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苏子
苏子霜有降气平喘之功,但无滑肠之虑,多用于脾虚便溏的喘咳患者。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清炒、蜜炙、制霜等。炮制作用:紫苏子生品多用于肠燥便秘,如益血润肠丸(《类证活人书》)。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D)测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迷迭香酸(C18H16O8)不得少于0.25%。性味与归经:辛,温。
-
苏子
苏子霜有降气平喘之功,但无滑肠之虑,多用于脾虚便溏的喘咳患者。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清炒、蜜炙、制霜等。炮制作用:紫苏子生品多用于肠燥便秘,如益血润肠丸(《类证活人书》)。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D)测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迷迭香酸(C18H16O8)不得少于0.25%。性味与归经:辛,温。
-
蜜苏子
概述:蜜苏子为紫苏子的炮制品。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清炒、蜜炙、制霜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生品多用于肠燥便秘,如益血润肠丸(《类证活人书》)。炒紫苏子辛散之性缓和,多用于喘咳,如治风寒喘咳的华盖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苏子霜有降气平喘之功,但无滑肠之虑,多用于脾虚便溏的喘咳患者。
-
苏子霜
苏子霜有降气平喘之功,但无滑肠之虑,多用于脾虚便溏的喘咳患者。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清炒、蜜炙、制霜等。紫苏子的性味归经:紫苏子味辛,性温。炒苏子辛散之性缓和,多用于喘咳,如治风寒喘咳的华盖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苏子霜的炮制作用:紫苏子生品多用于肠燥便秘,如益血润肠丸(《类证活人书》)。
-
炒紫苏子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清炒、蜜炙、制霜等。紫苏子的性味归经:紫苏子味辛,性温。苏子霜有降气平喘之功,但无滑肠之虑,多用于脾虚便溏的喘咳患者。炒紫苏子的炮制作用:紫苏子生品多用于肠燥便秘,如益血润肠丸(《类证活人书》)。炒后辛散之性缓和,多用于喘咳,如治风寒喘咳的华盖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炒苏子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清炒、蜜炙、制霜等。紫苏子的性味归经:紫苏子味辛,性温。苏子霜有降气平喘之功,但无滑肠之虑,多用于脾虚便溏的喘咳患者。炒紫苏子的炮制作用:紫苏子生品多用于肠燥便秘,如益血润肠丸(《类证活人书》)。炒后辛散之性缓和,多用于喘咳,如治风寒喘咳的华盖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咳喘顺丸
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B)试验,吸取[鉴别](2)项下的供试品溶液及上述对照药材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
-
白苏子
《*辞典》·白苏子:出处:《饮片新参》拼音名:BáiSūZǐ别名:荏子(《别录》),玉苏子(《中药志》)。原形态:白苏(《本草图经》),又名:荏(《别录》),南苏(《滇南本草》),白紫苏、假紫苏(《生草药性备要》),家苏(《植物名实图考》),山紫苏、臭苏、犬屎薄、犬屎苏。苞片卵形,先端急尖或尾状;
-
五子散
处方:白萝卜子15克紫苏子15克白芥子15克山楂子(去核)3克香附子(去毛)3克制法:共研为末。功能主治:治气膈,膨胀噎食。摘录:《万病回春》卷三《医统》卷八十七:方名:五子散组成:火麻仁、紫苏子、松子、杏仁(去皮尖双仁)、蔓菁子(如无,用芝麻代之)各等分。如大便秘甚,则频服3次。
-
