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蒜
1.治胸痹,心绞痛,脘腹冷痛,干呕,泄泻,痢疾,胃炎,痰饮咳喘,胁痛。鲜品捣敷。(《圣惠方》)③治伤寒及时气温病及头痛、壮热脉大,始得一日:小蒜一升,捣取汁三合,顿服之。(《补缺肘后方》)小蒜使用提示:每餐80克小蒜的营养价值:小蒜辛、温,味苦,具有通阳散结、行气导滞的功效,用于胃气滞、泻痢等病症。
-
小蒜芥属
中文名小蒜芥属拼音名xiaosuanjieshu拉丁名Microsisymbrium中国植物志33:418描述MicrosisymbriumSchulz小蒜芥属,十字花科,6种,产中亚、阿富汗、喜马拉雅西部、北美西北部,我国有小蒜芥M.minutiflorum(Hook.f.etThoms.)Schulz1种。长角果线形,有1脉,具稍凸出果瓣;种子1-2行,长圆状椭圆形,湿时不发粘;
-
煮小蒜方
《医统》卷八十七:方名:煮小蒜方组成:小蒜(去须皮及青叶)。主治:心痛不可忍,年久不愈者。用法用量:上汤煮,频服取饱,勿用盐。
-
小蒜汁
《圣济总录》卷一一五:方名:小蒜汁组成:小蒜3-2握。主治:蚁入耳。用法用量:灌入耳中。制备方法:上药研取汁。
-
伏龙肝膏
《圣济总录》卷一三四:伏龙肝膏:处方:伏龙肝1两(细研),楮木白汁1合,猪脂2两,小蒜半两(去皮,细研)。功能主治:(疒呙)疮。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三四方出《圣惠》卷三十七,名见《医方类聚》卷八十五引《济生续方》:伏龙肝膏:处方:生地黄汁半升,刺蓟汁半升,白蜜3合,麦门冬汁半升,伏龙肝2两(细研如粉)。
-
五辛
五辛指五种具有辛辣刺激气味的蔬菜,见《伤寒论》。道家以韭、薤、蒜、芸苔、胡荽为五辛,佛家以大蒜、小蒜、兴渠(阿魏)、慈葱、茗葱为五辛。《伤寒论》所言之五辛当指韭、薤、蒜、芸苔、胡荽而言。
-
二蒜涂方
处方:大蒜1两,小蒜1两。制法:上2味,捣烂。功能主治:小儿骨火丹,初在臂起,赤黑色。用法用量:厚涂敷之,以愈为度。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二
-
红花小独蒜
唇瓣3裂,侧裂片与中裂片近等长,先端钝;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草坡地、山坡路旁或杂木林中。性味:辛;温归经:肝经功能主治:活血调经。各家论述:1.《植物名实图考》:红花小独蒜,根如小蒜、尤如指;2.《新华本草纲要》:假鳞茎:有活血调经的功能。用于月经不调、经期腹痛。
-
山蒜
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ShānSu n别名:泽蒜(《本草拾遗》),小蒜(《救荒本草》),苦蒜果、野葱果(《贵州民间方药集》),野葱(《上海植物名录》)。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山蒜的鳞茎。生境分布:生于山野。功能主治:温中去积,散瘀止痛。①《本草拾遗》:温补,下气,滑水源。②《本草图经》:治积块及妇人血瘕;
-
小独蒜
概述:小独蒜为中药名,出自《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为《本草图经》记载的薤白之别名。别名:薤白头、野蒜、小蒜、小独蒜来源及产地:百合科植物小根蒜AlliummacrostemonBge.的鳞茎。性味归经:辛、苦,温。功能主治:理气,宽胸,通阳,散结。1.治胸痹,心绞痛,脘腹冷痛,干呕,泄泻,痢疾,胃炎,痰饮咳喘,胁痛。
-
薤白
入肺、胃、大肠经。薤白的功效与主治:薤白具有理气,宽胸,通阳,散结的功效:薤白治胸痹,心绞痛,脘腹冷痛,干呕,泄泻,痢疾,胃炎,痰饮咳喘,胁痛:煎服,4.5~薤白的药典标准:品名:薤白XiebaiALLIIMACROSTEMONISBULBUS来源: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小根蒜AlliummacrostemonBge.或薤AlliumchinenseG.Don的干燥鳞茎。
-
茖葱
《*辞典》:茖葱:出处:《唐本草》拼音名:Lu Cōnɡ别名:格葱(《千金 食治》),山葱(《唐本草》),隔葱、鹿耳葱(《救荒本草》)。来源:为百合科植物茖葱的鳞茎。原形态:多年生草本。蒴果,室背开裂;生境分布:生于山野林荫、草甸。还含皂甙与糖:1-科斯糖,新科斯糖。性味:《千金 食治》:辛,微温,无毒。
-
薤叶
概述:薤叶:1.中药;2.古时常以此比定穴位。原形态:植物形态详"薤白"条。功能主治:①《肘后方》:"治疥疮,煮洗佳,捣如泥敷亦得。"②《本草求原》:"治肺气喘急。薤,植物名,俗称小蒜。《黄帝内经灵枢·热病》:“气满胸中喘息,取足太阴大指之端,去爪甲如薤叶”。这里指隐白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