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原菌
凡能引起人类疾病的细菌,统称为病原菌或致病菌(pathogenicbacterium)。细菌的毒力常用半数死量(medianlethaldose,ld50)或半数感染量(medianinfectivedose,id50)表示,其含义是在单位时间内,通过一定途径,使一定体重的某种实验动物半数死亡或被感染所需的最少量的细菌数或细菌毒素量。
-
显性感染
当机体免疫力较弱,或入侵的病原菌毒力较强,数量较多时,则病原微生物可在机体内生长繁殖,产生毒性物质,经过一定时间相互作用(潜伏期),如果病原微生物暂时取得了优势地位,而机体又不能维护其内部环境的的相对稳定性时,机体组织细胞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称为显性感染
-
杀菌剂
概述:杀菌剂为消毒专业基本术语,指用于杀灭细菌的化学或生物制剂。治疗性杀菌剂:治疗性杀菌剂一般在农作物感染病原菌后使用,能直接抑制或杀死侵入的病原菌。内吸杀菌剂:内吸杀菌剂能被植物吸收且在体内传导,起到阻止病原菌入侵和杀灭侵入病原菌的药叫做内吸杀菌剂,如多菌灵、硫菌灵、三环唑、甲霜灵、三唑酮等。
-
全身感染
机体与病原菌相互作用中,由于机体的免疫功能薄弱,不能将病原菌限于局部,以致病原菌及其毒素向周围扩散,经淋巴道或直接侵入血流,引起全身感染。脓毒血症脓毒血症(pyosepticemia)化脓性细菌引起败血症时,由于细菌随血流扩散,在全身多个器官(如肝、肺、肾等)引起多发性化脓病灶。
-
带菌者
带菌者是体内带有病原菌,但无临床症状的人。带菌者能不断排出病原菌传染周围的人群。如在流行性脑膜炎或白喉流行期间,不少健康人的鼻咽腔内可带有脑膜炎球菌或白喉杆菌。有些传染病患者病愈后,体内仍有病原菌不断排出,该类人群称为恢复期带菌者。伤寒、痢疾病人恢复期带菌者比较多见。
-
葡萄白粉病
葡萄白粉病葡萄发病。菌丝上产生吸器,直接伸入寄主细胞内吸取营养,菌丝则在寄主表面蔓延,果面、枝蔓以及叶面呈暗褐色,主要受吸器的影响。③在发芽前应喷1次3—5波美度石硫合剂,发芽后喷0.2—0.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50%托布津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
粪细菌培养
化验结果临床意义:粪便中常见的肠道致病菌:革兰阳性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链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白色念球菌、产气荚膜梭菌、难辨梭菌等。革兰阴性菌:有伤寒及其他沙门菌、痢疾志贺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弧菌属、产气单胞菌、邻单胞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弯曲菌等。(2)细菌培养、分离和药敏试验一起进行。
-
局部感染
局部感染是指病原菌侵入机体后,在一定部位定居下来,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产物,不断侵害机体的感染过程。这是由于机体动员了一切免疫功能,将入侵的病原菌限制于局部,阻止了它们的蔓延扩散。如化脓性球菌引起的疖痛等。
-
腋毛癣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腋毛癣是由纤细棒状杆菌侵犯腋毛,偶犯及阴毛的一种非真菌性疾病。2.好发部位:见于多汗的青壮年。患者无自觉症状。疾病病因:本病的病原菌为纤细棒状杆菌,此菌属棒状杆菌属,为类白喉杆菌的一种。将结节压碎加10%氢氧化钾液以高倍镜检查,可见较短而纤细的杆菌。
-
致病菌
凡能引起人类疾病的细菌,统称为病原菌或致病菌(pathogenicbacterium)。细菌的毒力常用半数死量(medianlethaldose,ld50)或半数感染量(medianinfectivedose,id50)表示,其含义是在单位时间内,通过一定途径,使一定体重的某种实验动物半数死亡或被感染所需的最少量的细菌数或细菌毒素量。
-
隐性感染
寄生虫病隐性感染(suppressiveinfection)是指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既无明显的临床表现,又不易用常规方法检获病原体的一种寄生现象。当机体有较强的免疫力,或入侵的病原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时,感染后对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称隐性感染。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大多由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力。
-
菌苗
菌苗是用细菌体制成的生物制品称菌苗,可分为活菌苗及死菌苗两类。活菌苗接种后,在体内有一定的生长繁殖能力,类似经型或隐性感染。2.死菌苗:用化学或物理方法将病原菌杀死后仍保持免疫原性可制备死菌苗。常用的死菌苗有霍乱、伤寒、副伤寒甲、乙混合菌苗、百日咳菌苗等。
-
细菌性食物中毒检测
概述:细菌性食物中毒检测标本采集为查找病原菌,应根据实际情况从多方面采集标本,如排泄物、呕吐物、粪便、剩余食物、用具等。细菌性食物中毒检测临床意义:临床上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很多,如沙门氏菌、空肠弯曲菌、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胞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肉毒梭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等。
-
痰液病原体检查
概述:痰液是气管、支气管和肺泡产生的分泌物。痰液病原体检查临床意义:常见的病原体有肺炎链球菌、结核分枝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嗜肺军团菌、白色念珠菌、肺炎支原体和呼吸道病毒。为区分痰液中分离到的微生物是病原菌还是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一般需连续3次培养,如3次均为同一微生物,常作为病原菌;
-
带菌状态
在隐性感染或传染痊愈后,病菌在体内继续存在,并不断排出体外,形成带菌状态。这种人不断排出病原菌,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常成为传染病流行的重要传染源。例如,在流行性脑脊膜炎或白喉的流行期间,不少健康人的鼻咽腔内可带有脑膜炎球菌或白喉杆菌。痢疾、伤寒、白喉恢复期带菌者都比较常见。
-
痰液细菌培养
概述:人体的肺部或支气管发生细菌性感染时,痰液量明显增加,痰液细菌培养,分离出病原菌,有助于对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化验结果临床意义:痰液培养常见的致病菌:革兰阳性菌:有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分枝杆菌、放线菌、奴卡菌、厌氧球菌、白喉棒状杆菌等。(4)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一起进行。
-
徐建国
徐建国(1952.4.19~)男,汉族,山西省平陆县人。电子邮件地址:xujg@public.bta.net.cn社会兼职:中国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兽共患病病原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卫生部腹泻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学历:1976.9山西医学院毕业.
