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檗
《全国中草药汇编》:小檗:拼音名:XiǎoB 别名:三颗针、狗奶子、酸醋溜、刺刺溜、刺黄连、刺黄柏来源:为小檗科小檗属植物豪猪刺BerberisjulianaeSchneid、小黄连刺B.wilsonaeHemsl.、细叶小檗B.poiretiiSchneid.、黄芦木(大叶小檗)B.amurensisRupr.或其同属植物其它种的根、根皮、茎及茎皮。花黄色,小苞片2,卵形;
-
小檗属
中文名小檗属拼音名xiaoboshu拉丁名Berberis中国植物志29:54描述BerberisL.小檗属,小檗科,约500种,分布于南北美、亚洲、欧洲和非洲,我国约200种,大部产西部和西南部。木材和内皮黄色;枝有刺,刺为一种变态叶所变成;叶为单叶,叶片与叶柄接连处有节;萼片6,下有小苞片2-3;花瓣6,基部常有腺体2;
-
珍黄安宫片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ZhenhuangAngongPian标准编号:WS3-B-1376-93处方:牛黄20g珍珠5g冰片10g竹沥20g朱砂50g大黄60g郁金100g青黛30g石菖蒲100g胆南星40g天竺黄10g水牛角片1000g珍珠层粉50g黄苓提取物13.5g小檗根提取物7.5g制法:以上十五味,取郁金、石菖蒲蒸馏提取挥发油,另器保存,药渣备用;虚寒、脾胃虚弱者慎服;
-
黄芦木
拼音名:HuánɡLúMù别名:狗奶根、刀口药、黄连、刺黄檗、小檗来源:药材基源:为小檗科植物黄芦木的根和茎、枝。叶片长椭圆形、倒卵状椭圆形或卵形,长3-8cm,宽2.5-5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渐狭下延成柄,边缘密生刺状细锯齿,齿距1-2mm,上面绿色,下面有时被白粉,网脉明显。茎含小檗碱、掌叶防已碱。无名肿毒;
-
三颗针
三颗针药典标准:品名:三颗针SankezhenBERBERIDISRADIX来源:本品为小檗科植物拟獠猪刺BerberissoulieanaSchneid.、小黄连刺BerberiswilsonaeHemsl.、细叶小檗BerberispoiretiiSchneid.或匙叶小檗BerberisvernaeSchneid.等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根。来源:小檗科植物刺黑珠、毛叶小檗、黑石珠等的根皮或茎皮。或研末、泡酒。
-
土黄连
别名:土黄连、山黄连、断肠草、雄黄草来源及产地:罂粟科植物白屈菜ChelidoniummajusL.的全草。小苞片3,卵形或披针形;治目赤,亦痢,劳伤吐血,咽喉肿痛,腹泻,齿痛,耳心痛,跌打损伤红肿。(江西《草药手册》)③治无名肿毒,丹毒,湿疹,烫伤,跌打瘀肿:三颗针根、茎适量,刮去租皮,切片焙干,研细末,水调敷;
-
三棵针
《单验方》之三棵针:处方:三棵针(小檗)30克,野菊花15克,马齿苋30克,甘草9克。功能主治:据报道,用《单验方》之三棵针治疗口腔炎34例,全部治愈,一般服1~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和须根,晒干或切片晒干。《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第一增补本)将“三棵针”订正为“三颗针”。
-
台湾三颗针
拼音名:TáiWānSānKēZhēn别名:川上氏小檗、黑实檗木来源:药材基源:为小檗科植物台湾小檗的根或叶。叶数片簇生;木射线及木薄壁细胞含大量淀粉粒。化学成份:根含小檗碱(berberine),掌叶防已碱(palmatine),药根碱(jatrorrhizine)小檗胺(berbamine),异粉防已碱(isotetrandrine)及木兰花碱(magnoflorine)。
-
黄疸树
