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明角质颗粒
透明角质颗粒是在哺乳动物表皮的颗粒层细胞中见到的一种外形不规则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其大小一般为1-5微米,表现出强嗜碱性。在其电子显微镜的镜相中,显示电子密度高的不规则的外形,现在可得到纤维状结构所派生出来的图象。
-
表皮松解性棘皮瘤
鉴别诊断: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可见于许多皮肤病,包括大疱性鱼鳞病性红皮病、高起鱼鳞病、掌跖角皮病,单侧表皮痣,表皮松解性黏膜白斑,不结合临床表现,与表皮松解性棘皮瘤不易区分。内生性掌跖疣(镶嵌疣)可呈典型的核周空泡和许多透明角质颗粒,但其透明角质颗粒嗜酸性比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明显。
-
寻常疣
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所引起的表皮良性赘生物,临床上常见的有寻常疣、蹠疣、扁平疣及尖锐湿疣等。皮损为针尖至豌豆大,半圆形或多角形丘疹,表面粗糙,角化明显。组织学和电子显微镜对比研究证实,在棘层上部的空泡化细胞和角质层的角化不全细胞的深嗜碱性的圆形核中,含有大量病毒颗粒。
-
毛源性肿瘤
(三)毛源性纤维瘤或毛母细胞性纤维瘤此瘤的边界清楚,位于真皮内或真皮与皮下组织交界处,不与其上表皮相连。组织学上,毛源性肿瘤与基底细胞瘤的不同点为:边界清楚,位置较深,常位于皮下组织或真皮与皮下组织交界处,不与表皮相连,上皮巢或索较基底细胞瘤规则,间质内成纤维细胞形态一致,增多。
-
毛源性纤维瘤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毛源性纤维瘤多见于皮下,生长缓慢,一般较小、边缘清楚、表面光滑、质地较硬、可以推动。组织学上,毛源性肿瘤与基底细胞瘤的不同点为:边界清楚,位置较深,常位于皮下组织或真皮与皮下组织交界处,不与表皮相连,上皮巢或索较基底细胞瘤规则,间质内成纤维细胞形态一致,增多。
-
重型胶样婴儿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重型胶样婴儿:(1)大块致密的角化过度,角质层显著厚于棘层;临床特点:(1)是非大疱类先天性鱼鳞病中的最严重型;疾病描述:这是胶样婴儿更严重的一型,皮肤于子宫内即受累,产生厚的、角质性盔甲状板片,覆盖全身。双耳缺如或发育不全,有显著唇外翻及睑外翻。
-
寻常性鱼鳞病
症状体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寻常鱼鳞病特征是出生时症状不显著,但至生后几个月,95%在3岁前,于背及四肢伸侧出现淡褐至深褐色菱形或多角形鳞屑,紧紧贴在皮肤上而其边缘则呈游离状。盐水浴可通过盐水与角质层作用而利于本病。(3)冬季皮肤干燥伴痒,可应用单纯止痒及润滑剂,避免应用皮质类固醇药物。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寻常鱼鳞病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寻常鱼鳞病,本型为常见的轻型鱼鳞病,亲代一方或双方患病则家中常有多人摧患,但无性别差异。常见者除皮肤干燥外,尚可见灰褐色或深褐色蛇皮状鳞屑,中央固着,边缘游离。本病对称好友于四肢伸侧及躯干,尤以肘膝伸侧为著。由于角化过度伸入毛囊形成毛囊角栓。
-
透明层
〔1〕透明层亦称浅透明层,系哺乳类的表皮层之一,位于角质层和颗粒层之间。其细胞中,没有在颗粒层中所见到的透明角质颗粒,细胞的透明度增加,核的退化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为了使卵裂球互相密切粘着,透明层是必要的。在受精后不久即生出,它的产生和存在必须有钙离子,在缺乏钙的条件下,将呈可逆性消失。
-
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鱼鳞病
疾病别名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病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鱼鳞病又称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2、外用维甲酸霜,适用于疣状增殖性损害。3、外用10%甘油和3%乳酸溶液,适用于湿润性损害。病理生理可有明显的角化过度、细胞内水肿,致表皮细胞松解,故病理改变呈表皮松解型。
