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离神经末梢
游离神经末梢是由较细的有髓鞘神经纤维和无髓鞘神经纤维的终末端反复分支而成。主要分布在皮肤的表皮,也分布于粘膜上皮、浆膜、肌膜及某些结缔组织等处。游离神经末梢的主要机能为感受疼痛刺激,也参与对触觉和压觉等刺激的感受。
-
痒点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痒觉的发生和痛觉一样,是由于真皮表皮交界处的游离神经末梢网络受到刺激的结果。有人用甲烯兰将神经末梢染色,再用刺激的方式来决定痒点,他们发现在痒阈相同的皮区内,痒点分布密度与非特异性的游离神经末梢的分布密度相一致,这似乎可以认为痒点就是这些游离神经末梢。
-
温度觉
温度觉是人体皮肤对温热和冷的感觉。温度感受器的刺激——冷和温热觉三种不同类型的神经纤维对不同温度的反应:冷觉、温热觉和痛觉。因此,人体是由不同类型神经末梢的相对刺激程度以确定不同等级的温度感觉的。在33℃时冷觉和温热觉都受到了刺激;皮肤受到热刺激时,温热感受器活动增加,变冷时降低。
-
颞下颌关节
概述:颞下颌关节由颞骨的关节面、下颌骨髁状突、关节盘、滑膜、关节囊和韧带组成(图10.6.1.6-0-1~脑膜中动脉自颌内动脉第一段分出后,即沿关节囊内侧上升,由棘孔入颅,紧贴颅骨内面,穿行于硬脑膜内。面神经颞支与颧支越过颧弓,并位于三层混合的致密结缔组织之中。
-
世界镇痛日
按疼痛强度分为轻度痛(微痛、隐痛、触痛)、中痛(刺痛、烧灼痛、胀痛)、重痛(疝痛、绞痛)、极度痛(剧痛)等。这些致痛物质有K+、H+、组织胺、5—羟色胺、缓激汰、乙酰胆碱、前列腺素等。伤害刺激引起组织细胞释放某些致痛物质、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产生痛觉传入冲动,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疼痛。
-
中国镇痛周
按疼痛强度分为轻度痛(微痛、隐痛、触痛)、中痛(刺痛、烧灼痛、胀痛)、重痛(疝痛、绞痛)、极度痛(剧痛)等。这些致痛物质有K+、H+、组织胺、5—羟色胺、缓激汰、乙酰胆碱、前列腺素等。伤害刺激引起组织细胞释放某些致痛物质、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产生痛觉传入冲动,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疼痛。
-
皮肤感觉
刺激皮肤所引起的感觉。触—压觉感觉器包括触觉小体、环层小体(压觉小体)、毛囊感受器以及游离神经末梢等。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系统,其重要机能就是感受刺激、传递信息并及时报警。痛觉作为一种警戒信号具有明显的保护意义,能促使个体采取回避措施,或激发一系列躯体和内脏反应(如胃痛时收腹蜷腿)。
-
深部感觉
本体感觉又称深部感觉。包括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一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至肌、腱、关节等深部感受器,中枢突自后根入脊髓后角,神经冲动由感觉神经末梢传入至脊髓,经上行传导束上行至小脑,小脑接受冲动后经锥体外系反射性地调节肌紧张力和协调运动,维持身体的姿势和平衡。
-
本体感觉
本体感觉又称深部感觉。包括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一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至肌、腱、关节等深部感受器,中枢突自后根入脊髓后角,神经冲动由感觉神经末梢传入至脊髓,经上行传导束上行至小脑,小脑接受冲动后经锥体外系反射性地调节肌紧张力和协调运动,维持身体的姿势和平衡。
-
二重反射假说
二重反射假说是经络实质假说之一,认为针刺穴位一方面可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引起通常的反射效应(即长反射),另一方面由于局部组织损伤而产生的一些酶化学物质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引起一系列的局部短反射,从而引起了循经出现的各种经络现象。
-
感觉神经末梢
感觉神经末梢是是感觉神经元外周突的末梢装置,用以接受体内、外各种刺激,并将刺激能量转变成神经冲动,再由传入神经纤维传至中枢。有的末梢上还特化出接受特定刺激的细胞或组织。根据感觉神经末梢的形态结构,可分为游离神经末梢和被囊神经末梢二类。此外,分布到骨骼肌的感觉神经末梢有特殊的结构,叫肌梭。
-
温度感受器
温度感受器是温度刺激的感受器,是温度觉的媒介者。前者形大,呈树枝状分布的游离神经末梢,位于皮肤的较深部(300余微米),后者呈小柱形结构,位于皮肤浅层。中枢温度感受器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和脊髓都有对温度变化敏感的神经元:在温度上升时冲动发放频率增加者,称温敏神经元;
-
神经末梢
神经末梢是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枝,分布到全身各处,是周围神经系统的末梢部分。神经元通过神经末梢与体内各种组织或器官发生联系,将机体内、外环境的刺激传给神经元,或将神经元发出的神经冲动传到其他组织或器官上。运动神经末梢,可接受由中枢神经传来的冲动,引起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
-
触觉
触觉为生物感受本身特别是体表的机械接触(接触刺激)的感觉,是由压力和牵引力作用于触感受器而引起的。伴有身体不动状态(接触趋性僵直)者也有(如草履虫)。至于人的作为皮肤感觉的触觉、压觉,已鉴定为感受器的有四种触觉小体和毛根的游离神经末梢(触须)。另外也可看到感觉适应在逐渐加压或长时间刺激时感觉减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