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裂型人格障碍
概述:分裂型人格障碍(schizoidpersonalitydisorder)的典型特征是对人际关系缺乏兴趣,此障碍在临床中较为少见。②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心境稳定剂、抗焦虑药等对人格障碍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焦虑、抑郁、情绪不稳、人格解体及社会隔离等症状有改善作用。预防:人格障碍形成于早年。
-
分裂型人格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②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心境稳定剂、抗焦虑药等对人格障碍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焦虑、抑郁、情绪不稳、人格解体及社会隔离等症状有改善作用。1.精神分析治疗是人格障碍的传统治疗方法,其中自体心理学集中于对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理解,客体关系理论则更关注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
-
GBZ 36—2015 职业性急性四乙基铅中毒的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职业活动中由于接触四乙基铅、乙基液或高浓度乙基汽油引起的急性四乙基铅中毒的诊断及处理。4接触反应:短期内接触较大量四乙基铅后,出现失眠、多梦、头痛、食欲缺乏、恶心等神经症样症状,经72h医学观察,上述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者。b)癔症样精神障碍。对出现明显精神病性症状者,及时行精神病专科治疗。
-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②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心境稳定剂、抗焦虑药等对人格障碍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焦虑、抑郁、情绪不稳、人格解体及社会隔离等症状有改善作用。1.精神分析治疗是人格障碍的传统治疗方法,其中自体心理学集中于对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理解,客体关系理论则更关注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
-
帕金森病伴发的精神行为障碍
概述: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或特发性帕金森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主要是由于黑质变性致使纹状体多巴胺不足,使多巴胺与兴奋性乙酰胆碱失去平衡,其特征性表现除震颤、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障碍等运动性症状外,还可伴发精神行为问题。4.需排除其他疾病导致的精神病性症状。
-
帕金森病伴发的精神行为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75%,其中幻视22%~多巴胺能和非多巴胺能递质缺陷都是认知能力下降的基础。三、临床特征与评估:帕金森患者特征性的运动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运动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3.精神病性症状:神经精神科问卷(NPI)、阳性症状量表(SAPS)、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
-
强迫型人格障碍
强迫性障碍患者的主要表现是自我失谐的症状,是针对某些具体事件或对象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心境稳定剂、抗焦虑药等对人格障碍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焦虑、抑郁、情绪不稳、人格解体及社会隔离等症状有改善作用。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精神分析、认知行为治疗、辩证行为治疗、支持治疗等。
-
依赖型人格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心境稳定剂、抗焦虑药等对人格障碍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焦虑、抑郁、情绪不稳、人格解体及社会隔离等症状有改善作用。常用药物如氟伏沙明、氟西汀、舍曲林等。1.精神分析治疗是人格障碍的传统治疗方法,其中自体心理学集中于对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理解,客体关系理论则更关注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
-
依赖型人格障碍
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心境稳定剂、抗焦虑药等对人格障碍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焦虑、抑郁、情绪不稳、人格解体及社会隔离等症状有改善作用。常用药物如氟伏沙明、氟西汀、舍曲林等。精神分析治疗:是人格障碍的传统治疗方法,其中自体心理学集中于对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理解,客体关系理论则更关注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
-
国家重性精神疾病基本数据收集分析系统管理规范(试行)
: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6种重性精神疾病(详见附表1)的确诊病例。省级精防机构每年初收集汇总上一年度(1月1日至12月31日)精神卫生工作情况并填写报表,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后,于3月1日前录入系统。
-
分裂情感性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有一些患者可在典型的躁狂或抑郁发作之间插入1~五、治疗原则与常用药物:该病的治疗原则与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一致,应针对主要症状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氨磺必利、帕利哌酮等)、心境稳定剂(如碳酸锂、卡马西平、丙戊酸盐等)或抗抑郁药(如舍曲林、艾司西酞普兰等)。
-
癫痫相关的精神行为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部分患者有痫性发作与假性发作共存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抗癫痫药对精神活动有影响,共病精神行为障碍时应优先选择具有情感稳定作用的抗癫痫药如丙戊酸纳、卡马西平、拉莫三嗪、奥卡西平、普瑞巴林、加巴喷丁等,尽量避免使用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托吡酯、唑尼沙胺、左乙拉西坦等对精神活动有不良影响的抗癫痫药。
-
癫痫相关的精神行为障碍
