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暴食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2.一般精神病理评估需要评估是否伴发特定恐惧症、社交恐惧、单相抑郁、双相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酒精滥用或依赖、边缘性人格障碍等。(二)鉴别诊断:1.神经性贪食暴食障碍和神经性贪食一样有反复的暴食,但暴食后没有防止体重增加的补偿性行为,因此患者常有体重超重或肥胖。
-
暴食障碍
概述:暴食障碍(bingeeatingdisorder,BED)是以反复发作性暴食为主要特征的一类进食障碍。病因和发病机制:进食障碍的病因目前公认为综合因素致病,可从易感因素、促发因素和维持因素三个方面加以分析。2.暴食后无防止体重增加的补偿行为。躯体治疗:主要包括消化系统并发症的对症治疗,以及针对肥胖的内科及外科治疗。
-
神经性贪食
概述:神经性贪食(bulimianervosa,BN)又称即贪食症,是以反复发作性暴食及强烈控制体重的先占观念和削弱食物“发胖”效应的补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一类进食障碍。疾病病因:进食障碍的病因目前公认为综合因素致病,可从易感因素、促发因素和维持因素三个方面加以分析。氟西汀对暴食伴有情绪障碍的患者效果较好。
-
反刍障碍
概述:反刍障碍以个体持续的把刚摄入的食物又从胃反刍至口腔,进行再次咀嚼,然后咽下或吐出的行为为特征,可发生于从婴儿到成人的各个年龄段,症状的出现没有器质性疾病作为基础。治疗:对婴幼儿常用的治疗方法为父母辅导、改善亲子关系、行为治疗(正强化和负强化)。药物治疗可尝试胃肠动力药如西沙必利,止吐剂等。
-
反刍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基本信息:《反刍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是《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的一部分。症状如是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暴食障碍或回避性/限制性摄食障碍的一部分则不能单独诊断。(四)治疗与管理:对婴幼儿常用的治疗方法为父母辅导、改善亲子关系、行为治疗(正强化和负强化)。成人的生物反馈训练可能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