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蛋白S
英文名:proteinS别名:蛋白S抗原;PS∶Ag正常值:免疫火箭电泳法:总蛋白S(TPS):87.34%~106.36%游离蛋白S(FPS):71.80%~(2)减低:肝脏病、维生素K缺乏症。化验取材:血液化验方法:出血和凝血检查化验类别一:临床血液检查化验类别二:出血和凝血检查参考资料:《新编临床检验与检查手册》、《新编化验员工作手册》
-
蛋白S抗原
概述:蛋白S是一种维生素K依赖的抗凝因子,由肝脏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合成。(2)凝固法:基于APTT的许多方法都依赖于因子Ⅴ和因子Ⅷ。(1)酶免法:测定蛋白S抗原浓度。关于因子Ⅴ莱顿的变异,由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类型,杂合型携带者与纯合型不同。相关疾病:静脉血栓形成、血栓形成
-
蛋白C
基本组成包括蛋白C和它的辅因子蛋白S,两者都是依赖维生素K的止血蛋白质,共同水解灭活凝血加速剂(因子Ⅴa和Ⅷa)。(2)凝固法:基于APTT的许多方法都依赖于因子Ⅴ和因子Ⅷ。关于因子Ⅴ莱顿的变异,由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类型,杂合型携带者与纯合型不同。相关疾病:血栓形成、静脉血栓形成
-
蛋白C系统缺乏症
遗传性蛋白C系统异常:遗传性蛋白C系统由蛋白C(PC)、蛋白S(PS)、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dorlin,TM)及活性蛋白C抑制物(APC1)组成。本病发生率估计为1:16000,呈常染色体显性(或不完全显性)遗传,纯合子严重,表现为出血性皮肤坏死、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和血栓。基因定位在3号染色体,其总长度为45kb。
-
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异常
概述: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异常,是由于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维生素K(VK)依赖性凝血因子和调节蛋白,包括凝血酶原,因子Ⅶ、因子Ⅸ和因子Ⅹ、蛋白C(PC)和蛋白S(PS)。钙离子在这些谷氨酸残基与磷脂结合过程中起到桥梁作用。若因双香豆素类抗凝剂过量引起出血倾向时,除停用抗凝血剂外,可用维生素K11治疗。
-
抗活化的蛋白C症
概述:活化的蛋白C(APC)通过灭活因子Ⅴa和Ⅷa而起抗凝作用。DNA分析是运用PCR技术和核苷酸序列分析来确定因子Ⅴ的基因突变,并判断患者为杂合子或纯合子状态。因此,对于有血栓发作的APCD患者,应注意除外合并蛋白C、蛋白S和抗凝血酶的先天性或获得性缺乏,并除外其他血栓高危因素,包括是否有抗磷脂抗抗体阳性。
-
APC抵抗
概述:活化的蛋白C(APC)通过灭活因子Ⅴa和Ⅷa而起抗凝作用。DNA分析是运用PCR技术和核苷酸序列分析来确定因子Ⅴ的基因突变,并判断患者为杂合子或纯合子状态。因此,对于有血栓发作的APCD患者,应注意除外合并蛋白C、蛋白S和抗凝血酶的先天性或获得性缺乏,并除外其他血栓高危因素,包括是否有抗磷脂抗抗体阳性。
-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另外,抗磷脂抗体能增加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组织因子(因子Ⅲ)的表达,从而活化外源性凝血途径。有研究表明,在第一次卒中后,抗磷脂抗体阳性者再次卒中的发生率比抗磷脂抗体阴性者要高8倍。最近发现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患者心瓣膜内皮细胞下层有IgG型的抗心磷脂抗体线性的沉积。大多数患儿易反复出现血栓形成。泼尼松20~
-
抗磷脂抗体综合症
另外,抗磷脂抗体能增加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组织因子(因子Ⅲ)的表达,从而活化外源性凝血途径。有研究表明,在第一次卒中后,抗磷脂抗体阳性者再次卒中的发生率比抗磷脂抗体阴性者要高8倍。最近发现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患者心瓣膜内皮细胞下层有IgG型的抗心磷脂抗体线性的沉积。大多数患儿易反复出现血栓形成。泼尼松20~
-
血栓性疾病
疾病分类:血液科疾病概述:血栓形成是指循环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在心脏或血管内形成异常血凝块的过程。(三)抗血小板疗法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有:①阿司匹林,使烯花生烯酸不能转化为内过氧化物,小剂量可抑制TXA,大剂量可同时抑制内皮细胞合成PGI,可日用量0.25—0.5g,可抑制TXA而不影响PGI的生成;
-
PC
基本组成包括蛋白C和它的辅因子蛋白S,两者都是依赖维生素K的止血蛋白质,共同水解灭活凝血加速剂(因子Ⅴa和Ⅷa)。分配色谱法是利用被分离物质在两相中分配系数的不同使组分分离的一种色谱方法,其中一相被涂布或键合在固体载体上,称为固定相,另一相为液体或气体,称为流动相。慢性咽炎属祖国医学“喉痹”范畴。
-
严重肝病所致的凝血异常
门脉高压、充血性脾大时,血小板减少等均可导致凝血异常。肝尚清除纤溶酶、活化的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合成减少,清除功能障碍,抗凝血酶Ⅲ及纤溶酶原合成减少,严重肝病及肝功能衰竭时可发生DIC和原发性纤溶亢进;类肝素物质增多时可用鱼精蛋白硫酸盐中和治疗,当肝病合并DIC时,需按DIC处理,但肝素的应用需慎重。
-
光滑噬菌体科
2)-肠杆菌噬菌体τ(Enterobacteriaphageτ)-假单胞菌噬菌体7s(Pseudomonasphage7s)-假单胞菌噬菌体PRR1(PseudomonasphagePRR1)光滑噬菌体科基本特性:光滑噬菌体科病毒形态为多面体,球形,直径26nm,22个壳粒,无囊膜。病毒感染性对乙醚和氯仿抗性,但对去污剂敏感。复制晚期,壳蛋白作为复制酶基因的翻译抑制子。
-
冠状病毒科
病毒粒子中不包含RNA聚合酶,但存在少量蛋白激酶,这种蛋白激酶究竟是由病毒编码还是由宿主细胞编码,目前尚不清楚。冠状病毒包膜表面一般可见到2种包膜糖蛋白即膜蛋白M和突起蛋白S(以前分别称为E1和E2),S蛋白构成长的包膜突起,每个突起由3个S蛋白通过非共价连接形成。某些冠状病毒的M蛋白还诱导产生α-I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