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源作物
这种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从大气中吸收多少二氧化碳,燃烧时就释放多少二氧化碳,不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4.成本低:芒属作物所产生的能源相当于用油菜籽制作的生物柴油的两倍,其成本还不及种植油菜的1/3。因而能源作物的开发与种植,不仅使能源可再生和综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也为农业经济的复苏创造了契机。
-
温室效应
玻璃温室能使室内达到较高的温度,行星因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等具有类似温室玻璃的作用而使温度升高,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温室效应”。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据研究,CO2分子(水分子也有相同的作用)能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对地球起保温作用,因此CO2的浓度增加将会使地球气温上升。
-
石灰
《*辞典》·石灰:出处:《本经》拼音名:ShíHuī别名:垩灰(《本经》),希灰(《别录》),石垩(陶弘景),染灰、散灰、白灰、味灰(《石药尔雅》),锻石(《日华子本草》),石锻(《本草图经》),矿灰(《纲目》)。上药相和,研令匀,用绵扑之。(《圣惠方》)⑦治偏坠气痛:陈石灰(炒)、五倍子、山栀子等分。
-
碳循环
碳循环是自然界中的碳在各类生物的作用下,在有机态和无机态之间不断地转化和循环的过程。碳是一切有机物的基本成分,没有碳就没有生命。生物体内的碳都来源于大气中或溶解于水中的二氧化碳,无机环境中的碳以二氧化碳或碳酸盐形式存在,贮存于地层中的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中也含有大量的碳。
-
气候变化
什么是气侯变化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自从工业革命(1750年)以来,人类由于使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以及加速毁林和破坏草原,大气中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的浓度分别增加了30%,145%,15%(1992年资料),这些变化主要归因于人类活动。发展中国家首先是要脱贫、要发展。
-
丙烯酸甲酯
爆炸极限:1.2%~25.0%,引燃温度:468℃危险标记:7(中闪点易燃液体)主要用途:用于聚丙烯腈纤维的第二单体,胶剂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现场应急监测方法:气体速测管(德国德尔格公司产品)实验室监测方法:气相色谱法测定环境大气中丙烯酸酯类化合物,顾海东等,上海环境监测,1998(1)115~
-
叶
概述:叶:1.中药学名词;是指维管植物的营养器官之一。绿色植物在阳光照射下,将外界吸收来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叶绿体内,利用光能制造出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有机物,并放出氧气。蛋白质和脂肪大都是以碳水化合物为基础,经过复杂变化而形成的。此外,叶内水分的蒸腾还有促进植物内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上升的作用。
-
花粉过敏性哮喘
概述:空气中飘散的各种致敏花粉是引起变应性哮喘的一组重要变应原,目前已知可以引起人类致敏的植物花粉多达数百种。直至1873年Blackley利用凡士林玻片曝片进行大气中花粉调查和采用花粉浸液作特异性皮试,才首次在临床上证实了枯草热的发生与花粉过敏有关,并提出花粉症(Pollinosis)这一新诊断名称取代花粉症。
-
枯草热
概述:空气中飘散的各种致敏花粉是引起变应性哮喘的一组重要变应原,目前已知可以引起人类致敏的植物花粉多达数百种。直至1873年Blackley利用凡士林玻片曝片进行大气中花粉调查和采用花粉浸液作特异性皮试,才首次在临床上证实了枯草热的发生与花粉过敏有关,并提出花粉症(Pollinosis)这一新诊断名称取代花粉症。
-
花粉变应性哮喘