咳喘舒片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KechuanshuPian标准编号:WS3-B-3620-98处方:麻黄400g蒲公英200g紫苏子(去油)150g浮海石150g白前150g麦冬125g紫菀75g百合75g甘草75g白果(去壳)50g罂粟壳50g化橘红50g制法:以上十二味,白果、罂粟壳、化橘红粉碎成细粉,过筛;功能与主治:宣肺平喘,化痰止咳,养阴敛肺。山东省药品检验所起草
-
苏子降气丸
苏子降气丸药典标准:品名:苏子降气丸SuziJiangqiWan处方:炒紫苏子145g、厚朴145g、前胡145g、甘草145g、姜半夏145g、陈皮145g、沉香102g、当归102g制法:以上八味,除炒紫苏子外,其余厚朴等七味粉碎成细粉,再与炒紫苏子配研,过筛,混匀;本品每1g含陈皮以橙皮苷(C28H34O15)计,不得少于4.6mg。一次6g,一日1~
-
紫苏粥
《鸡峰》卷四:方名:紫苏粥组成:紫苏子(炒令黄香)。主治:脚气。《养老奉亲》:方名:紫苏粥组成:紫苏子5合(熬,研细,以水投取汁),粳米4合(净淘)。《圣济总录》卷一九○:方名:紫苏粥组成:紫苏1两,糯米3合(净淘)(一方用粟米)。用法用量:上以浆水2升,煮紫苏令沸,去紫苏,下糯米煮粥,空心任食之。
-
五味子散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大枣1枚,煎至6分,去滓温服,1日3次。主治肾泄。《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四方之五味子散:组成:五味子1分,甘草半分(炙微赤,锉),当归1分(锉碎,微炒),人参1分(去芦头),白术1分,麦门冬半两(去心,焙),赤茯苓1分,桔梗1分(去芦头),前胡1分(去芦头),黄芩1分。
-
痰饮丸
痰饮丸药典标准:品名:痰饮丸TanyinWan处方:肉桂167g、淡附片250g、苍术500g、麸炒白术500g、炒紫苏子333g、炒菜菔子500g、干姜167g、炒白芥子250g、炙甘草167g制法:以上九味,白术、肉桂粉碎成细粉;紫苏子、莱菔子、白芥子分别蒸约30分钟,压榨取油,反复蒸榨三次,合并脂肪油,药渣另器收集;
-
三子养亲汤
概述:三子养亲汤同名方剂约有五首,其中《韩氏医通》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白芥子9g、苏子9g、莱菔子9g,具有祛痰,降气,消食之功效。冬寒加生姜三片。三子均能温化寒痰,平喘治咳。各家论述:1.《韩氏医通》:紫苏子,主气喘咳嗽。然皆行气豁痰之药,气行则火降,而痰消矣。
-
法制清气化痰丸
《校注妇人良方》卷五:法制清气化痰丸:处方:半夏南星(去皮、尖)白矾皂角干姜各120克上药先将白矾等三味用水1.25升,煎取750毫升,却入半夏二味,浸二日,再煮至半夏、南星无白点为度,晒干。制法:上为细末,竹沥1碗,生姜自然汁1酒盅,神曲细末1两,和面作糊丸,如小赤豆大。用药禁忌:脾胃虚弱者忌用。
-
桑白皮散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九:桑白皮散:处方:桑白皮30克(锉)赤茯苓60克汉防己15克木香15克紫苏子7.5克郁李仁30克(汤浸,去皮,微炒)木通22克(锉)大腹皮15克(锉)槟榔22克青橘皮22克(汤浸,去白、瓤,焙)制法:上药捣罗为散。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主治:肺热膈消。
-
华盖散
症见咳嗽痰鸣有声,咳痰色白,气粗喘促,胸膈痞满,声重鼻塞,恶寒发热,苔白润,脉浮紧。华盖散方中麻黄解表散寒,宣肺平喘为君药。《圣济总录》卷五十方之华盖散:处方:赤茯苓(去黑皮)甜葶苈(隔纸炒)桑根白皮(锉)各30克大黄15克(湿纸裹,煨熟)制法:上药四味,捣罗为散。
-
紫苏子丸
《外台》卷十引《近效方》:方名:紫苏子丸组成:紫苏子2两,橘皮2两,高良姜1两,桂心1两,人参1两。《圣济总录》卷一八四:方名:紫苏子丸组成:紫苏子(微炒)1合半,陈橘皮(去白,焙)1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炒)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防己1两,葶苈(隔纸炒)3分。用药禁忌:忌苋菜。主治:久咳嗽上气。
-
治咳片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ZhikePian标准编号:WS3-B-1568-93处方:桔梗53g紫苏子26g连翘46g芦根53g菊花13g陈皮9g桑白皮53g远志53g白前26g款冬花46g甘草11g制法:以上十一味,连翘、陈皮提取挥发油后,再与紫苏子、芦根、桑白皮共同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浓缩成稠膏;7.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
