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胞融合
细胞融合(Cellfusion),即在自然条件下或用人工方法(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培养和诱导,两个或多个细胞合并成一个双核或多核细胞的过程称为细胞融合(cellfusion)或细胞杂交(cellhybridization)。细胞融合的诱导物种类很多.常用的主要有灭活的仙台病毒(Sendaivirus),聚乙二醇(Polyethyleneglycol,PEG)和电脉冲。
-
细胞工程
细胞工程是指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通过某种工程学手段,在细胞整体水平或细胞器水平上,按照人们的意愿来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或获得细胞产品的一门综合技术科学。当前细胞工程所涉及的主要技术领域有细胞培养、细胞融合、细胞拆合、染色体操作及基因转移等方面。
-
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
国家科委第17号令1993年12月24日颁布,1993年12月24日起执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我国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加强基因工程工作的安全管理,保障公众和基因工程工作人员的健康,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制定本办法。(五)宿主细胞,系指被导入重组DNA分子的细胞,宿主细胞又称受体细胞。
-
细胞质杂种
细胞质杂种是指接受两个系统的细胞质基因的细胞或个体。一般通过有性生殖不能形成,可由不同系统的体细胞融合而人工地获得。由细胞融合而形成的细胞质杂种,一般来说其基因组也是杂种,但用去核或核被置换了的细胞与正常细胞融合,结果只是对细胞质基因是杂种的细胞。在植物中已有烟草的细胞质杂种个体。
-
染色体早熟凝集
将处于分裂期(M期)的细胞与处于细胞周期其他阶段的细胞融合,使其他期细胞的染色质提早包装成染色体,这种现象称为染色体早熟凝集(prematurechromosomecondensation,PCC)。由于G1、S、G2的DNA复制状态不同,早熟凝集的染色体的形态各异,如与M期细胞融合的G1期的染色体为单线状,S期为粉末状,G2期染色体为双线。
-
相变
生物膜的相变是由温度、压力以及离子环境的变化所引起。在比生长发育温度更低的温度下,生物膜的类脂相变形成凝胶状态,分子的运动受到显著抑制。在液晶状态和凝胶状态之间的温度范围内液晶状态与凝胶状态在同一膜上同时存在,称此状态为相分离。据说细胞融合时膜的融合也是与膜类脂的相变有关。
-
抑癌基因
抑癌基因是一类抑制细胞过度生长、增殖从而遏制肿瘤形成的基因。同时,抑癌基因的丢失或失活也可能导致肿瘤发生。这意味着癌基因即使有其野生型等位基因存在时,对细胞的转化效应在遗传上似是显性。仔细分析了恢复致癌能力的杂合细胞的染色体后,发现这些杂合细胞总是丢失了来自正常细胞的某条染色体。
-
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或化学诱变剂处理均匀分散的微生物细胞群,促进其突变率大幅度提高,然后采用简便、快速和高效的筛选方法,从中挑选少数符合育种目的的突变株,以供生产实践或科学研究用。育种的手段很多,从微生物育种发展的历史看,有定向培育、诱变育种、杂交育种、细胞融合和基因工程等育种技术。
-
人嗜T-淋巴病毒1型
1980年,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从皮肤覃样真菌病人的淋巴结也建立了一个白血病细胞株,发现其中有一种RNA逆转录病毒,称作嗜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日本是世界上ATL患者最多的国家,带HTLV-1抗体的人,3%-5%发展为ATL/L,,每年新发ATL300-500人,ATL病人的HTLV-1抗体阳性率为95%。
-
HTLV-1
1980年,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从皮肤覃样真菌病人的淋巴结也建立了一个白血病细胞株,发现其中有一种RNA逆转录病毒,称作嗜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日本是世界上ATL患者最多的国家,带HTLV-1抗体的人,3%-5%发展为ATL/L,,每年新发ATL300-500人,ATL病人的HTLV-1抗体阳性率为95%。
-
汗腺痣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重要病理改变:真皮深层及皮下可见明显增生的大、小汗腺腺体及其导管。病理鉴别诊断:汗腺瘤:可见瘤细胞融合性生长。多数与血管瘤并发。大汗腺痣好发于头皮、腋窝和胸部,小汗腺痣好发于四肢末端,2.皮损为单个、小的结节斑块或多发性坚实的丘疹,小汗腺痣可伴有明显的多汗症。
-
真菌朊病毒
在酵母和丝状真菌中,病毒感染在细胞质转移的细胞-细胞融合过程中特异性地发生。尽管人们期望生物中的朊病毒显示相似的行为,但已知的5种真菌朊病毒中,四种{[URE3]、[PSI]、[Het-s]和[PIN]}是自我繁殖的淀粉样蛋白质,而另一种{[BETA]}是自动活化的蛋白酶。
-
流行性腮腺炎的眼部表现
