一调羹,用黄酒吞服,每日二次,连用五至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