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败酱科
中文名败酱科拼音名baijiangke拉丁名Valerianaceae描述Valerianaceae败酱科,双子叶植物,13属,400种,大部分布于北温带,我国有3属,40种,南北皆产之,有些人药。花小,两性或单性,稍左右对称,排成聚伞花序或头状花序;中国植物志73(1):5所有属Nardostachys...甘松属Patrinia.......败酱属Valeriana......缬草属
-
岩败酱
《全国中草药汇编》:岩败酱:拼音名:Y nB iJi nɡ来源:败酱科岩败酱PatriniarupestrisJuss.,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华北。密花聚伞花序顶生,3-7枝在枝端排成伞房状,宽4-15cm,轴、梗均被粗白毛和腺毛;花冠黄色,漏斗状,径3-5mm,基部成短细筒,筒基部一侧有偏突,上部5裂,裂片近圆形;子房下位,圆柱状。
-
豆豉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豆豉草:拼音名:D uChǐCǎo别名:通经草、蛇头细辛、疳积药来源:败酱科缬草属植物岩边香ValerianahardwickiiWall.,以根或全草入药。用于月经不调,痛经,闭经,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跌打肿痛,腰痛,风湿骨痛,小儿疳积,神经衰弱;小苞片三角状卵形,全缘或具钝齿;祛风利湿;外用:适量,煎汤洗。
-
墓头回
《全国中草药汇编》:墓头回:拼音名:M T uHu 别名:追风箭、脚汗草、铜班道、虎牙草、摆子草来源:败酱科败酱属植物异叶败酱PatriniaheterophyllaBunge及糙叶败酱(山败酱)P.scabraBunge,以根或全草入药。瘦果长圆柱形,背贴圆形膜质苞片;花果期秋季。茎生叶多变,由3全裂至羽状全裂,先端裂片最大,茎上部叶常个裂。
-
马蹄香
马兜铃科植物杜衡的根或全草·马蹄香:马蹄香为中药名,出自《新修本草》,为《土宿本草》记载的杜衡之别名。甲基丁香酚还有解痉,平喘及中枢镇静作用,黄樟醚体外试验有致突变作用。入肺、脾、胃经。性味归经:心叶缬草根和根茎含挥发油,内有α-蒎烯、柠檬烯、桉叶素、对聚伞花素、龙脑及其乙酸酯、橙花叔醇等17种成分。
-
败酱
形与上种相似,惟根生叶卵状披针形,有长柄;治肠痈,下痢,赤白带下,产后瘀滞腹痛,目赤肿痛,痈肿疥癣。⑨治蛇咬:败酱草半斤,煎汤顿服。备注:据《本草》记载,败酱应为上述败酱科植物,但除四川、江西、安徽、福建等地使用外,大部分地区习惯上以菊科植物苣荬菜的带根全草和十字花科植物菥蓂的带果全草作败酱使用。
-
甘松
性味归经:甘、辛,温。入脾、胃经。2.煎水含漱治牙痛;化学成分:本品含马兜铃-1(10)-烯-2-酮、马兜铃烯、马兜铃-9-烯-1α-醇、甘松酮(Nordostachone)、缬草酮(Valeranone)。梯纹导管或网纹导管,直径7~基生叶残基碎片较多,细胞呈长方形或长多角形,淡黄色至棕色,直径20~功能与主治:理气止痛,开郁醒脾;
-
九转香
概述:九转香为中药名,出自《贵州民间方药集》,即《本草纲目》记载的蜘蛛香之别名。性味归经:辛,温。主治:①治胃痛腹胀,消化不良,呕吐腹泻,小儿疳积。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心叶缬草根和根茎含挥发油,内有α-蒎烯、柠檬烯、桉叶素、对聚伞花素、龙脑及其乙酸酯、橙花叔醇等17种成分。缬草还有中枢抑制作用。
-
小救驾
别名:拔地麻、小救驾、满山香来源及产地:败酱科植物缬草ValerianaofficinalisL.的根及根茎。性味归经:辛、甘,温。入心、肝经。治心悸,失眠,癔病,癫痫,脘腹胀痛,月经不调,腰腿痛,跌打损伤。药理作用:本品对兔、小鼠及大鼠均有镇静作用,异缬草酸衍化物对小鼠有镇痛作用,提取物还有一定的抗惊厥作用。
-
败酱属
萼截平形或5齿裂;子房下位;属下物种败酱、斑花败酱、斑花败酱(原变种)、斑叶败酱、糙叶败酱、大斑花败酱、单蕊败酱、光叶败酱、黄花龙牙、墓头回、墓头回(原亚种)、攀倒瓦、攀倒甑、攀倒甑(原亚种)、少蕊败酱、少蕊败酱(原变种)、台湾败酱、西伯利亚败酱、秀苞败酱、岩败酱、岩败酱(原亚种)、异叶败酱、窄叶败酱、中败酱