疾病分类眼科疾病概述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病因腮腺炎病毒属副粘病毒科。腮腺肿大时体温仍高,多为中度发热,持续5~7天后消退。儿童感染腮腺炎,眼部可部分表现为滤泡性结膜炎、角膜炎、巩膜炎、虹膜炎或葡萄膜炎、青光眼、眼外肌麻痹、泪腺炎及视神经炎。
-
EB病毒
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将burkitt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通过体外悬浮培养而建株,并在建株细胞涂片中用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颗粒,故名。囊膜由感染细胞的核膜组成,其上有病毒编码的膜糖蛋白,有识别淋巴细胞上的EB病毒受体,及与细胞融合等功能。多见于青春期初次感染EBv后发病。
-
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
第5条药物尽管有第4条的规定,在不损害缔约方在其就进口问题作出决定之前对所有改性活生物体进行风险评估的权利的情况下,本议定书不应适用于由其他有关国际协定或组织予以处理的、用作供人类使用的药物的改性活生物体的越境转移。(c)评价一旦产生此种不利影响而可能会导致的后果;
-
透明细胞汗腺瘤
疾病别名结节性汗腺瘤实体囊性汗腺瘤小汗瘤顶端螺旋瘤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透明细胞汗腺瘤为起源于汗腺的肿瘤,亦称结节性汗腺瘤、实体囊性汗腺瘤或小汗瘤顶端螺旋瘤。此瘤过去曾称为透明细胞肌上皮瘤,现也称为结节性汗腺瘤、透明细胞型外泌汗腺腺瘤、实体-囊性汗腺瘤或汗腺末端螺旋瘤及汗孔汗管瘤。生长缓慢。
-
双受精现象
双受精现象是被子植物受精作用的一种独特现象。花粉管进入子房后沿子房壁或胎座继续生长,经珠孔进入胚珠,最后达到胚囊,花粉管内含物和2个精子从顶端放出,花粉管能沿一定道路生长的现象,多数学者认为是由助细胞分泌一些化学物质吸引的结果。(4)两核的染色质融合;有的植物精子先与1个极核融合后再与另1极核融合;
-
NDV
NDV通过自身结构HN多肽(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吸附到细胞上,然后病毒与细胞膜发生相互融合作用进入细胞并开始复制繁殖。新城疫病毒是鸡新城疫的病原体,引起支气管炎、肺炎、腹泻、痉挛和麻痹等,死亡率很高。能在鸡胚绒毛尿囊膜和鸡胚中,以及牛肾、人胎、海拉细胞(Helacell)等的细胞培养中进行增殖。
-
生物工程学
生物工程学是70年代初,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四个技术体系(或再包括生化工程、蛋白质工程,称六大技术体系)。医学上通过生物工程可以生产出大量廉价的防治人类疾病的药物,如入胰岛素、干扰素、生长激素、乙型肝炎疫苗等。
-
新城疫病毒
NDV通过自身结构HN多肽(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吸附到细胞上,然后病毒与细胞膜发生相互融合作用进入细胞并开始复制繁殖。新城疫病毒是鸡新城疫的病原体,引起支气管炎、肺炎、腹泻、痉挛和麻痹等,死亡率很高。能在鸡胚绒毛尿囊膜和鸡胚中,以及牛肾、人胎、海拉细胞(Helacell)等的细胞培养中进行增殖。
-
单克隆抗体技术
单克隆抗体技术属细胞工程范畴。1975年,科勒和米尔斯坦把免疫小鼠的脾B淋巴细胞与同系小鼠的骨髓瘤细胞融合在一起,形成杂交瘤细胞,经无性繁殖而得纯细胞株(即单克隆).它兼有“父母”亲代细胞的特性,既象B淋巴细胞那样源源不断产生单一抗体,又象瘤细胞那样可连续传代培养,从而找到利用单克隆制备单一抗体的方法。
-
人呼吸道合胞病毒
1957年,Chanock从1名患支气管肺炎婴儿和1名患支气管炎婴儿的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出与CCA抗原性相同的病毒,由于该病毒在组织培养中繁殖时能引起明显的细胞融合现象,故1961年定名为人呼吸道合胞病毒。
-
HRSV
1957年,Chanock从1名患支气管肺炎婴儿和1名患支气管炎婴儿的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出与CCA抗原性相同的病毒,由于该病毒在组织培养中繁殖时能引起明显的细胞融合现象,故1961年定名为人呼吸道合胞病毒。
-
黄病毒科
黄病毒科三个属的RNA基因组有相似的组成,且是仅有的在感染细胞中发现病毒mRNA。在黄病毒属成员中,翻译起始依赖于帽子,而瘟病毒属和丙肝病毒属成员报道有IRES。非结构蛋白包括丝氨酸蛋白酶、RNA解悬酶、RdRp。RNA合成发生在与内质网相连的细胞质,经历全长负链中间体的合成。病毒粒子和囊膜的装配发生在细胞内膜。
-
黄病毒属
在与细胞相关的病毒粒子中,没有M蛋白,而是含有一个较大的前体蛋白,称为preM,它在病毒粒子从细胞的释放过程中或者在释放后的很短时间内被切割,细胞外病毒粒子的M蛋白仅与preM蛋白的C末端相关。C蛋白为核心蛋白,分子量约13kDa,富含精氨酸和赖氨酸残基。病毒基因组含单一的长ORF,它在膜结合多核糖体上进行翻译。
-
单组分RNA病毒属
病毒粒子含单一线形dsRNA分子,分子大小为4.6-6.7kb,一些病毒分离株含附加的卫星RNA,它们编码死亡蛋白(killerprotein)。正链有两个较大的ORFs,重叠130nt,第一个ORF编码主要衣壳多肽,预计分子大小为76×103。复制需要一个中间位点、一个特异的3‘末端序列和特异的二级和高级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