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橄榄科
中文名橄榄科拼音名ganlanke拉丁名Burseraceae描述Burseraceae橄榄科,双子叶植物,16属,500种,分布于热带地区,我国有橄榄属Canarium,Garuga,Protium和Santiria4属,14种,产东南部、南部至西南部,其中最有经济价值的为橄榄和乌榄,果供生食或浸渍用,或取其仁榨油,材供展板用。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稀为单叶;
-
乌榄
《全国中草药汇编》:乌榄:拼音名:WūLǎn别名:木威子、黑榄来源:橄榄科橄榄属植物乌榄CanariumpimelaKoenig,以根入药。功能主治:根:舒筋活络,祛风祛湿。用于风湿腰腿痛,手足麻木。《纲目》主治所载,悉言白榄,即今常食之青果,又所载榄仁可治吻燥者,亦指青果核中仁而言,非指乌榄仁也。花瓣在雌花中长约8mm;
-
没药
没药的功效与主治:没药具有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的功效:没药治胸腹瘀痛,痛经,经闭,癥瘕,跌打损伤,痈肿,肠痈,目赤肿痛:内服,煎汤,3~花期夏季。水浸剂用试管稀释法,1:2对堇色毛癣菌等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水属阴,血亦属阴,以类相从,故能入血分,散瘀血,治血热诸疮及卒然下血证也。性味与归经:辛、苦,平。
-
白榄根
来源及产地:橄榄科植物橄榄Canariumalbum(Lour.性味:微苦,平。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清咽解毒。主治风湿痹痛,脚气,白浊,产后风瘫,手脚麻木。水煎加醋含漱。附方:①治单双乳蛾:鲜橄榄根四两,米醋一盏。(福建《民间实用草药》)②治脚气:白榄根二、三两,和猪脚一只,同煎汤饮之。
-
橄榄根
拼音名:GǎnLǎnGēn别名:白榄根。来源:药材基源:为橄榄科植物橄榄Canariumalbum(Lour.奇数羽状复叶互生,长15-30cm;雌蕊1,子房上位。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低海拔的杂木林中,有栽培。性味:微苦;平功能主治:祛风湿;主风湿痹痛;手足麻木;咽喉肿痛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摘录:《中华本草》
-
橄榄核
《*辞典》:橄榄核:出处:《纲目》拼音名:GǎnLǎnH 来源:为橄榄科植物橄榄的果核。生境分布:主产福建,此外,广东、广西亦产。功能主治:消诸鱼骨鲠,治胃痛,疝气,肠风下血。④《本草再新》:治肝胃气,疝气,消疽瘤。外用:烧存性研末调敷或磨汁涂。(《杨氏家藏方》橄榄散)③治耳足冻疮:橄榄核烧研,油调涂之。
-
橄榄露
《*辞典》:橄榄露:出处:《四川中药志》拼音名:GǎnLǎnL 来源:为橄榄科植物橄榄的果实的蒸馏液。功能主治:清肺,利咽喉,生津止渴。治咽喉肿痛,咳嗽痰中带血,泻痢,烦渴,酒毒及河豚毒。摘录:《*辞典》
-
橄榄仁
《*辞典》:橄榄仁:出处:《纲目》拼音名:GǎnLǎnR n来源:为橄榄科植物橄榄的种仁。收集果核,击碎核壳,取出种仁,晒干。性味:①《纲目》:甘,平,无毒。②《医林纂要》:甘淡。功能主治:润燥,解鱼、酒毒。①《开宝本草》:研敷唇吻燥痛。③《随息居饮食谱》:润肺,解毒,杀虫,稀痘,制鱼腥。
-
乌榄仁
《*辞典》:乌榄仁:出处:《纲目》拼音名:WūLǎnR n来源:为橄榄科植物乌榄的种仁。9月,果熟时采取果实,除去果肉及核壳,取出种仁。原形态:植物形态详乌榄条。性味:《纲目拾遗》:甘淡。功能主治:《纲目拾遗》:润肺,下气,补血,杀诸鱼毒。
-
乌榄树皮
拼音名:WūLǎnShùPí来源:药材基源:为橄榄科植物乌榄CanariumpimelaLeenh.的树皮。奇数羽状复叶互生,长30-65cm;花瓣在雌花中长约8mm;不肯定适度退化。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40-1280m的平原、丘陵、山地杂木林中,常有栽培。性味:微苦;凉功能主治:止血。主内伤吐血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
-
末药
概述:末药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即《药性论》记载的没药的别名。性味归经:苦,平。1.治胸腹瘀痛,痛经,经闭,癥瘕,跌打损伤,痈肿,肠痈,目赤肿痛。另含挥发油,其成分为丁香油酚、间苯甲酚、枯醛、桂皮醛、罕没药烯(Heerabolene)等。本品还能降低兔、大鼠及鸡的血胆甾醇水平,并有抗炎作用。
-
乌榄叶
《*辞典》:乌榄叶:出处:《生草药性备要》拼音名:WūLǎnY 来源:橄榄科植物乌榄的叶片。原形态:植物形态详乌榄条。性味:《陆川本草》:性温,微涩。功能主治:①《生草药性备要》:洗癍毒。②《陆川本草》:止血。治子宫出血。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
-
白榄