概述:空气中飘散的各种致敏花粉是引起变应性哮喘的一组重要变应原,目前已知可以引起人类致敏的植物花粉多达数百种。直至1873年Blackley利用凡士林玻片曝片进行大气中花粉调查和采用花粉浸液作特异性皮试,才首次在临床上证实了枯草热的发生与花粉过敏有关,并提出花粉症(Pollinosis)这一新诊断名称取代花粉症。
-
花粉性气喘
概述:空气中飘散的各种致敏花粉是引起变应性哮喘的一组重要变应原,目前已知可以引起人类致敏的植物花粉多达数百种。直至1873年Blackley利用凡士林玻片曝片进行大气中花粉调查和采用花粉浸液作特异性皮试,才首次在临床上证实了枯草热的发生与花粉过敏有关,并提出花粉症(Pollinosis)这一新诊断名称取代花粉症。
-
花粉性哮喘
概述:空气中飘散的各种致敏花粉是引起变应性哮喘的一组重要变应原,目前已知可以引起人类致敏的植物花粉多达数百种。直至1873年Blackley利用凡士林玻片曝片进行大气中花粉调查和采用花粉浸液作特异性皮试,才首次在临床上证实了枯草热的发生与花粉过敏有关,并提出花粉症(Pollinosis)这一新诊断名称取代花粉症。
-
化学进化
化学进化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由无机物逐渐演变为原始生命体的过程。在原始还原性大气中生成的生物小分子(如氨基酸等)被雨水冲淋,溶解于原始海洋中,这些生物小分子要进一步变为生物大分子(如氨基酸变为蛋白质),就必须脱水缩合;这是生命起源最关键的一步,目前还未能在实验室里验证这一过程。
-
环境化学
是环境科学与化学的一个交叉学科。环境化学研究化学污染物致畸、致突变、致癌的生化机理,化学物质的结构与毒性之间的相关性,多种污染物毒性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的化学机理,以及化学污染物在食物链传递中的生化过程等。环境化学的发展对于疾病的发生学、病因学、治疗学的研究可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
光化学烟雾
光化学烟雾于(1)污染空气中NO2的光分解提供自由基或者产生活泼原子氧,诱发许多化学反应,如NO2hv→NOOOO2→O3HONOhv→HO·NO产生的O3可把NO氧化成NO2:NOO3→NO2O2(2)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HC)被HO·自由基、原子氧和臭氧所氧化,产生醛、酮、醇及酸等有机物以及中间产物RO2·,HO2·,RCO·等自由基。
-
二氟氯乙烷
一氯二氟乙烷;CH3CClF2外观与性状:无色气体分子量:100.5沸点:-9.6℃熔点:-131℃溶解性:微溶于水密度:相对密度(水=1)1.1;实验室监测方法:气相色谱法环境标准:前苏联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3000mg/m3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避免高浓度吸入。
-
苯乙烯
家兔经皮开放性刺激试验:500mg,轻度刺激。代谢和降解:诸多试验结果表明,在动物体内苯乙烯很快代谢,人吸入苯乙烯后约60%被吸收,在体内大部分转化成苯乙醇酸(扁桃酸),少量转化为苯酰甲酸并进一步与人体内的甘氨酸结合成马尿酸,两者均能迅速随尿排出。现场应急监测方法:便携式气相色谱法;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
1,2-二氯乙烷
大鼠吸入4.11g/m3×7小时/日×5日/周×3~进入体内的1,2-二氯乙烷首先贮存于脂肪组织中,以后(2天内)从脂肪组织转移进入血液,由于酶的脱氢作用,代谢转化变成氯乙醇,氯乙醇系一种高毒化学物质。现场应急监测方法:直接进水样气相色谱法快速检测管法;加热土壤并加水,使1,2-二氯乙烷生成甲酸、一氧化碳和盐酸;
-
酸雨
通常由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等时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硫的烟气在大气中逐渐氧化成酸性氧化物后,再与大气中的水汽结合成雾状的硫酸,并随雨水一起降落下来而成。酸雨对环境有多方面的危害:使水域和土壤酸化,损害农作物和林木生长,危害渔业生产(pH值小于4.8,鱼类就会消失);因此酸雨会破坏生态平衡,造成很大经济损失。
-
四氟乙烯
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实验室监测方法:气相色谱法《作业环境空气中有毒物质检测方法》,陈安之主编气相色谱法《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第二版),杭士平主编环境标准:前苏联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30mg/m3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喷雾状水稀释。
