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松
性味归经:甘、辛,温。入脾、胃经。2.煎水含漱治牙痛;化学成分:本品含马兜铃-1(10)-烯-2-酮、马兜铃烯、马兜铃-9-烯-1α-醇、甘松酮(Nordostachone)、缬草酮(Valeranone)。梯纹导管或网纹导管,直径7~基生叶残基碎片较多,细胞呈长方形或长多角形,淡黄色至棕色,直径20~功能与主治:理气止痛,开郁醒脾;
-
苦蘵果实
《*辞典》:苦蘵果实:出处:《江西民间草药》拼音名:KǔZhīGuǒSh 来源:为茄科植物苦蘵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取。性味:《扛西民间草药验方》:性平,味酸,无毒。功能主治:治牙痛,天疱疮,疔疮。(《湖南药物志》)②治天疱疮:苦蘵果实放瓷碗内杵烂,纱布包卷,绞取汁,搽患处,一日三、四次。
-
虫牙药
《*辞典》:虫牙药: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拼音名:Ch nɡY Y o别名:三叉金、三托艾、伤寒头、大箭根(《广西药植名录》),三姐妹(《广西中草药》),牛尾草、三叶扫把、马鹿尾(《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花冠紫色,外面有白毛,冠筒基部收缩,收缩处的上部有一浅囊,上唇4裂,裂片反折,下唇船形;治牙痛,刀伤。
-
苦地胆根
《*辞典》:苦地胆根:出处:《生草药性备要》拼音名:KǔD DǎnGēn来源:为菊科植物地胆草的根。生境分布:产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治中暑发热,温毒发斑,赤痢,头风,风火牙痛,痈肿及各种炎症性疾病。①《本草求原》:解暑热,治牙痛。②《南宁市药物志》:治斑痧发热、胃痛、咳、痢。又可煎水冲酒服。
-
桃茎白皮
《*辞典》:桃茎白皮:出处:《别录》拼音名:T oJīnɡB iP 别名:桃皮(《本草经集注》),桃树皮(孙思邀),桃白皮(《本草图经》)。功能主治:治水肿,痧气腹痛,肺热喘闷,痈疽,瘰疬,湿疮。(《小品方》桃皮酒)②治卒心痛:桃白皮煮汁,宜空腹服之。
-
回回蒜
《中医大辞典》·回回蒜:回回蒜为中药名,出自《救荒本草》。化学成分:全草含白头翁素及原白头翁素。3出复叶,基生叶与下部叶具长柄;民间用以外包寸口,治疟疾,塞鼻去眼翳,包耳下治牙痛,外搽治牛皮癣。附方:①治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水杨梅三钱,苦马菜一钱,蒸水豆腐服食;无黄疸型取肝区、中脘、足三里;
-
天名精
化学成分:本品含天名精内酯(Carpesialactone)、天名精内酯酮(Carabrone)、大叶土木香内酯(Granilin)、鹤虱酯(Carpesiolin)、腋生豚草素(Ivaxillin)、豚草素(Ivalin)等。治乳蛾,喉痹,疟疾,急性肝炎,急慢惊风,虫积,血瘕,衄血,血淋,疔肿疮毒,皮肤痒疹。7天内蛋白及管型消失,红白细胞减少;
-
山椒根
出处:《四川常用中草药》拼音名:ShānJiāoGēn别名:铁杆椒根(《贵州草药》),黄椒根、单面针根(《四川常用中草药》)。来源:为芸香科植物大叶花椒的根。性味:辛,温。治劳伤咳嗽、吐血,跌打损伤,牙痛。附方:①治劳伤咳嗽:铁杆椒根一两,青鱼胆根、兔耳风根各五钱,泡白酒半斤。用于局麻或穴位麻醉。
-
茨黄连
出处:《分类草药性》拼音名:C Hu nɡLi n别名:十大功劳根(《植物名实图考》),土黄连(《贵州民间方药集》),土黄柏(《福建民间草药》),石黄连(《陆川本草》),刺黄连(《四川中药志》)。来源:为小檗科植物阔叶十大功劳或华南十大功劳的根。治流感,热痢,腹泻,黄疸,吐血,目赤翳膜,喉痛,牙痛,疔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