-
鲎溶解物试验
化验结果意义:阳性:内毒素血症。可测试血清等标本中革兰阴性杆菌的内毒素,但不能鉴别为何种病原菌。化验取材:血液化验方法:出血和凝血检查化验类别一:临床血液检查化验类别二:出血和凝血检查参考资料:《新编临床检验与检查手册》、《新编化验员工作手册》
-
棒杆菌属
棒杆菌属是以白喉病原菌为代表的一属细菌。该属菌的特征是非运动性、多形变态性、不形成孢子以及革兰氏染色阳性。该菌多属好氧性菌,寄生于动物。在添加K2Te2O5的培养基中,因还原作用而有黑色着色的特征。常寄生于粘膜,从健康体中也常被检出。通常该属菌都具有病原性,并产生毒素。
-
巴氏灭菌法
巴氏灭菌法主要为牛奶的一种灭菌法,既可杀死对健康有害的病原菌又可使乳质尽量少发生变化。也就是根据对耐高温性极强的结核菌热致死曲线和乳质中最易受热影响的奶油分离性热破坏曲线的差异原理,在低温下长时间或高温下短时间进行加热处理的一种方法。巴氏灭菌法除牛奶之外,也可应用于发酵产品。
-
无菌动物
无菌动物是指完全不含微生物,特别是不含病原菌的动物。但一般并不排除病毒。通过无菌的雌雄动物交配也可获得。此外,把防止特定病原体感染的条件称为无特定病原(SPF,specificpathogenfree),把只能使特定细菌寄生或共生的条件称作择生生物(gnotobiotic),这种装置则称为择生装置(gnotobiotron)。
-
狭温性
狭温性是指对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适宜温度范围狭窄,在此范围以外的即使微小的温度变化也能造成显著的生理障碍的一种性质。是广温性的对应词。适宜温度的范围其处于较高温度区的为狭高温性(warm-st-enothermal)。属于前者的例子有蓝藻类、以嗜热性细菌等为主的温泉生物,人和其它恒温动物的病原菌以及各种热带植物等;
-
植物抗病基因
从广义上讲植物抗病基因(resistancegene)与防御反应基因(defensegene)都是在植物抗病反应过程中起抵抗病菌侵染及扩展的有关基因。植物防御反应基因的特点是,在抗病和感病品种中均存在,其差异主要体现在基因表达的时间、空间及产物含量的不同,为组成型或诱导型表达的一类基因。
-
腐鳍病
腐鳍病病原腐鳍病是由一种杆菌引起的细菌性鱼病。腐鳍病病症患腐鳍病的泥鳅,背鳍及其附近肌肉腐烂,甚至背鳍可以全部烂掉,肌肉外露骨,鱼体两侧从头部至尾部均浮肿,有红斑。(2)选择病原菌敏感的药物对病鱼洗浴,用青霉素100微克/毫升、赤霉素12.5微克/毫升等药物浸洗病鱼。
-
疖疮病
疖疮病病原病原菌为疖疮型点状产气单孢杆菌。1微米,单个或两个相连,有运动力,极端单鞭毛,有荚膜,无芽孢,染色均匀,革兰氏阴性。疖疮病病症患病初期鱼体背部皮肤及肌肉组织发炎,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部位出现脓疮,手摸有浮肿的感觉,脓疮内部充满含血的浓汁和大量细菌,所以又名瘤痢病。主要危害青鱼。
-
外源性感染
外源性感染是指由来自宿主体外的病原菌所引起的感染。传染源主要包括传染病患者、恢复期病人、健康带菌者,以及病畜、带菌动物、媒介昆虫等。
-
动物疫源菌
动物疫源菌是指感染人类的病菌来自宿主动物,可通过直接接触媒介动物,也可经污染物(土壤、污水和食物等)而传播。这些病原体的特点是:①宿主范围很广②许多是职业病③可为研究人类传染病提供良好的动物模型④人兽共患,既危害牲畜,又引起人类传染病⑤常被霸权主义者用来作为生物战剂。
-
细菌性腹泻
细菌性腹泻(bacterialdiarrhea)是指各种细菌引起的腹泻。常见病原菌包括沙门菌属某些种、志贺菌属、弯曲菌属、弧菌属、气单胞菌属、耶尔森菌属、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艰难梭菌等。
-
次生微生物区系
一般在动物体中正常状态下形成的寄生微生物区系,随着寄主机能状态或环境等的改变,可被完全不同的区系所取代,此时新出现的这个区系一般就称为次生微生物区系。另外在患急性细菌性消化道疾病(霍乱、痢疾等)时,而原来以大肠杆菌为主的正常微生物区系可被病原菌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