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S/T 790.7—2021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交互标准 第7部分:医疗卫生机构注册服务
标准正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交互标准第7部分:医疗卫生机构注册服务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医疗卫生机构注册服务的角色、交易、交互服务和安全审计。5.1.3.2消息结构及约束:医疗卫生机构信息提交消息结构应符合附录B居民注册服务消息格式元素构件要求,消息补充约束见表2。
-
WS/T 535—2017 医疗卫生机构常用消毒剂 现场快速检测方法
3.1试纸半定量测定testpapersemi-quantitativedetermination试纸上特定的化学物质与对应消毒剂中的有效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试纸的颜色发生变化后与标准比色卡比对确定消毒剂有效成分含量的一种快速检测方法。4.1.4注意事项:4.1.4.1消毒剂浓度试纸应符合《消毒产品卫生安全评价规定》等要求,并在有效期内使用。A.1.4乙腈。
-
医疗卫生机构
医疗卫生机构是指依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和其他隶属于卫生行政部门的卫生机构。
-
深圳经济特区健康条例
第三章健康促进:第一节健康教育:第三十二条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健康深圳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引导居民树立科学的健康理念,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健康素养。禁止在下列场所或者区域销售酒精饮料:(一)医疗卫生机构;
-
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公开管理办法
基本信息:《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公开管理办法》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于2021年12月29日《关于印发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公开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卫办发〔2021〕43号)印发,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认真做好贯彻落实。第二十五条本办法自2022年2月1日起施行。
-
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
已经伦理审查批准开展的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应当自本办法实施之日起9个月内在国家医学研究登记备案信息系统完成上传信息。(五)知情同意书;4)使用生物样本库来源的人源细胞株或者细胞系等开展研究,研究相关内容和目的在提供方授权范围内,且不涉及人胚胎和生殖性克隆、嵌合、可遗传的基因操作等活动的。
-
居家和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指南(试行)
本指南适用于提供居家和社区医养结合服务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卫生机构在居家和社区环境下所提供的医养结合服务内容和服务要求作出了规范,医疗卫生机构可以根据机构类型、执业范围、服务能力和老年人需求确定服务内容。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为老年人提供针对性保健咨询、营养改善指导等服务。
-
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评判标准(试行)
基本信息:《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评判标准(试行)》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医保局办公室、国家中医药局办公室于2020年8月31日《关于印发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评判标准和监测指标体系(试行)的通知》(国卫办基层发〔2020〕12号)印发。2.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7.患者有序转诊。
-
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试行)
《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试行)》由卫生部会同教育部制定,卫办疾控发〔2010〕133号印发。向教育行政部门通报辖区内学校结核病疫情信息;对学校师生中因症就诊或转诊的肺结核可疑症状者要详细询问病史、既往诊疗史等,按照《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的诊断程序进行拍摄胸片和痰涂片检查,必要时进行痰培养。
-
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2011—2020年)
到2015年,各省(区、市)乡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总体上实现全覆盖,获取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达标率达到80%(西部、边远地区达到70%),乡村医生普遍接受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培训,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明显提高。注意发挥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有关专业退休中高级卫生技术人员的作用。四、保障措施:(八)加强组织领导。
-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五)易于清洁和消毒;第三十一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接触医疗废物种类及风险大小的不同,采取适宜、有效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为机构内从事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和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必要时,对有关人员进行免疫接种,防止其受到健康损害。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第三十八条交通工具上发现根据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需要采取应急控制措施的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其负责人应当以最快的方式通知前方停靠点,并向交通工具的营运单位报告。第六章附则第五十三条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医疗卫生机构参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和军队的相关规定执行。
-
医疗卫生机构接受社会捐赠资助管理暂行办法
《医疗卫生机构接受社会捐赠资助管理暂行办法》由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7年4月6日发布,自2007年4月6日起执行。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医疗卫生机构,是指依法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从事医疗卫生服务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含中医、中西医结合及民族医机构,下同)。
-
全国传染病应急临床试验工作方案
基本信息:《全国传染病应急临床试验工作方案》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部、国家医保局、国家药监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于2024年2月6日《关于印发全国传染病应急临床试验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卫科教发〔2024〕7号)印发。应急状态下的主要目标是多方协同,统筹资源,协调推动临床试验有序高效开展。
-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年版)
: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1.法定传染病。(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1.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或直接数据交换。
-
全国医疗卫生系统“三好一满意”活动2012年工作方案
2.优化医院门急诊环境和流程。认真落实临床路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临床诊疗指南》、《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章、规范,继续深入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行动,严格规范医师处方行为,促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4.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
-
2011-2015年全国卫生应急工作培训规划