《*辞典》:黄疸树:出处:《江苏药材志》拼音名:Hu nɡDɑnSh 别名:刺黄连、树黄连、土黄连(《广西中药志》),长叶小檗、土黄柏(《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三颗针(《广西中草药》)。小苞片披针形;针刺较多,单个或2~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治细菌性痢疾,肠胃炎,咽喉炎,口腔炎,尿道炎,急性结膜炎,疮疡溃烂。
-
昆明鸡脚黄连
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拼音名:KūnM nɡJīJiǎoHu nɡLi n别名:土黄连、鸡脚刺、三棵针(《云南中草药》),鸡脚黄连(《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小檗科植物昆明小檗的根。5枚簇生,硬革质,狭披针形以至狭矩圆状卵形,长4~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灌丛中。治尿赤淋痛,牙龈肿痛,咽喉肿痛,目赤痛,腮腺炎。
-
十三味榜嘎散
处方:榜嘎60g、波棱瓜子30g、秦艽花40g、印度獐牙菜40g、巴夏嘎40g、苦荬菜40g、洪连40g、小檗皮40g、节裂角茴香40g、金腰草30g、人工牛黄3g、红花20g、止泻木子30g制法:以上十三味,除人工牛黄外,其余榜嘎等十二味粉碎成细粉,过筛;
-
一颗针
拼音名:YìKēZhēn别名:黄连、三颗针、刺榴根、子檗、刺檗、山石榴、刺木仔根、大刺根来源:药材基源:为小檗科植物日本小檗的根、根皮及枝叶。质硬,老根较难折断,折断面纤维性,横切面可见明显年 环,皮部棕色至黄棕色,木部黄色,中央呈枯朽状。木射线宽1-6列细胞,孔沟及纹孔明显,细胞中可见淀粉粒。
-
小黄连刺
拼音名:XiǎoHuánɡLiánCì英文名:rootofSoulieBarberry别名:刺黄芩、老鼠刺、黄檗刺、小黄檗刺、猫儿刺、三颗针来源:药材基源:为小檗科植物锥花小檗的根及茎枝。花期5-6月,果期7-9月。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500m的山谷灌丛中或山坡林缘。性味:味苦;性寒功能主治:清热燥湿;主湿热泻痢;热淋,带下;
-
大黄连刺
拼音名:DàiHuánɡLiánCì别名:土黄连、石妹刺、大黄连、宽叶鸡肢黄连、刺黄连、鸡脚刺、三颗针来源:药材基源:为小檗科植物粉叶小檗的根和茎。髓部较大,约占直径的1/2。(2)取粉末少许置载玻片上,滴加30%硝酸1-2滴,静置片刻后镜检,可见黄色硝酸小檗碱针晶簇,加热后结晶消失并显红色。性味:味苦;主湿热泄泻;
-
小三棵针
《*辞典》:小三棵针:出处:《云南中草药》拼音名:XiǎoSānKēZhēn别名:小黄连、三爪黄连、小黄连刺(《云南中草药》)。来源:为小檗科植物金花小檗的根。叶簇生,革质,倒卵状匙形或倒披针形,长6~小苞片3,卵形;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灌丛中或山问路旁。功能主治:①《云南中草药》:清热解毒,消炎,止痢。
-
黄刺皮
《*辞典》:黄刺皮:出处:《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拼音名:Hu nɡC P 别名:黄三刺皮来源:为小檗科植物直穗小檗的茎皮。花黄色,径约5~生境分布:生山地灌丛中。性味:苦,寒。治热痢便血,湿热黄疸,下肢肿痛,潮热盗汗,风火目痛,口糜,舌疮,乳腺炎及痈疮初起。②治湿热黄疸:黄刺皮三钱,焦山栀三钱,大黄二钱。
-
清热神芎丸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QingreShenxiongWan标准编号:WS3-B-0840-91处方:大黄200g川芎50g黄连50g黄芩200g薄荷50g滑石400g牵牛子(炒)400g制法:以上七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冷开水泛丸,干燥,即得。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3)取本品1g,研细,加10ml甲醇,浸渍1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2ml,作为供试品溶液。
