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蜡梅科
中文名蜡梅科拼音名lameike拉丁名Calycanthaceae描述Calycanthaceae蜡梅科,双子叶植物,2属,约7种,分布于亚洲东部和美洲北部,我国有2属,4种,分布黄河以南各省区。灌木,有油细胞;单叶,对生,无托叶;心皮离生,生于中空的杯状花托内,每心皮有倒生胚珠2颗,有时一颗不发育,花柱延长;种子无胚乳;
-
柳叶蜡梅
概述:新食品原料柳叶蜡梅为蜡梅科、蜡梅属人工种植的柳叶蜡梅,食用部位为茎,食用方式为冲泡。中文名称:柳叶蜡梅拉丁学名:ChmonathussalicifoliusS.Y.H来源:人工种植的柳叶蜡梅种属:蜡梅科、蜡梅属食用部位:茎叶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1.食用方式:冲泡。2.婴幼儿、孕妇不宜食用,标签、说明书中应当标注不适宜人群。
-
夏蜡梅
《*辞典》:夏蜡梅: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拼音名:Xi L M i别名:牡丹木、大叶柴来源:为蜡梅科植物夏蜡梅的花和根。生境分布:适宜较阴湿而带腐殖质的土壤。附方:治胃气痛:夏蜡梅花或根四钱,白马骨(茜草科六月雪)、竖漆柴(金缕梅科檵木)根各三至四钱,寒扭(蔷薇科高梁泡)根四至五钱,仙鹤草二至三钱。
-
夏蜡梅属
中文名夏蜡梅属拼音名xialameishu拉丁名Calycanthus中国植物志30(2):1描述CalycanthusLinn.夏蜡梅属,蜡梅科,约4种,分布于北美洲,世界各地均有引种栽培,我国有C.chinensisChengetS.Y.Chang1种,产浙江昌化和天台等地,另外,在江西庐山还引种有C.floridusL.。属下物种光叶红、美国蜡梅、美国蜡梅(原变种)、夏蜡梅
-
蜡梅属
中文名蜡梅属拼音名lameishu拉丁名Chimonanthus中国植物志30(2):5描述ChimonanthusLindl.蜡梅属,蜡梅科,3种,我国特产,日本、朝鲜、欧洲、北美等地均有引种栽培,其中蜡梅C.praecox(L.小枝四方柱形至近圆柱形;心皮5-15,离生,每心皮有胚珠2颗,有时一个不发育;果托坛状,被毛。属下物种蜡梅、柳叶蜡梅、山蜡梅
-
樟目
樟目(Laurales)包括樟科、蜡梅科、金粟兰科(Chloranthaceae)等9科,樟目是由木兰目起源较进化的类群,表现在花部定数、轮状排列,3基数,雄蕊花丝明显,心皮结合,胚珠少数等。
-
毛山茶
概述:毛山茶为中药名,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1977年版)记载的山腊梅叶之别名。性味:辛,凉。功能主治:解表祛风,清热解毒。1.防治感冒、流行性感冒。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内有桉叶素,并含槲皮素、山柰酚以及羊蜡梅碱(Calycanthine)等。药理作用:水浸剂在体外有抗病毒作用。
-
蜡梅花
蜡梅花蜡梅花FlosChimonanthiPraecocis(英)WintersweetFlower别名黄梅花、蜡花、巴豆花。叶对生,椭圆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7~采制花期采收花蕾,晒干或烘干。中部以下由多数膜质鳞片包被,鳞片略呈三角形,黄棕色,复瓦状排列。功能主治解暑生津,顺气止咳。用于暑热心烦、口渴、百日咳、肝胃气痛、水火烫伤。
-
腊梅花
出处:《纲目》拼音名:L M iHuā别名:腊梅花(《救荒本草》),黄梅花(《纲目》),铁筷子花、雪里花(《贵阳民间药草》)。子房卵形,1室。种子含洋蜡梅碱,脂肪油含不皂化物5.6%,脂肪酸组成是饱和脂肪酸(棕榈酸、硬脂酸、月桂酸、肉豆蔻酸等)22%,单烯脂肪油46%,亚油酸25%,亚麻酸7%。功能主治:解暑生津。
-
山蜡梅叶
概述:山蜡梅叶为中药名,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1977年版)。别名:香风茶、岩马桑、毛山茶来源及产地:蜡梅科植物山蜡梅ChimonanthusnitensOliv.的叶。功能主治:解表祛风,清热解毒。1.防治感冒、流行性感冒。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内有桉叶素,并含槲皮素、山柰酚以及羊蜡梅碱(Calycanthine)等。
-
山蜡梅
拼音名:ShānLàMéi别名:香风茶、毛山茶、岩马桑来源:药材基源:为蜡梅科植物山蜡梅的叶。性状:性状鉴别,叶椭圆形或狭椭圆形,长5-15cm,宽3-6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上表面灰绿色或棕绿色,下表面色较浅,两面均较糙,具密布的透明腺点,主脉浅褐色,于下表面明显突出;薄革质,气清午味微苦而辛凉。芳香化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