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胞蚴
胞蚴见于吸虫纲的复殖类发育中,是继毛蚴之后,相当于单性虫(parthenitae)的第一代。胞蚴往往见于中间宿主腹足类被毛蚴侵入部位附近,胞蚴体呈囊状,无消化器官、排泄器官和分泌腺等,经体表吸收营养。毛蚴体壁上的许多胚球一经成为胞蚴,不经受精,即由幼体生殖直接发育成雷蚴,这是在胞蚴体内产生的单性虫的第二代。
-
吸虫
图3复殖吸虫成虫排泄系统神经系统复殖吸虫的神经系统不发达。子宫远端尚有阴道的作用,吸虫可进行异体受精或自体受精。宿主的转换包括有性世代寄生的宿主(终宿主)和无性世代寄生的宿主(中间宿主)的转换,有些吸虫在无性世代还需转换宿主(第一中间宿主、第二中间宿主等)或通过转续宿主进入终宿主体内。
-
WS/T 563—2017 钉螺调查
C.2感染性钉螺检测:C.2.1压碎镜检法:将钉螺置于载玻片上,另用一张较厚的玻片将钉螺轻轻压碎,然后在螺体上加一滴脱氯清水,将钉螺置于解剖镜(10×倍)或显微镜(4×物镜,10×目镜)下,用解剖针拔开外壳,依次撕碎钉螺消化腺等软体组织,发现日本血吸虫尾蚴、胞蚴即为感染性钉螺,感染早期的钉螺有时可检获母胞蚴。
-
纤毛幼虫
体表被有纤毛,具有眼点、口、一条棒状肠、分泌腺、神经节和原肾管,从宿主排出的卵进到水中后,脱掉卵壳在水中游泳,钻进中间宿主淡水螺的组织中而脱掉纤毛,经过变态形成第二代幼虫——胞蚴。毛蚴体壁有许多大型的胚细胞,从二代幼虫胞蚴成熟后进行孤雌生殖,成为第三代的幼虫(一般为雷蚴)。
-
产孔
1产孔指吸虫纲复殖亚纲之胞蚴、雷(迪)蚴体前方侧壁上的一个小孔。为胞蚴或雷(迪)蚴体内所生的次代幼虫往外爬的开口。2产孔指产卵孔。为绦虫纲子宫内之卵(受精卵)排向体外之开口。
-
中华支睾吸虫
从粪便中排出时,卵内已含有毛蚴(图1)。囊蚴被终宿主(人、猫、狗等)吞食后,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囊壁被软化,囊内幼虫的酶系统被激活,幼虫活动加剧,在十二指肠内破囊而出。此外,国内外一些文献报道,华支睾吸虫感染可引起胆管上皮细胞增生而致癌变,主要为腺癌。(2)集卵法:此法检出率较直接涂片法高。10月为高,11~
-
华支睾吸虫
从粪便中排出时,卵内已含有毛蚴(图1)。囊蚴被终宿主(人、猫、狗等)吞食后,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囊壁被软化,囊内幼虫的酶系统被激活,幼虫活动加剧,在十二指肠内破囊而出。此外,国内外一些文献报道,华支睾吸虫感染可引起胆管上皮细胞增生而致癌变,主要为腺癌。(2)集卵法:此法检出率较直接涂片法高。10月为高,11~
-
血吸虫尾蚴皮炎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血吸虫尾蚴皮炎是裂体科血吸虫的尾蚴侵入人的皮肤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又称游泳者搔痒症,俗称"鸭怪"等为我国稻田皮炎的主要病因。⑥土耳其斯坦东华吸虫;对尾蚴感染后引起的血吸虫病用酒石酸锑钾(钠)、呋喃丙胺、六氯对二甲苯、次没食子酸锑钠、吡喹酮、硝噻哒唑等药进行系统的内科治疗。
-
血吸虫
血吸虫又称裂体吸虫。雌虫比雄虫明显细长,呈线状。初产出的卵内含一个受精卵细胞和约20个卵黄细胞,在肠壁或肝脏内逐渐发育成毛蚴。脱去尾问成为童虫,在宿主体内移行发育,在移行发育过程中未能到达门静脉系统的童虫,因不能发育为成虫而死亡。血吸虫病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
-
外阴血吸虫病