-
臭氧层空洞
在高层大气中(高度范围约离地面15km~在氮肥的分解中会向大气释放出各种氮的化合物,其中一部分可能是有害的氧化亚氮(N2O),它会引发下列反应:N2OO→N2O2N2O2→2NONOO3→NO2O2NO2O→NOO2O3O→2O2NO按上述反应式循环起作用,使O3TT分解。然而,臭氧层变薄的速度仍在加快。与此同时,关于臭氧层破坏机制的争论也很激烈。
-
汽车尾气
汽车是近代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随着汽车数量的激增,汽车尾气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CO无色、无臭、无味,当被吸入人体后,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其亲合力比O2约大200~铅化合物是大气的重金属污染物中毒性较大的一种,它来自于汽油的抗爆添加剂,这是一种含铅的有机化合物四乙基铅[(C2H5)4Pb]。
-
甲醛
对皮肤有原发性刺激和致敏作用;本品能抑制汗腺分泌,长期接触可致皮肤干燥皲裂。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急性毒性:LD50800mg/kg(大鼠经口),2700mg/kg(兔经皮);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大鼠吸入50~某些有机化合物在环境中降解也产生甲醛,如氯乙烯的降解产物也包含甲醛。现场应急监测方法:直接进水样气相色谱法;
-
二氯甲烷
小鼠吸入67.4g/m3×67分钟,致死;致突变性:微生物致突变:鼠伤寒沙门氏菌5700ppm。然而,鉴于最近在对大鼠和小鼠的吸入研究中的发现,且这些数据在任务组会议之后已可加以应用,故应将二氯甲烷视为一种对人类潜在的致癌物。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光气。现场应急监测方法:便携式气相色谱法;
-
铅
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周围神经病(以运动功能受累较明显),重者出现铅中毒性脑病。消化系统表现有齿龈铅线、食欲不振、恶吣、腹胀、腹泻或便秘,腹绞痛见于中等及较重病例。最初分布于全身,随后约有95%以三盐基磷酸铅的形式蓄积在骨组织中,少量存留于肝、肾、脾、肺、心、脑、肌肉、骨髓及血液。
-
乙基苯
生殖毒性:大鼠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0):985ppm(7小时,孕1~所形成的乙基苯酚与硫酸根和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排出体外,小部分乙苯直接与谷胱甘肽结合生成苯基硫醚氨酸亦由尿排出,另一小部分被积蓄在体内含脂肪较多的组织内,以缓慢的速度同样转化为上述代谢物而排出。现场应急监测方法:便携式气相色谱法;
-
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
本病起病隐袭,早期症状轻微,多在冬季发作,春暖后缓解。体征:本病早期多无体征。国内大多沿用1979年全国专业会议制订的分期、分型法:①急性发作期:1周内病情突然加重,咳嗽、咳痰加剧,痰量增加,痰转呈脓性或黏液-脓性,或伴有其他炎症表现;(3)平喘:喘息型发作在控制感染的同时应给予平喘药。
-
硫循环
植物吸收环境中呈溶解状态的硫,植物体中的疏通过食物链在生物圈中流动,动物的排出物和动植物遗体被微生物分解,释放出硫酸盐或硫化氢返回环境。硫细菌能将硫化氢转变成元素硫或硫酸,然后进入再循环。人类对硫循环的主要影响是燃烧化石燃料,向大气输入大量二氧化硫,它在大气中的含量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指标。
-
光化学反应
大气污染的化学原理比较复杂,它除了与一般的化学反应规律有关外,更多的由于大气中物质吸收了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光子)发生了光化学反应,使污染物成为毒性更大的物质(叫做二次污染物)。分子吸收光子后,内部的电子发生能级跃迁,形成不稳定的激发态,然后进一步发生离解或其它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