小儿止嗽糖浆
性状:本品为深棕色的澄清液体;将水煮浓缩液、乙醇渗漉液合并混匀,静置,吸取上清液,沉淀用60%乙醇混匀,静置,吸取上清液,余液滤除沉淀与上清液合并,回收乙醇至适量,加入用乙醇溶解的紫苏叶油、杏仁水、适量的单糖浆及苯甲酸钠(按应出液数的0.3%用水溶解),混匀,静置,滤过,调整总量至14560ml,灌装,即得。
-
地黄紫苏煎
处方:生地黄3两,生姜2两(与地黄和研,绞取汁),生玄参1斤,生天门冬(去心)半斤,生麦门冬(去心)1斤,紫苏子(炒,研)2两,生牛蒡4两(细切,与玄参至紫苏子4味烂研,以水少许拌匀,布绞取汁),杏仁(去皮尖双仁)3两(研,别入)。功能主治:肺痿喘嗽,涕唾稠粘,咽膈不利。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九
-
生地黄煎
余1服停下芒消,留晚,若热不止,更进服之。《外台秘要》卷十六引《延年秘录》方之生地黄煎:组成:生地黄5升,枣膏6合,白蜜7合,酒1升,犛牛酥4合,生姜汁3合,紫苏子1升(研,以酒1升绞取汁),鹿角胶4两(炙末)。用法用量:以水5升,煮升麻等4物,取1升5合,去滓,下生地黄等汁、蜜,沸成煎,分5-6服。
-
清喉利咽颗粒
清喉利咽颗粒药典标准:品名:清喉利咽颗粒QinghouLiyanKeli处方:黄芩、西青果、桔梗、竹茹、胖大海、橘红、枳壳、桑叶、醋香附、紫苏子、紫苏梗、沉香、薄荷脑制法:以上十三味,除薄荷脑外,沉香提取挥发油备用,蒸馏后的水溶液滤过,备用;本品每袋含黄芩以黄芩苷(C21H18O11)计,不得少于13.0mg。一次1袋,一日2~
-
止咳丸
用于风寒入肺,肺气不宣引起的咳嗽痰多,喘促胸闷,周身酸痛或久咳不止,以及老年急慢性支气管炎。止咳丸的主要成份:川贝母、罂粟壳、防风、桔梗、葶苈子、紫苏子、法半夏(砂炒)、麻黄、白前、前胡、紫苏叶、厚朴(姜炙)、白果、桑叶、黄芩(酒炙)、硼砂、南沙参、薄荷、陈皮、枳壳(麸炒)、茯苓、甘草等。
-
百咳静糖浆
其他应符合糖浆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2页)。百咳静糖浆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百咳静糖浆药品汉语拼音:BaikejingTangjiang成份:陈皮、麦冬、前胡、炒苦杏仁、清半夏、黄芩、蜜百部、黄柏、桑白皮、甘草、蜜麻黄、炒葶苈子、炒紫苏子、炒天南星、桔梗、瓜蒌仁(炒)性状:百咳静糖浆为黑褐色的黏稠液体;
-
小儿麻甘冲剂
鉴别:(1)取本品6g,加浓氨试液适量使润湿,加氯仿3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取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57页)试验,取上述两种溶液各6μl,分别点于同一用4%醋酸乙-酮-甲酸-水(5:3: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三氯化铁乙醇溶液。功能与主治:平喘止咳,利咽祛痰。
-
宁嗽丸
宁嗽丸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宁嗽丸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清热化痰,健脾益气,止咳平喘。《中药成方配本》:组成:薄荷1两5钱,苦杏仁1两5钱,黑苏子2两,炙甘草5钱,桔梗2两,制半夏2两,川贝母2两,广皮1两,茯苓2两,谷芽1两,桑白皮1两5钱,川石斛2两。
-
小地黄煎丸
《圣济总录》卷一八五:方名:小地黄煎丸组成:生地黄10斤(洗漉出1宿后,捣绞取汁),鹿角胶1斤,紫苏子(炒)3升,酥1斤半,生姜半斤(取汁),蜜2升,酒4升。制备方法:上药先以文火煎地黄汁1-2沸,即以酒研紫苏子滤取汁投之,又煎20沸,下胶,候胶消尽,下酥、蜜、姜汁等,同煎稠如糖,收于净瓷器中。
-
紫苏膏
《博济》卷二:方名:紫苏膏组成:生地黄3两,生姜2两(与地黄相和研,布绞取汁),生天门冬半斤,生麦冬1斤,杏仁3两(生,研入),紫苏子2两(炒,研),生牛蒡4两,生玄参1斤。主治:肺痿劳嗽喘促,涕唾稠粘,咽膈不利。用药禁忌:忌生冷、猪肉。主治:咽喉气噎塞成气瘿。
-
橘贝半夏冲剂
64μm,脐点短缝状、人字状或马蹄状,层纹可察见。草酸钙方晶成片存在于薄壁组织中。草酸钙簇晶细小,直径3~8μm,存于类圆形子叶细胞中。具缘纹孔导管大,多破碎,有的具缘纹孔呈六角形或斜方形,排列紧密。25μm,含淡黄色颗粒状物。石细胞方形或类圆形,壁一面菲薄。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
-