概述:白榄为中药名,出自《广东新语》,为《日华子诸家本草》记载的橄榄之别名。)Raeusch.的果实。性味归经:甘、涩、酸,平。入肺、胃经。功能主治:清肺利咽,生津化痰,解毒。主治咽喉肿痛,烦渴,咳嗽,癫痫,肠炎腹泻,鱼骨鲠喉,酒及鱼鳖中毒。挥发油内含蒎烯、樟烯、桉叶素、松油醇与牻牛儿醇等及其乙酸酯等。
-
方榄
出处:方榄始载于《纲目》橄榄条下,云:“又有一种方榄,出广西两江峒中,似橄榄而有三角或四角 ”所述与本种相符。小叶5-6(-10)对,坚纸质,长圆形至倒卵状披针形,长10-20cm,宽4.5-6cm,先端骤狭渐尖,尖头长1-1.5cm,基部圆形,偏斜,常一侧下延,边缘波状或全缘,上面无毛,下面被柔毛;平功能主治:清肺利咽;
-
棵麻
别名:嘉榄来源:橄榄科嘉榄属植物羽叶白头树GarugapinnataRoxb.,以树皮入药。春夏采,去粗皮,切碎晒干。性味:涩,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去腐生肌。用法用量:烧伤:树皮适量,水煎2小时,过滤取药液外涂;疮疡溃烂:树皮适量,水煎外洗,并将树皮研粉撒敷患处。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嘉榄属
中文名嘉榄属拼音名jialanshu拉丁名Garuga中国植物志43(3):20描述GarugaRoxb.嘉榄属,橄榄科,4-5种,分布于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大洋洲东北部,我国有嘉榄G.pinnataRoxb.,G.forrestiiW.W.Sm.和G.yunnanensisHu等4种,产西南部和南部。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聚生于枝顶;
-
马蹄果属
中文名马蹄果属拼音名matiguoshu拉丁名Protium中国植物志43(3):18描述ProtiumBurm.f.马蹄果属,橄榄科,约90种,其中81种分布于美洲热带地区,4种产马达加斯加,4种产亚洲南部及东南部,1种产大洋洲,我国产2种,分布于云南。雄蕊8-10枚,花丝锥状至刚毛状,分离,着生于花盘外,花药基着;属下物种滇马蹄果、马蹄果
-
桉油精
桉油精又名桉油素、桉树脑,桉叶素,蛔蒿油素.分子式C10H18O,分子量154.24,无色液体,有类似樟脑气味,熔点1.5℃.为含氧单萜类化合物
-
桂皮醛
桂皮醛是从桂皮油中分离的具有抑菌作用的一种木脂素类成分,含量约占油的85%,为淡黄色油状液体,有强肉桂气味。)NeesetEberm.树皮、石莼科植物孔石莼UlvapertusaKjellm.叶状体,橄榄科植物没药树CommiphoramyrrhaEngl.挥发油,唇形科植物广藿香Pogostemoncablin(Blanco)Benth.挥发油。制剂上用作防腐剂。
-
青果
青果具有清肺利咽,生津化痰,解毒的功效,治咽喉肿痛,烦渴,咳嗽,癫痫,肠炎腹泻,鱼骨鲠喉,酒及鱼鳖中毒。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和方晶。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乙酸乙酯-甲酸(8:6: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三氯化铁乙醇溶液。
-
毛叶嘉榄
拼音名:MáoYèJiāLǎn别名:棵麻。来源:药材基源:为橄榄科植物羽叶嘉榄的树皮。小叶9-23,椭圆形、长圆形至披针形,长6-14cm,宽2-5.5cm,先端渐尖,基部圆或楔形,偏斜,边缘有钝锯齿。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石山上、潮湿的山谷、坡地的杂木林中。凉功能主治:解毒;
-
乌榄根
《*辞典》:乌榄根:出处:《岭南采药录》拼音名:WūLǎnGēn来源:橄榄科植物乌榄的根。原形态:植物形态详乌榄条。功能主治:《岭南采药录》:治内伤吐血、咳嗽,以之和猪精肉煎汤服。摘录:《*辞典》
-
无患子目
无患子目(Sapindales)包括芸香科、无患子科、槭树科、楝科(Meliaceae)、苦木科(Simaroubaceae)、漆树科、橄榄科(Burseraceae)等13科。该目被认为是从蔷薇目演化而来,多数植物具复叶或分裂叶,雄蕊数目减少,下位花盘,心皮合生,每室仅1~2胚珠,成为独立的一个类群。
-
乌榄核
拼音名:WūLǎnHé来源:药材基源:为橄榄科植物乌榄CanariumpimelaLeenh.的果核。CanariumpimelaKoenig]采收和储藏:果实成熟后采收,除去果肉,鲜用或晒干。奇数羽状复叶互生,长30-65cm;花瓣在雌花中长约8mm;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40-1280m的平原、丘陵、山地杂木林中,常有栽培。性味:甘;
-
橄榄属
中文名橄榄属拼音名lanlanshu拉丁名Canarium中国植物志43(3):24描述CanariumL.橄榄属,橄榄科,约100种,分布于亚洲和非洲热带地区、大洋洲北部,我国有橄榄C.albumRaeusch.和乌榄C.pimelaKoenig等7种,海南岛有野生,南部栽培极盛。叶为羽状复叶;雄蕊6,稀10枚;属下物种滇榄、方榄、橄榄、毛叶榄、乌榄、小叶榄、越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