部分患者有痫性发作与假性发作共存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抗癫痫药对精神活动有影响,共病精神行为障碍时应优先选择具有情感稳定作用的抗癫痫药如丙戊酸纳、卡马西平、拉莫三嗪、奥卡西平、普瑞巴林、加巴喷丁等,尽量避免使用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托吡酯、唑尼沙胺、左乙拉西坦等对精神活动有不良影响的抗癫痫药。
-
抑郁障碍
双相障碍患者多以抑郁发作起病,可能多次抑郁发作后才出现躁狂/轻躁狂发作,因此早期识别提示可能为双相障碍的线索非常重要,如青少年起病、情感旺盛人格、抑郁发作频繁且好转速度快、伴精神病性特征、不典型特征或混合特征、难治性抑郁、产后抑郁、季节性抑郁、共病物质滥用或边缘性人格障碍、双相障碍家族史等。
-
偏执型人格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心境稳定剂、抗焦虑药等对人格障碍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焦虑、抑郁、情绪不稳、人格解体及社会隔离等症状有改善作用。1.精神分析治疗是人格障碍的传统治疗方法,其中自体心理学集中于对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理解,客体关系理论则更关注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
-
偏执型人格障碍
如易变,持续多久?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心境稳定剂、抗焦虑药等对人格障碍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焦虑、抑郁、情绪不稳、人格解体及社会隔离等症状有改善作用。精神分析治疗:是人格障碍的传统治疗方法,其中自体心理学集中于对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理解,客体关系理论则更关注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
-
狂信性人格
如易变,持续多久?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心境稳定剂、抗焦虑药等对人格障碍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焦虑、抑郁、情绪不稳、人格解体及社会隔离等症状有改善作用。精神分析治疗:是人格障碍的传统治疗方法,其中自体心理学集中于对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理解,客体关系理论则更关注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
-
诡辩型人格
如易变,持续多久?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心境稳定剂、抗焦虑药等对人格障碍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焦虑、抑郁、情绪不稳、人格解体及社会隔离等症状有改善作用。精神分析治疗:是人格障碍的传统治疗方法,其中自体心理学集中于对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理解,客体关系理论则更关注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
-
抑郁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7)围产期起病特征:围产期抑郁是指在整个妊娠期间至产后4周出现达到诊断标准的抑郁障碍,可伴或不伴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碍存在躁狂/轻躁狂发作史,其核心特征为“不稳定性”。SNRI类药物和米氮平可能与发生自然流产有关。现有证据显示,多种SSRI及SNRI类抗抑郁药在常规剂量下针对围绝经期抑郁具有良好的疗效及耐受性。
-
脑炎所致的精神行为障碍
根据起病特点可分为急性脑炎和慢性脑炎。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多累及大脑颞叶、额叶及边缘系统,引起相应的神经精神症状。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核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含病毒颗粒和抗原的包涵体是最具特征性病理改变。2.自身免疫性脑炎的对因治疗一线免疫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和血浆置换。
-
脑炎所致的精神行为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根据起病特点可分为急性脑炎和慢性脑炎。主要病理改变是脑组织出血坏死、水肿软化,双侧大脑半球均可呈弥漫性受累,常呈不对称分布,以颞叶内侧、边缘系统和额叶眶面最为明显,亦可累及枕叶,脑实质出血性坏死是一重要病理特征。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核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含病毒颗粒和抗原的包涵体是最具特征性病理改变。
-
情感性心境障碍
3.伴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伴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是一种严重的躁狂症亚型,自我评价过高,夸大可达到妄想程度,易激惹,以及多疑可发展成被害妄想,严重而持久的兴奋可引发攻击或暴力行为,对饮食及个人卫生的忽视可造成脱水和自我忽视的危险状态。治疗不加重原发疾病病情;处理人际关系要有一个“好尺寸”。
-
心境障碍
女性应付应激能力低于男性,更易患本病。2、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的早期常出现精神运动性兴奋,或出现抑郁症状,或在精神分裂正恢复期出现抑郁,类似于躁狂或抑郁发作,其鉴别要点为:①精神分裂症出新的精神运动兴奋或抑郁症状,其情感症状并非是原发症状,而是以思维障碍和情感淡漠为原发症状;主要用心境稳定剂治疗。
-
亨廷顿氏病性痴呆
单基因显性遗传提示本病为一种先天性代谢缺陷性疾病。病理改变主要为额叶和尾状核萎缩,镜检额叶神经细胞脱失明显,并伴有胶质细胞形成。长谷川痴呆量表(HasegawaDementiaScale,HDS):长谷川痴呆量表由长谷川和夫于1974年制订。预后:亨廷顿病性痴呆病程一般长于其他原发性痴呆,呈缓慢进行性,起病后约存活13~
-
杭廷顿病性痴呆
单基因显性遗传提示本病为一种先天性代谢缺陷性疾病。病理改变主要为额叶和尾状核萎缩,镜检额叶神经细胞脱失明显,并伴有胶质细胞形成。长谷川痴呆量表(HasegawaDementiaScale,HDS):长谷川痴呆量表由长谷川和夫于1974年制订。预后:亨廷顿病性痴呆病程一般长于其他原发性痴呆,呈缓慢进行性,起病后约存活13~
-
亨廷顿病性痴呆
单基因显性遗传提示本病为一种先天性代谢缺陷性疾病。病理改变主要为额叶和尾状核萎缩,镜检额叶神经细胞脱失明显,并伴有胶质细胞形成。长谷川痴呆量表(HasegawaDementiaScale,HDS):长谷川痴呆量表由长谷川和夫于1974年制订。预后:亨廷顿病性痴呆病程一般长于其他原发性痴呆,呈缓慢进行性,起病后约存活13~
-
分裂型障碍
偶见类似精神病性的思维障碍与知觉障碍短暂性发作,患者可出现明显错觉、听幻觉或其他幻觉,但强度和持续时间不满足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妄想性障碍的诊断需求。③人际关系差,倾向于社会退缩;分裂样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为行为模式方面的异常,患者情感淡漠、没有亲密或信任的人际交往,多起病于18岁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