咳喘丸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kechuanWan标准编号:WS3-B-0332-90处方:麻黄(蜜炙)200g苦杏仁200g甘草200g荆芥200g桑白皮(蜜炙)100g紫苏子(炒)100g制法:以上六味,除甘草、荆芥、紫苏子粉碎成细粉外,其余苦杏仁等三味药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三次各2小时,合并煎液,静置,滤过,滤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3~
-
止嗽咳喘宁糖浆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ZhisouKechuainingTangjiang标准编号:WS3-B-1288-93处方:地龙45g黄芩45g罂粟壳45g苦杏仁45g紫苏子(炒)30g法半夏30g薄荷油0.5ml制法:以上七味,地龙、黄芩、紫苏子、法半夏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三次各1小时,滤过,合并滤液;罂杰壳用7倍理的70%乙醇(用10%盐酸调节pH至5.5~
-
止嗽青果片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ZhisouQingguoPian标准编号:WS3-B-3785-98处方:甘草100g半夏(制)100g马兜铃(蜜炙)50g青果l00g紫苏子(炒)50g百合(蜜炙)l00g桑白皮(蜜炙)100g川贝母100g瓜篓子(炒)50g白果100g款冬花(蜜炙)100g麻黄500g陈皮200g制法:以上十三味,川贝母、面包粉碎成细粉;功能与主治:清热宣肺,止嗽平喘。
-
射干散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射干散:处方:射干30克赤芍药30克川升麻60克杏仁45克(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牛蒡子30克枫香30克葛根60克(锉)麻黄30克(去根、节)甘草60克(炙微赤,锉)制法:上药捣粗罗为散。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之,不拘时候。
-
木香消胀丸
处方:木香7.5克槟榔15克陈皮30克大腹皮30克萝卜子60克枳壳30克(麸炒)桑白皮30克紫苏子30克香附子60克制法: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摘录:《袖珍方》卷《袖珍》卷三:组成:木香2钱半,槟榔半两,陈皮1两,大腹子1两,萝卜子2两,枳壳1两,桑白皮1两,紫苏子1两,香附子1两。用法用量:每服50丸,生姜汤送下。
-
橘红片
橘红片药典标准:品名:橘红片JuhongPian处方:化橘红174.4g、陈皮116.3g、法半夏87.2g、茯苓116.3g、甘草58.1g、桔梗87.2g、苦杏仁116.3g、炒紫苏子87.2g、紫菀87.2g、款冬花58.1g、瓜蒌皮116.3g、浙贝母116.3g、地黄116.3g、麦冬116.3g、石膏116.3g制法:以上十五味,化橘红、陈皮蒸馏提取挥发油,收集挥发油;
-
五子五皮饮
紫苏子莱菔子各4.5克白芥子1.8克葶苈子2.4克车前子9克生桑皮浙苓皮各12克大腹皮9克新会皮4.5克生姜皮3克功能主治:《重订通俗伤寒论》方之五子五皮饮主治痰胀,虽腹胀较轻,而仍喘肿者。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温服。葶苈泻湿热以定喘,苏子降痰逆以散气,桑皮清肺肃金,腹绒泄滞宽胀,菔子消痰食;
-
紫苏子汤
功能主治:降气平喘,祛痰止咳。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大枣2枚,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千金》卷七:方名:紫苏子汤别名:苏子降气汤、降气汤、苏子降气饮、紫苏汤组成:紫苏子1升,前胡1两,厚朴1两,甘草1两,当归1两,半夏1升,橘皮3两,大枣20枚,生姜1斤,桂心4两。
-
麻子苏子粥
《普济本事方》卷十:麻子苏子粥:别名:苏麻粥(《寿亲养老新书》卷四)。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紫苏子气味辛温,入手太阴、足厥明,能降逆下气。附注:紫苏麻仁粥(《济生》)、苏麻粥(《寿亲养老》卷四)、苏子麻仁粥(《医统》卷六十九)、麻苏粥(《济阴纲目》卷十四)、麻仁苏子粥(《医方集解》。
-
紫苏子散