疾病别名外阴裂体吸虫病疾病代码ICD:B65.8疾病分类妇产科疾病概述外阴血吸虫病是血吸虫病全身病变的一部分。表现为肝脾肿大、痢疾症状及晚期肝硬化。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对尾蚴感染后引起的血吸虫病用酒石酸锑钾(钠)、呋喃丙胺、六氯对二甲苯、没食子酸锑钠、吡喹酮、尼立达唑(硝噻哒唑)等药进行系统的内科治疗。
-
感染性钉螺
感染性钉螺(infectedoncomelaniasnail)是指含有日本血吸虫胞蚴、尾蚴的钉螺(Oncomelaniahupensis)。湖北钉螺是日本血吸虫唯一中间宿主,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中腹足目、圆口螺科、钉螺属,为雌雄异体、卵生、水陆两栖的淡水螺,在我国通常简称为钉螺。
-
GB 15976—2015 血吸虫病控制和消除
标准正文:血吸虫病控制和消除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我国血吸虫病疫情控制、传播控制、传播阻断和消除的要求及考核方法。[WS261—2006,定义2.2]3.3感染性钉螺infectedoncomelaniasnail含有日本血吸虫胞蚴、尾蚴的钉螺(Oncomelaniahupensis)。c)不出现急性血吸虫病暴发(见A.3)。
-
异形吸虫病
疾病分类:消化内科疾病概述:异形吸虫病:由异形吸虫或横川后殖吸虫等所引起。由于异形吸虫多在十二指肠以下的肠道寄生,虫体很小,并可深埋在肠绒毛间,驱虫药一般不易见效。在螺体内经过胞蚴、雷蚴(1—2代)和尾蚴阶段后,尾蚴从螺体逸出,侵入鱼和蛙体内发育成囊蚴,终宿主吞食囊蚴后成虫在小肠寄生。
-
布氏姜片吸虫
布氏姜片吸虫[Fasciolopsisbuski(Lankester,1857)Odhner,1902]简称姜片虫,是寄生于人体小肠中的大型吸虫,可致姜片虫病(fasciolopsiasis)。中间宿主是扁卷螺,终宿主是人和猪(或野猪)。2.关键的措施是勿生食未经刷洗及沸水烫过的菱角等水生果品,不喝河塘的生水,勿用被囊蚴污染的青饲料喂猪。
-
肝片形吸虫
图1肝片形吸虫肝片形吸虫的生活史肝片形吸虫成虫寄生在终宿主的肝胆管内,中间宿主为椎实螺类,在我国已证实的有:截口土蜗(Galbatruncatula)、小土蜗(G.pervia)、耳萝卜螺(Radixauriculata)及斯氏萝卜螺(R.swinhoei)。也有少数为无症状带虫者。在有生食牛、羊肝习惯的地方,虫体可寄生在咽部,引起咽部肝片形吸虫病。
-
棘口吸虫病
疾病分类:消化内科疾病概述:棘口吸虫病是由于棘口吸虫寄生在人体所引起的疾病。全世界已报告600多种,其中寄生于人体有20余种,我国有10余种。但棘口吸虫对第二中间宿主的要求不很严格,尾蚴也可在子雷蚴体内结囊,或逸出后在原来的螺体内结囊或侵入其他螺蛳或双壳贝类体内结囊,有的还可在植物上结囊。
-
异形吸虫
异形吸虫的致病成虫体小,在肠道寄生时有钻入肠壁的倾向,因而虫卵可进入肠壁血管。异形吸虫在人体内寄生虫数少,产卵量也不多,而华支睾吸虫产卵量较大,因此每个视野有多个虫卵时华支睾吸虫感染的可能性大,当然也不排除两类吸虫混合感染的可能。
-
棘口吸虫
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吸虫种类繁多,全世界已报道的有600多种。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毛蚴侵入螺体后经胞蚴和2代雷蚴阶段后发育成尾蚴。实验室诊断常用粪便检查方法,如直接涂片法、沉淀法等,但由于多种棘口吸虫的卵在形态上都很相似,因此不易区分,若能获得成虫,则有助于定种。治疗可用吡喹酮或硫双二氯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