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效应器
效应器的活动,一般通过细胞贮藏能量的异化作用的释放(能量代谢)所引起,这里,ATP的分解在以肌肉为主的情况下成为共同的最终阶段。神经末梢向肌纤维传递冲动,是由于神经纤维轴突终端膨大部分释放化学介质(乙酰胆硷),经过裂隙,作用于肌膜,使肌膜产生膜电位来完成的。
-
神经调节
通过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机体机能活动的控制、协调和统一。是体内起主导作用的调节机制其基本活动方式为反射。反射弧包括五个部分,即接受环境变化刺激的感受器,反感觉信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入中枢的传入神经,对传入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的神经中枢,传递由神经中枢发生控制信息的传出神经和按照控制信息作出反应的效应器。
-
后放
此外,在效应器发生反应时,效应器本身的感受器(如肌肉中的肌梭)又受到刺激,其兴奋冲动又由传入神经传到中枢,这些继发性传入冲动的反馈作用能纠正和维持原先的反射活动,这也是产生后放的原因之一。
-
运动神经
属于周围神经系统。由传出神经纤维集合而成,外面包有结缔组织膜。通过运动神经能将脑或脊髓所产生的冲动传到有关内脏器官、肌肉或腺体,使效应器作出相应的反应。神经自中枢至周围需多个神经元,在周围部分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后才到达效应器。运动神经由脑或脊髓发出,但均受大脑皮质和皮质下各中枢的控制和调节。
-
体表内脏植物性联系系统说
体表内脏植物性联系系统说是经络实质假说之一。其根据是:(1)任何穴位都有神经纤维,即使是在血管周围也不能排除神经末梢;(3)“气至而有效”,在效应器产生功能变化(调节),是由穴位刺激经过各级中枢产生的调节反射。(6)形态学、组织化学关于交感神经调节局部血流的研究支持上述假说。
-
反射弧
参与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称为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向中枢)、神经中枢(对刺激进行分析和综合)、传出神经(将兴奋传到效应器)和效应器(产生相应的活动)。在最简单的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直接在中枢内接触,称为单突触反射,如膝反射。
-
副反应
副反应(sidereaction)由于药理效应选择性低,涉及多个效应器官,当某一效应用作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通常也称副作用)。例如阿托品用于解除胃肠痉挛时,将会引起口干、心悸、便秘等副反应。副反应是在常用剂量下发生的,一般不太严重,但是难以避免的。
-
反馈
如果反馈信息可使控制中枢的原始信息减弱,称为负反馈,如果可使控制中枢的原始信息加强,则称为正反馈。在生理机能调节中反馈的作用多数属于负反馈型式。例如:将人体视为一个由医生调控的系统,体温是人体系统诸输出量中的一个,医生用体温计测量体温,获得反馈量,据此判断病情并采取或调整对病人的调理措施(输入)。
-
兴奋神经
兴奋神经excitornerve是使效应器产生兴奋的离中神经。当其中伴有抑制神经时,则特称为兴奋神经。在脊椎动物的许多脏器中可见到双重神经支配,其中的促进神经一般也称为兴奋神经。
-
相关
两个变量x,y间的相关系数:Sx,Sy为样品或标本标准差,n为测定数,r值在-1和1之间,接近1表示正相关(positivecorrelation),接近-1表示负相关(negativecorrelation),接近零则表示无相关(non-correl-ation)。另外,效应器活动之间成立的协调关系,也是生理学相关的一种。
-
运动神经末梢
运动神经末梢是由中枢发出的运动神经纤维末梢,终止在骨骼肌或内脏的平滑肌及腺体,支配肌肉的活动和腺体的分泌,故亦称为效应器(effector)。又可分为躯体运动神经末梢和内脏运动神经末梢。
-
效应物
效应物effector(1)在诱导酶含成时能和阻遏物结合并使之失去阻遏活性的诱导物或在阻遏酶合成时能与无活性的阻遏蛋白结合并使之成为有活性的阻遏蛋白的辅阻遏物之类的低分子物质,都称为效应物。变构蛋白质中存在着控制部位和催化部位,当它的控制部位上结合抑制物质或活化物质时,它的催化部位的催化活性就会发生变化。
-
调整器
调整器亦称传导器。位于感受器和效应器之间,是将前者产生的兴奋传导或传递到后者的器官。这是为了在形式上与上述两词应合,表示动物活动系统的三个组成要素而新创造的词。实际上,不仅用以指神经系统是洽当的,而且把低等动物的类神经传递系统直至内分泌系统都包括在内,也都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