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当两个测量电极置于安静的神经纤维表面任何两点时,示波器荧屏上的光点在等电位线(零点)作横向扫描,表明细胞膜表面不存在电位差。这显示:静息电位表现为膜内比膜外电位低,即膜内带负电而膜外带正电。以极化(或静息电位)为准,膜内负电位增大,称为超极化;
-
生物电现象
生物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表现的电现象,称为生物电(bioelectricity)现象。100毫伏直流电位。传导性:动作电位一经产生就可在同一细胞范围内沿细胞膜传到远处,而且电位幅度不会随传导距离增加而衰减,即非递减性传导。锋电位持续时间约0.5毫秒,在此期内,神经纤维不再对第二个刺激发生反应,即处于绝对不应期。
-
阈电位
阈电位是当细胞受到一次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时,受激细胞膜上Na通道少量开放,出现Na少量内流,使膜的静息电位值减小而发生去极化。如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是-70mV,其阈电位约为-55mV。从电生理的角度来看,兴奋是指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或动作电位的同义语,而兴奋性则是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
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在膜两侧所产生的快速、可逆、可扩布性的电位变化。在示波器上显示的动作电位由上升支和下降支组成。其中膜内电位由零变为正值的过程,称为反极化或超射。下降支表示膜的复极化过程,是膜内电位从上升支的顶端下降至静息电位水平的过程。在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上升支与下降支历时0.5ms~
-
心室静止
2.叁度房室传导阻滞、房室交接区逸搏心律,于窦性频率加快时发生心室静止和阿-斯综合征的产生机制可能是:(1)房室交界区可能存在4相传导阻滞:当窦性频率加快时房室传导改善,但由于隐匿性传导仍不能进入心室,此隐匿性传导可侵入到房室交界区的起搏点,使之除极而未能下传心室。流行病学目前尚未查到相关流行病学资料。
-
生物电
生物电是生物体所呈现的电现象。其主要基础是细胞膜内外有电位差,即膜电位。当细胞膜被损伤时,膜电位减少或损失。当可兴奋细胞(如神经元或肌肉细胞)受刺激而传导冲动时,其膜电位发生急剧变化,暂时可变为内正外负,称“动作电位”。脑电图和心电图等可以反映这些器官的功能状态,在临床诊断上被广泛地应用。
-
肌电图检查
肌电图可用于鉴别神经源性和肌源性肌肉萎缩,了解神经损伤的程度、部位和再生的情况,帮助制定正确的神经肌肉康复治疗计划,作为康复训练中的肌肉作用、力量和疲劳的指导。操作名称:肌电图检查适应证:肌电图检查适用于:1.肌源性疾病废用性肌萎缩、重症肌无力、先天性肌强直和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等。
-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在猫脊髓运动神经元中,刺激对应Ia群的向中纤维时所产生的EPSP在11.5毫秒内达顶点,以后则大致按指数函数下降,1020毫秒内回到静息电位水平。与这种化学传递的EPSP相对应,电传递的EPSP是因突触前纤维的动作电流,通过电紧张的结合,流到突触后神经元而发生的,其时间过程也与动作电位的时间过程大致对应。
-
中枢兴奋
在反射活动中兴奋必须通过反射弧的中枢部分。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如将微电极插入突触后神经元(如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内,可测得静息电位约-70mV。在多突触反射中,情况更复杂,在传入神经元与传出神经元之间要经过中间神经元的传递,因此中间神经元的功能状态与联系方式对传出神经元的活动也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