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惠》卷八十三:方名:紫苏子散别名:紫苏饮子散、紫苏散、紫苏子汤、紫苏子饮组成:紫苏子(微炒)半两,木香半两,诃黎勒皮半两,萝卜子(微炒)半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半两,人参(去芦头)半两,甘草1分(炙微赤,锉),青橘皮1分(汤浸,去白瓤,焙)。
-
陈橘皮丸
方出《圣惠》卷四十七,名见《普济方》卷二○一:陈橘皮丸:处方: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干姜半两(炮裂,锉),荜茇3分,桂心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白术1两,神曲1两(炒微黄),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主治:虚劳咳嗽,腹胁妨闷,大腹气滞,肢节烦疼。主治:气痢年深不愈。
-
腽肭脐丸
《魏氏家藏方》卷六:方名:腽肭脐丸别名:大腽肭脐丸组成:鹿茸(爁去毛,酥炙)1两,当归(去芦,酒浸)1两,破故纸(炒)1两,杜仲(姜制,炒去丝)1两,五味子(去枝)1两,附子(炮,去皮脐)1两,舶上茴香(炒)1两,沉香(不见火)半两,腽肭脐(酒浸)半两,龙骨(煅)半两,钟乳粉半两,熟干地黄2两(洗)。
-
苏麻丸
主治:妇人产后郁冒多汗,大便秘,及老人、诸虚人风秘。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紫苏子气味辛温,入手太阴、足厥明,能降逆下气。附注:紫苏麻仁粥(《严氏济生方》)、苏麻粥(《寿亲养老》卷四)、苏子麻仁粥(《古今医统大全》卷六十九)、麻苏粥(《济阴纲目》卷十四)、麻仁苏子粥(《医方集解》。苏麻丸rdquo;
-
橘皮散
摘录:《疡科选粹》卷四《奇效良方》卷十四:橘皮散:处方:陈皮(去白,焙)2两,白术(炒)2两,诃黎勒(炮)1两,干姜(炮)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官桂(去粗皮)1两,木香(炮)1两,甘草(炙)1两,人参1两,槟榔(炮)1枚,草豆蔻(煨)5枚,半夏(汤洗7次,姜汁制)3分,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半。
-
青橘皮散
《圣惠》卷四十三:方名:青橘皮散组成:青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蓬莪术3分,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桂心1两,高良姜1两(锉),当归1两(锉,微炒)。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主治:上气,肺壅胸满,喘息不利。主治:妇人经水才断,后辄病水,四肢浮肿。
-
紫苏子饮
《圣济总录》卷一六三:方名:紫苏子饮组成:紫苏子(纸上炒)1两,人参1两,陈橘皮(去白,焙)1两,大腹皮(锉)1两,桑根白皮(锉)1两,甜葶苈(纸上炒)1两,甘草(炙,锉)1两,当归(切,焙)1两。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用法用量:用生姜煎汤调化,食前服。
-
紫苏丸
《圣济总录》卷二十三:方名:紫苏丸组成:紫苏叶2两,藿香叶2两,干木瓜(不入盐者)1两,人参1两,甘草(微炙,锉)1两,白茯苓(去黑皮)3两,桂(去粗皮)半两。主治:脾胃不和,痰唾呕逆,脐腹撮痛,心胸痛闷。《全生指迷方》卷四:方名:紫苏丸组成:紫苏子(去皮,研)2两,橘皮(洗)2两,知母1两。
-
止嗽扫痰丸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ZhisonSaotanWan标准编号:WS3-B-0704-91处方:法半夏50g款冬花(蜜炙)50g白果50g川贝母50g陈皮50g枳壳(炒)20g甘草20g桑白皮(蜜炙)20g瓜萎子(炒)20g紫苏子(炒)20g百合30g麻黄200g制法:以上十二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纤维成束,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
-
除饮丸
功能主治:一切久积痰癖停饮及中酒。每服50-70丸,以生姜汤送下,不拘时候。心痹,怔忪惊悸,加石菖蒲4两,远志(去心)2两;夜不得眠,梦泄,白浊,加酸枣仁、龙骨各2两,用朱砂为衣,参麦门冬汤送下。摘录:《普济方》卷一六六引《卫生家宝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