-
缬草属
中文名缬草属拼音名xiecaoshu拉丁名Valeriana中国植物志73(1):27描述ValerianaL.缬草属,败酱科,约200种,大部分布于温带地区,我国约有24种,产西南部、西北部和东北部,有些入药,草本、亚灌木或灌木,直立或攀援状;根有强烈的气味;花冠管纤弱,顶端5裂;雄蕊3,少有1或2枚;子房下位,3室,但仅1室发育而有胚珠1颗;
-
香毛草
拼音名:XiānɡMáoCǎo别名:香草仔、小香草来源:药材基源:为败酱科植物小缬草的根或全草。根状茎稍呈圆柱形,斜升,有强裂得气,顶端包有膜质纤维状老叶鞘。茎上部叶羽状3-7深裂,裂片线状披针形,全缘。子房下位,椭圆形。性味:味甘;崩漏下血;风湿痹痛;
-
败酱草
败酱草为败酱科植物白花败酱PatriniavillosaJuss.的全草。地下茎细长,地上茎直立,密被白色倒生粗生或仅两侧各有1列倒生粗毛。茎生叶对生,卵形或长卵形,长4~败酱草的功效与主治:败酱草具有清热解毒,祛瘀排脓的功效,用于阑尾炎、痢疾、肠炎、肝炎、眼结膜炎、产后瘀血腹痛、痈肿疔疮。
-
蜘蛛七
别名:珍珠七、马蹄、七星、七里香、地花椒、拔地麻来源:败酱科蜘蛛七ValerianafaurieiBriq.,以根、全草入药。生境分布:湖北。功能主治:根:主治气痛,心痛,腹痛,神经衰弱。全草:捣烂外敷,治无名肿毒。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五环三萜
五环三萜甙元按其基本结构分为三种类型:①香树指酸型:属于香树脂醇型衍生物的中草药很多,有些已证明具有显著的生理活性,它们主要分布在豆科、五加料、桔梗料、远志科、桑寄生科、木樨科、木通科、败酱科、蔷薇科、葫芦科、菊科、禾本科等的一些植物中,有的为游离状态,有的为酯或甙类结合状态而存在。
-
秋泻灵合剂
鉴别取本品20ml,置分液漏斗中,加乙醚20ml振摇提取,分取乙醚液,挥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马蹄香对照药材1g,加水20ml,置沸水浴中浸渍30分钟,滤过,滤液置分液漏斗中,加乙醚20ml,同上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功能与主治理气化湿,健脾止泻,用于治疗小儿脾虚湿困及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
-
败酱片
药典标准:中药名称:败酱片拼音名:BaijiangPian英文名:TABELLAEPATRINIAE来源:本品为败酱科植物黄花败酱PatriniascabiosaefoliaFisch.的根茎及根的浸膏片。鉴别:(2)项下剩余的粉末0.1g,置试管中,加甲醇约1ml,摇匀,浸渍5分钟,取甲醇液点于滤纸上,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淡紫蓝色荧光;4片,一日2~
-
黄屈花
出处:《南京民间药草》拼音名:Hu nɡQūHuā来源:为败酱科植物黄花败酱的花枝。功能主治:治妇人经血不调。用法用量:内服:泡酒,1~2钱。摘录:《*辞典》
-
狭叶败酱
出处:《广西药植名录》拼音名:Xi Y B iJi nɡ别名:白升麻(《贵州草药》)。上部叶披针形,长4~生境分布:生于山野路旁。治风寒感冒,疟疾,肠炎。②《贵州草药》:发表散寒,燥湿理气。③治小儿阴缩:狭叶败酱三钱,茴香根三钱。(选方出《贵州草药》)备注:本植物的带根全草,在少数地区有时亦作败酱的类同品入药。
-
香草仔
别名:香毛草、小香草、唐古特缬草来源:败酱科缬草属植物小缬草ValerianatanguticaBatal.,以带根全草入药。9月采收,去杂质,晒干。性味:甘、微辛、苦,平。功能主治:止血,止咳,止痛。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阴道出血,胃出血,肺出血,鼻出血,咳嗽,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1钱,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