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尿囊
胚胎的尿囊迅速发育、膨大并广泛地填满羊膜与浆膜之间的胚外体腔,其外壁和浆膜紧贴,形成尿囊浆膜,直接位于多孔的卵壳和壳膜内,借囊壁上的毛细血管网进行气体交换。人胚尿囊不发达,仅为遗迹性的囊管,但尿囊上的血管却高度发达,逐渐发育为脐动脉和脐静脉,为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通路。
-
克氏假裸头绦虫
克氏假裸头绦虫(PseudanoplocephalacrawfordiBayl'is,1927)最早发现于斯里兰卡的野猪体内,以后在印度、中国和日本的猪体内也有发现,该虫的正常终宿主是猪和野猪,中间宿主是赤拟谷盗(TriboliumcastaneumHerbst)等昆虫。108 m,卵壳较厚而脆弱,表面有颗粒状突起,易破裂,内层为胚膜,胚膜与卵壳内充满胶质体;
-
克氏假裸头绦虫病
人体感染我国已报道23例。克氏假裸头绦虫寄生在猪、野猪和褐家鼠的小肠内,虫卵或孕节随粪便排出后,被中间宿主赤拟谷盗等昆虫吞食,经27-31天发育为拟囊尾蚴症状体征:一般轻度感染者无明显症状,感染虫数较多时可有胃肠道和神经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乏力、销售,腹痛、腹泻、失眠和情绪不安等。
-
缩小膜壳绦虫病
疾病分类:消化内科疾病概述:又称长膜壳绦虫,是鼠类常见的寄生虫。孕节内的子宫呈袋状,边缘不整齐,充满虫卵。生活史:生活史微小膜壳绦虫相似,但发育必须经过昆虫中间宿主,中间宿主包括蚤类(如具带病蚤、印鼠客蚤)、甲虫、蟑螂、倍足类和鳞翅目昆虫等20余种,以大黄粉虫、谷蛾多见。相关出处:《寄生虫病学》
-
缩小膜壳绦虫
缩小膜壳绦虫的生活史与微小膜壳绦虫的生活史相似,但发育必须经过昆虫中间宿主。30个顶突发育不良,藏在头顶凹中,不易伸出,上无小钩4.孕节:子宫袋状子宫袋状,但四周向内凹陷呈瓣状5.虫卵:较小,圆形或近圆形48~10天发育成似囊尾蚴,鼠类或人吞食了带有似囊尾蚴的昆虫后,似囊尾蚴在肠腔内经12~
-
东方毛圆线虫
东方毛圆线虫(TrichostrongylusorientalisJimbo,1914)成虫体纤细,无色透明,角皮具不明显的横纹,口囊不显着,咽管圆柱状,约为体长的1/7~尾端具交合伞,由左右两叶组成,有一对短粗交合刺,相等同型,末端有小钩。但因本虫常与钩虫感染混合存在,故难于确定哪些症状系由本虫而不是由钩虫所致。
-
单孔目
单孔目是哺乳纲原兽亚纲的1目,最原始的卵生类群。卵生,卵壳为革质,幼仔吻端有一卵齿用以顶破卵壳等;它们还具有许多适应水生或食蚁的特化性状,如成体均无有机能的牙齿,喙上覆有富于感觉的皮肤,头骨光滑,骨缝消失,踝部有毒距等。最早的真正单孔类化石是发现于南澳大利亚帕兰卡林纳湖边中新世地层中的古鸭嘴兽。
-
微小膜壳绦虫病
1、直接感染和发育成虫寄生在鼠类或人的小肠内,脱落的孕节或虫卵随着宿主粪便排出体外,这些虫卵即具有感染性,若被另一宿主吞食,虫卵在其小肠内经消化液的作用孵出六钩蚴,然后钻入肠绒毛,约经4天发育为似囊尾蚴。
-
微小膜壳绦虫
卵巢呈分叶状,位于节片中央。图1微小膜壳绦虫此外,当孕节在所寄生的宿主肠中被消化而释出虫卵时,亦可孵出六钩蚴,然后钻入肠绒毛发育成似囊尾蚴,再回到肠腔发育为成虫,即在同一宿主肠道内完成其整个生活史,称自体感染(autoinfection)并且可在该宿主肠道内不断繁殖,造成自体内重复感染。驱虫治疗可用吡喹酮15~
-
纤毛幼虫
体表被有纤毛,具有眼点、口、一条棒状肠、分泌腺、神经节和原肾管,从宿主排出的卵进到水中后,脱掉卵壳在水中游泳,钻进中间宿主淡水螺的组织中而脱掉纤毛,经过变态形成第二代幼虫——胞蚴。毛蚴体壁有许多大型的胚细胞,从二代幼虫胞蚴成熟后进行孤雌生殖,成为第三代的幼虫(一般为雷蚴)。
-
夏卵
(1)夏卵femaleegg=雌卵。(2)在雌雄同体的扁形动物棒肠类的某些种类中(例:Mesostomachrenbergi),在幼虫交尾器未完成期间通过自体受精,形成卵黄量少、卵壳薄的无色卵,这种卵在母体内发生之后,排出体外。由于在夏季可反复进行数次,所以称为夏卵。这种卵可耐低温、干燥,越冬后至翌春孵化,故称为冬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