-
毛源性毛母细胞瘤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毛源性毛母细胞瘤:本病无家族史,男女发病率约相等。组织学上,毛源性肿瘤与基底细胞瘤的不同点为:边界清楚,位置较深,常位于皮下组织或真皮与皮下组织交界处,不与表皮相连,上皮巢或索较基底细胞瘤规则,间质内成纤维细胞形态一致,增多。除肥大细胞较多外,炎症细胞一般不多。
-
毛源性粘液瘤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毛源性粘液瘤无家族史,男女发病率约相等。组织学上,毛源性肿瘤与基底细胞瘤的不同点为:边界清楚,位置较深,常位于皮下组织或真皮与皮下组织交界处,不与表皮相连,上皮巢或索较基底细胞瘤规则,间质内成纤维细胞形态一致,增多。除肥大细胞较多外,炎症细胞一般不多。
-
性联遗传性寻常鱼鳞病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性联遗传性寻常鱼鳞病少见。疾病病因:性联隐性遗传。电镜可见其透明角质颗粒小而多,且角质层中黑素小体较正常为多。Shepiro、Weiss等于洛杉矶加州大学曾报告他们在25例男性性联遗传性鱼鳞病患者中均未能检出类固醇硫酸酯酶,而在所有其它类型鱼鳞病中则正常,这提示本病可能与之有关。
-
腋窝颗粒状角化不全症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腋窝颗粒状角化不全症的病因尚不明确。腋部单侧或双侧的色素沉着斑点或鲜红色、暗红色、褐色斑片,可伴有脱屑;症状体征:患者多见于成人女性,年龄37~轻度乳头瘤样增生,毛细血管增生、轻度至中度充血。真菌特殊染色阴性。治疗方案:局部凉爽,外用皮质类固醇制剂,也可应用冷冻疗法。
-
钱币状掌跖角化病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本病系1983年由Wachters等首先报告,属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病,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至1991年共计报告了18例。症状体征:皮损主要见于跖侧,呈慢性进行性发展,其严重程度与机械性外伤相平行,如掌侧发生损害往往也和机械性外伤有关。曾有报道应用分层皮移植片移植方法治疗本病无效。
-
毛根鞘囊肿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本病原先称为皮脂腺囊肿,但后来发现此名不妥,因其囊壁细胞与皮脂腺无关,而其内容物倾向于毛发角蛋白,故又称之为毛发囊肿。其分布与表皮囊肿不同,90%以上发生于头皮。在组织学上与增生性外毛根鞘瘤鉴别,后者为实性肿瘤样增生,瘤细胞可有轻度异型,并见鳞状旋涡及个别角化不良。
-
微囊性附属器癌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微囊性附属器癌镜下表现多样,肿瘤上部角质囊肿较多,看似良性,并向毛发方向分化,中部有鳞状细胞岛等,深部有腺样结构,似汗管瘤,并见细胞簇及细胞条索,组织结构有明显异型性并累及横纹肌。瘤细胞可侵入周围神经、血管外膜和肌肉。肿瘤周围结缔组织增生。治疗方案:早期手术切除。
-
限制性皮病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限制性皮病首由Witt等定名于1986年,而Lowry于1985年已报告4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真皮变薄、弹性纤维缺乏,胶原纤维排列类似于瘢痕或肌腱。透明角质颗粒结构异常,未聚集正常角蛋白微丝。诊断检查:需鉴别者有Cocoon胎儿,Neu-Laxova综合征,脑—眼—面—骨骼综合征等。
-
毛母细胞瘤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毛母细胞瘤是以成人多见,男女发病率相等,肿瘤常单发,除四肢远端外全身皮肤均可发生,但以头皮及面部常见,肿瘤多为直径小于2cm的丘疹或结节,但也有巨大损害的病例报告,无自觉症状。(二)毛发上皮瘤肿瘤位于真皮内,可与表皮相连,边界不如毛源性肿瘤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