:根据新时期卫生应急培训工作需要,结合近年来汶川、玉树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甲型H1N1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实践,卫生部组织制订卫生应急培训教学大纲,组织编写卫生应急管理、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紧急医学救援、突发急性中毒事件处置、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应急、卫生应急准备等系列培训教材。
-
医疗废物管理行政处罚办法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对违反医疗废物管理规定的行为实施的行政处罚,适用本办法。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第三章疫苗接种:第十九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公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并根据疫苗的国家标准,结合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信息,制定、公布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程序和其他疫苗的免疫程序或者使用指导原则。(三)对医疗卫生机构分发和购买疫苗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第七十六条本条例自2005年6月1日起施行。
-
艾滋病防治条例
第三十八条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指导;第六十条血站、单采血浆站、医疗卫生机构和血液制品生产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造成他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健康教育措施;
-
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
加强对高危行为人群以及感染者配偶的健康教育和综合干预,提高安全套的使用率。要充分发挥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的作用,研究艾滋病综合防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解决防治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不断总结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传播模式的艾滋病防治工作经验,探索艾滋病、性病和丙肝综合防治的工作模式。
-
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应急工作规范(试行)
5.2.5.1工作内容及要求:依据原卫生部《核事故和辐射事故卫生应急预案》等法规要求,各级疾控机构在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根据职责分工,开展核与辐射事件卫生应急的现场调查,食品、饮用水监测,辐射防护、剂量估算、人员分类、污染处理、心理干预,风险评估和健康教育等,协助事件调查及卫生应急救援工作。
-
国务院关于修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决定
第三章疫苗接种:第十九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公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并根据疫苗的国家标准,结合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信息,制定、公布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程序和其他疫苗的免疫程序或者使用指导原则。(三)对医疗卫生机构分发和购买疫苗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第七十六条本条例自2005年6月1日起施行。
-
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的规定
基本信息:《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的规定》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6年3月28日公布,自2016年5月1日起施行,2002年11月29日原国家计生委、原卫生部、原国家药品监管局公布的《关于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规定》同时废止。
-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第五十四条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导致传染病传播或者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五十五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医学科研、教学、尸体检查和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废物的管理,依照本条例执行。
-
WS/T 545—2017 远程医疗信息系统技术规范
标准正文:远程医疗信息系统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远程医疗信息系统总体技术要求、系统功能、信息资源规范、基础设施规范、安全规范和性能要求等。——具备患者身份失效功能;7.1.4医疗卫生机构(科室)信息库:医疗卫生机构(科室)信息遵循WS445,包括卫生服务机构数据元。电子病历共享文档遵循WS/T500。
-
全国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试行)
《规范》围绕严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4类疾病,从机构、职责和人员、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监测与调查、干预与管理、信息管理、能力建设、综合评估等7个部分对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和专业防治机构的职责、任务和基本工作流程进行了规定。
-
护士执业注册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了规范护士执业注册管理,根据《护士条例》,制定本办法。(三)申请人学历证书及专业学习中的临床实习证明;护士执业注册有效期届满需要继续执业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前30日,向原注册部门申请延续注册。综合医院,是指依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的规定,符合综合医院基本标准的医院。
-
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试行)
《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试行)》由卫生部于2009年12月27日印发。(二)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提供基本保健服务,包括出生缺陷筛查与管理(包括新生儿疾病筛查)、生长发育监测、喂养与营养指导、早期综合发展、心理行为发育评估与指导、免疫规划、常见疾病防治、健康安全保护、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
-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
中医医疗机构和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的中医病房要按照《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等要求,积极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专科护理,加强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康复和健康指导,加强中西医护理技术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医护理的可持续发展。
-
健康教育专业机构绩效考核办法(试行)
四、考核内容与标准:(一)考核内容:依据《全国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工作规范》,考核各级健康教育专业机构针对技术咨询与政策建议、业务指导与培训、总结与推广适宜技术、信息管理与发布、监测与评估等职能的履行情况和工作成效。五、考核方法与程序: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健康教育专业机构的绩效考核。59%,1分;
-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2004年版)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议通过,2004年3月4日发布并实施。第十四条《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的填报内容应真实、完整、准确。第二十五条对已确认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药品,依照《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一条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2.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
-
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办法
第四条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应当遵循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权责一致的原则,应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能。委员会由机构领导、医学装备管理部门及有关部门人员和专家组成,负责对本机构医学装备发展规划、年度装备计划、采购活动等重大事项进行评估、论证和咨询,确保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
