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栀子炭
同时还对炮制作用的论述也比较多,如“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止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本草备要》);常用于温病高热,湿热黄疸,湿热淋症,疮疡肿毒;对药理作用的影响:(1)对胆红素的影响:山栀子对家兔结扎总输胆管后,血中胆红素出现量有轻度的抑制作用,生栀子与焦栀子之间差别不大。
-
炒栀子
宋代增加了“炙酥拌微炒”(《太平圣惠方》)、姜汁炒焦黄(《产宝杂录》)等炮制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栀子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的功能。常用于温病高热,湿热黄疸,湿热淋症,疮疡肿毒;对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的抑制作用以生山栀为佳;
-
山栀
同时还对炮制作用的论述也比较多,如“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止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本草备要》);
-
栀子
同时还对炮制作用的论述也比较多,如“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止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本草备要》);
-
焦栀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栀子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的功能。常用于温病高热,湿热黄疸,湿热淋症,疮疡肿毒;对药理作用的影响:(1)对胆红素的影响:山栀子对家兔结扎总输胆管后,血中胆红素出现量有轻度的抑制作用,生栀子与焦栀子之间差别不大。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崩漏。
-
黄栀子
同时还对炮制作用的论述也比较多,如“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止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本草备要》);
-
加味补阴丸
功能主治:《医学入门》卷七方之加味补阴丸功在扶下弱,补阴虚,泻阴火。《证治准绳·伤寒》卷七方之加味补阴丸:组成:黄柏(盐酒拌炒)4两,熟地黄2两,知母(盐酒拌炒)2两,败龟版(醋炙)2两,虎胫骨1两,锁阳(醋炙)1两,白芍药(酒炒)1两,当归(酒浸)1两,川牛膝(酒洗)1两,杜仲(醋炙去丝)1两,砂仁1两。
-
延年益寿不老丹
《墨宝斋集验方》卷上:组成:何首乌1斤、赤白1斤,(竹刀刮去粗皮,米泔水浸1宿,用黑豆3升,水泡涨,每豆1层,何首乌1层,重重铺毕,用砂锅竹甑蒸之,以豆熟,取首乌晒干;又如法蒸晒9次听用),赤茯苓1斤(用竹刀刮去粗皮,为末,用盘盛水,将未倾入水内,其筋膜浮在水面者不用,沉水底者留用;主治:阴虚阳弱无子者。
-
健脾资生丸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JianpiZishengWan标准编号:WS3-B-0808-91处方:党参150g薏苡仁(炒)75g茯苓100g山楂(炒)75g白术(炒)150g砂仁75g甘草(炙)50g芡实(炒)75g麦芽(炒)100g橘红100g六神曲(炒)100g广藿香50g山药100g桔梗50g莲子肉(炒)100g黄连(姜汁炒)20g白扁豆(炒)75g豆蔻40g制法:以上十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
-
升阳散火汤
治胃虚过食生冷物,抑遏阳气,火郁脾土而致发热倦怠,或骨蒸劳热,扪之烙手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三方之升阳散火汤:组成:升麻、葛根、蔓荆子、白芍药(酒炒)、防风、羌活、独活、甘草(半生,半炙)、人参各一钱,柴胡、香附、炒僵蚕各一钱五分,川芎六分。
-
普安正气丸
主治:夏秋感受寒暑,伤风头痛,恶寒发热,遍身骨节疼痛,霍乱吐泻,瘟疫疟痢,时毒斑疹及四时不正之气。凡霍乱吐泻,用煨姜2钱,灶心土3钱,如火泻,加姜汁炒川连3分,煎汤服1丸;不论红白,如腹痛,加广木香1钱5分,煎汤化服1丸;凡斑疹,用葛根2钱,石膏5钱,炒升麻8分,生甘草5分,煎汤化服1丸;
-
青娥丸
或取大蜜丸5g,剪碎,加甲醇5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10ml使溶解,通过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柱(内径为1.7cm,柱高为15cm),以20%乙醇70ml洗脱,弃去洗脱液,再用30%乙醇70ml洗脱,收集30%乙醇洗脱液继用乙醇70ml洗脱,收集乙醇洗脱液备用,30%乙醇洗脱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