-
八味獐牙菜丸
藏药部颁标准:拼音名:BaweiZhangyacaiWan英文名:标准编号:WS3-BC-0241-95处方:獐牙菜300g兔耳草200g波棱瓜子80g角茴香200g榜嘎200g小檗皮160g岩参240g木香200g制法:以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即得。鉴别:(1)取本品5g研碎,加乙醚30ml,超声处理40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约2ml作为供试品溶液。
-
鸡脚刺
《*辞典》:鸡脚刺:出处:《贵阳民间药草》拼音名:JīJiǎoC 别名:刺黄芩、刺小檗、三颗针、压妹刺(《贵州民间方药集》),刺黄连(《贵阳民间药草》)。(贵州《常用民间草药手册》)②治急性胃肠炎:三颗针根或茎一至二两,水煎服或代茶饮。(贵州《常用民间草药手册》)④治湿热黄疸:三颗针一两,煎水吃。
-
山李子
新疆农村、牧区用黑果小檗的果(山李子),治疗高血压。拼音名:ShānLǐZi英文名:RootorbarkofTurbestanBarberry别名:刺黄柏、则热克来源:药材基源:为小檗科植物黑小檗的果实。苞片披针形;花瓣6,基部具2个圆形腺体;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1500m的山坡及灌木丛中,平原河滩地上也有生长。性味:苦;
-
八味獐牙菜散
藏药部颁标准:拼音名:BaweiZhangyacaiSan英文名:标准编号:WS3-BC-0242-95处方:獐牙菜300g兔耳草200g波棱瓜子80g角茴香200g榜嘎200g小檗皮160g岩参240g木香200g制法:以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叶下表皮细胞垂周壁稍弯曲,气孔不定式和不等式;检查:应符合散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10页)。
-
降糖素
实验研究表明,该药对四氧嘧啶所致的实验性糖尿病性小鼠有保护作用,对氢化考的松引起的高血糖家兔亦有明显的降血糖效应,与降血糖药物D860比较,其降糖作用虽无D860作用迅速,但有同D860相似的降血糖作用。降糖素的主要成份:人参、五味子、暴马丁香,兴安杜鹃,大叶小檗、直立百部、干姜等。
-
八味小檗皮散
藏药部颁标准:拼音名:BaweiXiaobopiSan英文名:标准编号:WS3-BC-0229-95处方:小檗皮150g荜茇20g余甘子125g甘草50g红花75g熊胆6g麝香6g京墨12g制法:以上八味,除熊胆、麝香另研细粉外,其余共研成细粉,过筛,加入熊胆、麝香细粉,混匀,即得。用于尿道感染、尿痛,白浊,血尿,滑精等。贮藏: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
养心达瓦依米西克蜜膏
养心达瓦依米西克蜜膏的主要成份:麝香、檀香、珍珠、熏鲁香、肉桂、牛舌草花、蚕茧、沉香、西红花、盒果藤、天竺黄、苹果、紫檀香、芫荽子、玫瑰花、豆蔻、小檗果、大叶补血草、马齿苋子、金箔、银箔、琥珀、松罗、欧矢车菊根、余甘子、香青兰。养心达瓦依米西克蜜膏的功能主治:增强支配器官的功能,健胃爽神。
-
蔷薇属
中文名蔷薇属拼音名qiangweishu拉丁名Rosa中国植物志37:360描述RosaL.蔷薇属,蔷薇科,约150种,分布于北温带和热带高山上,我国约60余种,南北均产之,主供观赏用,有些入药或为香料植物。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心皮多数,生于壶状的萼管里面,成熟时变为被毛的瘦果包藏于此管内,好象种子一样。
-
十味蒂达胶囊
十味蒂达胶囊的主要成份:蒂达、洪连、榜嘎、波棱瓜子、角茴香、苦荬菜、金腰草、小檗皮、木香、熊胆粉。十味蒂达胶囊的功能主治:疏肝理气,清热解毒,利胆溶石。用于肝胆湿热所致胁痛,症见右上腹钝痛或绞痛,口苦,恶心,嗳气,泛酸、腹胀,及慢性胆囊炎或胆石症见上述症候者;
-
二十八味槟榔丸
