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基强的松龙
5.注射剂:醋酸酯40mg(1ml),80mg(2ml),琥珀酸钠40mg;甲基泼尼松龙琥珀酸酯钠的血浆半衰期约30min。目前临床上主要用于脏器移植。甲泼尼龙琥珀酸钠为水溶性,可供肌内注射,或溶于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在无菌环境下,将稀释液加入无菌粉末药瓶中,只可使用特定的稀释液。病情危重时,可在短期间内用较大剂量。
-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临床路径(2010年版)
基本信息:《急性横贯性脊髓炎临床路径(2010年版)》由卫生部于2010年12月10日《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神经内科专业8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0〕196号)印发。(3)血抗核抗体、ENA、类风湿因子、ANCA、甲状腺功能及其抗体等;:1.首选甲基强的松龙或地塞米松冲击治疗,同时予以钙剂预防骨质疏松。
-
脊柱脊髓伤(背部)
疾病名称:脊柱脊髓伤(背部):疾病分类:骨与创伤科疾病概述:脊柱、脊髓伤常见房屋倒塌、高处跌下、车祸等,造成闭合性脊椎压缩性骨折、骨折脱位、脊髓伤,甚至发生不同部位的截瘫。症状体征:伤后出现感觉和运动障碍。3、手术治疗(1)下列情况应行椎管减压手术:①X线摄片、CT或MRI检查证实有骨折块压迫脊髓。
-
脊柱脊髓伤(骶部)
疾病名称:脊柱脊髓伤(骶部):疾病分类:骨与创伤科疾病概述:脊柱、脊髓伤常见房屋倒塌、高处跌下、车祸等,造成闭合性脊椎压缩性骨折、骨折脱位、脊髓伤,甚至发生不同部位的截瘫。伤后是否出现感觉和运动障碍,有无尿潴留。3.手术治疗(1)下列情况应行椎管减压手术:①X线摄片、CT或MRI检查证实有骨折块压迫脊髓。
-
脊柱脊髓伤(腰部)
疾病名称:脊柱脊髓伤(腰部):疾病分类:骨与创伤科疾病概述:脊柱、脊髓伤常见房屋倒塌、高处跌下、车祸等,造成闭合性脊椎压缩性骨折、骨折脱位、脊髓伤,甚至发生不同部位的截瘫。伤后是否出现感觉和运动障碍,有无尿潴留。3.手术治疗(1)下列情况应行椎管减压手术:①X线摄片、CT或MRI检查证实有骨折块压迫脊髓。
-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临床路径(2016年版)
同时,要落实以下要求,进一步提高临床路径管理水平和实施效果。(4)腰穿脑脊液检查:常规、生化、细胞学检查、寡克隆区带;(2)血抗核抗体、ENA、类风湿因子、ANCA、甲状腺功能及其抗体等;(3)必要时行脊髓血管造影检查;:1.首选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使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或应用地塞米松及泼尼松治疗。
-
视神经脊髓炎临床路径(2010年版)
2.支持条件:脊髓MRI异常延伸3个椎体节段以上;:根据《中国多发性硬化及相关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的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草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抗核抗体、ENA、ANCA、类风湿因子、甲状腺功能;2.必要时使用丙种球蛋白或其他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环孢素A)。
-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是小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经过40多年的研究,证明本病与机体免疫有关,被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5)血小板寿命测定缩短。3.急性内脏大出血不止或发生颅内出血,除上述治疗外,可输注血小板及或大剂量丙种球蛋白。3.未愈:出血症状未改善或恶化,血小板计数达不到好转标准者。
-
再次肾移植术
手术名称:再次肾移植术别名:再次肾移植分类:泌尿外科/肾脏手术/同种异体肾移植术/移植肾切除与再次肾移植术ICD编码:55.6903概述:一般来讲第二次肾移植与第一次肾移植的手术基本上相同。麻醉和体位:可采用全麻或持续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第2次移植,供肾动、静脉,输尿管吻合方法,均同于第1次肾移植。
-
输液反应
定义:输液反应是输液引起的或输液相关的不良反应的总称。⒉糖皮质激素:常用的是静推地塞米松或甲基强的松龙,抑制抗原抗体反应,减少内毒素对机体的损伤,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达到抗炎、抗毒、抗过敏、抗休克的作用。也可肌肉注射异丙嗪。多种药物配伍,要观察药液是否变色、沉淀、混浊。
-
德维克病
德维克病Devic即视神经脊髓炎是一种以视神经与脊髓均有大块的脱髓鞘为特征的亚急性脑脊髓炎,有时具有自限性,有时又呈进行性病程。过去一般认为本病是一种病理和临床实体,而现在则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属于多发性硬化的一个变异型。5.血和脑脊液免疫球蛋白等常有增高,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可有增多。2.免疫抑制剂治疗。
-
多发性硬化临床路径(2016年版)
同时,要落实以下要求,进一步提高临床路径管理水平和实施效果。(5)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抗核抗体、ENA、ANCA、甲状腺功能、肾上腺皮质功能,脑白质六项、水通道蛋白抗体(NMO抗体)。2.必要时使用丙种球蛋白、血浆置换或其他免疫抑制剂。
-
骨囊肿
注射剂量按病人的年龄和囊腔大小而定,年轻病人的囊肿可注入80—200mg,每2个月可重复注射1次,最多可注射7次,一般2—3次即可,注射后,多数可恢复正常骨结构,其机制尚不清楚,很可能是由于微结晶破坏囊壁的结缔组织内衬,形成了继发性成骨性修复。3、如合并病理性骨折,应按骨折治疗,骨囊肿可能愈合消失,应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