-
WS/T 788—2021 国家卫生信息资源使用管理规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建平、徐向东、谢桦、何萍、周光华、崔欣、张宇希、梁艺琼、滕琳。卫生信息资源分标准类数据资源和业务类数据资源两大类。——在保证居民和患者个人隐私的前提下,经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批准,信息管理部门(中心)可以对医疗卫生机构提供限于科研、医疗、健康管理用途的原始数据。
-
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
适应新时期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加强健康管理、心理卫生、公共营养、老年护理、社会工作等相关人才培养。加大城市社区卫生人员岗位培训项目实施力度,到2020年,完成10万名社区卫生人员全科医学岗位培训,完成10万名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完成10万名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全科方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
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监测指标体系(试行)
(二)加强资源整合。重点从患者有序转诊、信息互联互通、促进医防融合等方面评判。(三)强化结果运用。二、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8.牵头医院是否达到县级综合医院或中医医院综合能力推荐标准【计算方法】牵头医院是否达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县医院、县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
-
卫生部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预案
食物中毒及急性职业中毒事件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分级标准执行。3监测、报告与风险评估:3.1监测: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突发中毒事件的监测工作,建立并不断完善中毒实时监测分析系统,组织辖区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突发中毒事件涉及的中毒病人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报告等工作;
-
地方卫生标准工作管理规范
卫生标准工作机构原则上应当设在法制工作机构内。(四)组织协调开展卫生标准的宣传培训、实施评估和监督检查;第三十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在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卫生标准工作联络员网络,及时传达卫生标准发布信息,了解卫生标准学习、宣传、培训和具体实施情况,反馈卫生标准工作意见和建议。
-
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
《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于2010年3月1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由卫生部教育部令第76号发布。配合妇幼保健机构定期开展儿童眼、耳、口腔保健,开展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履行职责,导致托幼机构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卫生行政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罚。
-
护士条例
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应当先行实施必要的紧急救护。必要时,应当向该医师所在科室的负责人或者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医疗服务管理的人员报告。(二)允许未取得护士执业证书的人员或者允许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办理执业地点变更手续、延续执业注册有效期的护士在本机构从事诊疗技术规范规定的护理活动的。
-
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2.孕妇健康状况评估:询问既往史、家族史、个人史等,观察体态、精神等,并进行一般体检、妇科检查和血常规、尿常规、血型、肝功能、肾功能、乙型肝炎检查,有条件的地区建议进行血糖、阴道分泌物、梅毒血清学试验、HIV抗体检测等实验室检查。5.血红蛋白、尿蛋白:填写血红蛋白、尿蛋白检测结果。
-
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期对辖区内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和宣传。(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结核病疫情监测与处置、流行病学调查、高发和重点行业人群防治、实验室检测和质量控制、实验室生物安全、督导、培训和健康促进等工作;(1)有肺结核可疑症状的5岁以下儿童,同时伴有与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史或者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
-
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
6岁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等各类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记录。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应与新农合、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障系统相衔接,逐步实现各医疗卫生机构间数据互联互通,实现居民跨机构、跨地域就医行为的信息共享。3分)2轻度依赖(4~宫颈记录大小、质地、有无糜烂、撕裂、息肉、腺囊肿;
-
“十二五”期间卫生扶贫工作指导意见
巩固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成效,逐步扩大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范围,将村卫生室全部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切实减轻群众基本用药费用负担。到2015年,基层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基本覆盖全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有条件的村卫生室,利用率显著提高。(十)扎实推进对口支援工作。
-
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方案(第二版)
2.聚集性病例是指7天内在小范围(如一个家庭、一个社区等)发现2例及以上,提示可能存在人际传播或因共同暴露而感染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聚集性病例中至少有1例确诊病例)。如已经网络直报的病例转院治疗,转出病例的医疗机构要通过人感染H7N9禽流感信息管理系统录入病例的转出情况。
-
国家卫生乡镇标准
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六)辖区健康教育网络健全,利用健康科普资源库、相关媒体和乡镇卫生院或相关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科普专业资源,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二十八)辖区内存在职业病目录所列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企业职业病危害项目及时申报。
-
医疗卫生机构检验实验室建筑技术导则(试行)
四、通风与空气调节:第十三条检验实验室应根据房间功能、操作需求等合理确定新风量和换气次数,适用时可以利用自然通风。第十五条采用机械通风系统时应避免交叉污染,排风应通过独立于建筑物其他公共通风系统的管道排出。核酸检测实验室的样本制备区宜设置ⅡA2型生物安全柜,当使用高危险有毒化学物质时应采用通风橱。
-
山西省保障和促进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办法
第十三条县级医疗集团应当组织县级医院专科医生加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力,为基层群众提供综合、连续、协同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鼓励县级医疗集团在所属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专家门诊、住院病区。
-
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21-2025年)
完善全国一体化的职业健康信息管理平台,充分整合现有系统和数据资源,实现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职业病及危害因素监测、职业卫生检测评价、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与报告、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应急救援等信息的互联互通。构建用人单位职业健康基础数据库;八是加强宣教培训,增强全社会职业健康意识。
-
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
第二条本指导原则所称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