性状:本品为棕黄色水丸;检查: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8页)。功能与主治:温肾,通淋。5丸,一日2~西藏自治区药品检验所起草
-
叶形
倒披针形(oblanceolate)为披针形的颠倒,如小檗。(8)心形(cordate):近似卵形,但基部更宽圆而凹入,先端尖,呈心脏形,如紫荆的叶。扇形的叶(fanshaped),如银杏的叶;有时叶形介于两者之间,可用两种叶形的复合名称来表示,如条状披针形,卵状长圆形,或加“长”、“广”等形容词更确切地描述叶形的特点。
-
二十五味獐牙菜丸
性状:本品为黄绿色水丸;取酸水液1ml,加碘化汞钾试液2滴,产生黄白色沉淀;(2)取本品8g,加乙醚10ml,密塞,振摇1小时,滤过,残渣将乙醚挥干后,加甲醇20ml,振摇1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1ml作为供试品。另取齐墩果酸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用于各种“赤巴”病,“龙”病合并症,慢性胆囊炎等。
-
九味獐牙菜丸
藏药部颁标准:拼音名:JiuweiZhangyacaiWan英文名:标准编号:WS3-BC-0250-95处方:獐牙菜300g波棱瓜子80g榜嘎200g苦荬菜240g小檗皮160g兔耳草200g角茴香200g木香200g金腰子100g制法:以上九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加适量水泛丸,干燥,即得。性状:本品为深绿色水丸;40μm,壁稍厚,木化,呈连珠状,孔纹明显;
-
冬青汤
《普济方》卷二四九:冬青汤:处方:冬青叶、小檗、甘草各等分。制法:以绢袋盛,投3沸汤中,须臾取起晒干,如此3次,又以苦酒渍之2宿,晒干为末,水泛为丸。功能主治:外肾肿不下。用法用量:每服3钱,白汤送下。摘录:《普济方》卷二四九《医统》卷六十一:组成:冬青叶。用法用量:煎浓汤,入盐热洗之。
-
黑石珠
拼音名:HēiShíZhū别名:三颗针、刺黄连、鸡脚刺、刺黄芩、刺黄檗来源:药材基源:为小檗科植物深黑小黑檗的根或茎。叶3-4片簇生,革质;子房上位,具短花柱。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野荒坡灌丛中。化学成份:根含小檗碱(berberine)。性味:味苦;性寒归经:肝;大肠经功能主治:清热燥湿;主湿热泄泻;目赤肿痛;
-
二十五味獐牙菜散
性状:本品为黄棕色粉末;检查:应符合散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10页)。功能与主治:清热利胆。用于各种“赤巴”病,“龙”病合并症,慢性胆囊炎等。用法与用量:饭后开水泡服,一次2g,一日3次。规格:每袋装20g。贮藏:密闭,置阴凉干燥处。云南省药品检验所起草
-
花药
花药在花丝上着生的方式(1)贴着药(全着药adnateanther):花药背部全部贴着花丝上,如玉兰、白兰花的雄蕊。花药开裂的方式(1)纵裂(longitudinaldehiscence):花药沿药室纵嚮开裂,如油菜、百合等大多数被子植物的花药。4小瓣,花粉由瓣下的小孔散出,如小檗、香樟等的花药。
-
美登木属
叶互生,通常螺旋排列;属下物种被子美登木、变叶美登木、长梗美登木、长序美登木、刺茶、刺茶美登木、淡红美登木、滇南美登木、吊罗美登木、光叶美登木、广西美登木、贵州美登木、海南美登木、金阳美登木、隆林美登木、美登木、美登木(原变种)、密花美登木、台湾美登木、小檗美登木、异序美登木、圆叶美登木、胀果美登木
-
石楠属
中文名石楠属拼音名shinanshu拉丁名Photinia中国植物志36:216描述PhotiniaLindl.石楠属,蔷薇科,60种以上,分布东亚、东南亚和北美,我国约40种,产西南部至中部,材质坚硬,纹理密致,可为伞柄、秤杆、算珠子等用,或栽培供观赏,常见的种类有石楠P.serrulataLindl.,P.prunifoliaLindl.等。叶互生,具短柄,常有锯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